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担上的悠悠岁月

2017-01-26 09:56黄其军
党员干部之友 2017年12期
关键词:临河签字笔挑水

□黄其军

扁担上的悠悠岁月

□黄其军

“长长扁担弯又弯,任劳任怨不怕难。”扁担是考验农村孩子的标志,要么在它的重压下弯腰屈膝,要么挺起腰杆顶天立地。这句话之所以记得如此清晰,是因为父母常常用同样的一句话来不断教育我们兄弟,“好男不吃十年闲饭”。

是啊,在那个年代,对于绝大多数农村孩子来说,通过上学跳出“农门”,永远是一个遥远而美丽的梦,四邻八村三五年也考不出一个吃“皇粮”的。为了生存,必须早早地掌握一些基本生活技能,洗衣做饭,挑水担担,拾草放羊,下地收割,千百年来,生生息息,都是这样的简单循环。

于是,不到9岁的我,为了能够“顶天立地”,早早地把扁担挑在了肩膀上。我们村子小,没有水库,吃水要到南面的临河村或北面的东三村水库挑,来回都得3公里以上的距离。第一次那不叫挑水,是和哥哥抬水,扁担一人一头,中间吊上两桶水。后来,哥哥自己能挑水,就不和我合作了,我只好从挑两个小半桶做起。一点一点增多,终于能够挑两个满桶,弯着的腰也逐渐直了起来。

毕竟小孩子力气小,家里挑水的活大部分还是大人干,我们只能作其中的有益补充。1982年家里盖土坯屋是大人孩子齐上阵,我只能干点看着烧锅和挑水的活。挑水自然辛苦,一趟又一趟,汗水是一身又一身,总感觉好像我挑的这点水根本不起什么作用。最后实在走不动了,悄悄地把扁担水桶放在边上,自己溜到南面草垛边,钻进一个不知道是羊还是狗扒的草窝里,舒舒服服地进入了梦乡。

挑水也是讲究技巧的,身体光有力气不行,走起路来要掌握平衡,这样才能少用许多蛮劲。经常远看教我数学的曲老师挑水,轻轻松松的样子很是飘逸,比起我因气力小咬牙瞪眼的丑样,心里崇拜得不得了。每一次的打水更是美妙绝伦的表演:要用扁担和钩子把水桶尽可能远地甩成一条弧线向水库里抛去,然后旋转一下,借助惯性把水提上来。高手一次能把水打满,水平次点的常常提上半桶,更差的甚至把水桶掉进水库里。小孩没有那么大气力,只有用舀子一点点往桶里舀。家里的那个大水瓮是可怕的大,足足能装12担水(每桶25斤)。那时,家家户户只有一根扁担、一对水桶,兄弟俩都挑水时,还得去邻居家借,好在我借你家的你也借我家的,大家都习惯了。村里也有养畜力牲口的,只是偶尔地借用地排车拉一趟,那可是用来干地里农活的,人家都心疼到骨头里了,还是用扁担挑水踏实。

挑水也是有风险的。1983年我二叔结婚后的第一个大年,年二十八,叔叔带刚结婚的新婶子回家过年,给在临河联小上小学五年级的我买了一支签字笔,当时可把我高兴坏了。这么贵重的东西也不能白要啊,得了,我把瓮里的水挑满吧,省得大人去挑水,这也算回礼了吧。当时是去的临河水库,中间要过一道很深的大沟,这是我们村的孩子和临河村孩子打仗的“国界线”。有签字笔的动力,头几趟根本没有感觉到累,只是觉得棉袄棉裤被汗湿了。每挑一担水,都用舀子往大瓮里探一探,看看差多少水才能满。最后一趟步伐越来越沉重。当时是三九天,封着大冻,水库中间有人凿开了一个大窟窿,要走到边上用舀子把桶舀满。当时累晕了,就那么一个瞬间的天旋地转,脚下一滑就掉进了冰窟窿里,幸好水不深,没有没顶,并且下意识地抓住了扁担!利用扁担撑住的力量好不容易爬了出来,把棉鞋拧干,踢踢踏踏勉强把水挑回家。

上了初中后,劳累的农活让瘦弱的身体越来越强壮。黄河发水后留下很多大的水面,我们可以去黄河大坝东面挑水,虽然要上下爬十几米高的大坝,可距离毕竟缩短了许多。放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约上几个般大的同学,进行挑水比赛,看谁先挑满家里的瓮。有了这种游戏式的劳动,这活儿还真算不上太累。因为挑完水得抓紧时间烧米汤热馒头,等母亲干活回来再炒菜吃饭。在体力劳动的过程中,大脑是异常的灵敏而清醒,很多不会做的题都是在挑水的路上有了思路。也时不时蹦出一两行不成样的小诗:“我可爱而贫穷的家乡,自幼喝着你的水水汤汤。你等我快快成长,我会让你改变了模样……”

党的政策惠民心,扶贫路上不掉队。如今,随着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农村面貌日新月异,象征着繁重体力劳动的扁担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作为市委、市政府重点帮扶的贫困村,家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村庄整洁,街道整齐,道路宽阔,一排排砖瓦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听说前几天县里派的第一书记进驻了我们村,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新征程中,生我养我的家乡必将变得越来越生态、越来越美丽!

猜你喜欢
临河签字笔挑水
河套盆地临河坳陷构造特征及油气勘探有利区分析
探秘“后临河”
探秘“后临河”
将笔放在手指上
将笔放在手指上
帮妈妈挑水
挑水
周而复始
左脑风暴
临河而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