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绥远报纸期刊对绥远文学的影响

2017-01-27 06:16刘志中
中国出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副刊报纸诗歌

□文│刘志中

绥远原为我国一个省级行政区,清代因有绥远将军驻守归化,在其东北建绥远城,后两城合称归绥。1914年称绥远特别区,1928年改称绥远省,省会为归绥(今呼和浩特市)。1954年撤销省级建制,归并到内蒙古自治区。原绥远地区其所辖范围为以归绥为中心,东到乌兰察布市兴和县,西到今天的乌海市,现在也常笼统地称为内蒙古西部地区。绥远地区位于偏远的西北,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但自民国时期起,这里也逐渐出现了一些报纸期刊,宣传进步思想文化,与内地加强了联系。这些报纸期刊也对绥远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官方和民间共同推动报刊发展

据忒莫勒先生考证,内蒙古西部地区最早的汉文报纸是《归绥日报》和《牗报》,约在1913年初印行,其后又出现过《一报》等10余种小报,但都存续时间不长。[1]到1918年,《西北实业报》创刊,这份由绥远总商会主办的铅印报纸,对开四版,刊载内容除时政要闻、经济、评论之外,还有小说、文苑、新剧栏等文艺性的栏目,最多时能够每日发行七八百份,在当时有较大的影响。

1919年,在北平学习的绥远籍学生创办了《绥远旅京学会半月刊》(后改称《绥远旅平学会学刊》),这是绥远地区第一份期刊,它虽然在北平印刷,但“以增进同学感情,促进地方文化,探讨学问,批评时政为宗旨”,撰稿者都为绥远籍人,刊载内容也多与绥远有关。这份综合性刊物一直坚持到1937年才被迫停刊。

1925年,冯玉祥出任西北边防督办,驻守包头,关注绥远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在他的支持下,绥远文化界开始活跃起来。共产党员蒋听松、胡英初受李大钊委派,在包头创办了《西北民报》,以西北边防督办公署机关报的名义出版。该报有政论性栏目《先锋》,综合性栏目《乐园》,还有文艺副刊《火坑》。受冯玉祥进步思想影响,在绥远都统李鸣钟和教育厅厅长沙明远的推动下,绥远通俗教育讲演所创办了《绥远通俗日报》,绥远教育厅出版了《绥远教育季刊》和《绥远月刊》。

1928年绥远改为省级建制,省政府主席李培基创办了《绥远蒙文周报》,一年后改为《绥远蒙文半月刊》。1930年,绥远省政府创办了《绥远日报》作为自己的机关报。此时,属于省政府系统的报纸有《绥远日报》《绥远社会日报》《绥远蒙文半月刊》《绥远省政府公报》《绥远省政府年刊》等近20种刊物;属于国民党省党部系统的报刊有《绥远民国日报》《绥远朝报》《蒙文周报》《绥远西北日报》等,加上各地党部的《包头日报》《包头通讯》《武川周报》等报,共有20多种,此外还有属于军队系统的一些报刊。其中《绥远民国日报》《绥远日报》《绥远朝报》等影响较大的报纸,日销量可以超过一千份。[2]

有些报纸还采取了蒙汉文合刊的形式,“《绥远蒙文半月刊》和《蒙文周报》是国民党报刊中采用‘蒙汉合璧’形式的代表”。[3]在官方报纸活跃的同时,也有一些民间报刊出现,但多为昙花一现,持续时间不长。到1935年《何梅协定》签署后,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多数关闭,仅有3家未公开实际身份的报纸仍在出刊。至1937年日军攻占归绥,绥远地区的报刊自然无法再办,有少数转移到陕坝地区坚持下来。

除了报纸副刊,还有一些是以单行本或期刊形式来发行的文学刊物,如以油印、铅印形式发行的有《火坑》《燕然》《血星》等。但它们与报纸副刊的联系相当紧密,撰稿者也多是副刊的投稿人。

二、推动了当地的文化发展

绥远地区的这些报纸期刊,对于开启民智、发展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报道时政要闻、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外,它们还多办有文艺副刊,登载文学作品,反映时代的心声和人民的愿望。尤其是“九·一八事变”之后,绥远成为日军向西侵略的主要目标,报纸期刊在宣传抗日方面也发挥出了战斗力。尽管有些报纸是隶属于国民党省党部系统的,但绥远地区离国民党的统治中心较远,加之傅作义与南京政府有矛盾,并未在文化方面对左翼力量进行过多的压制,绥远的左翼文学就有了一定的生存空间。著名报人杨令德早年加入了国民党,但他与共产党人的关系也很好,对左翼文学多有扶持。总体来说,绥远报刊上的文学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对国内外著名作家的介绍。对国外著名作家的译介,有高尔基、普希金、托尔斯泰、嚣俄(雨果)、莫泊桑、歌德等人,对国内著名作家的介绍,有鲁迅、庐隐、刘半农、巴金、孙伏园、沈从文、宋之的等。可以说,这时的绥远文艺界已经与内地文艺界有了较多的联系,有时会直接参与到最前沿的文艺评论和思想论争中。如杨令德1928年在《火坑》上刊载文章,评论沈从文的小说集《蜜柑》。《绥远民国日报》的“十字街头”副刊,则在1934年8月连续刊发了赵守谦的4篇评论庐隐小说的文章。鲁迅逝世后,绥远文学界也发表了不少悼念文章。

参与国内的文学运动。绥远报刊上有一些对国内诗歌创作的宏观分析,使得绥远文学溶入现代中国文学中,成为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章叶频的《现在诗坛两种流派的斗争》批评了当时风行一时的新月诗派和以戴望舒为代表的象征主义诗歌,认为它们表现了过多的伤感、颓废和幻灭,严重脱离现实,只能到“爱和死的梦的王国逡巡”。而章氏极力赞同的,则是中国诗歌会所倡导的现实主义的大众化的诗歌。在《一九三五年中国诗坛》一文中,章叶频认为,在1932年9月之后,原来的注重形式的、唯美的和伤感情调的诗逐渐被反映现实生活的诗歌所代替。他介绍了当年刊出的诗歌刊物以及一些诗人出版的诗集,指出了诗歌“必须要反映时代的精神和人民的心声”的发展方向。

除了这些评论文字,绥远文学界还更直接地参与到国内的文学运动中。在左联影响下,国内诗歌界的进步诗人成立了中国诗歌会,又在北平、天津、广州、河北等地成立了分会。绥远塞原社也积极响应,组织了“塞原社诗歌研究会”,开展新诗歌运动。他们通过左联与青岛、广州等地的中国诗歌会取得联系,交流信息,互寄刊物,互相投稿,还在绥远出售了部分诗人的诗集。这些文学活动使绥远文学界能够紧贴全国诗歌创作的血脉,在诗歌创作技巧、题材、文学的战斗性功能等方面,形成一致的看法,促使绥远的创作者们从“为艺术而艺术”的狭小天地里走出来,写出了一批反映大众生活的现实主义诗歌。

三、为社会时政发声

绥远报纸期刊作为文学载体,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当地文学的发展,其体现出以下特点。

能够迅速及时地反映时代生活的热点,发出有力的声音。尽管由于政治力量分散、经济实力不足等诸多原因导致了很多刊物存世时间不长,但由众多报刊团结起来的文化界人士,在绥远形成了推动文化发展的合力。

“九·一八事变”之后,绥远成为抗日前线,因此这里的抗日宣传活动一直很活跃。早在1932年,苏谦益、马映光、刘洪河等人即著文讨论革命文学的任务。到1936年,章叶频、马映光等人又在《绥远西北日报》的《塞风》副刊上撰写文章参与国防文学的讨论。章叶频认为,要把正义的力量团结起来,“无论你是民族主义者、唯美主义者、自然主义者、浪漫主义者与蝴蝶鸳鸯派、礼拜六派以及最进步的现实主义者,只要你不卖国、不做汉奸,认为抗日救亡是我们民族当前的急务,你就是同一战线上的战友,你就可以加入这个战线,把你的笔杆用作抗日反汉奸的工具,来对准共同的敌人”。[4]马映光认为,“国防文艺在这国防最前线的绥远,可以说是仅展开了初期的运动……爱国民众和抗敌军人的救国热情……都是我们最好的主题……国防文艺的题材虽然是多方面的,都必须有一个中心思想。就是,使民众了解正确的国防的意义,促进抗战救国的决心,形成普遍的一致的、坚强的抵抗侵略的阵营,这是我们文艺青年目前应负的使命”。[5]

1936年在《绥远西北日报》上又出现了《边防文垒》副刊,王毅然主编,这是在傅作义绥东抗战后创刊的,其目的在“开辟文化荒地,集中国防第一线上的文化战士,使荒芜的塞外,成为一个文化灿烂的国度,并联合后方大众,配合着前线战士的步调,一致向前抗敌,使这个仅存的国防线得到钢铁般的坚固”。这个副刊每期都有时局评论,发表的一些抗日救亡内容的诗歌也受到欢迎,如陈一之的《谁说好人不当兵》,在当时绥东抗战取得胜利的背景下引发了强烈反响。

抨击时政,指斥不良风气。绥远早期创办《一报》的王定圻即是因为针砭时政而遭人忌恨,在反袁活动中被枪杀。杨令德在1934年的一篇随笔中,以宋末襄阳主将投降一事做比,指斥汤玉麟卖国求荣。杨植霖的《开刀只有几日了》对当局年年下禁毒令,但却有令不行、形同虚设的做法,提出了强烈的不满。《绥远旅平学会会刊》刊有起生的文章《由武川第二区区长仝致珍逃跑说到绥远政治》,仝致珍因贪腐事败露而逃跑,但县政府仅将其撤职了事。有些文章还涉及绥远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如《绥远旅平学会学刊》上登载的张遐民的《绥远省钞价格跌落的因果及今后整理的管见》一文,即对绥远纸钞不断贬值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了今后进行整改的意见。

《写在李主席就职之后》则对绥远政府治理匪患不力提出了严厉批评,并认为应该标本兼治,一面要处理匪首,另一面也要消除贫民为匪的根源,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另有《对包头公安局的一点意见》《向包头司法当局进一言》《为减轻绥民负担进一言》等文章,从题目上就可以见出其指向。这些文章虽不像鲁迅的杂文那样犀利,但也是谈论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对时政有进言,对不良风气有批判。

培养和凝聚了创作队伍,提高了文学创作水平。绥远地区在20世纪20年代战乱频仍,“城头变幻大王旗”是常有的事,遂使得民生凋敝,也成为文化沙漠。绥远进步作家的文学活动和创作成绩极大地改变了这种文化落后的状况。得益于杨令德等早期报人的支持,文学界利用报纸副刊的形式发展文学。早期给《火坑》副刊投稿的作者,形成了较为松散的火坑社,后来又以《塞原》副刊为中心形成了塞原社,其他的文学社团还有心波社、燕然社、绥中文艺研究会、挺进社、小喇叭社等,围绕在这些社团周围的活跃作者达30多人,尽管他们内部有时会有对文学的不同看法,但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会以大局为重,团结在一起。他们成立的“绥远文艺界抗敌协会”即是证明。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副刊报纸诗歌
诗歌不除外
报纸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报纸副刊,还有新空间吗
守正与出新——羊城晚报副刊的转型之路
“互联网+”时代报纸副刊的变与不变——新民晚报副刊的改革与创新举措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