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利群
那街 那巷 那河
郝利群
据考,黄家花园是清朝末年候补道台黄荫芬在墙子河边的荒地上建造的宅院,因院内建有假山、种有花草,遂被人称为“黄家花园”。后因黄家花园是此地的第一幢建筑,成为这片地方的地标,便逐渐演变成为了地名。
黄家花园地区泛指西安道周边大小纵横的十来条街道,最核心、也是当年最聚人气的,是西安道上从长沙路到河北路的一段。
过去说起天津的繁华地区,除劝业场一带外, 当属旧时英租界上的小白楼和黄家花园,这两个地区不仅商铺云集,且宜商宜居,地域特征和街区文化都很独特。黄家花园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形成商业街区,一直到七十年代还是很繁华的,西安道上店铺鳞次栉比,各具特色。直到现在,老街坊们还经常回忆起当年的稻香村、四远香、仁义和、祥记、天福楼……就是在许多东西都凭票供应的时期,黄家花园的副食品店里也相对品种齐全,有鱼翅、海参之类的高档商品陈列、出售。
黄家花园的另一个特点是社区功能齐全,生活极为方便。可以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从早到晚、一年四季的物质文化需求,在黄家花园一带基本都可以满足。这里有不止一家的粮店、菜店、副食店;南北风味的糖果、糕点、熟肉店;大大小小的土产杂品、鞋帽、百货店以及理发、洗浴、洗衣店;报亭、书店、文具店;医院、药店、修理铺;餐馆、饭店、照相馆;公园、游泳池、体育场;银行、邮局、电影院。还有现在已经绝迹的买开水的水铺、买旧物的委托商行等等。
值得称道的还有教育,这里汇聚了一批著名的中学、小学、幼儿园,包括天津一中、耀华中学、实验小学和现在已经消失了的、有着漂亮的洋楼校舍的西安道小学。这里的孩子们既是街坊邻居,也是同学校友。几十年过去,无论现在生活在本市哪个区还是外地、外国,提起黄家花园,都会有一股魂牵梦绕的情感自然涌出,告诉对方,我也是黄家花园人。
黄家花园虽繁华但绝非闹市,那是只有漫步西安道街头、融入黄家花园市井,你才能体会和感受到的那种恬静中的繁华、闲适中的充盈。当年黄家花园的街上、店里虽然人流不断,但绝无拥挤和喧嚣,除了文革中抄家、批斗的非常时期,黄家花园给人留下的总体印象是宁静的。小时候经常和邻家姐妹一起逛黄家花园,我们会从东头走到西头,再从西头走到东头。一分钱的黄油球、二分钱太妃糖、五分钱的话梅、咸金枣都是小伙伴们的最爱,当然,那时多半也只能饱饱眼福而已。每当晚霞从西边落下,夜幕降临,在昏黄的街灯下,漫步林荫道,两旁商店的橱窗里射出柔和的光……多年以后,当我去到欧美的一些地方,会忽然感觉似曾相识,细想,竟是和儿时的黄家花园有几分神似。
黄家花园的主街西安道不宽也不长,东起与成都道、河北路交汇的五岔路口,西至营口道。道路两侧茂密的行道树将整条马路遮住,如同一架天然帡幪。春天槐树花盛开,街上飘着清香,沁人心脾;夏天高大的树冠遮挡着太阳的曝晒,浓绿的树叶在微风中摇摆,阳光从枝叶的缝隙中透出,洒下斑驳的光影;秋天树叶随风飘落,像是给马路和便道铺上了地毯,别是一番怡人景象;到了冬天,光秃的枝桠上时而会有成群的麻雀嬉戏,给寒冷的季节平添了许多生气。下雪的时候,白雪压满枝头,路面上的积雪被行人、车辆踩轧成雪板路,多日不化。每到这时,男孩子们会单脚踩一条竹片,在雪地上飞快地滑行,女孩子们则会团雪球抛上树枝,任由掉下来的雪花洒落在自己的头上,也掉到身旁滑竹片的男孩子们身上,然后留下一串清脆的笑声和叫声。
黄家花园有许多由小洋楼组成的著名里巷,条条里巷之中蕴藏着许多历史和家族的故事。西安道上的福顺里,就曾是中共天津市委机关所在地。抗战时期,市委书记姚依林曾在福顺里12号设立市委的秘密机关,城工委书记顾磊曾在福顺里50号“组成家庭”掩护市委机关工作。
在天津,里巷有“活胡同”和“死胡同”之分,黄家花园的里巷多为“活胡同”。有的向南通往成都道,有的向北通往墙子河沿,也就是现在的南京路。还有一些胡同是弯的,比如可以从西安道进去,拐到长沙路出来。更有一些胡同套着胡同,曲曲折折,可以从这条绕到那条。
胡同是较密集的居住区,但走进黄家花园的大小胡同,如同在黄家花园街市上的感觉一样,都很安静,静得似乎夏天只有知了在枝头的鸣叫,冬天只有掠过屋檐的风响。有时从紧闭的门窗和低垂的窗帘后面,会传出小提琴、手风琴练习曲的声音,这声音一般会出自孩童之手,虽然技法尚显青涩,算不上曼妙,但也动听悦耳。穿行于深深的胡同之中,听到悠悠的琴声,感受着身旁宅门里透出的平静安稳,会不觉放慢脚步,让心灵和着琴声随风徜徉。
黄家花园旁边的南京路,原本是墙子河。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天津建第一条地铁借用了墙子河的河床,墙子河连同原来河边的小马路,一同被改建成了当时天津最宽阔的大道“胜利路”,后于八十年代复名南京路。
墙子河建于清朝咸丰年间,当时是为了防止英法联军进犯和太平军北上,清政府决定在天津老城外修建一道围墙,围墙的壕沟即为墙子河。那时,黄家还没有在墙子河边建花园,现在的黄家花园一带还是开洼野地。光绪年间,八国联军入侵,英国乘机强占天津城外大片土地,纳入租界版图,之后逐步开发建设,这才有了后来的黄家花园和五大道。
黄家花园地区依墙子河而建,墙子河以及河上著名的张庄大桥、耀华桥、山西桥,也成为黄家花园的一道独特风景,使得这一地区虽地处市中心,却有着几分田园般的自然景致。上世纪五十年代,河里还有游船,乘游船可以直接去水上公园。墙子河两边南高北低,据说是当年英国人用海河清淤挖上来的底泥把黄家花园这边垫高了。因此,墙子河北岸河坡隔一段会建几级石阶,既方便上下,又是风景中的点缀。
墙子河两岸的树以垂柳居多,从早春嫩芽的新绿,到晚秋老枝的金黄,都是一样的婀娜俏丽,楚楚动人。四季更迭,墙子河最令小伙伴们着迷的就要说是夏天,树上有知了、草上有蜻蜓、水里有小鱼跳跃打挺,运气好还可以看到弹丈高、大刀愣、癞蛤蟆。六十年代末居民自家养鸡养鸭盛行,孩子们会结伴到墙子河两岸的土坡上去捉虫,下到坡底在河面上捞水草、捞鱼虫子。各种有趣,不胜枚举。
墙子河其实是污水河,承接生活污水和雨水,但不知是因为那时的人口密度相对较低,还是污水的成分较为单一,河水在一年中的多数时间里还算是比较清亮,夏季水草丛生,河水泛绿,会有异味散发。但墙子河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四季斑斓变幻的风光,是清晨去听燕雀呢喃婉转的歌喉,感受空气中的潮润,是傍晚去看夕阳斜依云朵,任晚霞将河水染成嫣红。
如今的南京路上车水马龙,两侧高楼林立,特别是毗邻黄家花园的一段,高档购物中心、写字楼一幢紧挨着一幢,时尚品牌的大型户外广告牌一块紧挨着一块,行走其间,现代大都市的气息扑面而来,每每让人感慨城市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黄家花园旧时的繁盛已不复存在,许多老铺子、老房子随着拆迁永远地消失了,一座座高楼之下的西安道显得那么窄小,尚存的几栋老房子相比身旁高大崭新的建筑显得那么破旧,一切都在提示着它们属于过去时了。沧海桑田,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但正如歌者杨乐在《时光雕刻》中唱到,“时光改变着一切,却无法改变从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