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东海县第二幼儿园 张书琴
我是这样精读书的
——以读《和书婆婆一起读绘本》为例
连云港市东海县第二幼儿园 张书琴
“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朱永新老师的这句话让我想到:一个没有阅读习惯的教师不可能实施真正的教育。一项关于小学教师读书的调查显示,当前,教师读书存在读书目的随意,读书时间过少,读书数量过低等现象,教师读书整体处于快读和浅读状态,很少有教师养成自主撰写读书笔记的习惯(熊福建,2015),即不能或不会精读一本书。在女性教师更多、专业化程度更低的幼儿教师群体中,这种现象有过之而无不及。读书是幼儿教师提升专业涵养、追求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是幼儿园实施课程改革、实现真正教育的必备前提。作为一名幼儿园园长,我一直坚持阅读,每年读书达五六十本。同时,通过在幼儿园成立读书小组,由点到面带领全园教师读书,开展好书分享,围绕课改中的问题组织读书、观摩、研讨三位一体的园本教研活动,教师们由读书少、读书浅渐渐享受阅读、投入阅读,幼儿园的课改也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现以读《和书婆婆一起读绘本》为例谈谈如何精读一本书,如何把一本书读薄、读厚,进而读懂。
拿到一本书,通常我会先阅读书的序、目录、后记、跋等正文以外的内容。无论是自序或推荐序,它都会让我大致了解书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的、写作的背景、适读的人群以及该书的价值等。读完这部分内容,我可以基本确定是否要精读这本书,如果还不确定,我会再根据目录选读感兴趣的个别章节或段落,或者把全书粗略翻看一遍,整个过程用时多则半天,少则几十分钟。这个过程称之为“略读”“粗读”或“检视阅读”。检视阅读可以让我把书“读薄”,让我对书的结构和内容有个初步印象。
《和书婆婆一起读绘本》由王春华著,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16年11月出版。读完林文宝、虞永平的推荐序,以及作者的绪言和后记,我又用半天时间粗略浏览了全书,大概获知该书是以一篇篇共读手记的形式叙述了“书婆婆”和幼儿园的孩子、教师、家长共读绘本时的发现和感悟。书是作者在两年时间里,背着绘本走进幼儿园和那里的孩子、教师、家长共读的真实过程中写成,并在杂志上发表后结集出版的,它的适读者可以是幼儿园教师、家长以及所有儿童绘本阅读的爱好者。浏览该书时,看到几段孩子和绘本的对话,让我惊叹不已,也让我决定要精读这本书。如在《只有爱是不够的》中,“书婆婆”记录了孩子阅读《红气球男孩》时说的话:“哇!看表演的人有的站着,有的举起双手,他们很激动。”“看马戏表演的人有的脸是白的,有的脸是绿的。”“说明马戏团的表演太精彩了!有的脸是白的,有的脸是绿的,那都是被吓的呀。”在《孩子眼睛的高度就是我们阅读的高度》中,“书婆婆”笔下的孩子关于“讨厌的肥猫”如是说“故事中猫的脚趾头有时是三个,有时是四个,为什么呢”“三个的这里是被猫的身体挡住了”“也可能是画家忘记画了”“肥猫饿的时候(脚趾头)是三个,饱的时候是四个”“画面太满了,不够画了”“肥猫一开始个子小的时候是三个,长大一点是四个,最大的时候是五个”……几段无忌童言让我产生强烈的感受:读此书可以审视我的儿童观,读此书就是读儿童。因为我从“书婆婆”记录的孩子的对话中发现:第一,儿童天生就会读图,能读到成人读不到的东西,甚至可以和成人“进行启迪心智、富有成果的对话”“成为出色的发言人”(刘晓东,1999),而且告诉我们成人“读绘本的秘诀在于,能否有意识地深入关注细节”(松居直,2013);第二,儿童的学习是基于他自己经验建构的,而不是成人能灌输的,成长是儿童“自己所做的一切”(杜威,2015)。
“一个读得很广泛,却读不精的人,与其值得赞美,不如值得同情”(莫提默·J.艾德勒,2014)。通过检视阅读发现一本值得读的书以后,就要去精读它。当我决定要精读一本书时,为避免阅读被事务频繁打断,通常会利用假期、周末或不太忙的工作日以保证阅读的连续性和思考的深入度。工作日的读书多在三小时左右,早上上班前一小时,中午在园午餐后至下午上班前一小时,晚上睡前一小时。专门读书的休息日,一天读书通常在六小时左右,我会用手机设置一个小时的计时,在一个小时的“时间胶囊”(于尔根·沃尔夫,2016)里心无旁骛地读书,一个小时的计时铃声响起就稍事休息,再开始下一个“时间胶囊”的阅读。
在精读一本书的过程中,我会首先拟出这本书的大纲,经常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出书干;接着,我会试图用一句话概述该书想要告诉我什么;最后,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这个精读过程是对一本书的分析,也可以称作分析阅读,分析阅读是把书“读厚”的过程。把书“读厚”的过程中,我通常会在书上或便签纸上写下较长的批注,批注可以是稍纵即逝的阅读感悟、联系实际的思考、质疑或困惑;在认为重要的页码贴上有指示作用的各色标签贴并写上关键词,分别代表我认为的观点、思考、质疑或困惑等;在书的扉页空白处同样要贴不同颜色的标签各一个,并写上“精彩”“思考”“困惑”等作为索引,以方便之后需要时快速找到相关内容。我把一本书“读厚”的用时较长,通常连续几天或间断几周不等,记得一年暑假在每天不少于六小时的情况下连续读完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共用了九天时间。
分析阅读《和书婆婆一起读绘本》是在寒假,我用了两整天(每天超过十二小时)的时间一鼓作气读完此书。一方面,是因为书中孩子的话太过吸引我;另一方面,“书婆婆”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让书读起来不累,似乎“书婆婆”就在我对面述说作为教研员的她陪伴孩子、家长、幼儿教师共同成长的一段工作和生活的日常。我首先拟出该书的大纲:22篇共读手记分为“走进纯真的童心世界”“建立平等的对话阅读”“润泽丰富的精神世界”三章呈现,文章多由“翻开绘本”和“共读手记”两部分组成,“翻开绘本”简要介绍了绘本的大意,“共读手记”着重叙述了“书婆婆”和孩子、家长、幼儿教师共读绘本的对话和感悟。接着,我试图用一句话概述“书婆婆”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那就是重整自己的儿童观、绘本观、绘本阅读观的同时,也帮助读者建构对儿童、绘本、绘本阅读的理解。最后,我揣摩出“书婆婆”的写作意图,即让更多的成人能像她一样成为“有协助能力的大人”(艾登·钱伯斯,2016),能正确陪伴孩子共读绘本。“读厚”《和书婆婆一起读绘本》的过程中,我记录了20余处让我会心一笑或讶异的童语,贴了二十多个分别代表精彩、思考、困惑的各色标签。同时,概括、整理了“书婆婆”在书中呈现的绘本共读的许多规范,如“听赏阅读、品味阅读、讨论阅读”三个共读流程,“见面、约定、取书”三个开场环节,以及将孩子“拉回文本”“快速翻阅和逐页阅读相结合”、捏出中间几页“前后页面比对阅读”、重读、厚读、遮盖阅读、主题式阅读、书签标记等绘本阅读“不能忘本”的具体策略。这些规范其实是关于绘本共读的教育观。我尤其欣赏“书婆婆”在和孩子共读中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和“场”的氛围营造。我认为,共读中的“书婆婆”是懂得克制、后退和撤出的,“但是当事情出现问题的时候,又随时在场”(马克斯·范梅南,2014)的“主持人”;在共读中“书婆婆”促成了幼儿与自我经验,与成人、同伴、绘本等各种力量互动的“在场”感。
书虽被“读厚”,却不能代表已经读完或真正读懂,真正的阅读“不会因为已经了解了一本书在说些什么而停顿下来”。分析阅读还需要进行评论,“必须能评论,提出批评”才算真正主动阅读,才算真正读懂一本书。我在“读厚”一本书之后,会把这本书放在床头,或置于包中一段时间形影不离并常常翻起,少则三两天,多则一两周,对我特别喜欢或经典的书时间会更长,这是我精读一本书的常态,这个常态是给自己“反刍”的时间、“消化”的过程。有些专业书,要在实践中被应用,会被更长时间带在身边并反复翻起。“读厚”之后再翻起,不仅能帮助我应用此书,还能帮助我发现书的不足而去评论它。一本书在被真正读懂的过程中,又再次被“读薄”了。
因为个人近年来一直在做幼儿绘本阅读的行动研究,在“读厚”《和书婆婆一起读绘本》后的连续一周时间里,我常常翻开它,我希望成为最主动、最能学习的读者,而“最能学习的读者,也是最能批评的读者”。于是,我开始用审视的眼光去寻觅“书婆婆”没有解决或遗漏的问题。的确,“没有一本书会好到无懈可击”(莫提默·J.艾德勒,2014)。我发现书中关于共读流程之“讨论阅读”更适合中大班孩子,未必适合小班孩子。因为,幼儿语言发展具有“集体独白”的特点,年龄越小,这一特点越突出。所以,在小班,尤其是小班初期,难以形成同伴间的真正对话,难以形成“讨论阅读”时与同伴的相互激发、补充和支持。造成本书这一局限的原因,是因为书中绝大部分案例都来自作者和大班孩子的共读经历,偶尔有中大班孩子混龄共读的案例,少有和小班孩子共读的案例。所以,书中呈现的绘本共读儿童观、绘本阅读观的提炼更多来自5~6岁儿童,而没有涵盖整个幼儿阶段。
然而瑕不掩瑜,《和书婆婆一起读绘本》的学术价值还是显而易见的:第一,该书可能带来有别于其他认知的儿童阅读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书中呈现的幼儿阅读心理特点是作者在自然真实的环境中观察和叙述的,这种研究方法是质的研究方法,“运用质的研究方法,会使我们对儿童的认识有所突破,儿童心理学可能会因此有所发展”(康长运,2007)。第二,该书可能带来有别于其他领域教学的阅读教育学的发展。“阅读是一个综合的活动”(虞永平,2010),绘本是文学与美术相结合的独特艺术,绘本阅读应不同于幼儿园语言、艺术等领域而应该有其独特的教与学的方法,幼儿园绘本阅读“具有成为综合领域活动的可能”(康长运,2007)。该书呈现的许多绘本阅读的规范具有独创性,为绘本成为综合领域活动提供了可能。
真正精读一本书,要分析阅读一本书,“读懂”一本书,必然经过“读薄”“读厚”,再“读薄”的过程。一旦学会真正精读一本书并多次练习,就会成为一个好的读者,“一个好的读者会成为一个好的作者”。以读《和书婆婆一起读绘本》为例介绍我如何精读一本书写到这里,可以结束了。然而最主动的阅读不是含有评论的分析阅读,而是主题阅读,即围绕同一个话题将不同作者介绍到一起交谈,这已不是此篇文章要介绍的了。但写作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已经开启主题阅读,已经请“书婆婆”和其他有关作者围绕我感兴趣的话题在一起进行了“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