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17-01-27 16:56
中小学电教 2017年5期
关键词:创业者互联网+能力

☆ 陆 利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 陆 利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互联网+行业的融合,为创业者提供了多样化的创业空间,同时也影响着高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本文主要通过对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基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并从素质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三个方面分别对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论述。

互联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和内涵

新时期,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既是当前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政策需要,也是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时代需要。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互联网+”创业逐渐与传统创业相融合。互联网因其强大的平台效应,能满足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为就业者提供更多可选择性的就业空间,从侧面上也对就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培养适应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众创队伍当中,我国高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依据新时期的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最早是在1989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来的。并且该会议首次把创业教育置于与学术性教育与职业性教育同等的地位,可见业内对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1]。创业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被赋予不同的内涵。通过对国内相关文献的研读得出,创业教育是指为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和创业技能而开展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两者之间不断融合创新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创新教育是创业教育的灵魂,没有了创新的创业教育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2]。创新支撑创业,同时创业又是创新的一种表现形式,就其本质而言,创业是创新的实践体现。创新更强调的是一种思维模式,是一种理念,而创业是创新具体化的表现,将理念转化为现实,它更侧重于实践上的行动。

二、网络创业的现状和优势

互联网作为新时代科技革命的产物,正在以潜移默化的趋势不断涌入各行各业。《2016年互联网创新创业白皮书》中指出,目前中国民众创新创业热情高涨。据调查显示,有85%的中国民众对创业表现出了强烈的意愿,但令人惊讶的是只有9%的民众开始创业。可以看出,互联网为创业者提供了巨大的创业空间。据腾讯平台的统计,2016年第二季度,不论是在创业者人数还是在公司数量上,都呈现出增长的趋势。另外,“互联网+”相关行业成为就业者选择创业的主流趋势。例如:滴滴打车、美团、淘宝等行业。目前,就业者选择网络创业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一)政策鼓励

近年来,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我国高校毕业生失业比重加大,面对就业压力,党和国家领导人纷纷提出一系列相关政策,鼓励青年以创业带动就业,转变大学生择业就业观。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接见马云等企业家时就指出中国网络创业创造了一个消费时点,成为拉动就业的巨大推动力[3],并在2015年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提出完善创新创业资金的支持。从建设创业基地到给予创业者小额担保贷款和津贴补助到高校支持学生休学创业再到今天的学分鼓励制。这一系列政策都体现了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重视与支持,强调互联网为创业者提供多样的发展空间。

(二)潜在的市场优势

根据最新一期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31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4299万人,增长率为6.2%。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95%,增长率连续三年超过10%[4]。网络时代的发展,打破了传统创业区域化格局的限制,汇集了不同地区的消费人群,拓宽了消费市场。同时广阔的外部环境,为创业者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以适应市场的需要,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以淘宝网和滴滴打车为例,创业者通过搭建互联网平台和传统行业相融合,无需花费额外的精力对实体店进行选址、设计和装修等,将移动网络用户作为消费人群,通过跨地区和在线式的方式与客户进行直接交流,提供产品服务。

(三)优质平台选择

互联网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开放性、共享性、互动性等优势为创业者提供了更加便利的信息资讯,促进了更广泛的物物连接,同时互联网以其强大的平台效应,为创业者提供了多样的平台选择,创业者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资源的优势,“缺什么补什么”。例如网络时代,信息呈现透明化,创业者可以通过信息咨询平台,第一时间获取创业信息,以便把握创业方向。创业者缺乏经验,可以利用在线平台教育,参加网上创业培训以及相关创业知识讲座。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为广大民众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业空间,逐渐形成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创造就业的能力。随着“互联网+”的出现,旧有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逐渐显露其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师资力量的薄弱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大部分高校一直以来通过应试教育来评价学生的能力,导致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理念上存在误区。传统的教育观念导致了教师仅具有学科方面的教学能力,对于培养学生创业能力还存在不足,一些教师不能进行实践性的创业研究,无法与企业教育者相比较。部分高校开设的大学生就业相关课程形同虚设,教师往往只是纸上谈兵,缺乏实质性的操作实践经验,教师不具备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培训的技能。“双创”实践只能趋于形式化,不利于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陈旧

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课程定位

在课程定位上,没有划分到主流学科,部分高校仅仅把该课程当作是选修课。例如:部分高校开设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这一门课,教师仅依赖讲授式教学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重理论轻实践,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束缚,另外传统的课堂式教学,使得学生在遇到就业问题时,无法与教师进行实质性交流。

2.国家政策

在国家政策上,国家对发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分别体现在以颁布章程的形式让各地高校了解创新创业的必要性,以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的形式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平台,以提供资金的形式来扶持创业者进行创业。这三种形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绩,但是对于培养创业者来说缺乏实质性的指导,实效性不强。

3.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由于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认识不够,相关教学技能不足,导致了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存在单一性,仅局限于课堂上进行讲授,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在教学形式以及教学方法上应趋于多元化,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弥补陈旧的教育模式的不足。

(三)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发展相脱轨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创业者,也并不是仅仅通过在高校开设几门相关课程就能达成的,创新创业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个性化培养是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为基础,以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为目标。然而,创业课程针对学生开展教育具有一定的群体性,教师未能根据个体的差异开展个性化教育,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单一的创业课程的开设无法满足不同类别学生个体的需要。这就要求高校将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进行融合创新,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在课程设置上构建多元化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5]。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以个体的兴趣为引导,从专业课程中增强创业的能力。在培养学生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通过项目式学习,结合相关创业知识,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实践化。

(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彻底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国家推进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针对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不足的问题而提出来的,更是对高校深化教育改革中对教育事业本身的一种创新特质的凸显。目前,高校为了响应国家的政策号召,部分高校采取突击型教学在课堂开展理论式教学,这种做法存在一定的误区,学生很难参与到体验创新创业项目当中,实践能力相对匮乏。此外,高校并没有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当中,创新创业教育未能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6]。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教育形式,而是将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贯穿在人才培养当中。

高校应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革新教育观念,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理念融入到专业教育当中,既突出了专业教育的特色,又突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以专业教育为支点支撑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将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纳入学科体系当中,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借助互联网平台的优势,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前提,带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基于“互联网+”行业的教育模式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水平。

四、“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

(一)素质结构:创业认知、创业情感与创业意志

我国互联网创业报告指出,近两年,创业民众对创业产生极大的兴趣,但是却只有9%的人开始实行创业。原因之一是大部分创业者害怕失败,互联网时代信息变化莫测,创业者很难推测就业前景,部分创业者因害怕承担风险望而却步,这就突显了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素质结构的培养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1.创业认知是培养大学生创业素质结构的基础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不仅要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所需的知识结构,更要培养其掌握学习方法的能力。加强创业者在认知方面的能力,转变其择业就业观。

2.创业情感是培养创业者素质结构的动力源泉,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动力因素

一个成功的创业者不只是想着怎样去赚钱,更重要的是要具有社会责任和价值情怀。高校可通过加强对创业者创业情感的培养,带学生参观创业培训基地,激发学生的创业动机,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3.创业意志是培养创业者素质结构的持续发展机制[77]

创业之路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要求创业者不仅要具有知识储备,还要有良好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要冷静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坚强不屈、开拓进取,以创新发展的视角去看待问题。

(二)知识结构:线上线下与校企合作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培养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高校教师在创业知识能力方面存在不足。缺乏创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创新创业教育也是昙花一现。为了弥补高校教师资源的不足,学校可利用互联网平台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一方面,开展线上线下教育。创业者可以利用在线教育平台进行创业知识的学习,来弥补实体课堂中教师资源的不足。线上创业者通过互联网获取最新的创业信息,随时随地关注相关企业的创业信息的培训讲座,拓宽视野。线下,教师要积极参加创业知识的培训,加强自身的创业水平,扩充学生在创业方面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在创业中的执行能力。另一方面,开展校企之间的合作。学校缺乏实际的创业基地,仅依赖于互联网模拟创业无法对学生的创业能力做出有效评价。企业作为专门的创业人才培养基地,对创业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优势。将企业的创业实践优势与高校的教学优势相结合,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以大连外国语大学为例,在将校外专家和业内人士“请进来”的基础上,积极搭建校企之间协作交流的平台,带领学生“走出去”,不断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提高,为创业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平台环境。以江苏农牧科技职院——农产品电商创新创业学院为例,以校企合作为核心理念,引入来自全国500强龙头企业资源,建设服务江苏职业教学的改革,与区域农产品经济高度融合的电商与供应链人才、企业培育基地[8]。学生不再局限于学习学校内部实践教学的相关内容,还充分利用企业和互联网的优势,借助移动互联网前端平台,走出教室,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构建全新的创业环境。

(三)能力结构:决策、经营管理、组织协调等各种能力的组合

创业者的能力结构不是单一的能力特性,而是各种能力的结构组合。创业者的能力结构主要包括决策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决策能力是指创业者对创业过程中发生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确定问题解决方案的一种能力。作为创业者,必须具备敏锐的头脑,能够从错综复杂的现象当中,找出本质问题,因地制宜,作出合理的决策。一个成功的创业案例需要一个好的创业团队,一个好的创业团队需要一个具有出色管理能力的领导,这就决定了创业者必须具备良好的经营管理能力。对于创业者来说作为一名合格的创业者必须是一名合格的经营者,一名合格的经营者,必须要对经营管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在经营过程中,规划设计方案,选择有效方案进行组织实施。在人才管理方面始终做到诚信待人。经营管理能力不仅是指对人的管理能力,还要具备对资金的管理能力。企业的资金管理主要表现在合理分配使用资金,对资金的流动进行监管,以及根据市场的发展趋势进行风险评估等方面。组织协调能力必须建立在具有明确目标的基础上,根据相同的目标进行小组协作,在良好的工作氛围中展开良性竞争,各小组成员,各尽其职,协作共赢。成为一名优秀的组织者,同时要做到以下几点。1.掌握各个团队的进展情况,确定可实施方案。2.在创业过程中,要征询他人的意见,尊重多元化意见有利于促进公司的进步。3.对团队的情况进行阶段化评估,借以辅助奖惩与纠正措施。培养创业者能力结构还包括对学生的表达能力、领导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进行培养。因此,高校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能力结构,将能力结构与专业课程相融合,加强对大学生能力结构的培养。部分高校采取项目式教学的方式,以实际项目为主导,把理论的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首先在课堂上进行模拟创业,再转到企业基地进行实战练习,一方面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另一方面对创业者的能力结构进行评价与完善。

五、总结

与国外相比,我国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高校在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方面还存在不足,将创新创业教育引入高校,既是改善大学生就业情况的有效举措,又是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念的创新。各高校要不断加深对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的认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学生认知结构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本文分别从素质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三个方面对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重新建构,以期为各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提供参考。“互联网+”创业作为一种商业模式,离不开科技和创新。将创新创业课程融入专业课程,两者融合创新[10],取长补短。创新创业教育不是突击型的教育方式,是一种渐进式的教育过程,高校应以培养学生的素质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为出发点进行指导教学,着眼于发展每个人的创新创业能力。在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各高校要对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进行不断完善,继续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更多的适应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1]罗杰.依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创业教育的路径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9.

[2]齐文勃.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8.

[3]赵倩.浅析大学生网络创业的机遇与挑战[J].职业,2015,(10):54-55.

[4]喻思娈,张洋.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EB/OL].http://mt.sohu.com/20170123/n479384536.shtml.

[5]黄邦道.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路径选择——以重庆市五所高校为例[J].莆田学院学报,2013,(04):97-100.

[6]茹吉梁.关于高职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J].时代教育,2015,(07):245.

[7]王占仁,林丹.大学生创业素质结构论析[J].社会科学战线,2012, (03):250-252.

[8]朱佳.大学生创新创业体系研究与探讨——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科技创新导报,2014,(32):249.

[9]刘玉.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

[10]张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及课程研究——以陕西省高校为例[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

[编辑:郑方林]

G434

A

1671-7503(2017)09-0016-04

猜你喜欢
创业者互联网+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让创业者赢在起跑线上
互联网创业者
创业者要勇敢地喊出“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