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兰
杨保军的创业三部曲
□马晓兰
从经营一家面积30多平方米的小饭店到现在拥有面积达2800平方米的大餐厅,从月营业额2万元到现在月营业额100万元,今年53岁的他,在党的富民政策鼓舞下,凭着一股吃苦耐劳、永不服输的创业精神,凭着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不断挑战自我的勇气,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奇迹!——拥有了自己的餐饮品牌“米泉1号清真自助火锅城”。他就是十二师三坪农场一连回族职工杨保军。
杨保军创立“大众消费、贵族享受”的自助火锅城一期投资700万元,雇了近百名员工,靠着独特的配方和300余种菜品,吸引了很多消费者,年营业收入达3000万元。
10年前,也就是2007年,对当时43岁的杨保军来说是个转折。常言道,四十不惑。可对他来说,却存在着转型发展的困惑。他不想一辈子都种地,想干餐饮业。可当时家里人和朋友都不同意,认为都40多岁了,应该老老实实种地,年底安安心心拿钱,没必要瞎折腾。
家人的不理解,让杨保军感到了压力,觉得肩上的担子很沉。朋友问他,如果失败了,一家人的生活怎么办?他的回答是,开个饭馆,一家人至少有地方吃饭。
去哪儿开?才能保证收入?杨保军早就瞄准了位于三坪农场附近的乌奎高等级公路三坪服务区,那里人流量大。
说干就干,杨保军拿出了前些年挣得的5万元,并向朋友借了1万元。小饭店经营的拌面、凉皮、汤饭,吸引了过往的旅客,不到两个月就盈利1万元,乐得他合不拢嘴,这一干就是8年。
这8年,杨保军天天干、天天想,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这期间,不仅朋友说,他自己也意识到,开个小饭店,经营拌面、凉皮、汤饭,没有特色,体现不出自己的社会价值。
八年磨一剑,小饭店慢慢走上正轨,家里的生活逐渐好起来,可杨保军却又有了新的想法。2013年下半年,他迎来了第二次转型发展。
说起这次转型发展,杨保军认为一直在三坪服务区开小饭店,他自己有点不甘心,经过8年的经营,他觉得积累的经验够自己去更大的市场冲浪。火锅发展得很快,这是个机遇,为什么不去试一试?失败了再回来开小饭店,要是成功了,那就是一个质的飞跃。经过反复比较,他决定加盟“全城热辣清真火锅”连锁品牌,在八钢开店。
这一次,他又一次取出了全部的积蓄。
那段时间,杨保军脑子很清醒,经营好火锅店,还需要更深入细致了解。那段时间,一方面他积极参加餐饮技术培训,另一方面,自己购买了很多火锅服务管理方面的书籍、上网自学,多方了解消费者关心的火锅食材。
投资前,杨保军自己多次做火锅,邀请朋友过来品尝。在得到多方肯定后,他在八钢投资,开起了“全城热辣清真火锅店”。工夫不负有心人,他的火锅店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年底,纯营业额达到50万元。
这期间,也有老顾客问他,为什么不在米泉开火锅店?为什么不开一家有特色的清真火锅店?
这次谈话,引起了杨保军深思:北京火锅、重庆火锅、成都火锅都很出名,为什么不能开一家有特色的新疆火锅?火焰山就是很好的范例。
米泉的穆斯林消费者多,米泉的餐饮业很红火,可是却没有一家特色清真火锅店,在这里开店应该不错。一边琢磨,一边进行市场调研。杨保军决定在米泉开店,创立集餐饮娱乐为一体、“大众消费、贵族享受”的自助火锅,打造一个全新的穆斯林火锅品牌。
杨保军把自己的想法和几个朋友商量后,大家一拍即合,纷纷表示支持,愿意出资合伙经营。
在杨保军看来,要将火锅做好关键要有特色,要有独特的配方,他把这个称之为火锅的灵魂。同时,环境要上档次、服务态度要好、菜品要新鲜,保证质量,让消费者满意。
为了研究出一个全新的火锅配方,他专程赶往重庆、成都,跑遍了大大小小的火锅店,有时为了弄清一家火锅店的味道,在同一家店里考察不下10次。功夫不负有心人,杨保军经过长时间的摸索,终于摸索出了具有新疆本地特色的火锅底料。为了保证质量,他一方面严格把关供货渠道,保证菜品新鲜美味,每三天至少品尝一次火锅,确保火锅品质不变;另一方面对员工进行培训,无论是大宗消费还是散客消费都要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一视同仁,保持良好的服务心态,提高服务质量。
经营期间,杨保军为了扩大产品影响力,加大宣传力度,拓宽网络营销途径,建立客观评价体制,突出特色娱乐项目,并请来著名的乐队和演员现场表演助兴。
通过这些措施,他的火锅店——“米泉1号清真自助火锅城”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开业一个月就盈利50万元。现在的生意更是如鱼得水。
问起他今后的打算,杨保军想再经营几年火锅餐饮,就回农场经营,在连队投资建一个集娱乐、休闲、美食、科普四位一体的大型综合服务型休闲餐饮农庄。最终目标是建成占地千亩,全部种植有机蔬菜、发展生态畜牧、使用清洁能源的综合型绿色餐饮公园,在自己增收的同时,带动周边职工种植绿色有机食品,共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