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彬
和谐浇开幸福花勤劳铺筑小康路
□周彬
今年46岁的张银满,是十师一八一团七连的一名普通职工,说到他们家,无人不竖大拇指,他和妻子陈婵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辛勤耕作,依靠团场的好政策,走种养结合的道路,在一八一团七连这片贫瘠而又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率先脱贫致富,如今已过上了小康生活。他乐于助人、邻里和睦、尊老爱幼的美德也在连队传为佳话。他曾获得过团场“青年标兵”、“致富能手”等荣誉,2014年被评为团级“和谐小康家庭”,2015年被评为师级“和谐小康家庭”。
1983年,正当兵团职工都在想方设法搭关系、找门路往疆外转移时,张银满却毅然决然地告别故土,来到新疆兵团十师一八一团,在牧场二队落户参加工作,成为一名光荣的兵团职工,与老职工一起履行着屯垦戍边的伟大使命。刚刚参加工作的他,辛辛苦苦干一年,只能维持生活,除了正常的生活开支外,到头来没有什么剩余,但他仍然兢兢业业努力工作,细心地管理着自己的承包地。1986年,他想光靠种地很难过上富裕的生活。于是他就向朋友借了2000块钱,买了十几只羊,夏天带上山,农闲的时候打点草,冬天自己喂养。由于他管理细心,善于向书本和老养殖户学习,并且积极参与连队组织的各项培训,种养殖技能大幅度提高。通过几年的发展,牲畜存栏数达到了200余只,年纯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家庭条件得到了改善,银行里也有了20余万元的存款。
2007年,他又积极响应支部建设养殖小区的号召,带头拆旧建新,在老连队上新建一个占地面积6.5亩的养殖场和一套102平方的住房,又花了12万元进行了高规格的装修。这几年,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现存栏数已达到400余只,年纯收入都在20余万元,2012年他又购买了一辆城市越野小轿车,过上了小康生活。如今,张银满羊存栏数已达到500只,每年出栏400余只;牛存栏数达30余头,年出栏20余头,年收入可达30余万元。
张银满他们夫妻感情很好,家庭和睦。结婚至今,和妻子从没有红过一次脸,婆婆与媳妇在一起生活了十几年没闹过一次别拗,家里总是充满着和谐的气氛,笑声不断,得到街坊邻里的羡慕和赞扬。有一次婆婆半夜肚子突然痛,还伴着发烧,张银满在夏牧场放羊,回来得要半天时间,妻子陈婵想到张银满在外放牧很辛苦,就没有告诉他,自己连夜将婆婆背到医院,婆婆身高1.63米,体重达70公斤,从家里背到医院3公里路让刘婵浑身淌汗,但她没休息一下,赶紧将婆婆送到病房诊断,医生诊断后说是肠梗阻,幸亏送来及时,要不性命难保。婆婆住院期间,刘婵每天看护着挂完点滴再回家给婆婆做饭,一天三顿饭从不重样,在她细心的照顾下,婆婆身体很快恢复了健康,到出院时,体重增加长了2公斤。从此后婆婆逢人就说我的命是我家儿媳给的,我一辈子都感谢她啊。妻子刘婵不但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还时常帮丈夫把地里的活也干得利利索索,从不铺张浪费。新房装修、添置家居用品、穿衣吃饭以及其它生活琐事,他们从不和别人攀比。温馨、简单、平实的生活,是他们追求的生活理念。平日里夫妻间相互支持,相互尊重,家庭非常和谐美满。
女儿聪明伶俐,长得也很漂亮,是家里的独生女,也是一家人的心肝宝贝。但在张银满家,没有一个人惯养孩子。为了培养孩子成才,他们重视对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教育,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做对社会有所作为、有所贡献的人。他们注重培养孩子独立生活、学习的能力。时时关心女儿,从小就培养她独立自主、勤俭节约的能力,团结、礼貌待人。在家里,每逢妻子买回新鲜水果和糕点,女儿都是先给奶奶送到手上,再给爸爸、妈妈,最后才是自己。每逢家中来客,总是主动打招呼。在学校,女儿勤奋好学,品学兼优,2014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武汉大学。
为了便于养殖,张银满家住在老连队,离新连部有3公里的路程,但只要团里、连里有任何活动他都积极带头参加,从不找借口推脱。
如今,张银满有房、有车、有园子,早已走在了全团职工队伍致富的前列。但每到冬季,张银满就会组织大家到他家,对当年的产品销售情况进行分析,商讨明天的种植计划。2015年由于羊的价格掉得很历害,七连有几名职工准备将手里的生产母羊全部卖掉,他得到消息后,连夜到这几名职工家里进行了解和劝说,并拿出6万元的资金对这几名职工进行帮扶。在他的帮扶下,这几名职工渡过了困难,现在羊价又长了起来,这几名职工的损失减到了最少。开春签订承包合同时,他帮扶过的职工张远江说:“要不是张银满帮我渡过难关,我现在根本签不了合同,太感谢他了。”
“家和万事兴”,一个和睦的家庭,之所以和睦,张银满一家总结出一条经验就是“真诚待人、和睦相处、互敬互爱”。我们相信,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他们一家会过得更加幸福,更加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