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医学

2017-01-26 10:46:17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17年3期
关键词:血瘀证候

张京春,陈可冀

中西医结合医学

瘀毒病机与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相关的理论思考

张京春,陈可冀

不稳定斑块破裂是发生具有代表性的心血管血栓性疾病-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主要原因。考虑到现代医学对于易损斑块炎性反应及血栓形成的病因学认识与中医学“毒”“瘀”之病因病机和临证特点的相似性,加之临床表征方面的毒瘀特点,讨论中医学以“瘀血”为ACS的主要病因病机的传统认识似应扩展为“瘀毒”致动脉粥样硬化(AS)易损斑块破裂从而发生ACS。认为符合循证医学的临床研究以证实相关疾病的临床表征并形成“瘀毒”病因病机的临床诊疗规范,对于易损斑块及其作为病理基础的ACS这一心血管血栓性疾病的防治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瘀毒;病因病机;易损斑块;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血管血栓性疾病

来源出版物: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 28(4): 366-368

入选年份:2013

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的蛋白质组学特征研究

赵慧辉,侯娜,王伟,等

摘要:目的:应用高解析离子淌度质谱与纳升级超高效液相色谱联用新技术(LC-MSE),寻找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的血浆特征分子,探索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气虚血瘀证在蛋白质组学层面的特征。方法:采用美国Agilent公司多克隆抗体亲和柱去除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气虚血瘀证、非气虚血瘀证患者和健康人血浆中6种丰度最高的蛋白后,进行LC-MSE分析。结果:初步发现肌动蛋白(Actin)仅在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血浆中表达;纤维连接蛋白(FN)、栽脂蛋白H(ApoH)、膜联蛋白(ANXA6)仅在冠心痛不稳定性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中高表达。此外,与健康人比较,血清淀粉样蛋白(SAA)、铜蓝蛋白(CP)、肌球蛋白H11(MYH11)及补体C6在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中高表达;载脂蛋白A4(ApoA4)、凝溶胶蛋白(GSM)、血红蛋白B(HBB)及转铁蛋白(TF)等6种蛋白在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中低表达。结论: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气虚血瘀证可能属于一种炎症反应;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可能同时存在心肌损伤、凝血因子异常、脂代谢紊乱与氧运输障碍;这些方面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新发现的差异蛋白可能为研究或发现抗心绞痛药物作用的新靶标提供线索。这种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新技术是疾病及证候生物标志物研究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质谱;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证;血浆;无标记;蛋白质组学;生物标志物

来源出版物: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29(6): 489-492

入选年份:2013

从整体论到系统生物学进行肾虚和衰老的研究

沈自尹,黄建华,林伟,等

摘要:中医学对世界医学的贡献之一就是整体现,我们从整体观出发研究了肾阳虚证与下丘脑-垂体-靶腺轴功能紊乱的联系;采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老年大鼠(肾虚证)及中药干预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胸腺(HPAT)轴的分子网络调控规律;通过基因芯片也揭示存在于老年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淋巴细胞、骨骼、肝脏、肾脏等与“肾”相关组织的神经-内分泌-免疫以及神经-内分泌-骨代谢两大基因网络路线,从而推进“证”的整体性研究。近年按照系统生物学的动态、干预、多层面整合的要求,在全基因组转录水平、代谢组和单个衰老相关信号通路3个不同层面揭示衰老在不同层面的共同规律;揭示出基因的时空关联随着衰老进程逐渐弱化;并且中药淫羊藿总黄酮能有效改善衰老在上述两方面的系统改变。因此从整体观到系统生物学的转变可能促进中医学进入现代生命科学领域。

关键词:整体观;中医学;肾阳虚;系统生物学;衰老

来源出版物: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29(6): 548-550

入选年份:2013

痰湿体质高血压病患者脂联素异常与脂联素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

钱岳晟,张怡,周晓鸥,等

摘要:目的:探讨痰湿体质与非痰湿体质高血压病患者脂联素(adiponectin,APN)水平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与APN基因多态性的关联。方法:将250例高血压病患者(痰湿组137例,非痰湿组113例)进行血清APN检测,选择APN基因8个单核苷酸(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痰湿组和非痰湿组血清APN水平分别为(5.07±0.35)μg/mL和(6.41±0.39)μ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两组APN基因8个SNP位点的多态性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N基因rs1063537(3224C/T)多态性位点痰湿组血清APN水平均明显低于非痰湿组,TT位点分别为(2.580±1.029)μg/mL、(6.011±0.945) μg/mL,CT位点分别为(5.113± 0.968)μg/mL、(7.812±0.161)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P=0.021)。CC位点分别为(5.426±0.591)μg/mL、(6.130±0.668)μ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痰湿体质高血压病患者血清APN水平明显低于非痰湿质高血压病患者,而且APN基因SNP3224的T基因携带者可能是APN异常的遗传特征。

关键词:高血压病;脂联素;痰湿体质;基因多态性

来源出版物: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30(5): 454-457

入选年份:2013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分布及其与骨折关系研究

李跃华,薛李,赵芳芳,等

摘要:目的:探讨骨质疏松症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其与骨折的关系。方法:对2007年1月—2009年1月在西苑医院就诊的18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按照标准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统计骨折发生率,对所得结果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发病率男女性别比为1︰3(41例︰139例),女性高于男性。中医辨证属三种证型,即肾虚型14例(7.8%),脾肾两虚型39例(21.7%),脾肾两虚血瘀型127例(70.6%),各证型病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80例患者中,有骨折史23例(12.78%),其中肾虚型1例(4.34%),脾肾两虚型4例(17.39%),脾肾两虚血瘀型18例(78.26%)。50~59岁骨折2例(5.3%);60~69岁9例(15.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70~80岁骨折发生率为12例(12.24%)。结论:脾肾两虚兼血瘀型骨折的风险高于单纯肾虚型和脾肾两虚型,60~69岁是骨质疏松症患者骨折的高危年龄。

关键词:骨折;中医证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来源出版物: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30(5): 493-495

入选年份:2013

益气活血复方含药血清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TLR4及其下游髓样分化因子88、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表达的影响

姜华,张艳,王辰

摘要:目的:研究益气活血复方含药血清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Toll样受体4(TLR4)及其下游信号转导通路主要元件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表达的影响,从mRNA和蛋白水平探讨益气活血复方含药血清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方法:选择新西兰大耳白兔20只,随机分为4组,即正常组、中药高、中、低浓度(1.6、0.8、0.4 g/mL)组,每组5只。各组白兔分别以生理盐水和高、中、低浓度益气活血复方连续灌胃7天。末次灌胃给药2 h后,心脏采血,离心后分离血清。体外培养HUVECs,随机分为6组,即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西药对照组、中药高、中、低浓度组,用LPS刺激后,分剐加入高、中、低浓度益气活血复方含药血清干预24 h,收集细胞,用荧光定量PCR方法 和Western blotting法分别测定TLR4、MyD88及TRAF-6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用LPS刺激HUVECs后,引起TLR4、MyD88及TRAF-6 mRNA和蛋白的高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1),用益气活血复方含药血清干预以后显著抑制TLR4、MyD88及TRAF-6 mRNA和蛋白的高表达(与模型组比较,P<0.01,P<0.05)。结论:益气活血复方可阻断TLR4高表达,同时阻断TLR4胞内信号转导的MyD88依赖性途径,抑制下游NF-κB以及各种相关基因表达,这可能是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之一。

关键词:中药含药血清;内皮细胞;TOLL样受体4;髓样分化因子88;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动脉粥样硬化

来源出版物: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30(5): 519-522

入选年份:2013

血府逐瘀汤诱导内皮祖细胞参与缺血区血管新生的实验研究

高冬,焦雨欢,武一曼,等

摘要:目的:探讨血府逐瘀汤影响缺血区血管生长和修复损伤的作用。方法:采用血管栓塞法制作下肢缺血大鼠模型,将DAPI荧光标记的内皮祖细胞由尾静脉注射植入模型鼠体内,继而给予不同剂量血府逐瘀汤灌胃,于给药第3天和第7天,分别采血并取材缺血坏死部位肉芽组织和肌肉组织,行冰冻切片分析荧光表达,常规病理切片观察各组样本坏死病变情况并计数局部血管数量。硝酸还原酶法检测血清NO水平。缺血下肢大体观察延续至30天。结果:给药3 d和7 d,高剂量药物组缺血区荧光强度和肉芽组织血管数量均明显高于常规剂量药物组和生理盐水组,给药7 d后常规剂量药物组的上述指标也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另外高剂量及常规剂量药物组两个时相点血清NO含量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给药30 d,高剂量药物组造模下肢肌肉萎缩现象最不显著。结论:血府逐瘀汤通过提高NO水平诱导内皮祖细胞迁移至缺血区,促进血管新生,进而改善缺血坏死。

关键词:血府逐瘀汤;内皮祖细胞;血管新生

来源出版物: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32(2): 224-228

入选年份:2013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

李青,张惠敏,费宇彤,等

摘要:目的: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探讨DN中医辨证用药规律。方法:选取170例2008年3月—2009年7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门诊及住院DN患者。根据患者随访期间的暴露因素(是否接受中医辨证论治)分为中西医结合组(结合组)和西医组,其中结合组116例,西医组54例。定期随访两组病例3、6、12、18、24个月时终点事件发生率及次要结局指标[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 rate,UAER)、24 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lc)]。对结合组患者进行辨证分型,收集中药处方,统计中药使用频率。观察并比较随访期间两组患者肝功能、血常规、心电图。结果: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4个月,可供分析的数据主要集中在随访第3、6、12、18个月,因此本研究主要分析两组在随访第3、6、12、18个月时的数据。符合方案分析(PPS):结合组终点事件发生率为3.7%,西医组为8.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意向性分析(ITT):结合组终点事件发生率为11.2%,西医组为7.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第6个月时,结合组BMI [(25.0±3.1)kg/m2]、FBG[(7.9±1.5)mmol/L]水平均低于西医组[分别为(28.6±4.4)kg/m2、(8.8±2.9)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第12个月时,结合组FBG[(7.9±1.4)mmol/L]、HbAlc[(7.8±1.4)%]水平均低于西医组[分别为(9.6±2.8)mmol/L、(8.5±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其余各时间点各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组随访前SCr为(96.8±35.2)。μmol/L,西医组为(80.5±24.6)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心2(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与中心3(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随访第3、6、12、18个月两组SCr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心1(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随访第3、6、12个月时结合组SCr[分别为(82.4±25.7)、(78.1±25.9)、(80.3±24.0)μmol/L]水平均低于西医组[分别为(101.4±37.2)、(96.5± 34.1)、(93.9±25.9)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7张中药处方中使用频率前10位中药依次为黄芪(68.4%)、麦冬(67.5%)、生地(67.1%)、丹参(49.4%)、党参(41.8%)、玄参(35.4%)、五味子(29.5%)、红花(27.9%)、桃仁(26.2%)、当归(25.3%)。随访期间两组未见肝功能、血常规异常及严重不良事件。结论:常规西医治疗联合中医辨证论治,能降低患者部分时点BMI、FBG、HbAlc以及SCr水平,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中医辨证论治DN主要使用益气滋阴、活血化瘀类药物。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中医辨证论治;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

来源出版物: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32(3): 317-321

入选年份:2013

从气道炎症和气道黏液高分泌研究清热化痰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痰热阻肺证的机制

李文,毛兵,王刚,等

摘要:目的:观察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of cli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痰热阻肺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并从气道炎症和气道黏液高分泌研究清热化痰法治疗AECOPD痰热阻肺证的机制。方法:选择AECOPD患者90例,将其随机分为痰热清组、盐酸氨溴索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给予西医基础治疗;痰热清组给予西医基础治疗的同时,静脉滴注痰热清注射液20 mL+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1次/d;盐酸氨溴索组给予西医基础治疗的同时,静脉滴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15 mg+5%葡萄糖注射液100 mL,2次/d,疗程均为10 d。观察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血浆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IL-10和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utrophil elastase,NE)水平。结果:痰热清注射液可使咳嗽、痰量、咳痰、气喘、发热、舌苔、脉象等中医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P<0.05);其改善咳嗽、痰量和咳痰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但与盐酸氨溴索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痰热清组舌苔变化均较盐酸氨溴索组和对照组有所改善(P<0.05)。治疗后,痰热清组及盐酸氨溴索组IL-8、lL-10和NE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而对照组仅IL-8和IL-10明显下降(P<0.05);痰热清组IL-8治疗前后变化高于其他两组,盐酸氨溴索组IL-10和NE治疗前后的变化高于其他2组,但3组间IL-8、IL-10和NE治疗前后的变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总显效率比较,痰热清组及盐酸氨溴索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痰热清组和盐酸氨溴索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热化痰法代表方痰热清注射液在西医的基础治疗上能够较好地改善AECOPD(痰热阻肺证)患者中医症状及体征,其治疗的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促进IL-8、NE水平的下降以及延缓IL-10水平下降而改善气道炎症及气道黏液高分泌。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清热化痰;随机对照试验;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0;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

来源出版物:中西医结合学报, 2008, 6(8): 799-805

入选年份:2013

补肺健脾方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膈神经放电和膈肌功能的影响

李素云,李亚,李建生,等

摘要:目的:观察补肺健脾方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稳定期大鼠膈神经放电和膈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补肺健脾高、中、低剂量[9.68、4.84、2.42g/(kg·d)]组和氨茶碱组[2.3 mg/(kg·d)],采用香烟熏吸联合细菌感染法制作COPD稳定期模型。于第9周起分别给予高、中、低剂量补肺健脾方和氨茶碱至第20周取材,观察肺功能、膈神经放电时间(diaphragmatic neural discharge time,Td)、间期(diaphragmatic neural discharge interval,Tdi)、幅度(diaphragmatic neural discharge range,Rd)、面积(diaphragmatic neural discharge area,Ad)、吸气时间(inspiratory time,Tin)和呼气时间(expiratory time,Tex)、呼吸频率(respiratory rate,RR)、幅度(respiratory excursion,RE)和面积(respiratory area,RA)、膈肌张力及耐力等。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潮气量(tidal volume,TV)、呼气峰流速(peak expiratory flow,PEF)和50%潮气量呼气流速(50% tidal volume expiratory flow,EF50)显著降低(P<0.01),Td、Tdi、Tin和Tex显著延长(P<0.05,P<0.01),Rd和Ad、RR、RE和RA、离体膈肌张力与耐力均明显降低(P<0.05,P<0.01),膈肌Ⅰ、ⅡA型纤维比例显著增加(P<0.01),ⅡB型纤维比例显著减少(P<0.01),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酶活性降低而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活性升高(P<0.01)。补肺健脾组上述指标均不同程度改善,尤以高、中剂量组改善较为明显(P<0.05,P<0.01),部分指标疗效优于氨茶碱。结论:补肺健脾方可以显著改善COPD大鼠膈神经放电和膈肌功能。

关键词:补肺健脾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膈神经放电;膈肌功能

来源出版物: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32(6): 812-816

入选年份:2013

循证医学与个体化医疗

刘建平

摘要:21世纪临床医学强调个体化医疗模式,这种模式的提出是基于人类基因组计划(基因分型和多核苷酸多态性)的发现以及新的医疗模式(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精神),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医疗理念,这与中医药数千年来的个体化辨证论治有不谋而合之处。循证医学时代对个体化医疗的理解和要求促进了对个体化医疗的实践研究,真正使外部研究证据、医生个人技能和经验与患者的价值观和偏爱有机结合,做出明智、合理的医疗决策。该文论述了个体化医疗的含义以及中医的个体化诊疗特征,就循证医学时代如何开展个体化诊疗和实践研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循证医学;临床医疗模式;个体化医学;辨证论治

来源出版物:中西医结合学报, 2009, 7(6): 505-508

入选年份:2013

基于经验辨证的更年期综合征围绝经期和绝经后期常见证候及证候要素分布

辛意,王天芳,杜彩凤,等

摘要:目的:通过规范专家经验辨证,提取证候要素,总结更年期综合征围绝经期和绝经后期两个阶段的常见证候及其证候要素的分布特点,并比较两者的异同。方法:纳入2006年10月—2007年6月就诊于全国7家三级甲等医院且符合疾病诊断和纳入标准的1582例更年期综合征门诊患者,对其进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在专家经验辨证证候名称规范化的基础上,提取病位和病性类证候要素,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初步规范后,涉及证候名称105个,常见证候是肾阴虚、肝肾阴虚、肝气郁结和肾阴阳两虚证。在此基础上提取病位类证候要素6个,病性类证候要素17个。出现较多的病位类证候要素是肾、肝、脾、心,病性类证候要素是阴虚、气滞、气虚、阳虚、虚。围绝经期肝气郁结、脾肾两虚及气滞的分布较绝经后期明显增多,而绝经后期则多见肾阴虚证,且病位多在肾,其余证候与证候要素的分布趋势基本相似。结论:更年期综合征的证候分布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证候要素分布则相对简约。围绝经期和绝经后期两阶段的证候、证候要素在总体分布上具有一致性,但在一些证候及证候要素的出现频率上存在明显差异,可为揭示该疾病常见中医证候与证候要素分布规律提供依据,并为临床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绝经;绝经前期;绝经后期;证候

来源出版物:中西医结合学报, 2009, 7(6): 522-526

入选年份:2013

8448例一般人群的中医体质类型与健康状况关系的分层分析

朱燕波,王琦,陈柯帆,等

摘要:目的:以性别或年龄为分层因素,探讨一般人群的中医体质类型与健康状况的关系。方法:从中国9省市(江苏、安徽、甘肃、青海、福建、北京、吉林、江西、河南)横断面中医体质和健康状况调查21948例数据库中,随机抽取性别和年龄结构与2005年中国15岁以上人口比例基本一致的8448例组成本研究样本。采用Nemenyi检验,研究不同性别或年龄人群的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平和质之外的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8种体质类型均为偏颇体质)与健康相关生命质量量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Medical Outcomes Study 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MOS SF-36)得分的关系。结果:不同性别或年龄人群的8种偏颇体质MOS SF-36得分显著低于平和质(P<0.05)。以性别为分层因素,男性气虚质(生理领域以及生理机能、生理职能、一般健康状况和精力4个维度)、气郁质(心理领域以及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3个维度)、血瘀质(躯体疼痛维度)MOS SF-36得分最低,女性痰湿质(生理领域以及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和社会功能5个维度)、气郁质(心理领域以及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2个维度)、气虚质(精力维度)MOS SF-36得分最低。以年龄分层,15~34岁年龄组特禀质(生理领域以及生理机能、生理职能和一般健康状况3个维度)、气郁质(心理领域以及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4个维度)、血瘀质(躯体疼痛维度)MOS SF-36得分最低,35~59岁年龄组气虚质(生理领域以及生理机能、生理职能和一般健康状况3个维度)、气郁质(心理领域以及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4个维度)、血瘀质(躯体疼痛维度)MOS SF-36得分最低,60岁以上年龄组气虚质(生理领域以及生理机能、生理职能和一般健康状况3个维度)、气郁质(心理领域以及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4个维度)、痰湿质(躯体疼痛维度)MOS SF-36得分最低。结论:不同性别或年龄人群的8种偏颇体质与平和质比较,MOS SF-36得分均显著降低,健康状况较差;不同中医体质类型的健康状况因性别或年龄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关键词:体质学说;中医体质量表;健康状况;生活质量

来源出版物:中西医结合学报, 2011, 9(4): 382-389

入选年份:2013

基于药性构成——“三要素”数理分析模式的中药寒热药性生物学表征差异研究

金锐,张冰,刘小青,等

摘要:目的:中药药性是中药作用于不同状态机体的,与化学成分相关的生物学效应的概括和归纳。中药药性研究需要从化学成分要素、机体状态要素和生物效应要素及其关联关系进行系统探讨。本研究遵循中药临床应用特点,旨在引入数学思想和方法建立“三要素”数理分析模式,并基于该模式研究中药寒热药性,探讨寒热药性生物学表征差异。方法:借鉴中药的病态选择活性概念,基于数学上交互作用的思想,将化学成分要素和机体状态要素的作用统一于生物学效应量中。在此基础上,通过效应分解、强度计算、频数统计、关联度分析等步骤并结合散点图,形成“三要素”数理分析模式。设计并实施热性药附子、肉桂和寒性药黄柏、栀子(化学成分要素)干预正常状态、糖皮质激素诱导的虚寒和虚热状态(机体状态要素)大鼠的比较药理学实验(生物效应要素),运用该模式对实验结果进行数理分析。数理分析结果以散点图形式输出,通过计算药物干预虚寒、虚热两种状态的生物效应点在“药效区”和“毒性区”的频数分布,结合关联度分析,可以对比不同药物的寒热药性表达程度。结果:干预虚寒状态后“药效点”与干预虚热状态后“药效点”的频数比,附子为7∶3、肉桂为3∶3、黄柏为4∶4、栀子为1∶5;干预两种状态后“毒性点”的频数和,附子为4、肉桂为0、黄柏为2、栀子为4。关联度分析显示,“附子、肉桂、黄柏、栀子”与“适用于虚寒状态、适用于虚热状态”呈正相关。即,按照附子、肉桂、黄柏、栀子的顺序,热性越来越弱,寒性越来越强。同时,对于上述4味药,药效越明显,则毒性越明显。结论:本研究采用的基于药性构成“三要素”理论的数理分析模式能够有效阐释寒热药性的生物学表征差异,为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解读提供理论依据和数学工具,为中药药性实质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寒(中药);热(中药);四气(中药);模型,理论;生物学表征

来源出版物:中西医结合学报, 2011, 9(7): 715-724

入选年份:2013

大剂量清热化瘀中药对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生存影响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扈晓宇,张扬,陈果,等

摘要:背景: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在急性诱因作用下,出现的以黄疸、凝血障碍、腹水和(或)肝性脑病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严重的临床综合征,病死率达65%~93%。对如此严重的疾病,进行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涉及伦理问题。因此,在探索新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时,可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目的:对大剂量清热化瘀中药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ACLF热毒瘀结证进行疗效和安全性评价。设计、场所、受试者和干预措施: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住院病房中符合纳入标准的乙型肝炎相关性ACLF患者,全部病例均行“经典的西医综合治疗”方案,以是否自愿接受中医药辨证治疗分为治疗组(n=66)及对照组(n=32)。两组均干预12周。主要结局指标:评价治疗后3个月(治疗结束时)两组非肝移植患者的生存率。观察治疗前及治疗4、8和12周后的非肝移植患者的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白蛋白(albumin,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PTA)等,并观察治疗前及治疗结束时的中医证候积分、并发症情况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组(n= 66)死亡21例(31.8%),对照组(n=32)死亡19例(59.4%),两组存活及死亡病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75,P<0.01)。在治疗12周期间,治疗组和对照组估计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69.9、47.2 d;治疗组累积生存率高于对照组,经log-rank检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4、8、12周时,治疗组血TBiL、ALT、AST、ALB、PTA等指标均改善,且均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治疗12周后,治疗组(n=45)中医证候积分平均为(7.52±2.41)分,低于对照组(n=13)的(18.34±4.36)分(t=8.784,P<0.01)。治疗组、对照组腹水发生率分别为22.22%(10/45)、69.23%(9/13),感染发生率分别为8.89%(4/45)、53.85%(7/13),肝性脑病发生率分别为11.11%(5/45)、46.15%(6/1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00%和12.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过程中,两组血、尿、大便常规,肾功能及心电图等检查均未见异常。结论:大剂量清热化瘀中药可显著改善乙型肝炎相关性ACLF热毒瘀结证患者的肝功能和凝血功能等,减少并发症,提高疗效,降低病死率。

关键词:中草药;肝功能衰竭;清热化瘀;存活率;证候;并发症;队列研究;前瞻性研究

来源出版物:中西医结合学报, 2012, 10(2): 176-185

入选年份:2013

当药和水飞蓟提取混合物对毒性物质诱导的脂肪肝大鼠肝损伤的防治作用

毛志敏,宋海燕,杨丽丽,等

摘要:目的:研究当药和水飞蓟提取混合物对大鼠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基础上由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4)诱导的肝损伤的防治作用及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CCl4组、高脂饮食组、高脂饮食加CCl4组、当药和水飞蓟混合物组(提取物组)、甘草酸二铵组。正常组和CCl4组喂食普通饲料,其余大鼠均给予高脂饲料,提取物组和甘草酸二铵组大鼠同时分别采用当药和水飞蓟混合物或甘草酸二铵干预。8周后,除正常组和高脂饮食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腹腔注射小剂量CCl4,注射48 h后收集血清和肝脏组织。苏木精和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mine aminotrasferas,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活性,肝组织匀浆中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TAG)、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含量,并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蛋白质印迹技术检测解偶联蛋白2(uncoupling protein-2,UCP2)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肝组织HE染色显示,小剂量Cl4未导致正常饮食大鼠肝脏出现病理学异常改变,高脂饮食组出现肝小叶大面积肝细胞脂肪变性,高脂饮食加CCl4组脂肪变性加重,肝细胞气球样变和炎性细胞浸润明显,提取物组、甘草酸二铵组肝细胞脂肪变性、气球样变性和炎性浸润明显减轻。与正常组比较,CCl4组大鼠血清ALT、AST活性,肝组织TAG、MDA、GSH水平和UCP2表达无明显改变;各指标除GSH外在高脂饮食组较正常组及CCl4组略有升高;高脂饮食加CCl4组血清ALT、AST水平较高脂饮食组显著升高,肝组织TAG、MDA含量和UCP2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肝组织GSH含量明显下降;而提取物组和甘草酸二铵组各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结论:NAFLD大鼠肝组织对小剂量CCl4损伤敏感性显著增加,肝组织中氧化因素上调,抗氧化应激因素下调是其重要机制。当药和水飞蓟混合物可逆向调节这些氧化应激因素的改变,从而显著改善NAFLD大鼠肝组织对CCl4损伤的易感性。

关键词:脂肪肝,非酒精性;肝损伤;四氯化碳;氧化性应激;植物提取物;大鼠

来源出版物:中西医结合学报, 2012, 10(2): 193-199

入选年份:2013

中药临床试验安慰剂制作探讨

唐旭东,卞立群,高蕊,等

摘要:中药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在中医临床试验中日益受到重视,但其制作研究仍相对薄弱。中药安慰剂的制作需要根据具体的临床试验设计、研究疾病的性质、试验药物的特点、服药方法等综合考虑,选择适当的工艺流程。其辅料的选择应以无明显偏性的粮食类为佳,在确保安慰剂潜在的药理活性能被专家接受基础上,如果难以做到与试验药物外观及口味一致,应当尽量使之类似于相同剂型的中药。

关键词:安慰剂;中药;临床试验

来源出版物: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29(7): 656-658

入选年份:2014

基于均匀设计的抗肝纤维化中药有效组分配伍研究

李雪梅,胡义扬,段小华,等

摘要:目的:探索基于中药复方配伍理论的抗肝纤维化有效组分复方的研究方法和意义。方法:以抗肝纤维化中药“扶正化瘀胶囊”中4种已知的有效组分或成分(虫草多糖、丹酚酸B盐、苦杏仁甙、绞股蓝总皂甙)为研究对象,分别运用二甲基亚硝胺(dimethylnitrosamine,DMN)和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2种大鼠肝纤维化模型,采用均匀设计法“4因子8水平表”分组设计,治疗性给药;以大鼠肝组织胶原含量羟脯氨酸(Hyp)测定为筛选指标,并经均匀设计回归分析获得“最佳配方”。以上述2个不同模型研究获得的各自最佳配方为观察对象,以扶正化瘀胶囊以及四种有效组分合方(最佳配方加被筛除的有效组分)为对照,运用上述2种动物模型,通过观察肝组织HYP含量和血清ALT活性检测和肝组织纤维化的变化,对所得配方的治疗效果再次进行比较和验证实验。结果:1)DMN模型试验筛选的A配方(虫草多糖60 mg、苦杏仁甙80 mg、绞股蓝总皂甙50 mg)和CCL4模型试验筛选的B配方(虫草多糖20 mg、苦杏仁甙160 mg、绞股蓝总皂甙50 mg)皆提示由虫草多糖、苦杏仁甙、绞股蓝总皂甙3种有效组分配伍为最佳,但两者量比不同;2)验证实验显示A配方和B配方均疗效显著,与扶正化瘀胶囊相当(P>0.05),而A配方和B配方添加被筛除的丹酚酸B盐后,显示疗效下降。结论:1)均匀设计在中药有效组分或成分配伍研究中有重要应用价值;2)基于中药传统复方的有效组分的合理配伍可以达到“重现原复方效应”的目的;3)有效组分或成分配伍,有内在的量变和质变规律,有“增效”也有“拮抗”现象,不能简单堆砌。

关键词:扶正化瘀胶囊;中药有效组分/成分;配伍;肝纤维化;均匀设计法

来源出版物: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30(1): 58-63

入选年份:2014

麝香保心丸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缺血心肌中血管新生影响的实验研究

沈伟,范维琥,施海明,等

摘要:目的:应用麝香保心丸干预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肌梗死动物双模型,同步观察麝香保心丸对动脉粥样硬化和缺血心肌中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2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肌梗死双模型,随机分为两组。高脂组为高脂饮食对照组,保心丸组为高脂饮食加麝香保心丸药物干预组。测定心功能及主动脉弓斑块阳性面积。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测定梗死边缘区和主动脉血管壁CD34阳性反应强度,测定梗死边缘区新生血管密度。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的表达。结果:保心丸组的心功能水平较高脂组改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心丸组斑块阳性面积(%)为45.82±3.68,较高脂组(82.56±4.97)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梗死边缘区,保心丸组的CD34阳性反应强度和新生血管密度高于高脂组,VEGF和VEGFR-2的表达亦强于高脂组(P<0.01);在主动脉血管壁,保心丸组的CD34阳性反应强度低于高脂组,VEGF和VEGFR-2的表达亦低于高脂组(P<0.01)。结论:麝香保心丸能促进梗死边缘区血管新生,改善心功能;同时可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血管新生。

关键词:麝香保心丸;血管新生;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

来源出版物: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30(12): 1284-1287

入选年份:2014

冠心病稳定期因毒致病的辨证诊断量化标准

陈可冀,史大卓,徐浩,等

摘要:现代中医学认为,血瘀是冠心病发生发展过程的一个主要病机,但冠心病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所表现的临床表征和病理变化,似非单一“血瘀”病因病机所能概括。根据传统中医学因毒致病特点的认识,冠心病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当存在因毒致病或“瘀”“毒”从化互结致病的病因病机。利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制订符合循证医学理念的冠心病因毒致病的辨证诊断及量化标准,对早期识别冠心病高危人群,促进中医在冠心病防治领域发挥既病防变相关干预措施的优势,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冠心病;因毒致病;病因病机;辨证标准;中西医结合

来源出版物: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31(3): 313-314

入选年份:2014

2029例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候特点及组合规律分析

周景想,唐明,李洁,等

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候要素的分布特点及其组合规律。方法:建立2029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证候数据库,利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处理,研究证候要素及其组合规律。结果:1)冠心病心绞痛证素分布特点:血瘀>气虚>痰浊>阴虚>痰浊偏热>阳虚>气滞>痰浊偏寒>寒凝,其中血瘀和气虚是最主要的2个证候要素,阴虚、痰浊偏热也具有重要的位置;2)冠心病心绞痛证素组合规律:三因素证、二因素证最多;实性证素与虚性证素之间的组合是最重要的组合规律,气虚血瘀是最主要的组合形式。结论:气虚、阴虚、痰浊、血瘀构成了冠心病心绞痛病机的4个主要环节,其中气虚血瘀是最基本的病机,证素组合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关键词:冠心病心绞痛;证候要素;组合规律

来源出版物: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31(6): 753-755

入选年份:2014

比较评价当归川芎配伍对急性血瘀大鼠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的影响

李伟霞,唐于平,郭建明,等

摘要:目的:比较评价当归川芎药对配伍对急性血瘀大鼠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冰水浴和皮下注射盐酸肾上腺素共同复制急性血瘀大鼠模型,通过测定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沉和血压积,观察当归川芎配伍对血瘀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通过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含量,观察当归川芎配伍对血瘀大鼠凝血功能的影响。最后采用权重系数法将所有指标整合为总活血效应值,来评价当归川芎配伍的总活血化瘀效应。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各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升高;PT、APTT时间明显缩短,FIB含量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当归、川芎单味药及当归川芎药对1∶1和1.5∶1的水提物、醇提物和先水提后醇提物给药均能降低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对PT和APTT时间有显著延长作用,对FIB含量有显著降低作用。提取方法相同时,当归川芎药对1∶1醇提物给药组的总活血效应为最好,且川芎单味药的总活血效应优于当归。配比相同的情况下,醇提给药组的总活血效应优于水提和先水提后醇提给药组。结论:当归川芎配伍能明显改善血瘀大鼠的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异常;为揭示当归川芎药对相使配伍的科学内涵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当归;川芎;药对;血瘀;血液流变;凝血功能

来源出版物: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32(6): 806-811

入选年份:2014

18805例中国成年人中医体质类型与超重和肥胖关系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朱燕波,王琦,吴承玉,等

摘要:目的:探索中医体质类型与超重和肥胖的相关性,为调整体质偏颇、防治肥胖提供依据。方法:汇集我国9省市(江苏、安徽、甘肃、青海、福建、北京、吉林、江西、河南)中医体质横断面调查18岁以上人群的数据18805例。中医体质调查采用标准化的中医体质量表,体质类型(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的判定应用判别分析法。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索中医体质类型与超重和肥胖的关系。结果:与平和质相比,痰湿质者超重(OR,2.05;95%CI,1.79~2.35)和肥胖(OR,4.34;95%CI,3.52~5.36)的危险度均显著增高,气虚质者肥胖(OR,1.60;95%CI,1.30~1.98)危险度显著增高,而阳虚质、血瘀质、气郁质超重和肥胖的危险度显著降低。结论:痰湿质、气虚质是超重和肥胖的主要体质影响因素。

关键词:体质学说;中医体质量表;超重;肥胖症;回归分析

来源出版物:中西医结合学报, 2010, 8(11): 1023-1028

入选年份:2014

何首乌提取物对人正常肝细胞L02周期阻滞及凋亡的影响

张瑞晨,刘斌,孙震晓,等

摘要:目的:分析何首乌中致人肝细胞损伤物质的化学成分,初步探讨其致肝细胞损伤的机制。方法:生、制何首乌用70%乙醇提取,提取物经AB-8型大孔树脂吸附分离,依次用水、50%乙醇和95%乙醇洗脱得到生何首乌和制何首乌水洗脱物、50%乙醇洗脱物和95%乙醇洗脱物;生、制何首乌直接水煎煮得到水提物。体外培养人正常肝细胞L02,用含何首乌洗脱物和水提物的细胞培养液与细胞共同孵育一定时间后,检测药物对L02细胞生长的影响,筛选致肝细胞损伤成分。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有明显细胞毒作用的洗脱物进行成分分析,噻唑蓝法检测其对L02细胞增殖的影响,Giemsa染色进行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术检测L02细胞周期和凋亡情况。结果:生、制何首乌95%乙醇洗脱物对L02细胞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其他组分对L02细胞的增殖无明显影响。成分分析显示,生、制何首乌95%乙醇洗脱物中大黄素含量最多,分别为(18.53±2.96)%和(10.28± 1.34)%;何首乌95%乙醇洗脱物及大黄素可使L02细胞阻滞于S期,并诱导L02细胞凋亡。结论:何首乌95%乙醇洗脱物是何首乌中导致肝细胞损伤的主要物质,而大黄素是导致肝细胞损伤的成分之一。

关键词:何首乌;肝细胞;细胞毒性;肝损伤;成分分析;蒽醌;大黄素;细胞周期

来源出版物:中西医结合学报, 2010, 8(6): 554-561

入选年份:2014

真实世界临床研究伦理问题及策略探讨

王思成,刘保延,熊宁宁,等

摘要:真实世界研究范式已经成为近年国内外临床研究特别是中医药临床研究关注的前沿,本文从伦理的角度,对真实世界研究范式下的临床研究可能存在的伦理问题进行了审视和分析;结合近年来的实践探索,提出了一些在真实世界研究过程中保护受试者、进行伦理审查以及提高科学性和伦理性的初步策略。

关键词:真实世界;临床研究;伦理;策略

来源出版物: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33(4): 437-442

入选年份:2014

基于Apriori算法的中药气-味-效三维数据关联规则挖掘研究

金锐,林茜,张冰,等

摘要:中药四气五味理论是在阴阳五行哲学思想指导下,根据药物作用于机体后的生物学表现建立起来的药性核心理论,与药物的具体功效密不可分。本研究以经典中医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中的365味中药性味及药效记载为数据源,在建立气-味-效三维数据立方体的基础上,运用关联规则挖掘中的Apriori算法,寻找气-味-效三者之间的频繁模式和强关联规则并进行分析,尝试理清中药四气五味与具体功效的复杂相关性,为中药四气五味药性理论研究提供新方法和新思路。

关键词:中药性味;四气五味;《本草经》;数学;Apriori算法;中药药性理论

来源出版物:中西医结合学报, 2011, 9(7): 794-803

入选年份:2014

扶正化瘀方影响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信号通路的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

王清兰,陶艳艳,沈丽,等

摘要:目的:探讨扶正化瘀方影响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Smad信号转导的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分体内实验和体外实验两部分。在体内实验中,37只雄性Wistar大鼠分为正常组(5只)、模型组(18只)和扶正化瘀方组(14只)。模型组和扶正化瘀组大鼠采用二甲基亚硝胺(dimethylnitrosamine,DMN)腹腔注射复制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灌胃治疗4周后,采用盐酸水解法检测肝组织中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Hyp)含量,蛋白质印迹法分析肝组织中TGF-β1、TGF-β1 Ⅰ型受体(TGF-β1 type Ⅰ receptor,TβR-Ⅰ)、Smad2、Smad3及磷酸化Smad2/3蛋白的表达。体外实验采用培养4d的原代大鼠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分为对照组、TGF-β1组、10%扶正化瘀方药物血清组及TβR-Ⅰ胞内激酶抑制剂(SB-431542)组。后3组用2.5 ng/mL TGF-β1刺激24 h后,对照组及TGF-β1组加10%正常大鼠血清,10%扶正化瘀方药物血清组加10%服用扶正化瘀方的大鼠血清,SB-431542组加10%正常大鼠血清及10 μmol/L SB- 431542。共孵育24 h后,免疫荧光染色检测HSC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和Smad3蛋白的表达,蛋白质印迹法分析HSC中α-SMA蛋白的表达。结果:体内实验发现,扶正化瘀方可明显降低纤维化肝组织中异常升高的Hyp含量及TGF-β1、TβR-Ⅰ、磷酸化Smad2/3蛋白的表达。体外研究发现,正常HSC中α-SMA、TβR-Ⅰ表达较低,TGF-β1刺激可显著上调其表达;扶正化瘀方药物血清共孵育后,可明显抑制TGF-β1诱导的HSC中α-SMA的表达;正常HSC Smad3主要表达在细胞质中,细胞核中表达较低,TGF-β1可显著刺激Smad3向细胞核转移,扶正化瘀方药物血清可明显抑制TGF-β1诱导的Smad3核转位。结论:扶正化瘀方可下调纤维化大鼠肝脏及HSC中的TGF-β1/Smad病理信号转导通路,这可能是扶正化瘀方抗肝纤维化的部分作用机制。

关键词:中草药;肝纤维化;肝星状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蛋白质类;受体调节性;大鼠

来源出版物:中西医结合学报, 2012, 10(5): 561-568

入选年份:2014

猜你喜欢
血瘀证候
肥胖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张淑芬辨治血瘀型崩漏的临床经验
话说血瘀证
中老年保健(2021年5期)2021-08-24 07:06:46
从八纲辨证探讨食管癌中医证候分布特点
血瘀体质知多少
基层中医药(2018年1期)2018-03-01 07:36:19
昆明地区儿童OSAHS中医证候聚类分析
中医特殊诊法在血瘀证辨证中的运用
镇脑宁神胶囊治疗血瘀质型偏头痛80例
中医研究(2014年6期)2014-03-11 20:28:57
基底节区出血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
中医研究(2014年6期)2014-03-11 20:28:56
中风防治灵Ⅰ号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66例
中医研究(2013年4期)2013-03-11 20:2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