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及其启发意义

2017-01-27 17:39
南都学坛 2017年4期
关键词:本质马克思个体

熊 燕 华

(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湖北工程学院 新技术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及其启发意义

熊 燕 华

(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湖北工程学院 新技术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对于“人的本质是什么”的追问与回答,人类从未停止过,但直到马克思才科学而又系统地给出了答案。马克思在批判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从两个方面考察了人的本质。一个是人的类本质,另一个是人的个体本质,这两个本质都立足于人的劳动实践,是人的本质不同方面的展现。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为他描绘共产主义社会的蓝图提供了内在的理论依据,同时对当代人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有重大的启发意义。

马克思; 类本质;个体本质

“人是什么”或者“人的本质是什么”,人类一直在探索该问题的答案。人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最为复杂最有智慧的动物,正因为人的复杂性,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认识你自己!言外之意,人类认识自身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早在古希腊神话里就有关于斯芬克斯之谜的记载,里面有涉及人类试图界定出人之为人的根本依据。类似的追问在中国古代也同样经历着。如孔子就提出“人之初,性相近”,在孔子提出对人性的思考后,孟子明确提出“人性善”说,荀子却从相反角度提出了“人性恶”说。虽然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对“人是什么” 或者“人的本质是什么”的回答从未停止过,并且越来越多,但始终未曾能给出一个让人类自身满意而又信服的答案,直到马克思才第一次科学而又系统地回答了此问题。马克思在认真考察人类的发展轨迹和批判吸收以前的有关人学研究成果后,逐步系统地提出了人的本质思想。他认为人的本质需要从两个方面来界定:一个是要界定出人作为类与其他物类的根本区别,即他所提出的类本质;另一个是需界定出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区别,即人的个体本质。马克思又是如何界定人的类本质和个体本质的呢?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思想

费尔巴哈是人学思想史上首次使用“类”的概念来揭示人的本质的哲学家,他所讲的人的类本质是指人之为人而与动物相区别的共同性,这个共同性他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1]56,如人的爱欲、宗教情感和意识等。费尔巴哈的这种类本质思想虽然较黑格尔唯心主义的“绝对理性”本质前进一步——至少他能把人看成是感性存在——但他抛弃了黑格尔以颠倒形式出现的劳动对人的生成和发展的作用的合理内核,即如马克思后来所批判的他看不到感性存在背后的感性实践的决定作用。“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1]54因此他所得出的人的类本质,只能是停留在对抽象的人的直观上,看不到人的宗教情感、爱欲、意识等并不具有原初性和第一性。人的宗教情感和意识等只是“可以通过经验来确认的、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深化物”[1]73,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1]72。他们没有意识到正是人类的生产实践、劳动才让人成之为人,并产生爱、宗教情感、意识、理性等,是实践或者劳动把人从自然界提升出来,而又与动物相区别。因此马克思在批判吸收他们的人学研究成果后,从实践观点出发,提出了自己关于人的类本质思想。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1]46马克思认为人是类存在物,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类的本质。理解马克思人的类本质思想需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把握。

第一,劳动是人所特有的生命活动性质。从马克思的阐述中可以看出要把握人的类特性,就要“把握人的生命活动的性质。把握了性质,也就是把握了人存在的关键。因为,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自然物的存在,就在于‘满足他的需要即维持肉体存在的需要的手段’不同于其他的自然存在物。人维持自己存在的生命活动是人的生产、劳动或实践”[2]45。首先,在马克思看来,人与其他自然物的根本不同在于人的生命活动方式——劳动。人开始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是人类诞生的起点和标志。“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1]67其次,劳动是人的生命存在和活动方式,是人的本质力量确证。“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1]67人不仅通过劳动维持和发展自己的生命,还通过劳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外化于对象,从而反观自身,确证自己生命的存在和意义。因此,马克思认为人在本质上就是一种以劳动作为自己存在方式的存在物,劳动是人的生命活动方式。“在马克思‘实践的唯物主义’视野里,人的实践、劳动不仅是人作为人存在的历史始点,也是人与动物之间众多的以及具有衍生无限可能性区别的原生性区别。”[2]45

第二,人类的劳动是有意识和自由的。人在从动物本能活动向人类劳动转变的同时也产生了意识,“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1]72。而动物是没有意识的,全靠无意识的本能的生命活动。“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影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影响才进行真正的生产。”[1]46人还能“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相反,“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能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1]46。正因为如此,人的劳动表现出广泛的自由度。“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属于它的肉体,而人则自由地面对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1]46-47此外,人类和动物虽然都来自于自然界,但人类并不像动物那样受制于自然界,而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认识自然界和改造自然界。但是动物只能紧紧依赖自然界,受制于自然界,不能像人那样有目的地去认识、支配和改造自然界。因而在马克思那里是不自由的存在物。而“人把自身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1]45,能处处以自然界作为自己的身体、生活食粮和精神食粮。

第三,人是类存在物。“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就是说是这样的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1]45人不仅能意识到自己的生命活动,还能在生命活动中意识到自己是作为类而存在的存在物。正是人在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中,能把自身当作类和普遍的因来看待,因而人能把自身置身于类属当中,以类来作为自身活动的规则,按照类的意愿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因而人类能够最大限度地自觉地把人类的活动统一起来,为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生命活动。

从上述阐述中可以得出人类的劳动不仅是有意识的、是自由的,而且还能做到高度的自觉。因而马克思说自由自觉的劳动才是人的类本质。而这种自由和自觉也只有在人类的存在方式——劳动实践当中体现出来。

自由自觉地劳动在马克思看来才是人类应然的本质。然而这种人类应然本质在现实又是怎样的呢?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时,发现工人的劳动不是一种自由、自觉和完善自身的劳动。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的劳动表现为一种严重的异化,一种与自身的类本质相异化的劳动。“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因此,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觉得不舒畅。”[1]43所以,在现实中,工人的劳动严重违背了他们的类本质,工人只有在吃喝拉撒的时候,才感到是自由的,而工人的生活如果只停留在这个层面,就跟动物没两样。“人(工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 生殖, 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时候, 才觉得自己是自由活动, 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 却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1]43整个人类社会如果是处于这样的状态,那将是人类与社会的不幸。因为它是与人的类本质背道而驰,严重阻碍社会、个人健康发展的状态。结果如马克思所说那样,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所以,自由自觉地劳动,它作为人的类本质,既是人应有的一种生存状态,同时也是人的一种潜在机能,只有这种潜在机能得到完全展现时,人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的思想找到了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所在,从实践角度出发,第一次科学地将人的类本质从实践角度给予唯物主义而不是唯心主义的理解和定位,为科学地理解人的真实生成和进一步认识人类存在于世界中的方式、状态和价值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二、马克思关于人的个体本质思想

人不仅以劳动、实践这种独特的存在方式来确证自身的存在,而且以这种方式来认识和改造世界。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同时,又形成了复杂的社会关系。这些复杂的社会关系反过来又变成了人类生存发展的条件和限度。虽然自由自觉的劳动构成了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也是有根本差别的,而且这种差别是多面的。因此,马克思说:“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3]探讨了人作为类与其他物类的根本区别亦即马克思所说人的一般本性后,马克思进而研究人的个体本质。但造成人与人之间根本区别也即是人与人之间本质的不同是什么呢?无疑现实中的人是多面的和千差万别的。马克思没有去阐述这千差万别的具体规定性是什么,而是从产生人与人之间千差万别的规定性源头来阐述人的个体本质的。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60这是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把抽象的、纯粹的情感或意识当作人的本质后,指出正是人所处的现实的社会关系而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分化与发展。因而人的个体本质在马克思看来就是现实的人所处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要理解马克思的关于人的个体本质论断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马克思所考察的人是具体的现实的个人。现实的人是指在社会关系中从事生产实践的人。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指出:“这种考察方法不是没有前提的。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它一刻也不离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只要描绘出这个能动的生活过程,历史就不再像那些本身还是抽象的经验论者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些僵死的事实的汇集,也不再像唯心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是想象的主体的想象活动。”[1]73脱离人的现实性,脱离人的生产实践,是无法了解人的形成,脱离由于人的生产实践而形成的社会关系,更无法解释出人的个体本质规定。马克思指出:“不存在奴隶和公民,两者都是人。其实正相反,在社会之外才是人。成为奴隶或公民,这是社会的规定,是人和人或A和B的关系。A作为人并不是奴隶,他在社会里并通过社会才成为奴隶。”[4]176奴隶和公民不是因为他们的自然存在,而是因为他们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关系下才产生的特殊身份的本质区别。正是在一定现实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生产实践的人,获得了自身与他人相区别的本质规定。

第二,是现实的人所处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创造了人的个体本质。人的现实性,只能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去寻找。人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实践和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打交道,发生和形成不同的社会关系,如家庭关系、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思想关系、生产关系等,其中生产关系是最主要的。这些关系共同作用于这个人,从而造成这个人特有的身份、个性、品性等,也就是造就了人与人之间的分化与发展,造成了人与人之间这样和那样的区别。

第三,人的个体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变动的。人的生产实践的深度和广度是不断向前发展和展开的,那么围绕着生产实践而展开的社会关系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且每个时期的生产实践总是在一个相对稳定中逐渐变化的,因此每个时期的整体社会关系也是相对稳定中的不断变化。由此可推断,每个人的个体本质并不是永恒不变的,也是相对稳定中又有变化的。

马克思对人的个体本质虽有自己的理解,但他没有明确揭示出人的这种个体本质的特殊规定性,学界对此还是有过一些争议,认为马克思的理解让人无法获得一个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的、唯一的答案,似乎感觉还是那么抽象。事实上,具体人的本质在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来看的确是千差万别和无法穷尽的。因为每个人所处的社会关系虽然有自身的相对稳定性,但又与其他人都是不一样的。而这些千差万别的源头恰恰是由于这些个体人所处的社会关系造成的。因此马克思指出人的个体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与其说是他对人的个体本质的一个规定,还不如说是他为寻找人的个体本质确定性答案提供了一个总依据,一个方法论和思路。人的个体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人的本质不在于其自然性和脱离生产实践而产生出来的任何抽象性规定。如马克思所说“‘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它的胡子、它的血液、它的抽象的肉体,而是它的社会特质”[5]。

可以看出,无论是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还是个体本质,都立足于人的劳动实践。是劳动让人成为真正的人,获得与其他物类相区别的根本规定性。人在劳动的同时必然会结成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而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又进一步分化了人和发展了人,成为造成个体差异的源头。人的类本质和个体本质是一种应然和实然、变与不变、一般和个别的辩证关系,是人的本质不同方面的展现。因此在理解马克思论述人的本质时,不能脱离实践基础来理解,更不能割裂二者的联系来理解,否则就会出现对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断章取义的误解。如马克思在强调人的个体本质时,说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具体的,不是永恒不变的。如果把这种看法引申为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一切方面的观点,那就无法理解人的类本质的应然状态的相对稳定性和不变性了。

三、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启发

(一)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为他描绘共产主义社会的蓝图提供了内在的理论依据

自由自觉的劳动以潜在的能力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上,同时也作为人的理想化的生存状态为人类所追求。然而,这种自由自觉的劳动状态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呈现为不一样的状态。马克思发现尤其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占人口众多的工人的劳动呈现出严重的异化状态,工人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1]43。劳动是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所以人的劳动应该是在有意识的支配下,自由地挥洒,是一个享受的过程。然而,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的劳动表现为与人的类本质完全相反的非人状态,这严重触及了马克思的心灵,促使马克思去深度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和弊端,去思考真正的人类社会应有的状态。“人应该这样安排周围世界,使人在其中认识和领会到真正合乎人性的东西,使他感觉到自己是人。”[6]也就是马克思认为人类的社会状态应该是符合人性的,应该符合人的类本质的特征,这样的社会状态下,人应该是自由自觉地劳动,而不是讨厌、害怕劳动。正是在关怀人的生存状态下,马克思经过科学考察,提出了眼前的资本主义社会绝不是人类的终极社会,它将为更符合人类本质生存状态的社会所代替。不难看出,正是马克思在深入考察人的类本质现实异化状态后,更加坚定了他改造现实世界的决心和为他思考什么样的人类社会才是真正的属人社会提供了思考源泉。

如果说马克思对人的类本质的考察更加触及了马克思改造世界的决心和对共产主义社会美好蓝图的一般描绘,那么马克思对人的个体本质的考察,无疑为马克思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提供了一些方法论上的思考。“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1]67-68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视角得出人的个体本质是“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人所处的现实的社会关系尤其是其中的生产关系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千差万别,也即造成了人的个体本质不同。这些认识让马克思更加清醒地意识到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劳动出现的严重不自由和异化状态主要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生产关系造成的。如此类推,要想改变工人的异化状态,实现人的解放,只有彻底改变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由此马克思预设未来更符合人性的社会是扬弃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在那里,每个人所处的社会关系得到丰富而全面的发展,每个人的本质也得以充分体现,人类第一次真正对自己的本质完全的占有。所以不难看出,马克思对人的个体本质的思考更加巩固了他科学的唯物史观的形成,同时也为改造人类社会提供了一些方法论上的思考。

总之,马克思正是在考察人的类本质和个体本质的基础上,从唯物史观的视角,科学地揭示了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从而科学地预测了人类社会的走向,为共产主义社会蓝图的大体描绘提供了思考源泉和理论依据。

(二)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对当代人和社会的发展启发

马克思强调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劳动,劳动是人的生命存在方式,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思想无疑对当代人和社会发展有极大的启发意义。从人的发展角度看,人类不像其他动物一样只停留在吃喝拉撒层面,人类总在极力证明自身的存在和探寻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而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只能通过人的劳动体现。既然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确证,所以勤于劳动、勇于探索应是人类具有的美好品格。每个人在生命旅程中,应该通过劳动这种生存方式来竭力拓宽生命的长度和宽度,找到人生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而不是无所事事,只贪图享受。当前我国正在进行四个全面建设,这也是时代、社会、国家赋予我辈的历史责任,这就更需要我辈发挥勇于实践和劳动的首创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从人类社会发展角度看,人的劳动只有在符合人的类本质——即自由自觉的劳动情况下,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因此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应极力为人类能够自由自觉地劳动创造条件和平台。因而能否让人按照人的类本质劳动,既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目标,也应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是良性协调发展的重要标杆。

马克思同时强调人的个体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对人的本质进一步的拷问和回答。社会关系造成了每个独一无二的个体,每个个体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肩负着不同的历史使命。人“不能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无动于衷,社会关系是一种处所、联系、角色和责任,人作为共同体的一员,只有理解自己的处境,扮好自己的角色,履行好自己的责任,共同体才能兴旺发达”[7]。每个人应该自觉主动地承担社会关系赋予自己的使命和扮演角色,来突显人的本质。与此同时,马克思认为是社会关系塑造具体个性的人,那么社会关系之好坏无疑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社会、团体、家庭和个体应极力营造良好的和谐社会关系,为每个个体的健康发展而创造条件。

[1]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林剑.马克思人学四辨[J].学术月刊,2007(1):45.

[3]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69.

[4]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76.

[5]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9.

[6]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166.

[7]张奎良.关于马克思人的本质问题的再思考[J].哲学动态,2011(8):6.

[责任编辑:张天景]

Marx’s Thought of Human Nature and Its Enlightening Significance

XIONG Yan-hua

(School of Marxism,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 China; Institute of New Technology, Hubei College of Engineering, Xiaogan Hubei 432000, China)

For the question of “what human nature is”, Human beings have never stopped asking and answering until Marx answered it scientifically and systematically. On the basis of criticizing and absorbing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Marx studied human nature mainly from two aspects: one is man’s essence of category; the other is human’s individual nature. Both of them are different aspects of human nature and are based on people’s labor practice. Marx’s thought on the essence of man provides the inherent theoretical basis for his blueprint of communist society and has enlighten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people and society today.

Marx; essence of category; individual nature

2017-03-10

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课题“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项目编号:Hgxky09。

熊燕华(1982— ),女,湖北省大悟县人,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A81

A

1002-6320(2017)04-0095-05

猜你喜欢
本质马克思个体
马克思像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童年的本质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