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 迪
“收费墙”的另一种可能?
——“分答”付费语音问答平台对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的启示与警示
■文/宋 迪
曾几何时,在移动互联网的冲击之下,传统媒体面临的压力空前巨大。在这样严峻的生存环境下,传统媒体纷纷开展了向新媒体转型的探索,不断尝试新的技术与模式,但探索之路却十分艰辛。一些传统媒体建立的网站设立“收费墙”就是一例。“收费墙”诞生之初,就颇具争议,直至2015年底,默多克新闻集团旗下的英国《太阳报》宣布放弃了两年的收费墙试验,让网络版新闻免费供网民阅读。加之以前有许多网站已经放弃了“收费墙”的试验,所以不少评论认为,“收费墙”已经越来越被市场证明是一个失败的举措。然而2016年,在国内移动互联网行业兴起的付费语音问答平台——“分答”,似乎却给“收费墙”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可能。
“分答”是果壳网“在行”于2016年新推出的付费语音问答平台,任何人都可以开通“分答”,接受别人的付费提问,回复的语音不能超过60秒。其他用户可付费一元偷偷听答案,提问者和回答者都可以获得相同的费用分成。据报道,“分答”上线仅42天,就达到了超过1000万授权用户,付费用户超过100万,33万人开通了答主页面,产生了50万条语音问答,交易总金额超过1800万,复购率达到43%。“分答”每日付款笔数超过19万次。
也许,一些媒体与宣传部门已经跃跃欲试,想像“国资小新”(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一样入驻“分答”,借助其平台不断丰富自己独具特色的新媒体品牌与渠道。这可能是一个值得探索尝试的选项,但对于整个传媒行业来说,这样一个“60秒语音让信息直接变现”的商业模式为什么能够成功?他能够给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带来怎样的成功启示?我们自己是否可以借鉴发展自己的收费阅读平台?也许这些问题的讨论对于更多的媒体决策者们会有着更强的吸引力。
“分答”的出现使原本活跃于微博、微信及各大论坛的自媒体网红们瞬间找到了“生财之道”。“分答”之于其它自媒体平台,更像是自媒体网红们的变现场所,即在微博、微信等平台炒作积累人气,在“分答”上变现。换句话说,“分答”之所以能够迅速火爆,就是因为其为自媒体网红们创造了一套成功的变现模式。“分答”上的问答专业性更强,个性化的问答也更有利于信息的精准传播,“偷偷听”的模式在满足了人们个性化需求的同时也给提问者和回答者以补偿。无论是提问者,还是回答者,或是“偷听者”,积极性都能被充分调动起来,“三全其美”,设计可谓巧妙。
但由于“分答”的付费语音问答服务模式,从客观上造成了新的“信息传播壁垒”,对信息分享做出了一定限制,也对信息传播造成了一定障碍。这种商业模式是否有利于互联网时代共享经济的发展,或者如何补足(如“限时免费听”等),也是值得进一步探讨与尝试的。
2016年8月10日下午,就在“分答”官方正借着奥运会的热度,力推奥运会开幕式解说主持人白岩松入驻分答之时,“分答”平台突然停摆,用户被告知“分答正在技术升级,暂时无法访问”“分答君正在玩命憋大招 神秘功能,敬请期待”。直至48天后,9月27日晚上8点,“分答”平台才正式恢复上线。
“分答”作为新兴的付费语音问答平台,从诞生之日起,在商业化运营与推广、迅速扩张的同时,就面临着不少问题与隐患。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提前认知到这些问题,相信对于其在向新媒体的转型中遇到类似情况时提前规避风险、消除隐患也是有所裨益的。
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分答”平台至少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与隐患。
2.1 用户活跃度维系
所有现象级的应用似乎都面临着类似风险,即模式被用户认可后如何持续。对于“分答”来说,初始的喧嚣过后,自媒体回答更新速度变慢,甚至不再更新,如何持续保持用户的活跃度,也许应是首先需要考虑到的问题。
2.2 产品定位与实际效果产生偏差
点击“分答”进入应用,首先映入眼帘的广告语是“你的问题 专家解答”。由此可见,“分答”定位本意是要强调其专业性和知识性,但如今大红的各类网红,似乎模糊了其专业性和知识性的定位。当然,我们也看到“分答”在主动推送和展现的内容上更倾向于专业性和知识性更强的内容。但“偷偷听”的模式也从客观上鼓励着人们窥探欲的膨胀,也为网红传播一些专业性、知识性不强的八卦信息留下了空间。如何修正产品定位与实际效果产生的偏差,似乎也是“分答”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之一。
2.3 道德与法律风险
伴随着明星达人、网红大咖纷纷涌入,为博取眼球,获取现实的经济利益,少部分网红是否会利用此平台进行恶意炒作、传播谣言,也是需要重点防范的风险之一。
2.4 知识产权隐患
一问一答的模式,“偷听”的获利也由两者分割,但这种模式是否符合现行相关知识产权法律规定,如回答问题时涉及到了第三方的研究成果或著作时应当如何处理?相比于完全免费、公益属性为主的问答知识社区,涉及到经济利益与财产权利的“分答”似乎存在着更大的知识产权隐患。
2.5 信息监管风险
对于一问一答的付费收听模式的信息如何监管,具体操作上是否存在问题,如何在保证用户合法权益的情况下建立有效的信息监管模式,也是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之一。
总而言之,创新已经成为传统媒体转型的首要任务,就像“分答”的火爆一样,有实力与内容资源优势的传统媒体只要方法得当,时机合适,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模式等创新打造有力的新产品、新渠道,逐步转型成长为互联网时代更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媒体机构。
G203
A
1671-0134(2017)12-053-02
10.19483/j.cnki.11-4653/n.2017.01.006
宋迪,中国传媒大学互联网信息研究院艾利艾智库特约研究员,作者单位: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首都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