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破窗效应理论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象的分析

2017-01-27 04:10康京宇
法制博览 2017年15期
关键词:那辆车无序窗户

康京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基于破窗效应理论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象的分析

康京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破窗效应理论”是一种比喻,形象的揭示了犯罪与无序的环境之间的联系,这一理论提出“破窗效应”出现的前提是存在第一扇破窗以及没有及时修补,从而导致无序的状态。未成年人由于心理和生理状态尚不完善,不良的环境因素可能会诱导其实施犯罪行为,因此,改善外部环境、及时对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行为加以惩治有助于实现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象的目的。

破窗效应;未成年人犯罪;环境;犯罪预防

一、“破窗效应理论”的提出

“破窗效应理论”一词来源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在1969年进行的一项实验。辛巴杜教授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分别停在治安良好的加州帕洛阿尔托社区和治安较差的纽约布朗克斯社区。随后,他将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车的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车当天就遭到了严重破坏。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车一直完好无损,后来,辛巴杜将那辆车的窗户敲破,短短几个小时后,这辆车也被破坏。在这项实验的基础上,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被打破,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就会给某些潜在犯罪人一种心理暗示,纵容他们打烂更多的窗户,从而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这种无序的社会环境使得更多的犯罪滋生、蔓延。

二、从“破窗效应理论”看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破窗效应”向我们证明环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未成年人处于向成年人过渡的阶段,其心理和生理状态都尚不完善,社会阅历浅,对问题的认识相对肤浅、片面,辨别是非的能力相对低下,因此未成年人在面对较为复杂的问题时往往无法做出正确的思考,容易做出错误的行为。对于未成年人而言,颓废、阴暗的环境,外界的不良信息,混乱的社会秩序等都是无序状态的体现,而这种无序是一种信号,会潜移默化地给未成年人以暗示,从而诱导其去“打破更多的窗户”,从而造成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结果。与未成年人的成长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甚至个人的思想和行为都可以成为对其产生暗示性和诱导性的那扇“窗户”,如果一个人能的思想和行为具有阴暗颓废的一面,那么他就会影响身边的人甚至是影响周围的环境。因此在未成年人的成长过程中诱导其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不良因素多种多样,且多种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从“破窗效应”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在治安良好的社区的那辆车一开始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被破化或盗窃,但是当那辆车的车窗被打破后,很快便被接二连三的破坏、盗窃。从第一扇“破窗”的出现到之后更大的破坏,这体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道理。未成年人在身心成长的过程中,虽然会遇到多种多样的不良因素,但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如果未成年人积累的不良因素没有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也不会促使未成年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在生活中,实施严重暴力行为的未成年人前期往往会存在小偷小摸、打架骗人等“小奸小恶”行为,也正是这种“小奸小恶”行为的量的积累最终突破了度的范围,从而发生质变,导致未成年人实施严重暴力的犯罪行为。

三、破窗效应理论对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启示

通过“破窗效应”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的分析可以发现,“破窗效应”的出现存在两个前提,一是“出现第一扇破窗”,二是“没有及时修补”。因此,想要破解“破窗效应”也要从这两个前提入手。

首先,应当为未成年人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这包括良好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如果未成年人的生活中充斥着暴力、欺诈、淫秽等不良因素,那么这些对于未成年人而言都是千疮百孔的破窗,对未成年人实施违反犯罪行为的暗示性和诱导性不言而喻。而如果未成年人生活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那么其犯罪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因此,按照“破窗理论”,想要降低未成年人的犯罪率,就要阻止“第一扇破窗”的出现,这就需要通过有效的干预来预防“破窗”的出现。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窗户”其实早已千疮百孔,如家长监护不力、家庭环境恶劣、教育方法不当、德智教育失衡、学校制度不健全、社会中的不公平等都是窗户上就已经被打破的洞,这时,要做的便是修补好“每一扇破窗”,这虽然表面上和治理未成年人犯罪没有直接关系,但这却直接的改变了未成年人成长的环境,并且在心理暗示方面减少了犯罪的诱发因素。

其次,应当“及时修补每一扇破窗”,一是指当“破窗”出现后,要通过最有效、迅速的手段来进行修补,防止发生之后接二连三的破坏,进而阻止其从量变发展为质变。当发现未成年人成长的环境中出现了无序的不良因素时,就要迅速有效的采取手段来消除这些因素,如提升执法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升执法水平,当有违法犯罪行为发生时,能够迅速的秉公处理,从而“及时”的修复“破窗”;二是指针对未成年人的“小奸小恶”行为也要及时地予以惩治,但是惩治的手段和矫治措施应当适度得当,仅仅依靠严厉的刑罚并不能够解决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反而可能会引起反向的刺激犯罪的作用,这是因为如果未成年人的犯罪性质不太严重,而通过刑罚的手段来进行惩治就意味着将其直接投入到一个由各种各样的犯罪分子组成的环境中,这无疑会更不利于未成年人的成长和改过,因此要想及时地矫治未成年人的“小奸小恶”行为,就应当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考虑刑法的谦抑精神,选择合理的矫治措施。

四、结语

破窗效应理论虽然不能完全消除违法犯罪现象,但是破窗效应启示执法机关、相关机构甚至是每一个群体、家庭和个人要消灭“破窗”,并且要“及时”消灭“破窗”,注意改善诱导犯罪和有利于实施犯罪的环境,即加强对环境的改善,以干预未成年人犯罪发生的原因来有效的防控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中容易发生的犯罪行为。当然,破窗理论仅仅是对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因此要想对犯罪这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加以控制,还需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才可能实现。

[1]Wilson J Q,Kelling G L.Broken windows:The police and neighborhood safety[J].Criminological Perspectives Essential Readings,1982.

[2]关颖.未成年人犯罪特征十年比较——基于两次全国未成年犯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12(06):47-52.

[3]胡俊文,王嫒萍.“四位一体”立体构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体系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11):156-159.

[4]韩清,李兴明.“破窗”心理、“破罐”心理和未成年人犯罪[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2(04):116-117.

[5]同春芬,刘韦钰.破窗理论研究述评[J].知识经济,2012(23):18-19.

康京宇(1996-),女,汉族,黑龙江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法学。

D917.6;C

A

2095-4379-(2017)15-0220-02

猜你喜欢
那辆车无序窗户
车身无序堆叠零件自动抓取系统
低调
低调
他的疑虑(外一首)
爬窗户
窗户知多少
高速路上右行规则与无序行驶规则的比较研究
无序体系中的国际秩序
200公里一升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