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志成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会计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综述
彭志成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会计信息披露是评价一个公司运行状况的重要信息,是资本市场运行的基础,因此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研究与关注,然而随着盈余管理研究思潮的兴起,打开了一个研究信息披露的新视角。本文通过对关于会计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相关文献的整理,对会计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进行归纳和评述,着重分析会计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以期能够从盈余管理的角度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并借此推动关于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和信息披露的质量。
信息披露 盈余管理 股权结构
会计信息披露主要是指公众公司以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以及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等形式,把公司及与公司相关的信息,向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公开披露的行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是公众公司向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全面沟通信息的桥梁。我国现行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有首次披露、定期报告、临时报告和其他披露等四种类型。
根据中国证监会的有关信息披露规则,上市公司应保证重大信息的及时披露,并保证信息披露内容真实、准确、完整。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根据“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合规性”这几个原则对所管辖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进行审核。为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和提高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深交所和上交所分别在2001年发布了信息披露考核办法,即《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考核办法》和《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核查办法》,分别对其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的质量进行评价。其中深交所信息披露的质量评价主要依据六个方面: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合法合规性和公平性,然后得出一个综合评分。按综合评分划分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于次年七月份左右在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的诚信档案中公布上市公司上年的考核评级结果(上交所的信息披露考评仅进行了一年)。
1985年Healy发表了一篇名为“The Effect of Bonus Schemes on Accounting Decisions”的论文,对盈余管理的契约动机进行了研究,从此激起了很多学者对盈余管理的研究。一直以来关于“盈余管理”这个词的定义层出不穷,而学术界对盈余管理是否属欺诈行为至今尚未达成共识,纵览以往文献中出现过的有关盈余管理的定义,主要可以归纳为四种:1.cott(2000)认为盈余管理是在公认会计准则许可的范围内通过会计政策选择经营者自身利益或和公司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2.Davidson, Stickney和Wei(1987)将盈余管理定义为在公认会计准则约束条件下采取有意识的步骤来获取期望报告盈余的过程。3. Schipper(1989)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当局为了获取某些私人利益而非仅仅为了中立的处理经营活动有目的的干预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中的披露管理。4.Healy 和Wahlen(1999)认为盈余管理是发生在企业经理人员在制定财务报告或规划交易过程中利用个人的判断改变财务报告会计数字,以达到或误导利益相关者对公司潜在经济状况的认识或者影响依赖于财务报告数字的合同结果的目的的情形。
我国学者在盈余管理定义的问题上也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如陆建桥(2002)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人员在会计准则允许范围之内为了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或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做出的会计选择。章永奎、刘峰(2002 )认为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为特定的目的而针对盈利进行操纵的行为,并且盈余管理并非限制在公认会计准则或会计方法之内。
纵观许多学者对盈余管理的解释,可归纳出盈余管理的以下几个特征:1.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的管理层。企业管理层作为企业信息的收集处理和披露者,在一定范围内有权利选择会计信息的处理时间和方式。2.盈余管理的手段是选择性行为。企业管理层对会计信息的选择性披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盈余管理的方向和程度,为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条件。3.盈余管理的目的是自身利益最大化。盈余管理的直接结果是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价值的错误估计,但最终目的是企业本身利益最大化。
到目前为止,计量盈余管理的模型主要有应计利润分离模型、特定应计利润模型和频率分布模型,这三种方法各有优劣,但在国内外相关研究中应用比较多且应用面比较广的是应计利润分离模型。总体应计利润分为操作性应计利润和非操作性应计利润,并由于操作性应计利润本身的灵活性,一般被用来衡量盈余管理的大小和程度。同时,基于非操作性应计利润衡量方式的不同,国外先后出现的比较有影响的非操作性应计利润计量模型有:DeAngeld(1986)模、Healy(1985)模、Jones(1991)模型修正、Jones 模型、Dechow,Sloan和Sweenev(1995)随机游走模型、Johns模型、修正的Johns模型、截面Johns模型、修正的截面Johns模型和行业模型等。我国夏立军(2003)在《盈余管理计量模型在中国股票市场的应用研究》一文中提出,能够揭示盈余管理的调整KS模型揭示盈余管理的能力较强,而在Jones模型中,修正Jones模型揭示盈余管理的能力并不比基本Jones模型高。
会计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的紧密关系不难理解,很多学者也通过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研究验证了它们的这种关系。Imhoff &Thomas(1994)发现权威机构信息评价系统对公司信息披露评级、公司对报告数字的详细披露程度与盈余管理是负相关的。Hirst&Hopkins(1998) 实证研究了财务报告越透明,得出越透明的信息披露越有利于信息使用者分辨出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因此管理层通常会选择较小透明度的信息披露格式。Gerald J.Lobo&Jian Zhou(2001) 用修正的Jones 模型对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信息披露状况与盈余管理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披露程度的提高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具有抑制作用。Lee等(2005)发现那些通过证券销售来进行盈余管理的公司会选择更不透明的信息披露方式。Hunton(2006)采用实验方法,发现收益报告的更高的信息披露水平将减少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对62名财务经理和CEO设置不同的信息评价系统,通过决定销售何种可售证券,当预期利润低于一致预测时,参与者将销售能够增加利润的证券,然而,对综合收益报告格式更加透明会显著降低盈余增加和盈余减少的盈余管理。在更加透明系统的条件下,参与者认为盈余管理会被报告使用者识别,不利于股票价格,损害报告声誉。而在透明度较低的条件下,参与者认为盈余管理不会被识别,并有利于股票价格,对管理者的声誉也没有影响。Hoje Jo和Yongtae Kim(2006)通过分析SEO公司发行前的信息披露频率与盈余管理行为之间的关系,发现披露信息越频繁的公司,其透明度越高,盈余管理的程度越低,并且股票发行后的业绩越好。Fields 2001 研究表明管理层一般相信他们可以通过限制投资者和其他信息使用者判断公司盈余管理的能力来获取利益。
从国内文献来看,对于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之间关系的研究文献还较为缺乏,信息披露的相关文献主要集中在信息披露的经济后果方面,如,汪炜、蒋高峰(2004)首次以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数量作为会计信息透明度的粗略替代,研究了会计信息透明度与资本成本的关系,结果发现会计信息透明度的提高能够显著的降低融资的资本成本。夏立军、鹿小楠(2005)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信息披露质量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与信息披露质量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说明上市公司可能通过降低信息披露的质量来配合其盈余管理。方军雄、洪剑峭(2006)在《会计信息透明度与经济后果的价值相关性》一文中,初步探讨了会计信息透明度对会计盈余相关性的影响,研究发现信息透明度的提高能够显著的改善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这反映出会计信息透明度的提高能显著的改善盈余报告的质量,从而使得报告盈余更加接近经济利润。
关于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想使我国会计系统健康持续的发展下去,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无疑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只有会计信息披露有了规范可靠的衡量标准和方法,才会有规范的会计运行系统,进而实使盈余管理为管理层和利益相关者作出正确的决策提供有利的参考,而不是误导。本文对会计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总结,基于此,在后续的研究中希望能够在信息披露的具体标准和确定更适合现代经济运行方式的盈余管理评价体系方面有所突破。
[1]栾心美,王文政.从选择性信息披露看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7)
[2]于国红.基于盈余管理视角的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研究[J].会计与审计,2010(3)
[3]夏立军,鹿小楠.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信息披露质量相关性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