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梦华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中医脉诊实验教学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李梦华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脉诊是最具中医特色的征象,在中医诊断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医有四诊,即:望、闻、问、切,其中脉诊就是切诊。在教学中主要以师承法临证为核心。在脉诊实验教学模型建立中通过人工模型、动物模型、人体模型教学模型对比,发现人工模型稳定性较强,但真实指感不强。对此,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就中医脉诊实验教学模型的建立与评价进行简要分析。
中医脉诊;实验教学模型;建立与评价
中医脉诊在诊断疾病、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脉象诊断疾病具有一定的主观意向,因此,在教学中学生主要通过“师承法”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进而掌握临床技巧。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对脉象有清楚的认识,以及深刻的感悟成为中医脉诊实验教学中的重点。
在较早以前,有人提出“模拟中医脉象示教仪的想法”同时提出了具体措施。而后,上海某中医学院联合其他研究室对中医脉学理论融合脉诊教研成果,进行仿生模型建立,研发出了全套四只模型手。具有简单、便于操作的优点。将齿轮泵代替心泵,电磁阀门代替心脏瓣膜,乳胶管模拟桡动脉,用硅胶油模拟血液,进而形成血流通,将胶塑材料模拟人的皮肤,乳胶发泡材料代替肌肉,以及皮下组织,CMOS集成时序发生器,以为时域控制器,结合脉象生理学知识选择不同的材料,模拟出不同的脉象。这对脉诊教学模型研究意义非同凡响。但由于是乳胶材料成分,因此缺少真实的手感体验,并且随着时间的变化乳胶管逐渐老化,脉象逐渐发生弦变。另一方面,脉象能够反映人的身体条件,环境的变化人体脉象也会随之变化,在这方面模型手实验是不具备的。
在人体实验模型建立,有学者曾利用举臂、垂臂的原理模拟虚脉、实脉脉象;首先,受试者在30秒中做15个下蹲站立动作、压迫颈动脉窦模式模拟数脉、迟脉模型;将受试者手腕以下放在4摄氏度冷水中30秒复制了沉脉模型;利用Valsalva氏实验复制芤脉模型。Valsalva氏实验指的是:受试者向封闭的减压装置内吹气,压力在4.0--4.7kPa30秒。因此,人体脉诊模型效果最佳,但是这种方法对受试者身体有一定的要求,不能对受试者造成身体上的伤害。但是根据现阶段模型建立看,受试者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因此,在人体模型的建立还需要找到对人体无害的方法。
在我国医学实验中,动物模型是一种常见实验方法。动物实验模型的建立对医学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脉诊动物实验模型的建立也是我国医学史上重大创举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上世纪时,有人曾通过动物进行实验分析,以说明脉搏波的形成原理,模拟了动物模型脉图,具有一定的效果。首先对狗的身体部位脉波图进行对比,进而寻找适当的测脉部位,并且狗肘动脉脉波与人体脉波最为相似,肘动脉解剖位置表浅,易固定,肘动脉和桡动脉都为上半身中小动脉,因此在心血管血液动力学上反应真实,脉波的变化和机体状态联系密集,因此,适合寸口诊脉原理。对狗进行麻醉,在静脉上注入1mg%去甲肾上腺素,以模拟人类桡动脉滑脉、弦脉图,这种方法与弦滑脉脉波、临床滑脉较为相似。于是有人进行23次实验研究,利用恒流分级递增注射速度、不断增加放血量,进而研究血动力学指标,以及脉图变化进行比较,研究出平脉脉图11幅、滑脉5幅、弦脉7幅。然后对狗进行上肢动脉腔内测压,记录脉波,在下肢静脉注射药物,并观察心输出量、血压变化。在药物注射时,脉图逐渐平脉变为弦脉;在注射寄生药物过程中,发现由平脉转为滑脉。另外有人通过改变动脉顺应方法,将降主动脉、腹主动脉用硬管代替,进行比较。发现当管委硬管通道后,脉图变化与老年人动脉硬化性弦脉相似,当变为软管后,脉图立即恢复。也有一些学者在狗身上快速注射甘露醇推注速尿后,狗的排尿量在1000ml上,桡动脉出现涩脉图。
(一)家兔实验
家兔脉率一分钟在134--300次、血压在96--120/50--90mmHg、呼吸率在40--60次每分钟。家兔性格较为温顺,顺毛抚摸按摩太阳穴位置能够让家兔更快进入睡眠,在无麻醉状态下进行实验观察,防止麻醉影响实验结果,但是脉率较快、脉搏较弱对实验造成困难。
(二)小型猪实验
猪脉率每分钟在85--1200次、血压在130--160/100--130mmHg、呼吸率在15--19次每分钟。选择小型猪主要因为小型猪操作不必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猪的心血管、血动力学与人相似。猪的血管较粗、管壁有一定的弹性,切脉指感显著,稳定、重复性好,但是脉率依然较快。
通过中医脉象主证和原理,根据生物学研究原则,在一定的教学时间中需要模拟出多种脉诊模型,以为学生能够了解多种脉象特征。因此,由中医教师双盲取脉,当切脉结果相同时与脉象变化特点相同,则造模成功。分别对动物模型脉象复制出了多种脉象模型。例如:脉数、脉滑、脉涩等模型。
通过三种脉诊教学实验,发现不同的实验教学模型有着不同的特点,但是人工模拟实验最为理想;人体实验受脉诊数量限制;动物模型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但是脉率较快。
不同的实验教学模型对中医诊断学实验有着不同的作用,在教学中还需要教师发挥优点、科学设计,进而提升教学质量。并且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未来将会出现更为优质的脉诊模型,以为教学提供方便。
[1]史伟,刘卫兰,王伟浩.基于中医三路脉象诊断机制的脉诊数字化系统研制[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6(04).
[2]周雪明,赵歆,刘玥芸,张淼,陈家旭.开放式课堂教学在中医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医教育,2016(02).
[3]滕晶,王慧婵.基于“实训-应用-评价”三位一体中医研究生临床技能培养模式浅谈脉诊培训[J].内蒙古中医药,2016(04).
[4]韩曼,于远望.“以学生为主体”生理学教学模式在中医药院校的探索与应用[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