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视频新闻沉浸式传播模式构建及影响

2017-01-26 18:46唐冰寒
中国出版 2017年21期
关键词:视频新闻符号受众

□文│唐冰寒

自2015年纽约时报率先发布全景VR视频新闻以来,国内外各大媒体机构相继推出各种VR视频新闻,因而2016年被称为“VR元年”。对传媒业而言,“VR元年”开启了一个崭新的媒介时代,这个时代既标志着科技在媒介领域新的运用,同时也创新了新的传播模式。在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包括新浪在内的各大媒体争相推出VR视频新闻,成为VR虚拟技术在我国新闻报道领域的尝试。VR的全称为Virtual Reality,即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创建和虚拟现实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1]在这个计算机仿真系统中,多种符号整合在一起,形成立体交互式的三维动态视频系统。在自媒体时代,人们对媒介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VR虚拟现实技术在满足人们对媒介便携化要求的同时,也在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随着可穿戴设备和运动相机等新技术的推广,技术鸿沟逐渐消除,VR 视频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视频新闻领域,各种视频APP新闻也相继问世,媒介也出现了人机共生的智能化虚拟环境。[2]在这一虚拟环境中,VR视频可利用移动的佩戴式设备传播视频新闻,向受众传播全方位立体式的虚拟影像信息。这样的立体视频与平面视角的视频有很大不同,其传播过程是沉浸式立体呈现的,可以产生深度的立体画面感;其传播理念是以受众体验为核心的,由视觉符号和听觉感官等共同构成的三维仿真系统,使受众在观看VR视频新闻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构建了一种有别于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沉浸式传播模式”。

一、VR视频新闻的沉浸式传播模式

VR视频新闻将视频新闻与计算机视频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构建与自然环境相似的沉浸式传播模式,其传播理念、传播符号、传播形态及传播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1.传播理念:“以内容为王”与“受众体验为核心”理念的融合

不同的媒介传播理念不同,作用于人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因此带给受众的感受也不尽相同。在传统媒介“以内容为王”的传播理念下,传播者更多地关注新闻内容本身,以生产受众感兴趣的新闻内容为出发点。而VR技术既增强了新闻传播的速度,同时也将媒介技术带入一个崭新的媒介拟态环境中,更多地强调受众的沉浸式体验和感受。因此,VR新闻不仅仅关注新闻内容本身,而且更多地关注受众的在场体验,从而使这种拟态环境下的新闻传播理念发生了变化,将“以内容为王”与“受众体验为核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2.传播符号:听觉符号与视觉符号共同构筑的三维场景

按照皮尔士从反应层面对符号的定义,皮尔士将传播符号划分为听觉符号(相对于时间)和视觉符号(相对于空间)。符号是传达信息的最基本手段,在VR新闻传播中,同样也包括了听觉符号和视觉符号两个层次,两种符号分别以听觉和视觉为主要信息载体。听觉符号是VR屏幕上人物表情达意的基本手段,VR画面中的听觉符号包括对白、独白、旁白、解说、配音等几种表现形式。而VR镜头中的视觉符号是指包括形体、色彩、场景布局等不以有声语言符号为载体、直接刺激人的视觉感官并使人产生视觉感受的各类具象符号。电视视频新闻节目虽然同样包括视觉符号和听觉符号,但其呈现的是平面的二维视频效果。在VR虚拟技术中,视觉符号和听觉符号共同展现的三维立体空间效果,能够比平面视频更准确客观地重现现实场景。[3]同时,VR视频新闻以直观、刺激的视觉场面来承载和体现三维场景,具有外在性和直观性的新闻传播特点,容易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3.传播形态:“在场交流”与“符号交流”形态并存

网络媒体和自媒体拓展了传统媒体以文字、图像及音视频符号进行交流的方式,可以更多地使受众参与视频新闻互动,实现一定程度的在场交流。VR虚拟现实技术在传统视频的基础上,利用可佩戴设备实现了360度立体的视觉显示,这种视觉显示与普通视频的平面视角不同,能利用受众的双眼视差,产生立体纵深的画面感和强烈的包围感,使受众增加了在场交流,产生身临现实场景的感受。“互联网具有显著的自组织特性,它会在看起来混沌的、无序的系统中表现出某种有序化状态,而这种有序化常常来源于互动和重复行为的远离平衡态,因此它是带有高效率反馈机制的自我创制过程。”[4]因此,VR新闻中呈现的现场场景感受,集听觉、视觉等感官体验于一体,是一种基于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新的交流形态,将符号交流与在场交流两种传播形态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4.传播方式:沉浸式传播模式的诞生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运用和自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和物联网共同构建形成的泛在网的诞生,网络的虚拟正在与现实的真实交融,传播模式也从传统的单向传播向互动传播转变。而可穿戴设备、VR虚拟现实、数据可视化等新技术走进新闻传播领域,不仅改变了传统媒体报道的单向传播方向,也更新和颠覆了网络互动模式。[5]VR虚拟技术的应用,为视频新闻的传播提供了与以往不同的传播语境,这种语境几乎将以往所有的传播模式都囊括其中,从而产生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沉浸式传播模式。在这种全新传播模式中,受众观看视频新闻的场景与受众发生的同置,使受众的身体与VR设备之间建立起一种密切的感应关系,这种感应关系使受众从观看视频新闻这一脑力活动转换为感受视频新闻的沉浸式身心体验。

二、沉浸式传播模式的多维构建

VR视频新闻沉浸式传播模式的构建,既实现了新闻内容的动态化个人定制化,同时也对视频新闻的传播过程和传播视角产生了积极影响。

1.新闻内容实现了动态化个人定制

“沉浸式传播是以人为中心、连接了多种媒介形态的实时传播模式。是一个专注于受众个体的动态定制传播过程”。[6]在 VR 技术营造的沉浸式传播语境中,受众通过视觉获取最直观的视频新闻,从而使VR设备与受众之间建立了一种机器与体验者的身体交流互动的和谐关系。视频新闻为社会个体呈现了一个本原的真实状态,给体验者带来一种所见即所得的视觉体验。另外,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时,其身体运动方式与在现实场景中的状态也几乎是相同的,会产生相关的肢体动作,从而使人机交流回归本原状态。因此,沉浸式传播模式使受众完全专注于新闻内容,而新闻内容也可依据受众的感受进行动态定制。

2.传播过程实现了人机交流与自我交流

VR视频是人机界面新闻信息传播的重要系统,也是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产生沉浸感的首要因素。由于沉浸式传播使受众能够完全专注于VR视频,在接受VR视频新闻时,受众也会和观看电影或电视时凝视画面带来的视频快感一样,将视线凝聚在影像中,使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一起融入VR所提供的全方位立体情境,这个道理和人们照镜子的感觉类似,通过凝视镜中的视频产生兴奋和快感从而实现人机交流。同时,使受众在观看新闻时,接受到与自己的实际体验相似的视频新闻,与其他感官联动,配合以肢体的互动,让人有一种与真实世界难以分辨的场景体验,产生极强的沉浸感,从而实现自我交流。因此,在VR提供的拟态场景中,可以使受众同时进行人机交流和自我交流,这种交流要远胜于其他传播形态的视频符号。[7]

3.传播视角实现了3 6 0度立体式全景传播

VR视频新闻呈现的全景视角,使受众仿佛置身于三维的现实场景中,加深了所见即所得的视觉感受,带来一种强烈的包围感。南京日报南报网制作的飞阅新南京视频新闻,采用VR新技术,带领受众一起随着全景镜头从上空领略南京的新风貌。在取得这一成功的尝试以后,2017年1月9日,该报网再次运用VR虚拟技术,对在钟山宾馆举行的会议进行了直播。在记者的VR镜头下,受众随着镜头进入会场,身临其境地观看了两会盛况。随着人们对尖端沉浸技术的广泛运用,给受众带来的这种包围感也会更加完整和全面,这种感受不仅是视觉的,还包括其他感官和心理的感受。VR视频新闻中更加丰富的细节和画面呈现,为受众提供了更具包围感的360度立体式媒介体验,实现了VR视频新闻360度立体式全景传播。

三、VR视频新闻沉浸式传播面临的挑战

2016年年底,一部分VR硬件商相继倒闭。关于VR技术对新闻传播产生的影响,持消极态度的人认为VR沉浸式新闻的出现会打乱新闻传播模式,加速传统模式的消亡。乐观方认为VR技术的出现不仅不会使传统的传播模式消亡,反而会多方受益。但不管前景如何,对VR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运用所构建的这一新的传播模式,仍面临着诸多困境与挑战。

1.真实社会场境的认知偏差

通过计算机虚拟技术,人们将想象中的视频转换为一种接近真实的虚拟境界和虚拟存在。对受众而言,这种虚拟存在和现实世界有极大的相似性,但这种认知是VR虚化的真实而非现实真实。[8]在VR视频新闻沉浸式传播模式中,这种类似于现实真实的虚拟存在,通过VR技术对视频信息进行传播,将受众的听觉、嗅觉、触觉等多方面的感官调动起来,让受众的神经系统和感知系统融入VR新闻中,形成沉浸立体式视觉体验,对受众的视觉产生欺骗,导致对虚拟环境与现实世界认知的错位与模糊,从而将太过真实的VR虚拟仿真与现实混淆。尤其是一些青少年VR体验者,由于世界观尚未完成形成,更容易混淆现实的真实场景与VR新闻所呈现的拟态真实,产生对现实世界的认知错位。久而久之,随着VR新闻对视觉感官的反复刺激,会使受众产生视觉思维的惰性,将这种经过幻化的视觉影像当作是真实的社会场境,从而产生视觉感知依赖和对真实世界的认知偏差。

2.新闻客观性评价的情绪化干扰

在传统的视频新闻中,为了有更客观公正的报道立场,记者通常是以第三人称的角度进行新闻报道,而受众在观看视频新闻节目时也是在第三人称的视角,“置身事外”地观看新闻节目,从而尽量保证新闻内容传播和接受的客观性。在VR视频新闻沉浸式传播模式中,编辑在制作新闻节目时,会强化受众的第一人称体验,受众会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身临其境”地进入新闻现场。在这种极为逼真的场域环境中,受众如果不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和全面辨析事件的能力,其情绪极易受到现场氛围的影响从而影响对新闻事件的客观评价。“信息的传播是通过对信息的编码和解码完成的,如果对信息的解码出现错误、不完全或者受信息噪音干扰,则信息再编码就会出现偏差、误判,从而在现实的人际空间或虚拟的网络空间中产生并传播错误失实信息。”[9]

3.新闻伦理失范的隐患

在VR拟态环境下的沉浸式传播模式强调以受众体验为核心。VR沉浸式新闻为了追求更好的受众体验,会在新闻里将一些暴力镜头、灾害画面制作得非常逼真,使受众通过视觉接受其符号信息,感知其镜头和画面中的暴力与灾害刺激。这样的新闻场景虽然可能会迎合受众的口味,但其传播内容与传播方式可能会违背新闻伦理规范。从受众对VR沉浸式新闻接收的实际情况来看,如果信息处理或传播不当,受众在接受这种沉浸式新闻带来的虚拟仿真信息时,可能会出现暴力倾向等隐患,VR新闻的选题和制作也将面临伦理的考验。

四、VR视频新闻沉浸式传播路径

针对VR视频新闻沉浸式传播的迷思,笔者从传播过程中符号的运用、传播内容的把关以及对新闻真实性与客观性原则的把握等几个方面提出建议,为构建更为完善、更为有效的VR视频新闻传播模式探寻出路。

1.在传播过程中合理运用V R视觉符号

VR虚拟技术的运用,既增强了受众的沉浸式体验,也极大地增强了受众与视频新闻的互动。而VR视频处理技术与受众视觉的实时互动将进一步加强,随着这种互动的深入,新技术也将更广泛地向新的领域扩展。[10]在制作VR视频新闻内容的时候,除了要考虑灯光、声音等因素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对视频里的各种视觉符号的合理运用。由于视觉符号会把体验者的视觉引导到一个焦点位置,使受众的视觉高度集中,从而产生视觉损伤。尤其是在景别的转换上,要考虑受众视线停留的长短、视线转换的快慢所造成的影响。比如为了避免受众在体验时产生晕眩感,可通过弱化周围场景的方式,使受众的视觉尽量停留在某一处或某一区域,不用随旋转的场景转动视线等。因此,对于VR视觉符号应尽可能加以巧妙的技术处理,使VR视频新闻里包含的视觉符号既符合受众的视觉体验需求,同时也要考虑对受众视力与视觉感知造成的伤害。

2.加强对V R视频新闻内容的把关

尽管在VR拟态环境下的新闻传播理念强调“以受众体验为核心”,但对新闻内容的把关仍然是VR视频新闻有效传播的基础。一方面,在新闻报道中,并不是所有的新闻都适合利用VR技术制作成VR视频新闻。对于这类新闻,受众只关心发生了什么,而不在乎现场感受。因此,是否需要制作成VR视频新闻,编辑需要根据视频新闻的内容不同、新闻受众不同以及制作的成本多少加以权衡。同时,即使对制作完成的VR视频新闻节目,也需要对内容进行严格监管,即对视频中包括图像、场景等视觉内容的监管。相关部门可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以及行之有效的VR监管机制,对VR视频新闻节目中传播的视觉内容进行规范,从传播源头上把好关。同时,建立VR视频新闻节目内容准入制度和相应的传播机制,对视觉内容质量进行把关,避免出现为了取悦受众视频体验而出现的视觉内容无序传播,避免VR视频新闻将一些血腥暴力的灾害现场毫无保留地展示在受众面前,从源头上扼制过于血腥暴力内容的出现。

3.强化V R视频新闻的真实性与客观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VR视频新闻营造了一个类似于真实环境的拟态环境,使受众难以分辨这种拟态环境呈现的真实与客观现实的差异。编辑虽然可以运用VR虚拟技术更好呈现新闻现场全景,但不能过分夸大和渲染场景,应尽量将其呈现的拟态真实与现实真实保持一致。如何将新闻通过VR虚拟技术进行还原,在带给受众真实体验的同时,不虚构新闻的真实,还能使受众具有快速平复情绪、客观分析新闻事件的能力,使其能够将VR视频新闻中体验的拟态真实与现实真实分开,是VR视频新闻在发展过程中面对的难题之一。

注释:

[1]彭立,彭泺.新媒介技术正改变与增强新闻传媒—基于VR技术、AR技术及MR技术的考察[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10)

[2]彭兰.智媒化:未来媒体浪潮——新媒体发展趋势报告(2016)[J].国际新闻界,2016(11)

[3]郑保卫,赵丽君.视觉符号视角下的中国国家形象——基于西方国家主流杂志封面图片的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2(12)

[4]王炎龙.网络环境下财富符号的传播规律与生成机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4(10)

[5]俞哲旻,姜日鑫,彭兰.《丰收的变化》:新闻报道中虚拟现实的新运用[J].新闻界,2015(9)

[6]阿芒·马特拉.传播的世界化[M].朱振明,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7]方楠.VR视频“沉浸式传播”的视觉体验与文化隐喻[J].传媒广角,2016(5)(下)

[8]刘贺.影视传播中非语言符号的表征功能[J].新闻爱好者,2009(7)(下)

[9]王炎龙.重大突发事件信息次生灾害的生成及治理[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10]梁国伟,袁波.论虚拟现实技术创造的网络沉浸式交互艺术空间[J].学术交流,2010(12)

猜你喜欢
视频新闻符号受众
学符号,比多少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符号的由来
对移动新媒体时代网络短视频新闻的发展探索
短视频新闻如何把握视角、视觉、视野、视界——重大主题报道研修班培训心得
纸媒转型短视频新闻传播的现状、效果和趋势分析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变的是载体,不变的是共情——从一则视频新闻的传播看融媒体的变与不变
草绳和奇怪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