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

2017-01-26 10:46NP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17年3期

NP

吴统贵,吴明,刘丽,等

植物学

杭州湾滨海湿地3种草本植物叶片N、P化学计量学的季节变化

吴统贵,吴明,刘丽,等

动态平衡理论是生态化学计量学的理论基础,各种有机体是否存在一个固定的化学计量比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该文研究了杭州湾滨海湿地3种优势物种海三棱蔗草(Scirpus mariqueter)、糙叶薹草(Carex scabrifolia)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叶片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结果发现,3种植物叶片N含量范围分别是7.41~17.12、7.47~13.15和6.03~18.09 mg·g-1,平均值(±标准差)分别为(11.69±2.66)、(10.17±1.53)和(11.56±3.19)mg·g-1;叶片P范围分别是0.34~2.60、0.41~1.10和0.35~2.04 mg·g-1,平均值为(0.93±0.62)、(0.74±0.23)和(0.82±0.53)mg·g-1;N︰P范围分别是7.19~30.63、11.58~16.81和8.62~21.86,平均值为16.83±8.31、14.53±3.91和16.49±5.51,可见不同植物其生态化学计量值范围存在一定差异,但经方差分析发现3种草本植物问生长季节内N、P元素含量差异并不显著(P>0.05)。各物种叶片N、P含量均表现出在生长初期显著大于其他生长季节(P<0.05),生长旺季(6、7月)随着叶片生物量的持续增加,N、P含量逐渐降低并达到最小值,随后8~9月叶片不再生长而N、P含量逐渐回升,在10月叶片衰老时N、P含量再次下降;叶片N︰P则在生长初期较小,在生长旺季先升高后降低,随后叶片成熟不再生长时又逐渐增加并趋于稳定。

杭州湾滨海湿地;N、P化学计量学;季节变化

来源出版物:植物生态学报, 2010, 34(1): 23-28

入选年份:2013

WASSI-C生态水文模型响应单元空间尺度的确定——以杂古脑流域为例

刘宁,孙鹏森,刘世荣,等

摘要:模型基本单元空间尺度的确定是大尺度生态水文模型应用的前提,也是提高模型模拟精度的关键。该文以长江流域岷江上游的杂谷脑河上游流域为例,通过设置最小流域面积阈值,构建不同的水文响应单元划分方案,探讨生态水文模型WASSI-C响应单元的最佳空间响应尺度。结果表明:模型响应单元空间尺度的变化对模型精度有显著影响,模拟效果存在随响应单元划分面积阈值增加先提高再稳定的趋势,面积阈值小于85 km2时,模型的模拟效果较好。此外,面积阈值小于85 km2时,模型模拟的水、碳循环变量验证的拟合相关性系数和效率系数均趋于稳定,因此可以将模型水文响应单元流域划分的面积阈值确定为85 km2。基于这一尺度的模拟与验证研究,分析了WASSI-C模型中关键变量设置对模拟结果的影响。

关键词:生态水文模型;水文响应单元;空间尺度

来源出版物:植物生态学报, 2013, 37(2): 132-141

入选年份:2013

山西灵空山小蛇沟林下草本层植物群落梯度分析及环境解释

余敏,周志勇,康峰峰,等

摘要:通过对山西灵空山小蛇沟集水区的林下草本层植物群落进行调查和多元分析-TWINSPAN分类、典范对应分析(CCA)与生境、生物因素变量分离,探讨林分水平上草本层物种分布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如下:1)TWINSPAN将26个调查样方划分为6种群落类型:以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ica)为主的辽东栎-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林型、辽东栎杂木林型、辽东栎林型、华北落叶松(Larixprincipis-rupprechtii)林型、油松林和阔叶油松林型、油松-辽东栎均匀混交林型,体现了该地区地带性植被类型为暖温带森林的特点。2)群落类型的划分与CCA的结果相吻合,主要反映了CCA排序第一、二轴的环境梯度,CCA排序轴第一轴突出反映了林分类型与土壤养分梯度,第二排序轴与坡度、坡位显著相关。Monte Carlo检验结果表明,林分类型、土壤养分和坡度是影响小蛇沟集水区内林下草本物种分异的最主要的环境因子。3)生境因子与生物因子解释了物种格局变化的42.9%,其中生境因子占31.8%,生物因子占7.9%,生境因子与生物因子交互作用解释部分占3.2%。良好的环境解释反映了调查取样和环境因子选取的合理性。对于50%以上未能被解释的变异部分,可能归咎于未被选取的因子如干扰或者随机过程。4)在海拔梯度较小的山区,坡向等小地形因子能较好地指示局部生境的小气候条件,对林下植物的分布有较好的解释力。

关键词:典范对应分析(CCA);暖温带森林;林下群落;地形;变量分离;植被-环境关系

来源出版物:植物生态学报, 2013, 37(5): 373-383

入选年份:2013

植物气孔导度的机理模型

叶子飘,于强

摘要:Ball-Berry气孔导度模型及其修正模型是评价植物叶片气孔调节的重要工具。该文从CO2分子在叶片气孔中扩散这个最基本的物理过程出发,应用物理学中的分子扩散和碰撞理论、流体力学与植物生理学等知识,严格推导出叶片气孔导度的机理模型。利用美国LI-COR公司生产的LI-6400光合作用测定仪控制CO2浓度、湿度和温度,测量了华北平原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的光响应数据和气孔导度数据。拟合结果表明:推导的气孔导度机理模型较之Ball-Berry气孔导度模型和TUZET等气孔导度模型,能更好地描述冬小麦的气孔导度与净光合速率之间的关系。如果用气孔导度的机理模型耦合光合作用对光响应的修正模型,则耦合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华北平原冬小麦叶片气孔导度对光强的响应曲线,并可直接估算冬小麦的最大气孔导度和对应的饱和光强,同时可以研究最大气孔导度是否与最大净光合速率同步的问题。拟合结果还表明:冬小麦在30℃、560 μmol·mol-1CO2,或在32℃、370 μmol·mol-1CO2条件下,最大气孔导度与最大净光合速率并不同步。

关键词:气孔导度;Ball-Berry模型;气体扩散;冬小麦

来源出版物:植物生态学报, 2009, 33(4): 772-782

入选年份:2014

光合作用对光和CO2响应模型的研究进展

叶子飘

摘要:光合作用对光和CO2响应模型是研究植物生理和植物生态学的重要工具,可为植物光合特性对主要环境因子的响应提供科学依据。该文综述了当前光合作用对光和CO2响应模型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这些模型的可能发展趋势。光合作用涉及光能的吸收、能量转换、电子传递、ATP合成、CO2固定等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反应过程。光合作用由原初反应、同化力形成和碳同化3个基本过程构成,任一个过程均可对光合作用速率产生直接的影响。光合作用对光响应模型只涉及光能的转换,而光合作用的生化模型包含了同化力形成和碳同化这两个基本过程。把光合作用的原初反应,即把参与光能吸收、传递和转换的捕光色素分子的物理参数(如捕光色素分子数、捕光色素分子光能吸收截面、捕光色素分子处于激发态的平均寿命等)结合到生化模型中,可能是今后光合作用对光响应机理模型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生化模型;CO2响应模型;光响应模型

来源出版物:植物生态学报, 2010, 34(6): 727-740

入选年份:2014

森林可燃物及其管理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贺红士,常禹,胡远满,等

摘要:森林可燃物是森林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影响林火发生及火烧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该文从以下4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可燃物研究的最新进展:森林可燃物特性,森林可燃物类型与火行为,森林可燃物类型、载量的调查与制图,森林可燃物管理。同时提出了我国森林可燃物今后的研究方向:开展多尺度可燃物研究;可燃物类型与火行为的研究;把以试验观测为基础的静态研究与以空间技术和生态模型为基础的动态预测相结合,研究可燃物处理效果;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可燃物处理与碳收支。

关键词:林火;森林可燃物;可燃物管理

来源出版物:植物生态学报, 2010, 34(6): 741-752

入选年份:2014

木论喀斯特峰丛洼地森林群落空间格局及环境解释

宋同清,彭晚霞,曾馥平,等

摘要:基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峰丛洼地景观尺度内不同微生境条件和植物群落类型50个样地(20 m×20 m)的系统取样调查,用二元物种指示方法(TWINSPAN)对样地内胸径(DBH)≥1 cm的木本植物进行分类,选择10个土壤环境因子和5个空间因子,利用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DCCA)研究了森林群落分布的土壤环境与空间格局,并给予定量化的合理解释。结果如下:1)TWINSPAN将森林群落划分为11组,在三级水平上分为4类生态群落类型。2)DCCA第一排序轴集中了排序的大部分信息,突出反映了各森林群落所在的坡向和土壤主要养分梯度,沿第一轴从左到右,坡向由阴转阳,岩石裸露率越来越高,土壤主要养分逐渐降低,森林群落分别出现了由原生性和耐阴性强逐步向阳性先锋树种为主的次生林和人工林变化的格局。3)因子分离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环境因子对森林群落分布格局的解释能力为39.16%,其中21.02%单纯由土壤环境因子所引起,空间因子的解释能力为31.34%,其中13.16%独立于土壤环境的变化,18.15%是土壤环境和空间因子相互耦合作用的结果,不可解释部分达47.66%,表明喀斯特峰丛洼地森林群落的物种共存受生态位分化理论和中性理论双重控制。

关键词: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森林群落;木论喀斯特峰丛洼地;空间格局;二元物种指示方法

来源出版物:植物生态学报, 2010, 34(3): 298-308

入选年份:2014

土壤水、氮供应对麻疯树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焦娟玉,尹春英,陈珂

摘要:在盆栽半控制试验中,采用两因素的随机区组设计,在3个土壤水分梯度(分别为80%、50%和30%的田间持水量(FC))下研究了施氮肥和不施氮肥处理麻疯树(Jatropha curcas)幼苗的光合特性。比较了不同水分和氮素供应条件下麻疯树幼苗的光合-光响应和CO2响应曲线、PSII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氮含量和光合色素含量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1)施氮肥处理中,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增加,叶片表观量子效率(AQY)、光补偿点、最大净光合速率、羧化效率、光呼吸速率、暗呼吸速率和叶片氮含量均呈现增加的趋势,而且均在80%FC下最高。2)不施氮肥处理中,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增加,麻疯树各光合参数均与施氮肥处理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3)在30% FC下,施氮肥处理和不施氮肥处理相比,氮含量显著增加,AQY、Fv/Fm、光合色素含量无显著的变化,其他各项指标均显著降低。这些结果表明,水氮耦合效应对麻疯树光合特性有显著影响,尤其是在80%FC下增施氮肥的效果最为明显。因此,在土壤氮素含量不高的情况下,麻疯树更适宜在较低的土壤水分下生长,土壤水分较高反而不利于麻疯树的光合作用;而如果增施氮肥,麻疯树在土壤水分含量较高时生长更好。

关键词:氮含量;氮肥;CO2响应曲线;光响应曲线;光合色素;PSII的最大光化学效率;土壤水分

来源出版物:植物生态学报, 2011, 35(1): 91-99

入选年份:2014

花生抗旱性鉴定指标的筛选与评价

张智猛,万书波,戴良香,等

摘要:为确定鉴定花生(Arachis hypogaea)品种(系)抗旱性指标体系,综合评价花生品种(系)的抗旱性,在人工控水条件下,通过盆栽试验,测定了29个花生品种(系)苗期和花针期的株高、分枝数、生物累积量、叶片含水量和光合色素含量等与抗旱性有关的13个表观形态性状和生理性状的指标,采用抗旱系数法和隶属函数值法,对各指标性状进行了水分胁迫下的抗性评价和鉴定。结果表明,29个花生品种(系)可划分为抗旱性较强、中等、较弱和不抗旱4类,其中‘唐科8号’‘冀花2号’‘大唐油’‘花育25号’‘花育17号’‘鲁花14号’‘丰花1号’7个品种(系)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苗期同一品种(系)的主茎高、分枝数和生物累积量等形态指标和光合色素等生理指标的隶属函数值均有较大差别,苗期各指标隶属函数值与品种(系)抗旱性无显著相关关系,苗期单一形态指标不能作为鉴定品种(系)抗旱性的指标;但苗期抗旱性综合评价值(D)与抗旱系数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D的大小可作为抗旱性的鉴定指标。花针期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D值间,以及各类指标D值与抗旱系数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关系,此期植株形态指标、生理指标隶属函数值以及综合D值均可作为鉴定品种(系)抗旱性的指标。

关键词:花生;综合评价;抗旱性;品种(系);水分胁迫

来源出版物:植物生态学报, 2011, 35(1): 100-109

入选年份:2014

伊犁河谷山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及环境解释

徐远杰,陈亚宁,李卫红,等

摘要:结合对新疆伊犁河两岸科古琴山南坡(河谷北坡)和乌孙山北坡(河谷南坡)94个样地的调查资料,采用DCCA(detrended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排序法。分析了物种多样性指数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运用广义可加模型拟合植物群落总体多样性指数对海拔梯度的响应曲线,探讨了伊犁河谷山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在调查的94个样地中,共出现259种植物,其中,草本植物的种类极其丰富,多达235种,木本植物的种类极其有限;垂直结构完整的植物群落具有较高的多样性指数;河谷北坡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分布格局受海拔、坡度、坡向以及土壤全氮、全钾、有机质、含水量等环境因子的影响较大,而在河谷南坡,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主要受坡度、海拔、有效磷含量和土壤含水量等环境因子的影响;在河谷北坡,植物群落的Patrick丰富度指数与Shannon-Wiener指数与海拔呈明显的双峰曲线关系,Simpson指数与Pielou均匀度指数呈不对称的单峰格局,而河谷南坡的物种多样性指数随海拔均呈双峰格局,尽管Patrick丰富度指数不甚明显。山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是由海拔为主的多种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分布格局;伊犁河谷;山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

来源出版物:植物生态学报, 2010, 34(10): 1142-1154

入选年份:2014

内蒙古草地叶片磷含量与土壤有效磷的关系

耿燕,吴漪,贺金生

摘要:植物体内特别是叶片的P含量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一直是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已有研究发现,与全球植物数据相比,中国植物叶片的P含量相对较低,导致N/P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并推测这是由于中田土壤全P含量较低引起的。该研究选取内蒙古草地来验证这一假设,分析了36个样地57种优势植物叶片的P含量与土壤全P和有效P含量的关系。主要结果如下:内蒙古草地叶片P含量较低而N/P较高,与之前的研究结论一致;在种群、样地和物种3个水平上,叶片P含量、N/P与土壤P含量都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尽管土壤有效P含量的解释力高于土壤全P:另一方面,内蒙古草地土壤的有效P含量与全国土壤普查的结果接近,高于美国及澳大利亚的平均值,但低于世界土壤信息库里报道的全球土壤有效P平均值。鉴于内蒙古草地土壤的全P和有效P含量都不能准确反映叶片P含量,且土壤的有效P含量也并不明显低于世界其他地区,因此植物叶片P含量低、N/P高是由于土壤P含量低引起的这一假设在内蒙古草地不成立,而且叶片P含量也与土壤P的可利用性无关。

关键词:内蒙古草地;叶片N/P;叶片P含量;土壤有效P含量;土壤全P含量

来源出版物:植物生态学报, 2011, 35(1): 1-8

入选年份:2014

遮阴对疏叶骆驼刺叶形态和光合参数的影响

薛伟,李向义,朱军涛,等

摘要:通过设置自然光与遮阴(60%自然光)两种光环境,观测了遮阴60天后疏叶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叶形态、光合生理参数和脯氨酸(Pro)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与自然光照下的叶片相比,遮阴叶的比叶面积显著增大(P<0.01),比叶干重、比叶鲜重和叶片厚度明显降低(P<0.01);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有所增加,其中叶绿素a含量增加显著(P<0.01);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和暗呼吸速率降低,表观量子效率提高,最大挣光合速率明显增大,光能利用效率高于自然光叶;强光照下遮阴叶的净光合速率明显降低,易发生光合光抑制现象。上述结果说明:遮阴处理后,疏叶骆驼刺在叶形态和光合生理上表现出对遮阴弱光条件的一定程度的驯化适应。另外,遮阴叶片Pro的大量积累,说明Pro在疏叶骆驼刺驯化适应弱光环境中起着重要作用。遮蔽环境下疏叶骆驼刺植株死亡率明显偏高,表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荒漠区的疏叶骆驼刺属于专性阳生植物不耐阴品种。

关键词:疏叶骆驼刺;叶形态;光合特性;遮阴

来源出版物:植物生态学报, 2011, 35(1): 82-90

入选年份:2014

山杏叶片光合生理参数对土壤水分和光照强度的阈值效应

夏江宝,张光灿,孙景宽,等

摘要:以半干旱黄土丘陵区主要灌木树种山杏(Prunus sibirica)为试验材料,应用CIRAS-2型光合作用仪测定不同土壤质量含水量(Wm)下山杏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光响应过程,探讨山杏光合特性对土壤水分和光照条件的适应性。结果表明:Pn、Tr及WUE对Wm和光照强度的变化有明显的阈值响应。随着Wm(6.5%~18.6%)的递增,光补偿点降低,光饱和点、表观量子效率和最大净光合速率均升高;在Wm为18.6%时,山杏利用弱光和强光的能力最强,光照生态幅最宽。随着Wm(9.2%~18.6%)的递增,Pn、Tr有明显升高的趋势,水分过高或过低,两者均呈现下降趋势;山杏对光照环境的适应性较强,在光合有效辐射为800~1200 μmol·m-2·s-1时,Pn和WUE都具有较高水平,饱和光强在983-1365 μmol·m-2·s-1之间。以光合生理参数为指标对山杏土壤水分有效性及生产力进行分级与评价,确定Wm<9.2%或Wm>22.3%时为“低产中效水”;Wm在20.5%~22.3%和9.2%~12.9%时,分别为“中产低效水”和“中产中效水”;Wm在12.9%~20.5%时为“高产高效水”。其中Wm为18.6%时为“最佳产效水”,对应光强为1365 μmol·m-2·s-1。

关键词:净光合速率;山杏;土壤水分有效性;阈值效应;水分利用效率

来源出版物:植物生态学报, 2011, 35(3): 322-329

入选年份:2014

中国四种森林类型主要优势植物的C∶N∶P化学计量学特征

王晶苑,王绍强,李纫兰,等

摘要:为了评价不同森林类型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差异,以吉林长白山温带针阔混交林、广东鼎湖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云南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和江西千烟洲亚热带人工针叶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007年4月—2008年5月4种典型区域森林植物叶片和凋落物的碳(C)氮(N)磷(P)元素质量比与N、P再吸收率的分析,探讨了4种森林类型N、P养分限制和N、P养分再吸收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1)从森林类型上看,温带针阔混交林叶片的C∶N∶P为321∶13∶1,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叶片的C∶N∶P为561∶22∶1,热带季雨林叶片的C∶N∶P为442∶19∶1,亚热带人工针叶林叶片的C∶N∶P为728∶18∶1;凋落物的C∶N∶P也是亚热带人工林最高,达1950∶27∶1,温带针阔混交林的最低,为552∶14∶1,热带季雨林的为723∶24∶1,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为1305∶35∶1,不同森林类型凋落物的C∶N∶P的计量大小关系与叶片的结果一致;2)从植物生活型上看,常绿针叶林叶片的C∶N均显著高于常绿阔叶林及落叶阔叶林;叶片C∶P与森林类型的关系并不十分密切;常绿阔叶林叶片的N∶P最高,常绿针叶林次之,落叶阔叶林最低;3)植物叶片的N∶P与月平均气温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但叶片的C∶P基本不受月平均气温影响,叶片的C、N、P计量比与降水的线性关系不显著;4)高纬度地区的植物更易受N元素限制,而低纬度地区植物更易受P元素的限制;但受N或P限制的植物并不一定具有高的N或P再吸收率。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森林的叶片与凋落物的化学计量特征具有一致性,但是环境因子对不同类型植物化学计量比的影响并不相同。

关键词:C∶N︰P;生态计量化学;森林类型;营养限制;养分再吸收率

来源出版物:植物生态学报, 2011, 35(6): 587-595

入选年份:2014

氮素添加对黄土高原典型草原长芒草氮磷重吸收率及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安卓,牛得草,文海燕,等

摘要:为了解氮素沉降对草地群落的影响,通过人工氮肥添加模拟试验,研究了黄土高原天然草地优势植物长芒草(Stipa bungeana)在不同施氮水平下叶片和立枯物碳(C)、氮(N)、磷(P)元素含量的变化特征,探讨了N素增加对N、P重吸收率和C∶N∶P化学计量比的影响及其内在联系。结果表明:氮素添加显著增加了长芒草叶片的C、N和立枯物的N、P含量,对叶片P和立枯物C含量无显著影响;氮素添加显著降低了长芒草的N、P重吸收率,对照处理的N、P重吸收率最高,分别为60.35%和71.75%,并且,在相同氮素处理条件下P的重吸收率显著大于N重吸收率;随着氮素添加量的增大,叶片的C∶N降低,N∶P和C∶P增加,N∶P为18.25~29.01。研究表明,黄土高原天然草地群落主要受P限制,随氮素沉降增加,P限制进一步加剧;长芒草较高的N、P重吸收率是保证其在贫瘠的土壤中生存的重要机制。

关键词:生态化学计量学;黄土高原;氮素添加;养分限制;养分重吸收率

来源出版物:植物生态学报, 2011, 35(8): 801-807

入选年份:2014

中亚热带森林植物多样性增加导致细根生物量“超产”

刘聪,项文化,田大伦,等

摘要:细根在森林生态系统C分配和养分循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对地下细根与植物多样性之间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该研究选择中亚热带从单一树种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到多树种的常绿阔叶林(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石栎(Lithocarpus glaber)林)的不同植物多样性梯度,用根钻法采集细根并测定其生物量,用Win-RHIZO 2005C根系分析系统测定细根形态参数,以验证以下3个假设:1)植物种类丰富度高的林分其细根生产存在“地下超产”现象;2)根系空间生态位的分离水平是否随着植物多样性增多而增大?3)细根是否通过形态可塑性对林木竞争做出响应?结果显示:从单一树种的杉木人工林到植物种类较复杂的青冈-石栎常绿阔叶林,0~30 cm土层的林分细根总生物量和活细根生物量均呈增加的趋势,即细根总生物量为杉木林(305.20 g·m-2)<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374.25 g·m-2)<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林(537.42 g·m-2)<青冈林(579.33 g·m-2),活细根生物量为杉木林(268.74 g·m-2)<马尾松林(299.15 g·m-2)<南酸枣林(457.32 g·m-2)<青冈林(508.47 g·m-2),各森林类型之间的细根总生物量差异显著(P<0.05),但活细根生物量差异不显著。土壤垂直剖面上,除杉木林细根生物量随土层变化不显著外,其他森林类型的活细根生物量和总细根生物量均随土层变化显著,表层细根生物量随树种多样性的升高呈减小趋势,据此推测树种间的生态位分离水平逐渐增大。植物多样性的不同对林分的细根形态及空间分布格局影响不显著,细根形态可塑性对生物量变化响应不明显。

关键词:生物量;细根;形态;“超产”现象;植物多样性;中亚热带

来源出版物:植物生态学报, 2011, 35(5): 539-550

入选年份:2014

间伐对川西亚高山粗枝云杉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及碳储量的影响

刘运科,范川,李贤伟,等

摘要:以川西亚高山50年生粗枝云杉(Picea asperat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间伐对粗枝云杉人工林1~5级细根生物量及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粗枝云杉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和碳储量随根序等级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5级根序中1级根生物量及碳储量最小,5级根生物量及碳储量最大。与对照(间伐0%)相比,间伐对粗枝云杉人工林林分细根生物量及碳储量有显著影响(P<0.05);而对单株细根生物量影响不一,间伐10%和20%与对照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间伐显著影响生物量在各根序中的分配,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1、2级细根中生物量分配比例增加,1级细根的生物量增加幅度最大;3~5级细根的生物量分配比例减小,5级细根减少幅度最大。其中,间伐50%显著减少了细根在下层(20~40 cm)土壤中的生物量比例(P<0.05),但与间伐20%和30%无显著差异(P>0.05)。

关键词:生物量;碳储量;细根;粗枝云杉;人工林;间伐

来源出版物:植物生态学报, 2012, 36(7): 645-654

入选年份:2014

种子地理学研究的新进展

于顺利,方伟伟

摘要:在已发表的“种子地理学”基本理论框架和内涵的基础上,该文对种子地理学理论进行了补充和修订,在以前提出的7个方面的研究内容基础上,补充了土壤种子库的地理学、种子雨的地理学、种子散布方式的地理学三个方面的研究内容,提出了“土壤种子库的三向(纬度、经度和海拔)梯度变化假说”和“种子散布模式的三向梯度变化假说”。还对以前提出的6个方面的研究内容进行了增补,在“种子化学性状地理学”方面添加了种子稳定性同位素性状,在“种子重量的地理学”方面添加了油质体性状,在“种子形态性状的地理学”方面补充了种子长、种子宽、种子长宽比、种子的附属结构(如果翅的有无以及种子附属物种翅长、种翅宽、种翅长宽比)等性状,在“花和果实的地理学”方面增添了一些新的关注对象,如花瓣的长和宽、花萼长和宽,还有果实的长、宽、高及其比值,夏季成熟的果实及秋天成熟的果实比例等,在“种子遗传学性状的地理学”方面添加了DNA含量这个性状,在“种子细胞性状的地理学”方面增添了淀粉粒。

关键词:土壤种子库的“三向”梯度变化假说;种子散布模式的“三向”梯度变化假说;种子散布的地理学;土壤种子库和种子雨的地理学

来源出版物:植物生态学报, 2012, 36(8): 918-922

入选年份:2014

松嫩草地80种草本植物叶片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宋彦涛,周道玮,李强,等

摘要:以松嫩草地常见草本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各生活型和功能群叶片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结果显示:松嫩草地80种草本植物的叶片氮、磷质量浓度分别为(24.2±0.96)mg·g-1和(2.0±0.10)mg·g-1,面积浓度分别为(13.0±0.54)mg·cm-2和(1.0±0.05)mg·cm-2,氮磷比为13.0±0.39,氮磷比与叶片磷质量浓度、叶片氮、磷面积浓度有显著相关关系;松嫩草地植物生长受到氮限制。一年生植物叶片氮、磷质量浓度和变异系数高于其他生活型,各生活型之间氮面积浓度和氮磷比差异不显著。豆科植物叶片氮的质量浓度、面积浓度和氮磷比高于其他功能群。在不同生活型或功能群之间,植物叶片磷的面积浓度差异不显著,都在1.0 mg·cm-2左右;适当地增加群落中豆科植物的比例,可能有助于提高松嫩草地产量和质量。

关键词:生态化学计量学;叶片氮磷含量;氮磷比;植物功能群;松嫩草地

来源出版物:植物生态学报, 2012, 36(3): 222-230

入选年份: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