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浅析高校安全宣传教育发展方向
于海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高校安全宣传教育作为学生步入社会前的最后一环,需要我们认真对待,为学生树立好正确的安全意识,抓好知识与技能相结合,也为国民安全教育“把好关、守好门”。学生的安全意识需要高校有关部门的正确引导,通过多种多样的载体形式进行安全宣传教育。
高校 安全 教育
虽然我国的教育方针始终强调高校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但是由于当代社会各行各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学生的竞争压力也在不断增大,导致高校的教育往往更强调受教育者的学习能力,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专业才能,更重视学生“才”的教育,偏向人才教育,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未能重视学生的安全宣传教育。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从他的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类对于安全需求是仅次于生理需求的第二大需求,但是也曾有人不赞同马斯洛的理论观点,认为没有足够实验证据证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关系的确存在,此文章对此不作过多分析,但不可否认,人们对于安全的需求确实是人类基础需求的一部分。笔者认为人们对于安全的需求跟自身安全意识和自身经历所处环境有关,父母是自己的安全启蒙导师,因为从出生开始父母就不断地在教导我们认识危险与安全,所以个人的安全防范意识会受到父母安全意识的制约。自身经历和所处环境,当自身受到过特定事物或事件的威胁时会在一定时期内提升自身安全需求,确保当这种威胁再次来临前想方设法消除它,当这种需要一旦相对满足后超过一定时期,这种需求就会有所降低。虽然我们不能直接去影响上一代人们的安全意识,也不能直接去影响人们的经历和所处环境,但是笔者认为通过高校学生进行安全宣传教育与事件预防相结合的形式,可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高校安全宣传教育作为学生步入社会前的最后一环,需要我们认真对待,为学生树立好正确的安全意识,抓好知识与技能相结合,也为国民安全教育“把好关、守好门”。学生的安全意识需要高校有关部门的正确引导,通过多种多样的载体形式进行安全宣传教育。
高校安全宣传教育应面向广大师生,进行安全知识普及,增强人们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和防范能力,确保校园安全稳定。安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通过教育使师生能够产生安全行为。因为人的意识可影响人的行为,意识是行为的导向,所以培养师生的安全意识是安全教育的重中之重。使师生形成自觉的安全意识是我们高校安全教育的最终目的,如果每个师生都能做到在无人监督的环境下,依然时刻保持安全意识不松懈,并自觉遵守各项安全规章制度,才能使校园的环境更加安全稳定。
高校安全宣传教育包括人身安全、灾害避险、防火安全、财产安全、交通安全、饮食安全、国家安全等等, 形式多以课程聘请一线专家作为主讲教师或高校安全管理人员进行专题授课,通过课堂主阵地面向大学生全员普及安全知识,但这种形式积极性、主动性、互动性不强,会影响的安全教育的教育质量。笔者认为高校应开展体验形式安全宣传教育,加强师生对安全培训的参与热情,从参与中得到安全知识和个人避险能力,运用多媒体演示、游戏互动、拓展体验等方式,对全校师生开展安全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师生通过切身体验强化安全意识,规范安全行为,是安全教育从单向讲授向互动体验转型的积极探索。面向高校师生提供体验形式的安全教育,从书本和课堂中走来,通过切身参与和真实体验,让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真正做到“入脑、入心”,如开展包括火场逃生、应急自救、灾害避险等方面的体验式安全教育。而当今社交网络在高校师生中应用广泛,社交网络平台具有高互动性、高开放性、高透明性的“三高”特点,信息传播速度快,服务人群广泛,是开展宣传教育的理想平台。因此,高校也应当在网络中开辟的虚拟安全教育形式,利用好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通过微信、微博等传播安全教育内容,建设成集教育性、服务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网络精神家园,助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成才。
[1]顾现朋,高光藩. 高校安全教育研究的回归与展望[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07):22-24.
[2]周水平,万江文,郭安平,陈裕鹏,龚志强. 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以江西为例[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148-150.
[3]兰奎.和谐校园构建中的高校安全教育模式论析[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 2011(03)
[4]王维.新时期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与方法[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1(01)
[5]张亚城.对加强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思考[J].新闻世界. 2011(01)
[6]陆锦冲.关于高校安全教育新内容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 2011(04)
[7]何扬波.高校宣传工作引领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8]刘星言.大学生安全意识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6.
[9]顾现朋,高光藩.高校安全教育研究的回归与展望[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07):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