日记与历史:《夏鼐日记·温州篇》的学术价值

2017-01-27 18:19:48
华夏文化 2017年3期
关键词:温州日记

□ 王 兴

日记与历史:《夏鼐日记·温州篇》的学术价值

□ 王 兴

温州,是著名考古学家夏鼐的故乡。夏鼐一生与温州的感情绵长而深厚,在他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私人日记中,有关温州的记述占有相当的篇幅。《夏鼐日记·温州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以下简称《温州篇》)是从《夏鼐日记》(十卷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中摘出其在温州时日所记的文字独立编成,同时将以前偶作省略的房族和乡情内容逐一补齐。全书分10个篇章,展现了夏鼐刻苦求学,谨严治学,最终成为著名考古学家的人生历程,具有重要的学术史料价值。

鲁迅曾说:“我本来每天写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大约天地间写着这样日记的人们很不少。”(《马上日记·豫序》)夏鼐在日记中引用了这句话,认为自己的“日记也是如此,不仅不打算给别人看,并且在生前还要禁止别人看,以免自己脸红也。”(《夏鼐日记》卷一,第19页)以这种心态写出的日记才更真实、更有价值。日记与历史密切相关,日记可以反映历史,历史又构成日记的时代因素。《温州篇》也是如此,因记录夏鼐在温州活动的部分,在某种程度上能反映当时温州一带的地方性历史。

抗战时期,温州曾前后三次沦陷。1942年7月11日,温州第二次沦陷,这段时间夏鼐正好在家乡。《温州篇》反映了他与乡亲们共度颠沛流离的战争生活、亲历敌寇抢掠而险遭不测的经历。夏鼐作为亲历者也记录了很多日寇的残暴行为。当时正值温州稻谷收获的季节,但是日军“奸淫掳掠”,在这静谧的农村环境中连续地实施着暴行。除此之外,《温州篇》还记录了当时我方抵抗侵略的过程,这些都有助于研究抗战期间的温州地方史。

夏鼐返乡期间,常与众多好友频繁交往,畅叙友情,密切关注故乡的经济文化发展。演讲是夏鼐参与故乡教育建设事业的一个重要途径。1942年11月14日,夏鼐返乡后不久,受当地基督教青年社之邀,讲演“考古学的定义和方法”。1946年10月22—24日,他连续三天在温州中学讲演《最近二三十年中国考古学之新发现》、《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之发现》及《殷墟之新发现》。1956年10月14日,夏鼐返乡处理家务之际,民盟温州市委会邀他演讲,他谈及考古学在科学中的重要性、新中国成立后的考古发掘以及今后的展望,讲座长达3个小时。夏鼐结合自己的求学经历,每次演讲都将研究成果及外界的信息传递给大家,为家乡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温州篇》卷前冠以夏鼐的“家世与少年时代”,后附“主要亲属一览”,为夏家的家族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卷后又附夏鼐“返温期间主要交往人物一览”,构成了夏鼐返温期间的人物交往“群像”。中国史学常关注“人”这一因素,“生存着”的“人”的变化的根本因素应该是其日常生活习惯及情趣爱好。《温州篇》珍藏了半个多世纪且不曾公开的个人生活记录,或可反映这个“群像”当时的日常生存样态,特别是在动乱时局之下,这种样态显得更为本真。也许夏鼐个人的特殊经验不能很完整地展现当时社会时代,而他和“群像”中许多人的互动可以较为清晰地反映他们的经历及背后所处的广阔时代背景。

从《温州篇》中可以看到,夏鼐每次返乡,无论停留时间长短,多则一年,少则两月,都坚持不懈地读书写作。阅读,是一个人获取新知的重要途径。综观《温州篇》,可以发现夏鼐的阅读主要涉及考古学、历史学领域,同时也涉及文学、人类学、民族学等领域。他的阅读经历既展现自己的求知过程,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学术史资料。考察《温州篇》中有关夏鼐读书的部分,可以发现他不仅在日记中记下了所读的书目,而且经常对这些书给予评价,赞赏及商榷之处都有,同时他还进行比较阅读,找出各自的优缺点。这些书目丰富了中国近代学术史、史学史研究,书目后的相关评价具有很高的学术参考价值,如何进行比较阅读也给后人提供了读书方法论上的借鉴。

阅书之外,写作也在夏鼐的生活中占较大的比重,其中他的博士论文《古代埃及的串珠》写作过程值得关注。1935年夏,他前往伦敦大学攻读埃及考古学,历时五年,因欧战爆发无法继续。1941年,他回到祖国后方,在四川李庄的“中博院筹备处”工作。1942年初返回家乡,才有时间继续撰写博士论文。期间,他先后撰写了埃及各时期串珠等篇章,除了串珠、图谱登记表外,内容还包括串珠的质料、类型、用途等,向后人清晰地展示了他博士论文的部分写作过程。

《温州篇》也反映《兰州附近的史前遗存》、《甘肃考古漫记》、《〈从古猿到现代人〉的商榷》、《西洋种痘法初传中国补考》(四文均收入《夏鼐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等文章的写作过程,这些都可以为后人的相关研究提供很有价值的材料。

此外《温州篇》也为后人研究经济史、民俗学等问题提供了丰富的学术材料。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的费用都在《温州篇》中有所体现,特别是夏鼐记录的价格比较、价格变动等信息,更加具有学术研究价值。凡此种种,既反映了当时的物价水平及经济状况,也为后人研究经济史提供了相关材料。

《温州篇》也记录了很多民俗学的材料,有利于后人的相关研究。民俗学的主要研究事项分为三种:第一,民间信仰和风俗(婚丧俗例、迷信禁忌等);第二,民间文学;第三,民间艺术。结婚、生子、丧葬等民俗学的重要内容,在《温州篇》中都有非常形象具体的记录,现摘录几条如下:

1934年12月22日,夏鼐妹妹结婚后的第二天返回娘家,依照温俗要“女宾戏新郎”,具体方式有“以浆糊粘合瓜子壳敬客,又以火柴置香炉内;并以鼠皮扎成鼠形,牵绳者隐于幕后。”

1942年11月19日,夏鼐妻子快到了分娩的日子,她娘家仆人送来“快便肉”,“祝其分娩顺利,送肉之仆人不宜留延,将礼物交上后,即速送回”。12月8日,分娩的当天,夏鼐的姐“问助产士,是否当晚关闭抽屉及柜门之类,须再行打开”,从而使分娩顺利,这是当时温州的一种“迷信”。第二天早上,婴儿的眼睛还没有张开,他的妻子认为这是“由于昨日下午缝合鞋样之故,坐立将已缝合鞋样剪开,后见婴儿睁眼,自谓果然得效验矣”。

1946年11月3日,夏鼐在家乡参加堂妹婚礼,当时“虽按照旧俗,然以物价高昂影响,已一切从简”,他认为“将来婚礼恐将完全或大部分删除从简,欲考究民俗学者,若不从早搜集材料,将恐旧礼无征矣”,温州的风俗“虽与他处大同,然亦有小异也”。

除结婚、生子等习俗外,即使像穿衣这样简单的行为,夏鼐好友王祥第都觉得“温州穿衣考究,向出门拜客一样,平阳便不如此”,由穿衣更可知当时都市与偏远乡村、大都市与小都市的区别。古语云,“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民俗学者也许可以从上述材料入手,分析当时温州一带风俗与其他地区的相同点及不同点,甚至可以使“旧礼有征”。

集中阅读《温州篇》,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夏鼐一生难以割舍的故乡情结,他对亲友及故土的深情厚谊;所作翔实而生动的文字记述,展现了宝贵的乡土历史信息和社会生活画卷。透过这些记述的字里行间,后世学者可以找到近代学术史、史学史、经济史、民俗学等专业领域的研究材料。在政治、社会、学术等层面,中国常出现一种“中央”与“地方”的互动现象,并且这种现象在近代以来尤为明显。《温州篇》可以作为一个地方性历史,所折射的不仅是夏鼐一个人的生活世界,而是其背后更为广阔的社会时代的一个缩影。从中央观察地方,同时又从地方更好地解释中央,地方性历史研究的意义即在于此。若将《温州篇》与《夏鼐日记》、《夏鼐文集》以及其他相关人物的日记、回忆录等对读,则可以更好地了解夏鼐本人的学术经历及其时代的“整体性历史”。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研究所,邮编100875)

猜你喜欢
温州日记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模具制造(2022年3期)2022-04-20 09:17:06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模具制造(2022年1期)2022-02-23 01:13:30
温州,诗意的黄昏
小读者(2021年4期)2021-11-24 10:49:03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模具制造(2021年7期)2021-09-14 00:27:26
难忘九二温州行
中国篆刻(2017年6期)2017-07-18 11:09:55
学写假期日记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新体育(2016年9期)2016-09-07 10:11:42
成长日记
成长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