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章盛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浅谈“基础”课专题性问题探究教学提升大学生思辨能力
张章盛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思辨能力培养是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简称“基础”课)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但强化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必须注重创新模式的建构。针对大学生的实际进行专题性问题探究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促进大学生思辨力的培养。
“基础”课;专题性问题探究教学;大学生;思辨能力
“基础”课授课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辨别、思考,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部分教师大胆改革,成功探索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专题性问题探究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在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大学生思想活跃,喜欢对传统事物进行质疑,乐于接受尝试新鲜事物。对此,“基础”课教学必须与时俱进,因势利导,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成效。专题性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强调坚持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积极回应和解答大学生的思想困惑,从而真正触及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真懂、真信、真用,达到了“基础”课教学目的。
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关键、是主导,学生是根本、是主体。要高度关注学生主体。要重视学情研究,努力从学生的问题出发,构建以问题为中心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专题性问题探究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积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思辨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更好地发挥“基础”课教学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设置课堂问题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重要方式,也是专题性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有效载体。
问题的创设要做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激发大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致。如:在教学过程中,搜集整理出中国的经济增速和大学生就业创业有什么联系、中国梦得到实现的标准是什么、现在还有革命精神吗、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处理伴侣的背叛、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国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来自学生。教师需课前深入学生,多沟通,多倾听,多分析,多研究,在课堂上逐步深入地讨论这些话题,解答学生心中的疑惑,这势必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基础”课教师在确定所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之后,就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发表看法,加强交流与合作,在互动中实现教学内容的入脑入心。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查阅资料、调查实践、撰写研究报告,对相关问题进行较为系统、全面地探讨和研究,得出自己的研究结论和成果。如:在讲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时,让学生围绕北大教授张颐武“一个姚明,一个章子怡,比一万个孔子都有效果”这个观点进行自由讨论。学生各抒己见,教师不必急于给出结论,要积极鼓励学生自主深入地探讨,只有在讨论陷入胶着时再适时进行引导。这样,教材中枯燥无趣的理论被转化成一个个现实问题,然后以辩论、案例的形式呈现出来。“基础”课专题性问题探究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鼓励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究问题,让学生表达所思所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让课堂讨论、辩论甚至是争论逐渐成为“基础”课的一种常态。
“基础”课教学要让学生真正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基础”课教师还必须对学生的研究结论及成果进行点评、分析,并且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总结提高,进一步启迪学生思维,真正达到“授人以渔”。
教师在广泛调动学生研究热情和主动性进行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要做好组织引导工作。当学生遇到难度较大的问题时,容易逻辑不清、观点幼稚,此时教师必须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讨论的问题的关键词一一罗列在黑板上,层层深入,引导学生集体讨论,分析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文明发言、有序发言,做到有理有节。当学生之间出现意见相左、相互质疑和反驳时,教师要让他们充分表达自我,不要过早评判学生的对错。教师要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总结和提升。这样,学生对“基础”课教学中的相关重点和难点问题必然会有一个较为全面、深刻的认识,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
专题性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并在具有探究性、反思性和互动性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思辨能力。
“基础”课专题性问题探究教学过程中,学生充分参与,师生之间有效沟通、真诚交流,这种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将内心想法表达出来。在学生讨论、辩论甚至争论成为一种课堂新常态的情况下,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学生各自的思想和意见得以交流和碰撞,进而更好地为思辨能力的培养创造有利条件。
“基础”课专题性问题探究教学研究大学生与社会热点问题,大到国家、社会,小到个人问题都是这门课研究的范畴。问题的讨论和辨析客观上要求学生必须深入思考,如:关于人生价值的讨论,不仅要了解人生价值包含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两个方面,还要思考二者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没有社会价值,人的自我价值就无法真正实现,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还是看个人发展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否促进了社会进步。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思想上重视思辨能力的培养。
“基础”课教学的重心除了知识本身,要更加注重学生的思辨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突破传统“基础”课教学模式的局限性,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注重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关注,引导学生学会辨别、思考,让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基础”课教师要进一步激发教学的生机和活力,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1]贾少英.“基础”课开展问题探究启发式教学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7):100-102.
[2]谭希培.大学生思想热点问题导向——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的一条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63-65.
DiscussiononInquiryTeachingin‘BasicCourse’toImproveCollegeStudents'SpeculativeAbility
ZHANG Zhangsheng
(Fuzhou Polytechnic, Fuzhou 350108, China)
To cultivate students’ speculative ability is one of the major aims of ‘basic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ut the teaching mode of the course must be innovated. In view of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eachers should adopt inquiry teaching method to give full play to students'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create a good classroom atmosphere,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speculative ability.
basic course; topical study teaching model; college students; speculative ability
2017 - 05- 03
2015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AS151019)
张章盛(1963—),男,福建闽侯人,福州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刑法、民商法。
G641
A
1008-6811(2017)03-0094-03
方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