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国家主席习近平日前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加拿大总理特鲁多时指出,中加两国各有优势,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希望双方充分挖掘合作潜力,在能源资源、科技创新、航空交通、金融服务、现代农业、清洁技术等领域打造更多合作亮点。
点评:中加能源合作具有很好的互补性,近年来成效显著,是两国双边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油气领域,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在加投资天然气、LNG、页岩气等项目,中国海油收购尼克森是迄今中加能源领域最大的合作项目;可再生能源领域,中国风电、太阳能企业在加投资正在积极起步。展望未来,中加能源合作前景广阔、方兴未艾。
事件:继国家发改委之后,环保部、商务部也接连从各自角度表态应对天然气供应缺口问题。环保部日前已向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下发特急件,明确煤改气未完工项目及地方,继续沿用过去的燃煤取暖方式或其他替代方式。而商务部也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支持企业多元化进口海外天然气。
点评:随着冬季煤改气等需求的集中释放,近期天然气供不应求的局面加剧,一些地方开始限气停气,LNG(液化天然气)价格也涨至历史新高。在此之下,保供战紧急升级。气荒现象表面上是价格问题,背后实际上反映出的是体制问题,根源是体制改革滞后。只有加快体制改革,把竞争性环节放给市场,还原能源商品属性,形成由市场决定的价格机制,才是促进天然气普及利用的根本之道。
事件:中国石油勘探与生产分公司日前透露,今年年中启动的东西部油田矿权内部流转基本完成,中西部鄂尔多斯、四川、柴达木三大盆地及部分外围盆地共16个探、采矿权区块从西南油气田等3个地区公司流转到了大庆等4个地区公司。这么大范围的矿权流转,在中国石油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点评:此举是中国石油的一项重大决策,旨在尽快适应国家油气体制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充分发挥东部油田人才和技术优势,盘活矿权区块和未动用储量资产,激活勘探开发市场,打破“画地为牢”格局,促进高效勘探和低成本开发,对于油气体制改革具有试验性的先导意义。
事件:2017年12月8日,被誉为“北极圈上能源明珠”的中俄能源合作重大项目—亚马尔液化天然气(LNG)项目正式投产,这一项目是目前全球在北极地区开展的最大液化天然气工程。该项目由中国石油、中国丝路基金与俄罗斯诺瓦泰克公司和法国道达尔公司共同实施。2019年项目全部建成后,三条生产线每年将向中国稳定供应400万吨液化天然气。
点评:作为中俄在北极圈合作的首个全产业链合作项目,亚马尔项目成为了“冰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点。不仅将带动俄罗斯能源产业和边疆地区发展,还能够丰富我国清洁能源供应,加快推进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
事件:国土资源部日前发布公告,国土资源部委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实施、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交易中心对新疆塔里木盆地柯坪西区块等5个石油天然气勘查区块探矿权以挂牌方式公开出让。
点评:我国油气探矿权和采矿权,除极少数历史遗留外,均归国有石油公司所有。矿权高度集中,导致不少区块存在“占而不勘”或者勘探投入不足现象。新疆试点标志着油气上游开放已经上路,传统国有企业控制矿权的局面被正式打破,这必将改变上游竞争不足、一潭死水现象。尽管迄今为止新疆区块招标民营企业并没有获得多少实际区块,但其信号意义远远大于实际意义。
事件:近年来,我国石化行业对外贸易不断扩大。尤其今年以来,对外贸易指标达到6年来最高增速。数据显示,去年我国石化行业进出口贸易总额达4778.2亿美元,其中进口3069.5亿美元,逆差1360.8亿美元。今年1-9月,石油和化工产品进出口总额4248.1亿美元,同比增长21.6%。
点评: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石油和化学工业互补性很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中国油气、钾肥、天然橡胶的主要进口国,也是中国化肥、聚氯乙烯、烧碱、成品油等产品的重要出口市场。其中,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原油占进口总量的70%以上,进口天然气占进口总量的60%以上。
事件:近日,在“2017油气论坛”上透出信息,我国民营企业炼油产能占比达26%。
点评:随着2015年进口原油使用权放开,我国地方民营企业加快了进入炼油行业步伐,其炼油总产能占比从2015年的22%,升至今年的26%,多元化供给结构逐步形成。一方面炼油产业产能严重过剩,另一方面新建大型炼厂还在大兴土木。目前我国炼油能力8亿吨,原油加工量却不到6亿吨,产能过剩矛盾十分突出。预计未来一个时期,国内炼油企业将面对集中度较低,以及产品技术升级等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