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梅
(362299 泉州华光职业学院基础部 福建 泉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考
王 梅
(362299 泉州华光职业学院基础部 福建 泉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加深和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和”“和谐”“仁爱”的普世价值观和“辩证法”的方法论思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在实践理性的指导下,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课堂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思想与心灵的互动,是学生对人性的感悟与内在思想境界与修养的提升。相对于单纯的技能和知识的传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难度更大。
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理解和认识,增强他们对党的大政方针的理解和认同,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因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关系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问题,所以,我们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特别重视,由中央确定教育内容,统一编写教材、制定教学大纲,统一规定课时和师生比例。但也不容讳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普遍并不理想,大部分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并没有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预期教学目标。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固然与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经验、教学方法有关系,但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也有很大关系。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大部分是枯燥无味的理论和新闻联播式的政策、或者是说教性的道德法律规范,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提高它的实效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还需要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充实教学内容。现实的经验也证明,只有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结合社会现实问题,融入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进行的专题教学,才能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教学效果。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谐”、“仁爱”、“自然”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世俗生活的现实要求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这些思想分别体现在哲学、社会、政治、伦理、审美等不同精神领域。它既是中国文化代代相传的历史基因,也是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文化资源和推进中华文化不断发展的无形力量。
根据对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08级大学生人文素质专题调研问卷的调查结果分析显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我国90后高职生的人文素质已经在理念性、功能性、志趣性三个方面产生比较强烈的影响。[1]理念性影响是指在同一生存文化圈里个体成员对本体文化传统的权威认同度和自觉接受性。90后高职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比较充分的整体权威认同感和比较强烈的自觉接受心理,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在他们心目中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重视度。功能性影响对于个体的文明行为选择至关重要,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人类古老而又不断创新发展的优秀文化,对90后高职生具有比较强的功能性影响,依然是他们在文明行为选择时最主要的路径依据。志趣性影响是指任何一种民族文化,对本民族成员都应该而且必然具有强烈的亲和力、吸引力、塑造力和复制力。中国传统文化对90后高职生也同样具有强烈的志趣性影响,具体表现为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亲近、热爱和融入上。
传统文化是由历史延传下来的,其蕴含的价值观念具有一定的延续性与指向性,是任何民族所体现特殊性的根源之一。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扎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才能切实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以修身治国为主体的修养文化,对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有重要的价值。
1.“天人合一”的和谐世界观与伦理观价值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儒道两家哲学的重要特点,尽管他们的表现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无不深刻的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心理。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首先是一种自然观,《老子》第25章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表达了一种对自然崇尚,尊重自然的、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然图景。它对当代大学生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论,树立正确的生态观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儒家的“天人合一”表述了天地相同的道德境地,是对道德形而上的追溯与论证,对我们深刻理解道德的根源与自律性的特点有着深刻的启示。
2.重“仁义”的行为规范
中国自古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倡导“克己复礼”、“仁者爱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舍生取义”。“仁”“礼”“义”“利”集中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传统社会把礼分为了吉礼、凶礼、军礼、兵礼、嘉礼五种用来规范社会行为,礼用现代语言而言就是系列的规章制度,是一种形式。“仁”则是人的内在的一种品性,是一种必要的涵养,是内容。二者相互结合,才能达到君子。那么究竟“仁”应该作何理解呢?“仁”是一种“恭、宽、信、敏、惠”的境界,即恭敬、宽厚、诚实、敏捷、慈惠。儒家“仁”者是一种爱恶分明的有原则的爱人,有原则的爱人与恶人同样是“仁”的表现。那么如何达到这样的境界,就是有名的忠恕之道,“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与礼是一种内在修养与外在行为文明的整体规范,对当前道德滑坡的现状无疑是一副良药。在自身欲望与利益和利他之人的道德伦理价值取舍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推崇一种高度的精神伦理价值、不论是“君子”还是“圣人”都是这样理想人格的描绘。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面前总是强调国家与民族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这也是最大的“义”。关于义利之论对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3.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主体自律坚韧的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贯穿中华文明发展历史长河的民族心态。它蕴含了一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度的社会国家担当意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达观心境。正是这种坚忍不拔的民族韧性才使我们的中华民族不论在何种境地都没有丧失信心,在国难当头也能保持一种临危不惧、顽强不屈的斗志。这样一种民族精神与民族心胸对提升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与奋发图强的精神有重要的意义。
4.传统文化“反者、道之动也”的辩证思维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是我们每一个高校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然而辩证法的抽象性使很多学生望而生畏,我们可以引用我国传统文化资源来佐证。
我国古代文化中辩证法思想丰富,道家思想中的“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常也。”“反者,道之动也。”反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辩证统一的特性与事物向自身反方向发展的规律。中国传统文化辩证法的深邃与丰富集中地体现在“和”的文化。“和”的思想最早见于《国语·郑语》中,史伯给“和”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以他平他谓之和”,即表明不同事物相互结合、协调才能达成包含多样的和。和与同是不同的哲学范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从本体论的角度说明和的重要意义。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从日常伦理的角度给予了规定。《乾·彖》:“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4]所谓“大和”,就是阴阳对立面力量均衡,矛盾双方处于和谐统一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事物可以得到稳定的发展,故曰“乃利贞”。“和”字之用是有其确切内涵的。矛盾双方的“大和”状态又叫作“中”,所以“大和”又作“中和”,是万物各自保持本性而普世太平的和谐状态。中国古代文化中关于“和”的思想富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掌握“和”的辩证法思想对我们理解我们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重要意义。
1.教师在传统文化知识背景下构建正确、积极的实践理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意义、价值是教师首先应该正确定位的。如何进行理论阐释与师生心灵的交流,要求教师立足于传统文化背景,构建富有目的性、价值性指导意义的实践理性,改变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知识不连贯性、缺乏实践理念引导的图片、新闻知识的展现的现状。思政课教师的注意力不仅仅要放在丰富课堂效果方面,而更应该注重自身实践理性的引导。
2.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各章节的比例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实效性有赖于对学生的心理、思维习惯的定位,尤其是现在大学生受到国内、国际各种思潮的影响,思维具有了多元性的特点。因而立足于传统文化视角,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突破口,但是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只是蜻蜓点水,所占的篇幅甚少,因而提高中国传统文化在我们课本与教学中的比例是思政课教师应予重视的一个问题。在增加传统文化的比例时,我们需要注意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以及语言的转化,在为我们所用的同时,能够尽量保持其完整的精神内核。
3.利用传统文化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依赖于我们课堂的理论与概念推理的层面,另一方面实践环节也不容忽视。充分利用我国的传统文化建筑、遗址等生动形象的实物使我们的学生亲近并对其进行实地教育,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及爱国主义情操有重要意义。
4.营造良好的重视传统文化的校园文化氛围
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教学,更是一项系统工程。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实效性一定程度上依赖优质的校园文化。校园建筑和重要标志、校训等可以融入浓厚的传统文化,发挥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校园文化中的网络文化构建也是我们应该注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网络建设中我们可以开设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栏,使学生参与当中,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发挥作用,进而影响学生的日常思想与行为习惯。
[1]陈小波.中国传统文化对90后高职生人文素质的影响与强化[J].职业技术教育,2009(11).
[2]傅云龙,陆钦(校注).老子.庄子[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5.
[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1
[4]傅佩荣.解读易经[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7.7
王梅(1971~),女,安徽淮南人,福建泉州华光职业学院基础部讲师,华侨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