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邱震强
《五灯会元》中的“出队”并非“出队列”
□ 邱震强
《五灯会元》卷六:凤翔府招福禅师,僧问:“东牙乌牙皆出队,和尚为甚么不出队?”师曰:“住持各不同,阇黎争得怪。”
西南师范大学白话版释曰:凤翔府招福禅师,僧人问:“东牙西牙的人都出了行列,和尚您为甚么不出行列呢?”禅师答:“停留和执取的都不一样,阇黎怎么能够怪我呢?”
“五灯”之中,唯有《景德传灯录》收此段语录,可见《五灯会元》关于招福禅师的语录来源于《景德传灯录》。顾宏义《景德传灯录译注》释曰:凤翔府招福和尚。有僧人问道:“东牙、乌牙的人都出队列了,和尚为什么不出队列呢?”招福和尚回答:“住持各自不同,阇黎怎能责怪老僧!”并注云:“牙”,通“衙”字。东牙、乌牙,所指不详。
比《景德传灯录》早出50多年的《祖堂集》未收此段语录。
我们认为,要正确释读以上语录,关键是释读“出队”一词。我们可以从宋代的禅宗语录中找到一些“出队”的用例。
(1)出队归。上堂举五祖师翁出队归示众云,出队半个月,眼不见鼻孔。失却祖师禅,拾得个骨董。且道向甚处着,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径山法孙出队八十余日,鼻孔常与眼睛相见。亦无祖师禅可失,亦不曾拾得骨董。既无骨董则无以奉释迦牟尼佛,亦无以奉多宝佛塔。毕竟得个甚么?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宋蕴闻编《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第一,《大正藏》第 47 册,813页)
(2) 出队归。上堂,透过铁壁银山,红尘闹市,全彰古佛家风;经过酒肆茶坊,突出衲僧巴鼻。冷笑诸方寒灰枯木,坐在无魂必死之地。妙严有些子神通,为汝诸人出气。卓拄杖云,三十年弄马骑,却被瞎驴受记。又卓一卓,下座。(宋师明集《续古尊宿语要》第四集,《卍续藏》第 68 册,441页)
(3)出队归。云,七手八脚,三头两面。耳听不闻,眼觑不见。苦乐逆顺,打成一片。阿呵呵,是什么?路逢死蛇莫打杀,无底篮子盛将归。(宋师明集《续古尊宿语要》第五集,《卍续藏》第 68 册,474页)
(4)出队归。云,冒暑入鄽,如亲八热之狱。却回旧住,似登五台之山。于斯具通方眼,镬汤炉炭里,皆有坐具地分。其或不然,一滴滴水,一焰焰火。饮水人醉,向火人老。(宋师明集《续古尊宿语要》第六集,《卍续藏》第 68册,494页)
(5)后天童觉和尚出队至上虞,夜宿其庵,连榻与语,大奇之。(宋道融撰《丛林盛事》卷上,《卍续藏》第 86 册,689页)
例(1)至(4),“出队”的施事均是说法的老师,后均接“归”,然后接下来便“上堂”,可见“出队”不能释读为“出行列”“出队列”,老师不可能站在队列里,更不可能从队列里走出来、然后又回到队列里、接下来又上堂说法。例(1)还有“出队半个月”“径山法孙出队八十余日”的说法,例(5)说“出队至上虞”,更证明“出队”不能释读为“出行列”“出队列”,排队不可能排这么长的时间,“出行列”也不可能出到某个地点去。
其实,“出队”在佛典中是我国佛教禅宗的专有名词,在《百丈丛林清规证义记》有详细记载:“凡住持有事远出,客堂先一日挂牌:(牌云)明日某时,方丈和尚公出,往某处。大众师闻鼓声,齐集恭送。住持预日午饭,在斋堂白众告假。即晚,方丈设两序茶,嘱托院事。监院与衣钵,备住持出门应用之物。次日时至,知客鸣鼓四下,即上方丈,合掌白云(大众师送和尚)。住持到祖堂礼祖,次至大殿礼佛毕,即鸣钟鼓。维那云,展具,顶礼和尚。礼毕,随送出山门而回。凡住持在外,朔望等节不挂免礼牌。至回山信到,侍者先报客堂,客堂挂牌:(牌云)即日某时,方丈和尚回山。大众师闻鼓声齐集迎接,候住持至山门,维那云(大众师顶礼和尚)。住持说免礼,即回堂。然此乃远出半月一月之礼,若早出晚归,或三五日之期,但告知衣钵库房客堂而行,大众不迎送。又凡遇住持回山,大众不及迎接,即于晚课毕上方丈,顶礼慰安,并请开示,仪与晚参同。”
在古代,当家和尚离开所主持的寺庙是一件极其重大的事,为什么会这样呢?清仪润曰:“此之住持出入,即古之公事出队,及出队归也。古之住持,领众办道,非常住公事,未尝敢出于寺。今则身为住持,不知领众办道,逐日夤缘奔走,以求名闻利养者,其失可胜道哉。”
当家和尚不敢轻易离开所主持的寺庙,是为了专心修行。
从上可知,“出队”就是“住持有事远出”的意思。“对”的本义为“坠落”,假借为集体的编制单位。“出队”之“队”为“集体”之意,“出队”字面义即“离开僧团集体”。
“出队”又作“出乡”。
(6) 出乡归。上堂,举肇法师道,动若行云,止犹谷神,既无心于彼此,岂有象于去来。修山主道,去去实不去,途中好善为。来来实不来,路上莫亏危。……(宋蕴闻编《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第二,《大正藏》第 47 册,818页)
(7) 上堂。山僧未出乡,八十日已前早为诸人道破,今日事了也。作么生今日事,喝一喝。(宋蕴闻编《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第三,《大正藏》第 47 册,821页)
(8) 出乡。上堂,六月炎炎如火热,谁知冷处胜氷雪。红尘闹市等个人,七佛轨仪都漏泄。报龙王,须福护,大千揑聚为檀度。一言札住万机通,自然光壮少林风。(宋崇岳、了悟等编《密庵禅师语录》,《大正藏》第 47 册,968页)
(9) 出乡归。上堂,把钓归来得锦鳞,充天塞地笑忻忻。虽然也只寻常事,历尽风波验尽人。(宋文素编《如净和尚语录》卷上,《大正藏》第 48 册,124页)
(10)出乡归。上堂,古者道,蓬若出麻终不直,僧离清众太无端。山僧抛离大众,出乡月余日,不觉拖泥带水。且道面皮厚多少?殷人以栢,周人以栗。(南宋善开、光睦等录《松源崇岳禅师语录》卷上,《卍续藏》第 70 册,87页)
“出乡”之“乡”是“同辈、同类”之意。《礼记·缁衣》:“故君子之朋友有乡,其恶有方。”郑玄注:“乡、方,喻辈类也。”孔颖达疏:“言君子所亲朋友及所恶之人皆有辈类,言君子善者则为朋友也。”这里的“辈类”即“同辈、同类”之意。又如唐韩愈《殿中侍御史李君墓志铭》:“及由蜀来辈类御史,皆乐在朝廷进取,君独念寡稚,求分司东出。”宋曾巩《〈强几圣文集〉序》:“几圣少贫,能自谋学,为进士,材拔出辈类。”因此“出乡”即是“离开佛门同学”之意,与“出队”义同。
说明:本文为湖南省社科基金课题“《五灯会元》训诂研究”(项目号:13YBA01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湖南省长沙市长沙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教授,邮编41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