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安县第二实验幼儿园 丁月玲
实施课程游戏化,促教师专业成长
江苏省海安县第二实验幼儿园 丁月玲
我园作为2014年江苏省首批课程游戏化共建园,在课程游戏化实施过程中,始终将教师作为第一资源,但我们不是一味地索取教师的价值,而是为他们在理论向实践的转化过程中搭建桥梁,亲历“学习内化——行动跟进——感悟提升”的蜕变,在思考与行动中获得专业成长。
1.转变教师观念——让思想成为行动的发源地。
几年来,我们在带领教师阅读相关书籍、参加各级培训、开展现场研讨等活动中内化理念,帮助教师逐步建立起全新的儿童观、教育观和课程观,形成以下共识:
(1)一日活动皆课程。教师们形成大课程观,把孩子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都视作课程。比如孩子入园与教师、同伴打招呼,这就是课程中的礼仪教育;孩子照料自然角,就是非正规性科学活动等。我园之前开展的“春之情思感恩节、夏之清韵艺术节、秋日书香读书节、冬日阳光运动节”四大文化节活动,是与课程剥离的。如今,我们将文化节纳入课程,成为课程的一部分,改变以前只注重最后一次活动呈现、为节庆而节庆的偏颇做法。在拟定实施方案后,我们将其中需要集体学习的内容安排进学期课程计划,在环境设置中营造文化氛围,渗透到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比如,“秋日书香读书节”,由各年级组长召集教师精选每个年龄段的绘本故事,集体活动时利用这些经典绘本开展学习活动,区域活动时进行阅读延伸、创编表演。此外,每天还由教师在午睡前十分钟为孩子朗读故事,起床后幼儿故事分享;家庭每晚睡前半小时进行亲子阅读。在各班幼儿轮流故事表演的基础上,再推选幼儿在全年级展示。
(2)幼儿是课程的主体,教师、幼儿、家长都是课程的资源。以文化节活动为例,课程游戏化理念下的文化节活动较之以前的节日庆祝活动有以下改变:一是活动的价值追求不同。过去是为了庆祝而搞活动,追求节目的质量、动作的整齐划一,如今是为了以文化节为载体,充分利用所有资源,让孩子人人参与,把表演视为游戏的过程,体验其中的乐趣,促进多元发展。二是参与的对象不同。以往为了追求表演质量,教师挑选部分有特长的孩子表演,如今由少数幼儿拓展到全员参与,教师、家长、孩子,人人是主体,重在体验,追求自主愉悦的过程。三是排练的方式不同。过去是反复排练,直至幼儿熟练掌握台词和动作。如今,师幼一起策划,共同行动,体现“我的活动我做主”,允许孩子按意愿创造性表现。四是活动的效应不同。过去的“精英式”表演,只满足了部分孩子和家长的需求,大部分孩子没有机会、心存遗憾。如今,孩子深度参与,既感受到来自成人的智慧,也获得了自身的发展。文化节成为以游戏精神贯穿始终的多样化课程,成人和孩子在课程中共同成长。
(3)课程是动态的过程而不仅仅是静态的文本。课程一定是实践中做出来的,而不是某个人或某几个人坐在家里闭门造车造出来的。它一定是所有卷入者共同策划、共同参与、共同成长的过程。比如,在确定地方文化资源进课程时,我们在教师和家长中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教师、家长对海安地方资源的想法,然后小组商讨反馈到园部,再由幼儿园课程领导小组审议、确定哪些内容可以纳入我们的课程,最后交由教师具体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会对原先设计的课程内容,依据孩子的兴趣经验、自身的特长、班级资源等因素,进行适度的调整和修改。实施过后幼儿园再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引导教师认识课程。在这样上下联动的过程中,既不断完善了课程,体现了课程的动态性,也提高了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设计能力。
2.学会有效观察——掌握开启心灵的金钥匙。
学会观察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在实施课程游戏化过程中,我们将观察作为教师必备素养中的首要能力进行培养,从理论、技术层面到实践层面均手把手指导。例如,我们带领教师共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学前儿童行为观察》《观察儿童》等书籍,开展读书沙龙,学习设计相应的观察方法,尝试写观察记录,开展视频分析解读。在学习、实践的基础上,请有经验的教师现身说法,以案例陈述的方式介绍自己的所思、所行。开展同一场景,多人观察、记录,围绕看什么、怎么看,如何确定观察目标,如何围绕目标开展观察,如何捕捉观察点,如何结合理论进行分析、提出建议等展开深度案例式教研,切实帮助教师养成观察习惯,掌握观察技巧,真正读懂孩子,追寻儿童需要调整课程。
3.树立课程开发利用主体意识——灵活机动执行课程计划。
在课程游戏化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树立课程开发、利用主体意识,引导教师在课程园本化的过程中,提升选择、改造、创生等课程管理能力。
选择。对于现成课程方案中那些贴近孩子生活,与孩子产生共鸣,能激发孩子兴趣和促进孩子发展的课程部分,原汁原味加以选择采纳。
改造。对那些经典的、对孩子发展有较大价值,但离孩子生活经验较远的内容,进行合适化改造。(1)内容的改造。一是整体替换。例如:美术欣赏“说唱陶俑”,尽管说唱艺术家将作品描绘得逼真形象,但毕竟离幼儿园孩子生活经验较远,我们将其替换成欣赏七战七捷纪念碑和欣赏海安丝绸扎染等。二是部分替换。比如:将歌曲《说说我的名字》中外国孩子的名字,换成身边教师和小朋友的名字,更能激发孩子的演唱热情和创编积极性,也比较符合本园幼儿的生活经验。三是适当裁剪。例如:《蜈蚣叔叔的袜子》这个绘本,我们只选用了蜈蚣叔叔穿袜子的几个画面,对其他内容做删减处理,有重点地引导幼儿关注蜈蚣叔叔穿袜子的多样性规律,从而展开排序的探索学习。(2)组织形式的变更。类似于同课异构,即将他人课程中的内容选用过来,但依据本班孩子的兴趣点和自身的教育智慧重新设计组织流程。
创生。是以孩子的经验和兴趣为生长点,生成全新的课程内容,可以是单个的活动,也可以是系列主题活动乃至自成体系的课程。(1)生成一个单独的教学活动。例如:“海安花鼓舞”活动,由欣赏教师的演出视频开始,到情不自禁模仿相关动作,再到自主创编表演,一节活动水到渠成。孩子们兴致盎然,了解了花鼓舞的简单动作要领,更体验到师生共舞的愉悦,情与智相伴而生。(2)生成一个主题活动。例如:“海安花鼓”主题活动,在学习花鼓舞的基础上,幼儿产生对花鼓的兴趣,于是,生成花鼓的节奏、制作花鼓、创编花鼓操、各种各样的鼓等相关系列活动。有探索创造,有体验分享,情与智交融发展。(3)生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比如,我园进行的“基于幼儿情智和谐发展的游戏化课程建设”,形成了从课程理念到课程目标、主题内容、组织形式、观察评价方法等要素的课程系统。
4.主动联合家长及社会资源——为课程游戏化保驾护航。
把教师看成课程的第一资源,不仅要求教师充分挖掘自身的智能优势,更要求教师敏锐地捕捉和利用身边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为孩子的深度学习服务。例如,章老师的“璀璨的青墩文化”课程创建,就很好地借助了社区及家长资源。历史在前方,文化需传承。具有5000年历史的璀璨青墩文化,若不传承,就会渐行渐远,直至被遗忘。但是,青墩文化遗址离海安县城数十里,怎么办?教师想到了当地的文化馆和家长资源,在拟定详细方案,主动联络社会、家长资源的基础上,探寻青墩文化之旅成行了,孩子、教师、家长都从中收获了丰富难忘的体验和记忆。
5.读、思、观、做结合——不断修正课程思路。
我们着重思考的是怎样让教师的读书与实际的工作相联系,让孩子真正受益。于是,我们选择《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的部分章节,比如“读写区的创设”,在共读的基础上,教师反思自己班的区域进行调整,并记录整个观察、思考、调整的过程,之后,组织案例分享。这样的学习,激起教师们的主人翁意识,他们尝试着将学到的理念、先进的做法与班级实际相比较,学以致用,自主做出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