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

2017-01-26 10:46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17年3期
关键词:中药

高琔,胡英杰,符林春

中药学

何首乌二苯乙烯苷的调节血脂作用

高琔,胡英杰,符林春

目的:研究何首乌的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TSG)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的调脂作用。方法:高脂血症大鼠分别给予TSG 90,180 mg·kg-1,阿托伐他汀钙10 mg·kg-1和生理盐水2 mL灌胃,每日1次,连续给药1周,同时设正常对照组。检测给药前后血清总胆固醇(TC)、总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并计算动脉粥样硬化指数;检测给药后各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和羟甲戊二酰辅酶A受体MRNA的表达量。结果:TSG给药1周,能够有效控制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血清TC和LDL-C升高,可显著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指数,并且能够增加LDLR的表达。结论:TSG具有良好的调节血脂作用,是中药何首乌调节血脂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显著降低血清TC,LDL-C和AI的作用。其中,TSG对于LDL-C和AI的调节作用,以及对基因表达的影响为首次报道。

何首乌;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调节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来源出版物:中国中药杂志, 2007, 32(4): 323-326

入选年份:2012

论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肖小河,金城,赵中振,等

摘要:探索建立新的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模式。通过分析现行中药质量模式的局限性,比较分析中药、化学合成药与生物制剂质量控制模式异同点,结合笔者近年来在道地药材和药性理论研究的体会,提出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的新模式。相对于化学合成药来说,中药与生物制剂在物质组成形式、质量管理模式等方面具有更大相似性,中药质量控制模式应借鉴生物制剂而不是"套用"化学合成药。提出了构建基于道地药材和生物效价检测的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模式的新设想。

关键词: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生物效价检测;道地药材

来源出版物:中国中药杂志, 2007, 32(14): 1377-1381

入选年份:2012

中国药材生态适宜性分析及生产区划

陈士林,索风梅,韩建萍,等

摘要:从气候、土壤地质、群落生态、遗传等多角度论述中药材单品种生态适宜性分析;并从传统区划、数值区划和综合区划3个阶段讨论中药材区划的研究发展历史;重点讨论地理信息系统在中药材生态适宜性研究和中药区划中的优势和主要关键技术。对中药材生态适宜性研究和中药区划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对我国中药材生态适宜性和中药区划的研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中药材;生态适宜性;区划;地理信息系统

来源出版物:中草药, 2007, 38(4): 481-487

入选年份:2012

中药药性研究概论

肖小河

摘要:当今中药药性研究热潮越来越高。在回顾原有研究的基础上,对中药药性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指出中药药性研究在近期内要取得重大突破,应进一步凝练研究目标,理清研究思路,规范研究方法。寒热药性可作为首要突破口;建立寒热药性的客观评价方法,阐明寒热药性的客观真实性将是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首要关键科学问题之一。首次提出并建立了基于还原整合和热力学表达的中药药性研究模式和方法。

关键词:中药药性;科学内涵;中医药热力学观

来源出版物:中草药, 2008, 39(4): 481-484

入选年份:2013

柴胡皂苷d抗肝纤维化大鼠脂质过氧化作用的研究

何燕,胡志峰,李平,等

摘要:目的:探讨柴胡皂苷d(SSd)对肝纤维化过程中脂质过氧化的影响。方法:采用腹腔注射二甲基亚硝胺(DMN)10 mg·kg-1诱导大鼠肝纤维化,以柴胡皂苷d(1.8 mg·kg-1)同时预防给药4周,检测正常组、模型组和SSD组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IV型胶原(Ⅳ-C)及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肝组织中MDA的含量和SOD的活性。结果:SSD能显著降低肝纤维化大鼠血清ALT,AST水平和HA,LN,Ⅳ-C的含量,并可提高肝组织中SOD的活性,降低血清和肝组织中的MDA的含量。结论:SSd具有很明显的保护肝细胞、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脂质过氧化有关。

关键词:柴胡皂苷d;肝纤维化;脂质过氧化

来源出版物:中国中药杂志, 2008, 33(8): 915-919

入选年份:2013

中国道地药材研究20年概论

肖小河,陈士林,黄璐琦,等

摘要:近20年来,我国道地药材研究取得了3个方面的主要进展:一是发掘和整理了道地药材本草资料,初步理清了道地药材形成的历史原因和规律;二是建立了一系列道地药材鉴定与评价方法,初步赋予道地药材现代科学内涵,推动了中药鉴定学和生药学发展;三是铺垫和推动了中药材GAP生产发展,促进中药材优质高产高效发展,促进农民创收和“三农”问题的解决。但是,当今道地药材研究尚存在一些问题和误区,道地药材品种和产地的认证认可、道地药材商品规格行业标准的制定和实施、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与加工等将是今后道地药材研究的重点领域和方向。

关键词:道地药材;研究进展;问题;建议

来源出版物:中国中药杂志, 2009, 34(5): 519-523

入选年份:2013

中药材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指导原则

陈士林,姚辉,韩建萍,等

摘要:随着中药材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方法研究的深入与普及,国家药典委员会讨论通过在《中国药典》增补本中列入中药材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指导原则,该指导原则通过对大样本量中药材进行DNA条形码分子鉴定研究,建立以ITS2为核心,psbA-trnH为辅的植物类药材DNA条形码鉴定体系和以COI为主、ITS2为辅的动物类药材DNA条形码鉴定体系。该文介绍了中药材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指导原则及其起草说明,并对该原则在中药材鉴定方面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中国药典;中药材;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指导原则

来源出版物:中国中药杂志, 2013, 38(2): 141-148

入选年份:2013

谱效关系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及相关思考

秦昆明,郑礼娟,沈保家,等

摘要:指纹图谱技术是现代中药研究的关键技术之一,谱效关系研究是指纹图谱研究的高级阶段,通过对指纹图谱和药效作用进行分析,揭示指纹图谱和药效作用的相关性,进而应用于中药研究。谱效关系在中药研究中具有多方面的应用,包括单味药和复方药效物质研究、组分配伍研究、炮制机制研究、药效作用预测研究以及工艺优化研究等。该文对谱效关系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系统综述,指出了目前谱效关系研究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并且展望了谱效关系的研究前景。

关键词:谱效关系;中药;指纹图谱

来源出版物:中国中药杂志, 2013, 38(1): 26-31

入选年份:2013

试论基于代谢组学与方证理论的药效学-药动学方法研究中药复方配伍规律

王战国,胡慧玲,兰轲,等

摘要:代谢组学的系统论方法与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具有相似的属性。近年来,随着其迅速发展,代谢组学已应用于中医“证”及其模型的研究、中药及复方的作用机制研究、中药毒理研究等。研究内容侧重于“证”,关注内源性代谢组的应答(药效学与毒理学);较少涉及“方”,即方剂本身及其动态变化过程(药动学)。而“辨证论治,方证对应”正是中医理论的精髓。为此,从“方证对应”的角度,浅析应用代谢组学研究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的方法,希望借此对中医药理论现代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代谢组学;方证对应;药效学;药动学;复方配伍规律

来源出版物:中草药, 2009, 40(2): 169-172

入选年份:2014

夏枯草ISSR分子标记技术的建立与体系优化

廖丽,郭巧生

摘要:目的:建立并优化夏枯草ISSR-PCR反应体系和扩增程序。为探讨夏枯草种质问遗传多样性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设计方法,研究Mg2+、dNTP、引物、TaqDNA聚合酶、模板DNA、退火温度及循环次数对PCR扩增的影响。结果:夏枯草ISSRPCR的最佳反应体系为:在20 μL的反应体系中含模板DNA 30 ng,Mg2+2.2 mmol/L、dNTP 175 μmol/ L、引物0.75 μmol/l、TaqDNA聚合酶1.0 U。在此基础上,从92条引物中筛选出18条扩增稳定、多态性丰富的ISSR引物。并通过梯度PCR试验。确定引物最佳退火温度。结论:采用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设计方法可以快速建立ISSR-PCR反应体系,经过24份夏枯草种质检验,证明该体系稳定可靠,可用于夏枯草遗传分析。

关键词:夏枯草;ISSR-PCR;正交设计;单因子试验

来源出版物:中草药, 2009, 7(7): 1131-1135

入选年份:2014

药材初加工“发汗”过程及其酶促反应与化学转化机制探讨

段金廒,宿树兰,严辉,等

摘要:药材初加工是药材生产与品质形成的重要环节,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经验积累形成了独具特色、内容丰富的加工方法和技术体系。药材初加工环节中的“发汗”方法是部分根及根茎类、皮类、菌核等药材在干燥加工过程中采用的独特处理方法,既有利于药用部位内部水分向外分布易于干燥,同时又调节和促进着生物组织中的酶系统与微生物群落活力,启动或加速了初生/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转化与化学转化过程,直接影响着药材品质的形成。对药材初加工“发汗”方法形成的历史源流、目的与意义进行了阐述,并对这一独特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酶活变化及其物质转化机制等进行分析探讨,以期为阐明药材初加工“发汗”原理,为合理地制定药材初加工技术标准及其SOP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药材初加工;“发汗”;干燥过程;酶促反应;化学转化

来源出版物:中草药, 2013, 44(10): 1219-1225

入选年份:2014

熟地等4味中药的植物雌激素作用的实验研究

郝庆秀,王继峰,牛建昭,等

摘要:目的:观察熟地黄、白芍、当归、川芎等中药对性未成熟SD大鼠子宫系数的影响,以及含药血清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评价其植物雌激素样作用。方法:正常雌性性未成熟SD大鼠,体重(70±5)g,按体重均衡和随机的原则分为7组(正常对照、己烯雌酚、熟地黄、白芍、当归、川芎和四物汤组),分别每天分早、晚2次灌胃,给药均持续4 d,第5天腹主动脉取血,分离血清,分离子宫并称重,免疫组化法测定子宫组织雌激素受体表达量;药物血清用于MCF7细胞体外增殖,细胞周期和雌激素受体ERα蛋白表达的测定。结果:熟地黄、白芍和当归组的幼鼠子宫系数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川芎组幼鼠子宫系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白芍、当归、川芎的含药血清均可显著促进MCF7细胞MTT体外增殖(P<0.05),并且4味中药的药物血清均能使MCF7细胞S期细胞数和细胞增殖指数PI增加(P<0.01),当归和川芎可提高MCF7细胞ERα蛋白的表达水平(P<0.05),熟地黄和白芍的药物血清对MCF7细胞的ERα蛋白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熟地黄、白芍和当归等中药的免煎剂有植物雌激素样作用,川芎组整体实验和体外细胞培养结果不完全一致,已烯雌酚在本实验剂量时有使幼鼠体重增长减缓的作用,而实验剂量的中药未表现出此样作用。

关键词:熟地黄;植物雌激素;子宫系数;MCF7;MTT;细胞周期;ERα

来源出版物:中国中药杂志, 2009, 34(5): 620-624

入选年份:2014

中药指纹图谱谱效相关性研究思路探讨

陶金华,狄留庆,文红梅,等

摘要:中药指纹图谱在中药及制剂质量控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研究建立谱效相关性指纹图谱可以进一步提高指纹图谱质量控制的针对性。本研究在系统总结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指纹图谱谱效相关性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分析和评价了中药谱效相关性研究思路和方法,结合实验室工作积累,探索性地提出了中药指纹图谱谱效相关性的研究思路,以期进一步推动中药指纹图谱谱效相关性研究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中药;指纹图谱;谱效学

来源出版物:中国中药杂志, 2009, 34(18): 2410-2413

入选年份:2014

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黄芩药材中4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

朱晶晶,王智民,张启伟,等

摘要:目的:建立黄芩药材一个对照品同步测定4个成分的分析方法,并建立其方法学的考察模式。方法:采用HPLC-DAD以药材中典型成分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为指标,在一定的线性范围内,建立黄芩苷与后3种成分间的相对校正因子(分别为0.7467,0.5638,0.4351),并测定黄芩苷的含量,用所建立的校正因子计算其他3个成分的含量;同时采用外标法测定27批药材中以上4种成分的含量;以验证一测多评法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结果:建立的校正因子重现性良好,黄芩药材中采用校正因子计算的含量值与外标法实测值之间没有明显差异。结论:在对照品缺乏的情况下,该方法可以作为一个新模式用于药材的多成分定量。

关键词:一测多评法;校正因子;黄芩;质量控制

来源出版物:中国中药杂志, 2009, 34(24): 3229-3234

入选年份:2014

红花多糖抗肿瘤活性及对T739肺癌鼠CTL,NK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

石学魁,阮殿清,王亚贤,等

摘要:目的:研究红花多糖(safflower polysaccharide,SPS)体内外的抗肿瘤活性及对荷瘤鼠CTL,NK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方法:利用昆明种小鼠(KM)制备小鼠肉瘤S180的体内移植性肿瘤模型,腹腔连续给予SPS 10 d,称肿瘤质量;利用T739小鼠制备小鼠肺腺癌LA795的体内移植性肿瘤模型,腹腔连续给予SPS 10 d,称肿瘤质量,测定CTL及NK细胞杀伤活性;用台盼蓝拒染法观察SPS对3种肿瘤细胞的体外抗肿瘤作用。结果:SPS 40 mg·kg-1对小鼠肉瘤S180的抑制作用最明显,抑瘤率为51.33%(P<0.01);对小鼠肺癌LA795也有抑制作用,使肿瘤体积明显减小为3.29 mm3(P<0.05);能明显提高荷瘤小鼠脾CTL细胞、NK细胞杀伤活性(P<0.05)。结论:SPS具有抗肿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强CTL,NK细胞的细胞毒活性有关。

关键词:红花多糖;抗肿瘤活性;NK细胞;CTL细胞

来源出版物:中国中药杂志, 2010, 35(2): 215-218

入选年份:2014

黄芪总黄酮生物学活性作用研究进展

张冬青,汪德清

摘要:黄芪总黄酮是黄芪中分离的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抗损伤和抗突变的作用,该文通过文献综述考证黄芪总黄酮的生物学活性及其作用机制,为该类中药成分临床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而更好地对其进行开发利用。

关键词:黄芪总黄酮;生物学活性

来源出版物:中国中药杂志, 2010, 35(2): 253-256

入选年份:2014

当归-川芎配伍对小鼠原发性痛经的影响

王欢,唐于平,郭建明,等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当归-川芎不同配比(1︰0,2︰1,1.5︰1,1︰1,1︰1.5,1︰2,0︰1)、不同制法(水提液、50%醇提液、先水提后95%醇提液)对痛经模型小鼠的影响,初步探讨当归、川芎药对的配伍用方机制。方法:采用原发性痛经模型小鼠,观察药物对小鼠30 min内扭体次数及对子宫匀浆中NO和Ca2+含量的影响。结果:不同制法当归、川芎药对,先水提后醇提液作用最强,醇提液次之,水提液最弱;不同配比当归、川芎药对,先水提后醇提液及醇提液的1.5︰1配比作用最强;其不仅能显著降低痛经模型小鼠的扭体次数,而且能显著增加子宫组织内NO含量降低Ca2+含量。结论:当归-川芎配比用量不同,制法用法不同,对痛经模型小鼠的镇痛作用强度所呈现的趋势不同可能与其所溶出的效应物质有关。

关键词:当归;川芎;配比;制法;原发性痛经

来源出版物:中国中药杂志, 2010, 35(7): 892-895

入选年份:2014

“一测多评”法测定丹参酚酸类成分的含量

杨菲,王智民,张启伟,等

摘要:目的:建立适合于中药特点的利用一个对照品同步测定丹参中多种酚酸类成分的分析方法,并进行方法学考察。方法:以中药丹参为研究对象,以丹参素钠(sodium danshensu)为内参物,建立原儿茶醛(protocatechuic aldehyde)、迷迭香酸(rosmarinic acid)、紫草酸(lithospermic acid)和丹酚酸B(salvianolic acid B)与丹参素钠的相对校正因子。采用外标法测定丹参素钠,用相对校正因子计算丹参中其他4种酚酸类成分的含量;并将“一测多评”法的计算值与外标法实测值用相对偏差进行评价,以验证“一测多评”法的准确性和适用性。结果:丹参酚酸类成分“一测多评”法的计算结果与外标法的实测值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相对偏差<5%,实验所得的相对校正因子可信。结论:一测多评的质量评价模式在中药丹参酚酸类成分的多指标质量评价中得到验证,可为后续《中国药典》的品种修订提供参考。

关键词:一测多评;HPLC;丹参;酚酸;相对校正因子

来源出版物:中国中药杂志, 2011, 36(17): 2372-2379

入选年份:2014

一测多评法建立的技术指南

王智民,钱忠直,张启伟,等

摘要:中药多成分、多功效的作用特点决定着单一成分难以表达中药的质量,多成分同步质量控制模式应运而生,并得到了迅速普及;而现实中的对照品供需矛盾和多指标质控高昂的检测成本反过来又限制了多指标质量控制模式在实际生产、科研、监督中的应用。

关键词:质量控制模式;技术指南;多成分;有效成分;对照品;同时测定;分析条件;作用特点;多指标;质量标准

来源出版物:中国中药杂志, 2011, 36(6): 656-658

入选年份:2014

丹参、红花水溶性组分及配伍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的实验研究

刘剑刚,张大武,李婕,等

摘要:目的:将丹参、红花实现高效及高通量的组分分离与表征,观察其水溶性有效组分及其配伍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结扎SD大鼠冠状动脉(A)左前降支造成心肌缺血40 min后,剪开丝线,再灌注120 min,建立实验性心肌I/R损伤模型。结扎冠A 10 min后股静脉给药。实验分为假手术组(只穿刺不结扎),模型组。丹红注射液组(原儿茶醛质量浓度0.05 g·L-1,给药量1.80 g·kg-1),丹参水溶性有效组分组(丹酚酸B质量浓度49 g·L-1,给药量30.68 g·kg-1),红花水溶性有效组分组(羟基红花黄色素A质量浓度31.76 g·L-1,给药量17.87 g·kg-1),丹参红花水溶性有效组分配伍组(给药量24.28,48.55 g·kg-1),药物均用生理盐水稀释同等药量。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每组10只。测定大鼠梗死(MI)面积大小,检测血清肌钙蛋白T(cTnT)水平,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活性的变化,观察药物对心肌损伤后血浆血栓素(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含量和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的影响。结果:造模后大鼠血清cTnT和CK-MB水平均有升高,和假手术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丹参、红花水溶性组分及其配伍低、高剂量组均能减少大鼠MI面积,降低血清CK-MB活性和cTnT水平。丹参水溶性组分能显著升高6-keto-PGF1α含量(P<0.01)和降低TXB2含量(P<0.01),并对血小板聚集性有显著抑制作用(P<0.01)。红花水溶性组分对TXB2水平降低幅度最大(P<0.01),丹参红花组分配伍后作用加强,部分指标改善幅度优于丹红注射液。结论:丹参、红花水溶性组分对L/R损伤后的指标改善方面侧重面有所不同,配伍后在降低MI面积,抑制CK-MB漏出和升高6-keto-PGF1α水平方面作用加强,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治血栓形成,对缺血后再灌注损伤的心肌有保护作用。

关键词:心肌缺血;缺血再灌注损伤;丹参酚酸B;羟基红花黄色紊A;血小板聚集

来源出版物:中国中药杂志, 2011, 36(2): 189-194

入选年份:2014

一测多评法测定白芍中芍药苷与芍药内醋苷的含量

黄山君,杨琪伟,石燕红,等

摘要:目的:建立白芍中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的一测多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HPLC和UPLC法,以芍药苷为内标物,建立其与芍药内酯苷的相对校正因子,并进行含量测定,实现一测多评。同时采用外标法测定16批白芍中芍药苷、芍药内酯苷的含量,验证一测多评法的准确性。结果:建立的校正因子重现性良好,采用校正因子计算的含量值与外标法实测值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在对照品缺乏的情况下,以外标法测定芍药苷,利用相对校正因子实现对芍药内酯苷的含量测定是可行的。

关键词:一测多评法;校正因子;白芍;高效液相色谱法;超高效液相色谱法

来源出版物:中国中药杂志, 2011, 36(6): 780-783

入选年份:2014

一测多评法测定黄芪中4种异黄酮的含量

蔡海霞,陈君,李萍

摘要:目的:克服中药多组分含量测定时对照品缺乏的问题,建立黄芪中4个主要异黄酮类化合物的一测多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以芒柄花素为内参物,建立芒柄花素与毛蕊异黄酮苷、芒柄花苷和毛蕊异黄酮的相对校正因子,并用该校正因子进行毛蕊异黄酮苷、芒柄花苷和毛蕊异黄酮的含量计算(计算值),实现一测多评;同时采用外标法测定药材中毛蕊异黄酮苷、芒柄花苷、毛蕊异黄酮和芒柄花素的含量(实测值),并比较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差异。结果:34批黄芪药材及饮片中4种异黄酮的含量计算值与实测值间无显著差异。结论:以外标法测定芒柄花素,利用相对校正凶子实现对毛蕊异黄酮苷、芒柄花苷、毛蕊异黄酮含量测定进行质量评价是准确的、可行的。

关键词:一测多评;校正因子;高效液相色谱法;黄芪;异黄酮

来源出版物:中国中药杂志, 2010, 35(20): 2712-2717

入选年份:2014

网络靶标:中药方剂网络药理学研究的一个切入点

李梢

摘要:目前中药研究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是理解中药方剂复杂化学体系与病证复杂生物系统的相互作用。作者通过多年研究,从网络药理学、系统生物学角度对该问题提出“网络靶标”这一新的概念与方法。网络靶标概念指的是将病证生物分子网络当作靶标,由此设计和预测最佳的药物干预方式。网络靶标方法旨在将病证、方药映射于生物分子网络,然后在网络上对病证与方药的关系进行机制性的计算、分析与预测,以期发现药效物质及其作用机制,阐释方剂配伍规律与方证关联,并进行组方用药的理性设计。该文概述作者课题组在网络靶标方法及其在中药方剂中的应用进展,希望能为中药方剂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网络靶标;中医药;方剂;网络药理学;系统生物学

来源出版物:中国中药杂志, 2011, 36(15): 2017-2020

入选年份:2014

基于茉莉酸甲酯诱导的丹参毛状根酚酸类成分次生代谢机制研究

李文渊,高伟,赵静,等

摘要:目的:研究外源茉莉酸甲酯诱导后丹参毛状根中酚酸类有效成分形成的次生代谢分子机制。方法:用茉莉酸甲酯(MJ,100 μmol·L-1)对丹参毛状根进行诱导实验,分别在0,6,12,24,36 h收获材料,运用实时定量PCR对丹参中迷迭香酸次生代谢途径上的关键酶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同时,采用LC-MS测定各个时间点毛状根材料中迷迭香酸(RA)、丹酚酸B(LAB)及咖啡酸(CA)的含量。结果与结论:外源性信号分子MJ作用于丹参毛状根,酚酸类成分迅速积累,表现为CA,RA均在诱导后24 h达到最大值,LAB的含量36 h后达到最高。其诱导机制可能与不同程度的激活RA合成中苯丙氨酸途径上关键酶基因PAL,4CL,C4H与酪氨酸途径中TAT,HPPR基因的表达有关,基因表达在时间呈现先后性,其中,4CL与PAL的贡献度较大。这为今后更深一步的研究丹参水溶性酚酸类成分的次生代谢途径机制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茉莉酸甲酯;丹参毛状根;迷迭香酸;丹酚酸B;咖啡酸;次生代谢途径

来源出版物:中国中药杂志, 2012, 37(1): 13-16

入选年份:2014

中药鉴定学新技术新方法研究进展

陈士林,郭宝林,张贵君,等

摘要:对近20年中药鉴定学研究和应用的新技术、新方法进行了综述,介绍和评述了每种技术或方法的原理、特点、应用实例及发展方向,探讨了现有新技术在鉴定中的客观性和准确性。DNA条形码技术鉴定能力较强,在鉴定没有背景信息的中药样品及在方法通用性和可数字化方面具有优势,应用前景广阔。光谱鉴定具有指纹特征性,在中药材及饮片的质量管理和鉴定中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显微鉴定新技术、色谱鉴定、特定引物PCR标记鉴定、生物效应鉴定、DNA芯片以及仿生技术等其他技术在特定中药鉴定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中药鉴定;分子鉴定;化学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

来源出版物:中国中药杂志, 2012, 37(8): 1043-1055

入选年份:2014

高血压病代谢紊乱及化浊平肝法的临床运用

刘巍,熊兴江,王阶

摘要:高血压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致残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也发生了显著的改变,使高血压病的中医学病机演变规律也发生相应改变。研究发现,代谢紊乱是现代高血压病的重要特征,亦是导致高血压病发病的重要环节。补充替代医学在高血压病的治疗中有显著治疗作用,中医药是其重要治法。浊邪(痰浊、瘀浊)内阻,肝阳上亢是以代谢紊乱为主高血压病的关键病机,临床上,运用化浊平肝治则治法治疗高血压病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高血压病;代谢紊乱;化浊平肝

来源出版物:中国中药杂志, 2013, 38(8): 1251-1254

入选年份:2014

猜你喜欢
中药
是药三分毒,滥用中药有风险
《中国现代中药》简介
中药提取物或可用于治疗肥胖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中药煎煮前不宜过度泡洗
中药急救“三宝”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中国现代中药》简介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中国现代中药》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