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融合发展与集约化经营
——媒体融合下的学术期刊发展趋势

2017-01-27 09:09樊雅梦刘国正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集约化科技期刊学术期刊

■樊雅梦 刘国正

1) 陕西医学、陕西中医杂志社,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南大街东木头市113号 7100012) 中医杂志社,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100700

传统媒体(报刊、电台、电视等)与智能手机、电脑、数字电视等新兴媒体的有效结合,衍生出新的信息产品,并通过信息平台传播于众,即媒体融合,这是网络发展的必然产物[1]。学术期刊属于特定、小众领域,近年来国内学术期刊在媒体融合方面做了一定尝试,但仍相对滞后。随着网络、数字技术的日新月异,媒体融合形式的广泛、丰富,传统媒体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行业壁垒慢慢消除,这种融合势不可挡,是当今传媒业发展的主流趋势[2]。学术期刊具有相对固定的阅读群体与作者群,因此在滞后的发展中并未表现出过多的弊端,但随着学术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国家“三步走”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适应媒体主流环境、符合科技强国战略部署,必然会成为学术期刊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郭伟等[3]在分析科技期刊新的生存环境——数字化、网络化、融媒体时,认为高校科技期刊应以省域为基础,以移动网络为重点,多媒体融合协同发展。张艳萍[4]在总结《建筑学报》的媒体融合发展经验时指出,科技期刊应加强跨媒体融合、优化发行方式、注重资本运作、坚持打造期刊品牌。这些先行者的理念、经验对学术期刊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指导价值。本文在结合国内学术期刊特点与现状的情况下,借鉴国内外媒体融合发展经验,从国内期刊发展特征及当今传播环境出发,提出融合发展与集约化经营理念,为学术期刊在新媒体时代发展提供思路。

1 新媒体冲击与星状分布——学术期刊生存现况

1.1 数字化、网络化给学术期刊带来的挑战

在数字时代,“一种内容,多种媒体,复合出版”是数字出版的要求与特征,这不仅提高了信息利用效率,也促进了信息传播的时效性。《英国医学杂志》《新英格兰杂志》等国外刊物已然实现了网络平台、手机移动运营商等多渠道传播;SciVee平台更是实现了随文添加文字、自拍实验、教程视频等多形式融合的内容出版。数字化出版实现了内容的多途径传播,扩大了内容的受众面,也促成了一种内容在多领域的应用,提升了内容的使用价值。然而,国内学术期刊多使用非开源的方正飞腾、书版排版软件,难以实现一次制作、多次使用。此外,国内学术期刊大多秉承传统内容编辑流程,鲜有在编辑策划时即针对新媒体特点对内容表达进行设计的。

同时,在网络环境下,受众群体与生产者易形成双向互动,成为“社区化”群体。Peerage of Science系统即是利用了这一特点研发而成。Peerage of Science系统经审核将学者纳入审稿人群,作者投稿后根据论文关键词提醒相关领域审稿人评审,审稿者选择任务并完成审稿工作后会获得信誉积分,学者在投稿时需耗费积分,依次形成循环。同时,审稿者的审稿意见可以在Peerage Essay上发表,而通过Peerage of Science系统推送的文章在修改时必须引用Peerage Essay,形成另一种“付出-回报”循环。从Peerage of Science系统运行方式可以看出,其正是利用了互联网的双向互动,建立了多种正向循环,从而形成以论文为核心的科学家社交网络,实现了持续性发展。学术期刊的读者往往也是作者,具备“社区化”群体基础,易激发互动性,然而国内这种“社交”往往是某学术会议、某理事会等交流中的附属品,罕有以论文为核心、凝聚学术交流者的。

纵观而言,新媒体对人们的阅读习惯、获取信息的方式等均已产生了深刻影响,先行者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改变自己,提升用户体验,顺势而行。国内学术期刊也应深切认识这种变化,提高改革的迫切感,勇于利用数字化技术与网络环境,谋求自身可持续发展。

1.2 分散性办刊,缺乏核心竞争力

全国期刊总数有9000多种,其中学术期刊6000多种,但因编辑出版单位的历史原因,各刊被分属于不同主办单位,如学会、协会、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国有企业、出版社、报刊[5]。以中医药期刊为例,绝大多数出版单位不会有超过3种期刊,也就是说150种左右的中医药刊物,按最多3种期刊归属于1个单位来算,分散在50余家出版单位。期刊数量虽多,但“化整为零”,形成了单打独斗的窘境。期刊社力量单薄,难以产生可观的影响力,且很多期刊社并无独立经营权,发行量有限,广告营运几乎没有,并且人员、资金投入不足等也制约着期刊的发展。在出版体制改革中,不少主办单位试图整合所属期刊资源,但很难梳理分散的期刊涉及的权、利,无法形成清晰的发展方向,因此少有成功案例。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十余年,国门的进一步打开,国外科技信息集团的入驻及国内科研成果“被”鼓励在国外知名期刊发表,大量优质稿源外流,是我国学术期刊面临的严峻现实。

鉴于此,发挥群体效应,使国内科技信息集团站出来,领导国内期刊团结一致,才能走出困局。那么,寻求在不改变期刊基本所属主办与行政管理权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经营,无疑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道路。

2 新技术融合与集约化经营——学术期刊发展途径

2.1 以人为本,利用现代化传媒技术提供科研服务

数字化出版时代,单一的纸媒出版,远无法满足用户对信息的获取需求,其盈利机会也远逊于多媒体运作的产品。数字媒体技术对内容的深加工,使信息资源呈现出“碎片化”形态,不同形式(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的“碎片”有机拼接,使信息内容更加生动,使用户便于理解、掌握,进而体验更加完善的内容服务。同时,大数据环境下大量的信息量使读者时间碎片化,那么“碎片化”信息正好迎合了读者“碎片化”阅读的需求。李晓[6]调查了287位粤西地区医务工作者阅读习惯发现,50.4%的被调查者以“碎片化阅读”“浅阅读”为主,89.5%的医务人员习惯通过网络检索获取信息,在医疗机构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模式下人们更愿意得到多元化阅读,从而提升信息获取效率。网络数据库检索、手机终端订制、微信推送等现代传播手段满足了人们“碎片化”时间的阅读需要,同时也培养出了“碎片化”阅读习惯。

学术论文篇幅往往数千字,甚至万余字,完整的阅读需要消耗读者大块的时间,而如今人们更习惯于获取重要信息“点”,在捕捉到价值“点”后,才可能进行通篇阅读。因此,学术期刊策划选题、编辑内容时,在传统展示完整研究内容的基础上,应提炼、浓缩出本期、本栏目及单篇文章精华“点“。这些“点”信息适合于新媒体的“碎片化“传播特点,也符合现代读者习惯。而这些“点”信息承载于各类新媒体传播中,不仅扩大了传播范围,也提升了期刊知名度,在服务于科研信息传递的同时,也促进了期刊自身的发展。

2.2 回归期刊本质,集约化经营发展

目前,国内期刊不乏为追求各种评价、考核指标而使内容服务于数据者,导致学术造假、内容缺乏创新性等现象的发生。同时,国内不少优秀科研成果以发表在国外高影响因子期刊为荣,造成了国内期刊只能收载二流、三流论文的囧境,使众多国内刊物以低水平运行,难有突破[7]。学术期刊以刊载学科研究成果为主要内容,传播、展示科研动态为己任,精研期刊内容、开拓优质稿源、提升编校水平,将具有创新价值、科学价值的科研信息动态做更快、更好地传播,服务、推动学科发展是学术期刊的本质[8-9]。

“小而弱、散而乱”的单刊在国际化期刊学术市场中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淘汰危险越来越鲜明。因此,我国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要求“做优做强一批,整合重组一批,淘汰退出一批”[10]。在改制推动下,我国学术期刊界出现了一些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探路者,中国科学出版集团出版的学术期刊、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卓众出版社等均是集团化管理的探索者[11]。统一的发展战略、资源配置、专业职能的统一管理,实现了质量监管、印刷发行、广告经营、网络运营、行业服务及人力资源的统一管理。集约化的群体效应开拓了融资渠道,提升了竞争力、话语权,也为媒体融合提供了人才资源与物质基础。李慧等[12]在分析中华医学会期刊规模化运营时指出,合作办刊的方式,通过学术会议与期刊组稿会的结合,促进了编辑与专家学者的互动,保证并拓展了优质稿源;统一的稿件远程管理系统,实现了投稿、审稿网络化流程,解决了各刊稿件信息不对等问题;与大型数据库——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推动了期刊数字化转型,开创了国内学术期刊数字化、网络化强强联合的先河。从中华医学会期刊社的集约化经营中可以看出,130余种系列杂志集群为媒体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资源整合、出版全程信息化管理、统一的数据标准等是融入各类新媒体的关键所在,也是借助成熟的数字化出版平台的优势之处。刘冰等[13]认为期刊群深度融合,有助于引进、实施先进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编辑出版手段,为读者提供多元化的阅读服务,为科研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然而,学术期刊管理、经营及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差异较大,集约化经营需分类、分步骤进行。赛树奇[14]提出了“同宗”期刊小规模化的“集约化”经营形式,并例举了沈阳农业大学校办6种刊物在实行主办单位统一期刊管理、编辑与经营分离的集约化运作模式下,实现了期刊品牌的提升、发行量的扩大及广告收入的创收,并在资本积累的基础上实施了数字出版。

2.3 分工专业化,管理集约化

无论是为科研工作者提供“碎片化”的信息服务,还是对期刊进行整合性运营,均需依靠集约化管理实现,而集约化管理则是建立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之上。期刊的出版流程应专业化细分,形成不同的功能模块。(1)编辑专职专业化。①专职编辑,应具备该领域科研动态的捕捉能力,与该领域科研团队的联络能力,及较好的编辑出版素养,开展选题、策划、组稿、联系作者、联络专家评审等工作,并针对数字出版设计不同传播渠道内容,对期刊内容质量负责。②兼职编辑,负责文字加工、校对工作。(2)生产专业化。期刊的封面设计、印刷及其质量监控、装订等外部质量应有专业生产者承担、负责。(3)营销专业化。专业的营销人员负责开拓市场、拓展销售渠道,使期刊内容能够在多平台、多途径中得到展示,提升期刊传播力、影响力,在发挥期刊社会价值的同时,使经济价值最大化。编辑、生产、营销三个区域的划分,明确了多刊整合后的功能分类,据此调整部署人员、资源匹配,在集约化统筹管理下,使各模块高效运转,相互间协调、合作,才能发挥出组合效应。

学术期刊是为科学研究服务的,是学者们信息交流的平台。为科研人员及科学爱好者提供优质、便捷的内容服务,推动学科发展是期刊的主要职责。而在融媒体传播环境中,学术期刊只有集约化,统筹安排人力、资源,在出版环节实现专业化分工,实施集约化管理,才能合零为整,搭载高质量传播平台,实现多渠道传播,为用户提供更加快捷、高品质服务,提升期刊价值。

3 结语

小、散的“作坊式”自给自足、封闭式传统期刊发展途径,已然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科技和融媒体传播环境。学术期刊应准确定位,加强融媒体发展的紧迫感,积极迎合集团化集约式发展,在整合群集效应的基础上谋求与优秀数字技术单位的合作,促成新媒体与传统纸媒的融合,完成数字化建设,实现内容信息的多渠道传播,使期刊在服务于学科发展中提升品牌价值,拓展自身发展空间,实现双赢。此外,科学技术推动下的出版行业正日趋细致化分工,而这种分工势必要求从业者是具备“工匠精神”的专业化人员,这种专业化则会形成出版产业链的模块化,模块化的协调发展必然需要集约化的统筹运作。因此,期刊的整编也是行业发展的需要。

综上所述,媒体融合是出版趋势,集约化经营是学术期刊实现媒体融合,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学术期刊应积极变革,适应时代发展。

[1] 赵宇,赵锡平,丁嘉羽.多媒体融合环境下学术期刊数字出版质量提升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2):237-239,242.

[2] 周白瑜,段春波,于普林.学术期刊在媒体融合时代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编辑之友,2013(4):35-37.

[3] 郭伟,许国良.媒体融合下高校科技期刊的区域协同发展模式[J].编辑学报,2016,28(3):226-229.

[4] 张艳萍.科技期刊跨媒体融合发展模式——以《建筑学报》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6):600-606.

[5] 王秀玲.我国社科类学术期刊的生态研究——基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期刊的调查[J].情报杂志,2016,35(10):91-94.

[6] 李晓.医务工作者阅读习惯的实证调查及期刊的发展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4):392-395.

[7] 贺晓利,樊华.国内学术期刊学术评价反思[J].出版广角,2015(5):82-84.

[8] 吴蓉,顾立平,刘晶晶.国外学术期刊数据政策的调研与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5,59(7):99-105.

[9] 李艳.我国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5):507-512.

[10] 柳斌杰.打造“航母”淘汰“小舢板 ”[N].人民日报, 2009-08-17(10).

[11] 刘泽林.学术期刊:规模化出版·集约化经营·集团化管理——卓众出版的探索与实践[J].编辑学报,2010,22(6):508-511.

[12] 李慧,马建华.中国科协期刊的集约化运作案例研究——以中华医学会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6):860-862.

[13] 刘冰,沈锡宾,李鹏,等.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媒体融合发展实践[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1):1166-1170.

[14] 赛树奇.“同宗”期刊小规模“集约化”经营的实践与探索[J].出版发行研究,2013(9):93-94.

樊雅梦:设计研究思路、文献调研、整理、论文撰写;

刘国正:参与设计研究思路、论文修订。

(本文责编:李翠霞)

猜你喜欢
集约化科技期刊学术期刊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秋季蔬菜集约化育苗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科技期刊的分类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基于集约化的电费电价管理措施探析
探究县供电企业财务集约化实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