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乾石
农耕社会的主题咏唱
◎ 曹乾石
河阳山歌中的劳动歌是广泛流传于张家港市河阳地区农人当中一种特殊的乡土文化现象。它主要集中在河阳山周边地区的乡村民间。这些地区从旧石器时代就是先民的聚居地,在6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在这块土地上耕耘、劳作、繁衍生息,在劳动中追随节奏感欢乐高唱,释放心中的喜怒哀乐,喷发体内的七情六欲,吟唱身边的一景一物,讴歌周围的民间传说和故事,生动逼真,通俗易懂。他们的歌声飞越了时代岁月的沧桑,一代又一代传承,从早年最古老的《斫竹歌》,到近代的新山歌,在日积月累中汇成了河阳山歌的海洋,见证了从乡村小调到励志民歌的一种升华。人们在劳动的山歌声中体验到抑扬顿挫的韵味和甜美如诗的境界。
劳动歌起源于乡土,产生于农耕社会,演唱者和歌词内容都吐露着泥土的芳香,从《莳秧歌》《摇船歌》《车水歌》《坌田歌》《捉鱼歌》《排磉歌》到《摇纱经》《耥稻歌》《打米》等歌谣,唱词均是农民在劳动中即兴抒怀,随感而发,都有着浓郁的乡土特色。它最早流传的一首歌,是伴随在劳动中与劳动号子相结合的《斫竹歌》,它的歌词是这样的:
“嗯唷斫竹,嗬哟嗨!
嗯唷削竹,嗬哟嗨!
嗯唷弹石,飞土,嗬哟嗨!
嗯唷逐肉,嗬哟嗨!”
这首歌是完全用吴方言演唱的,每一节都体现出很强烈的劳动节奏感,歌词豪犷奔放,落地有声。这首山歌就是古代夷族中一支名叫干族的部落的原创山歌,直至20世纪末期,它还存在于河阳山地区,传唱于搬移重物,挑抬农具的劳动人民中。而且有劳动号子的衬词,有简洁明快的音乐节奏,能唱又能演绎劳动场景。这首《斫竹歌》与传世的古歌谣《弹歌》极其相似,是先民们原始狩猎及群体劳动中的歌唱,由于它与劳动密切结合在一起,所以一直流存到现在。在河阳山地区,民间流传的劳动歌有上百首之多,其中收录进《河阳山歌》集中的就有70多首。“千条塘泾百条河,山歌不断河阳路。”无论是春夏秋冬,村间地头,哪里有人劳动,哪里就能听到“嗯唷,嗬哟嗨!”的劳动山歌声。
劳动歌在《河阳山歌》中占据重要部分,它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涉及农耕社会的方方面面,内容有劳动场景、劳动甘苦、农事播种、田间谷物、风调雨顺、战天斗地等。综观劳动歌的唱词内容,可分为六个部分来论述。
在刀耕火种的农耕年代,农民的体力劳动是十分繁重的,春播夏收,秋种冬管,一年四季风里来雨里去,没有一刻闲工夫。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农民用歌声来调剂精神,减轻劳累。像《莳秧歌》中唱的:“莳秧要唱莳秧歌,两腿弯弯泥里拖。背朝日头面朝水。手捏鲜草莳六颗。日落西山黄里黄,莳秧唱歌赶几行。一行到头唱一曲,腰酸背痛忘记光。”《种田辛苦米饭香》中唱的:“大暑里耥稻热难当,乌黑胧胧出工忙。汗滴耥杆衣擦干,种田辛苦米饭香。”这些山歌,一方面描述了田间劳动的场景,一方面反映出农民劳动辛苦,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一边从事劳作,一边唱出辛勤耕作的歌调,使繁重的体力劳动在山歌轻快节律的伴奏下,变得轻松愉快,使人忘记劳累。
劳动歌中的第二个特点是人们在繁重的劳动中,渴望爱情,追求美好幸福的新生活,用爱情的表白来振奋精神,唱出藏在内心深处的心声,提高活力,消除劳动中的寂寞和疲劳感。摇船,是江南水乡的一件辛苦活,社会上曾流传“世间三样苦,摇船打铁磨豆腐。”水乡的青壮年摇船跑运输是常事,有时装运货物从甲码头摇到乙码头,要摇几天几夜。为了消除摇船的疲劳,减轻路途中的寂寞和劳累,人们一边摇船,一边唱起自编的《摇船歌》:“摇一橹来吊一绷,隔河两岸稻花香。好花落在船舱里,野蔷薇花落后船棚。摇一橹来吊一绷,水栈汰衣个好细娘。唱支山歌回对这吾,有缘有意娶回乡。”这是摇船郎内心深处的独白,这是对美好新生活的呐喊,一句句多情的歌词,一声声求爱的呼唤,从摇船郎胸中喷吐而出,使摇船的年轻汉子沉浸在将来美满婚姻的幻想中,忘却了摇船的劳累和行船的寂寞,浑身增添了无限力量,越摇越有劲,歌声伴着行船飞。
在远古年代,农民以种田为生,什么季节播种什么谷物,做啥农活,常年累月中积累了许多经验和做法。但许多农民都不识字,不会读写,记述四季农事只好用自编的口头歌谣来替代笔记,用山歌调唱出一年四季无闲月,春夏秋冬农事忙的景象。山歌朗朗上口,好背好记,老少皆宜,这样一代一代传唱,用通俗易懂的劳动山歌来记述什么季节应种什么谷物,什么节令应做什么农事。如劳动歌中的《头时黄秧》歌中唱:“头时黄秧,二时豆,三时拔脱黄秧,种赤豆。”又如《一粒谷偈文歌》中唱道:“一粒黄谷芒又长,交只立夏就下秧。四月之中成仙草,五月端午总莳秧。六月之中拔草忙,一交七月渐渐长。八月中秋稻做肚,九月重阳穗出娘。交只十月斫稻忙,担绳捆扎挑上场。脱粒甩稻来轧下,黄谷落地晒太阳。石臼缸臼忙打米,打出白米喜洋洋。烧只粥饭喷喷香,敬天敬地敬爷娘。”这些通俗易懂好记的山歌词调,唱出了一粒稻谷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提醒人们不忘当节农事,切勿错过播种季节。
劳动歌中既有唱种田的艰辛,也有唱丰收后的喜悦。当农民辛劳一季,一滴滴汗珠换成一粒粒谷麦,享受自己辛勤劳动成果时,心中充满了喜悦,一首首山歌喷涌而出。如《小麦偈文歌》中唱:“一粒小麦黄又黄,淘淘晒晒下磨坊。磨子牵磨牛来赶,磨出面粉白如霜。面杖下,来回赶,杆出长面银丝样。滚汤锅里来撩起,酱油麻油合鲜汤。金丝爪篱荷花碗,双手端出下佛堂。大众吃这长寿面,年年月月保安康。”从这首淳朴的劳动歌中,我们看到了农业丰收后农民喜悦的笑脸,日子温饱的满足和快乐。不是吗?那山歌中唱的雪白如霜的面粉,银丝样的面条,酱油麻油合成的鲜汤,荷花碗里的长寿面。在那个“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特殊年代,能吃到这样银丝般的东西,农民们就感到心满意足了。又如渔民们在打鱼时唱的《打鱼》歌:“月上树梢天三更,打鱼起身赶头趟。船板敲得咚咚响,大鱼小虾一网张。”这首歌既体现了打鱼人的辛苦,三更天就要起身捕鱼,船板敲得咚咚响。但又唱出了打鱼人大鱼小虾一网张的喜悦。
在科学技术落后的农耕时代,农民种田靠天吃饭,所以农民企盼老天能风调雨顺,年年收成好,吃上白米饭。如《阵头雨》中唱道:“坌好田,等乌云,一夜阵头雨重重。稻田变成白洋湖,开船莳秧一轻松。”《南风吹》中唱道:“春二三月南风吹,养蚕采桑半夜起。种田勤力肯吃苦,白米满仓最稀奇。”《靠天时》唱:“种田日脚辛劳地,东家养蚕又莳秧。高头车水低头没,年成收势靠天时。”这一首首发自农民内心肺腑的劳动歌,唱出了农民的企盼与希冀。因为那时的农民,劳动都靠手工操作,技术落后,耕作粗糙,一遇灾难,农田颗粒无收,农民束手无策,只好听天由命。真像《坌田》中唱的:“秋雨绵绵日升东,早起坌田晚歇工。种这二亩干煞田,年年辛劳一世穷。”
《荒年山歌》是河阳山歌中独具一格的劳动纪实性山歌,有424句。它记录了清咸丰六年江南大旱,农民们起早摸黑战天斗地,艰苦抗旱、抗蝗灾保苗的真实状况,是整个农耕社会遭受自然灾害后农民艰难生活的写照。山歌声声悲哀、句句凄苦,催人泪下,感动人心。有车水、抢水救苗、全家老小齐上阵的雄壮场面,也有在大旱的威逼下饥民挨饿受冻、卖儿卖女、离乡背井外出逃荒的凄凉情景,这首歌是研究农耕社会农村民俗风貌与农耕生产的宝贵资料,也是农民在农耕社会中的主题咏唱,是劳动人民心中的歌。
(注:中国河阳山歌集2006年10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全集1034千字,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曾被原中国文联主席周巍峙先生赞誉为“人民的心声,民族的情结,国家的瑰宝,世界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