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林业大学绿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副研究员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第40期中青班学员
新时代的云南生态文明建设
陈国兰西南林业大学绿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副研究员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第40期中青班学员
新时代催生新使命。党的十九大描绘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宏伟蓝图,吹响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号角。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这是首次明确将“美丽”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和标志之一,开启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新征程。云南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和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担负着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战略任务和使命。新征程要有新作为,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以更大的力度、更高的标准、更严的制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就,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
云南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禀赋。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将“建设绿色经济强省”作为云南省的三大战略目标之一,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近几年,云南省在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环境是云南的宝贵财富,也是全国的宝贵财富,一定要世世代代保护好”的嘱托,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云南建设、九大高原湖泊保护、节能减排、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动员全社会参与等一系列重大举措,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16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9.3%,林地面积达2607万公顷,居全国第二位;六大水系主要河流干流出境跨界断面水质全部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九大高原湖泊水质总体保持稳定,滇池、杞麓湖水质甩掉了劣V类的帽子,改善为V类;全面超额完成减排任务,与2015年相比,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下降了3%以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了0.5%左右。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达98.3%,较2016年提高1%,是全国环境空气质量较好的省份之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河长制全面铺开、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环境监管执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水污染防治等改革取得积极进展。
生态文明建设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是一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长期工作,需要久久为功、持之以恒、不懈推进。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云南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 “资源型、原料型、高污染、高耗能”产业比重较大,经济“粗放式”增长特征明显。二是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至2016年底仍有363万贫困人口,脱贫攻坚任务重,发展与保护的矛盾突出。三是不少领域环境污染严重,水污染、土壤污染、农业农村面源污染严重,环境保护形势不容乐观。四是生态环境脆弱敏感,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责任重大。因此,云南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面对严峻的任务,我们必须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九大精神上来,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云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的新格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报告立足于新的历史方位,描绘了“分两步走”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覆盖的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全面进步,其中包括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补齐资源环境短板,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的目标。而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民众在安居乐业增收之后,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已成基本的诉求。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指出:“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富裕了,发达了,最后追求什么?文明指数还是离不开生态,离不开天更蓝、水更绿、绿水青山。”他进一步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因此,必须立足新时代新要求,要把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作为工作重点,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力求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建成美丽云南”的宏伟目标。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长期以来,人类为了生存,以征服自然为目的,无穷无尽地向大自然索取资源、倾倒垃圾。这种违背自然的行为,一次又一次地伤害了人类自身。众所周知,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类始终依存于自然界而存在,而没有人类,自然照样存在。因此,进入新时代,必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恩格斯早在一百年前就警告过人类:“我们不要过分地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开发利用大自然,划定红线,将人类活动控制在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让大自然休养生息,促进人与自然共融共通、互谦互让、和谐共生,实现良性循环。
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是发展方式问题,核心是提高资源环境的利用效率,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路径是通过转变人的生产生活方式,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加强资源环境管理、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等方式,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云南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要坚持创新发展理念,通过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政策创新等,不断完善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政策导向,建设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坚持协调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协调推进,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树立“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观念;坚持开放发展理念,要依托云南独特的区位优势,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国家战略,推动构建南亚东南亚生态福利共同体;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做到生态文明全民共建、生态文明建设为了人民、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人民共享,让全省各族人民在天蓝、地绿、水净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生态文明建设是要通过“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生活方式低碳化”,从而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双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云南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问题导向,从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聚焦重点,抓住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水平,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大健康、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云南省产业转型升级增效,提升绿色竞争力。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突出的环境问题,推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强化大江大河源头、九大高原湖泊、重要湿地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力度,同时加大水土流失地区、石漠化等生态脆弱地区的修复和保护;要严格保护耕地,扩大轮作休耕试点,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修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要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环境监管体制机制,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倡导绿色建筑、绿色交通、低碳出行、适度消费等观念,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通过抓住重点,坚持不懈努力工作,确保云南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我们坚信,只要我们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深入领会贯穿其中的坚定信仰信念、鲜明人民立场、强烈历史担当、求真务实作风、勇于创新精神和科学方法论,做到学懂弄通做实,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务实担当奋斗姿态推进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就能为保护云南生态环境付诸我们这代人的努力,为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云南贡献、提供云南经验,贡献云南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