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刘国信
“概念鸡蛋”究竟靠不靠谱
文/ 刘国信
近年来,鸡蛋一改以往的老面孔,各种包装精美、被冠以华丽名称的“有机柴鸡蛋”“绿色生态蛋”“五谷营养蛋”等纷纷面市,且商家均以“绿色安全”“营养丰富”为卖点。然而,面对名目繁多的“概念鸡蛋”,不免让消费者心生疑虑,这些鸡蛋真的比普通鸡蛋更绿色、更有营养吗?
“概念鸡蛋”受追捧
肉奶蛋是节日期间不可缺少的食材,一般节前都会迎来销售高峰,笔者在节日临近前走访市场发现,各大商场、超市、农贸市场里陈列码放的各种包装精美的鸡蛋产品比平日明显多了不少,像初产蛋、宝宝蛋、五谷蛋、素养蛋、生态蛋、柴鸡蛋……形形色色的品牌和名称,虽然看起来令人眼花缭乱,不知所云,但除了自家消费外,很多人将其当作走亲访友的礼品。
细看包装:谷物蛋的外包装上大多写着“玉米、大豆、杂粮喂养”,素养蛋的外包装写着“素食喂养,胆固醇少于30%以上”,土鸡蛋是“用粮食蔬菜喂养的”,生态蛋“源自天然生态农场”“绿色喂养”,五谷蛋是“自然散养、觅食五谷杂粮”,柴鸡蛋则是“山林中放养”…… 此外,一些富含碘、锌等元素的功能鸡蛋,也以主打健康概念来吸引消费者,有的标明适宜“三高人群食用”,有的声称适合宝宝或者孕妈妈食用。
而冠上一个好名称后,蛋价也高得惊人。如没有品牌的普通鲜鸡蛋,市场零售价大多在每千克8~10元,而某品牌的包装鸡蛋售价高达每千克40元,一般的也都在每千克20~30元。尽管价格不菲,仍有不少消费者倾向购买,认为这些鸡蛋比普通鸡蛋口感好,绿色健康,营养丰富。至于比普通鸡蛋多了哪些营养,是否绿色,多数人并不清楚,仅是看包装上的说明来选购。
同样在网店,主打“营养健康”概念的品牌鸡蛋也是应有尽有。在淘宝、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输入“鸡蛋”二字,网页上立刻会出现数万个相关“宝贝”:柴鸡蛋、草鸡蛋、笨鸡蛋、农家鸡蛋、有机蛋、头窝蛋……产品形形色色,概念五花八门,让人不知所云。
业内专家指出,目前市场上的品牌鸡蛋大体可分为4种:一种是打绿色纯天然牌,比如无公害鸡蛋、绿色鸡蛋、有机蛋;第二种是打农家牌,如柴鸡蛋、土鸡蛋、草鸡蛋、散养蛋等;第三种是主打功能牌,如富硒蛋、高碘蛋、高锌蛋、营养蛋、低胆固醇蛋等等;还有一种是炒概念,如“宝宝蛋”“五谷蛋”“初产蛋”等。其实,作为真正的无公害鸡蛋、绿色鸡蛋、有机鸡蛋,对蛋鸡品种、养殖环境、喂养饲料和日常管理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并不是所谓“散户养”“山上养”“林下养”就成了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至于主打功能牌的富硒蛋、高碘蛋、高锌蛋、低胆固醇蛋等等,更多的是在玩概念。
营养成分相差无几
有不少消费者认为,包装精美的品牌鸡蛋比普通鸡蛋更有营养、更绿色健康,这是选择的理由。其实,从外形上看,这些概念鸡蛋与普通鸡蛋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其包装上除了品名、出厂日期、保质期等信息外,一些鸡蛋还标注了“特殊”营养价值,有的写着“富含锌、碘、铁、钙等多种矿物质以及维生素、氨基酸”,有的写着“低胆固醇,低脂肪”等。那么,各种所谓的“营养鸡蛋”,营养价值真的更高吗?
相关部门对市场上一些品牌鸡蛋的主要营养物质分析检测后发现,同品牌的普通鸡蛋和“初产鲜蛋”,二者的主要营养成分相差并不大。对一些品牌鸡蛋宣称强化某种物质(如维生素A、DHA、硒、叶酸)的检测发现,所谓的“高硒鸡蛋”硒的含量并不高,平均每千克鸡蛋里硒的含量仅有0.2 mg~0.3 mg。在对宣称“低胆固醇”的鸡蛋进行检测后发现,其胆固醇含量甚至比普通鸡蛋的胆固醇含量还要高。
专家表示,从营养鸡蛋和普通鸡蛋的营养成分上看,它们所含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钙、磷、铁等营养物质的含量几乎没有差别。即使是白壳蛋和褐壳蛋,也只是蛋壳颜色不同而已。据测定,每100 g鸡蛋的蛋白质含量褐壳蛋为14.4%、白壳蛋为15%,脂肪含量褐壳蛋为11.8%、白壳蛋为9.9%,两者的营养价值差别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只要是正规饲养的鸡,其饲料都是根据动物营养的特点经科学配方而成的,所含的营养成分比较全面,食用也是安全的。而市场上出售的如高碘蛋、高锌蛋、高铁蛋,多是将碘、锌、铁等微量元素添加进鸡饲料中而得来,但是在饲料中添加量究竟应该是多少?鸡蛋中的含量达到什么标准,才算名副其实?目前并无统一标准。况且,这些微量元素高的鸡蛋也只适合特定人群,如富含铁元素的鸡蛋,比较适合缺铁性贫血的人食用;高碘蛋最适合缺碘的人群食用……而正常人过多摄入某些微量元素,反而会对人体健康有害。例如碘,摄入量过高会导致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如果体内铬的含量过高,则会引起铬中毒。因此,指望从这些所谓功能性产品中受益是不切合实际的。
目前国内并没有营养鸡蛋的相关标准,GB 2749-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蛋与蛋制品》,只是从卫生安全方面进行规范的,并未涉及营养的相关内容。另据了解,全国畜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正在对禽蛋产品标准进行修订,在细菌、重金属、抗菌素残留含量等方面作出规定,但未涉及鸡蛋营养方面的相关内容。
选购鸡蛋新鲜是关键
业内人士表示,购买鸡蛋时应该注意的是鸡蛋的生产日期和保质状况,常温贮藏一般为30天左右,若出现粘壳、散黄等变质的现象,则对健康有害。而鸡蛋放置时间太长,失水较多,就会变空,蛋白质也会发生变化,产生一些有害物质。同时,外界的一些细菌也会侵入鸡蛋,导致菌落总数超标,其安全性、营养价值和口感都会大打折扣,所以选购鸡蛋新鲜是关键。
为保证购买到新鲜的鸡蛋,可以掌握以下选择小窍门。如鲜蛋壳上附着一层白霜,蛋壳颜色鲜明,气孔明显,轻轻摇动没有声音的是鲜蛋,有水声的是陈蛋;将鸡蛋放入冷水中,下沉的是鲜蛋,上浮的是陈蛋;将鸡蛋对光观察,新鲜的鸡蛋蛋黄清晰,呈半透明状,有小气室,陈蛋则呈灰暗色,气室较大。
需要提醒的是,由于没有营养方面的相关标准,目前市场上的营养鸡蛋,是否名副其实,并不容易鉴别。对于打着“有机”“绿色”“无公害”牌子的鸡蛋产品,究竟是真是假,消费者可以向商家索取相关证明。无疑,只要是经过严格认定的合格产品,其绿色安全特性是值得肯定的,但重要的是,消费者不要被五花八门的概念所迷惑。
走出消费认知误区
长期以来,鸡蛋在人们的食物构成中占有着重要的位置,被称为“人类理想的营养库”。但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病患增多,有人认为鸡蛋是高胆固醇食物而谈蛋色变。事实上,鸡蛋不仅营养丰富,营养素组成合理,生理利用价值极高,而且在某些领域还有突出的医疗保健功效,值得重视与利用。
近年来,美国农业部采用现代科技方法,重新测定鸡蛋中的胆固醇含量,发现其比原先认为的低了22%。他们从全美各地取来2 500枚鸡蛋进行化验检测,结果发现,一枚平均大小的鸡蛋含胆固醇213 mg,明显小于过去认定的274 mg;每枚平均大小的鸡蛋含脂肪5 g,含热量75卡, 是一种低热食物,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除人们过去对鸡蛋的某些误解。以往,不少人对鸡蛋怀有戒心,认为鸡蛋中含有较多的胆固醇,常吃鸡蛋会使血液中的胆固醇增高,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近年来的研究证明,这种顾虑是多余的。因为鸡蛋中虽含有较多的胆固醇,但同时也含有丰富的卵磷脂。卵磷脂进入血液后,会使胆固醇和脂肪的颗粒变小,并使之保持悬浮状态,从而阻止胆固醇和脂肪在血管壁上沉积。同时,鸡蛋中的胆固醇含量也远远不足以影响到一个人的血液胆固醇浓度。科学家认为,胆固醇值正常的老年人,每天吃两个鸡蛋,其100 ml血液内的胆固醇最多增加2 mg,这个微乎其微的量不可能造成动脉粥样硬化。因此,担心胆固醇增高而忌食鸡蛋,舍弃了最理想的营养食品,是十分可惜的。
近年来,美国营养学家和医学家尝试用鸡蛋来防止动脉粥样硬化,获得了惊人的效果。他们从鸡蛋、核桃、猪肝中提取卵磷脂,每天给心血管病人吃4~6 汤匙。3个月后,患者的血清胆固醇大大降低。这一研究成果,得到世界医学界的关注。英国科学家曾对80万人的饮食习惯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爱吃鸡蛋的人冠心病死亡率明显低于少吃或不吃鸡蛋的人。
日本专家研究发现,鸡蛋中还含有抗癌物质,即光黄素和光色素,其结构很像维生素B2,含量约10 μg。研究人员将粉末状的蛋白溶于甲醇中,然后通过观察脱氧核糖核酸在该液体中的异常变化,来证实鸡蛋中含有可抑制细胞癌变的物质。研究结果表明,鸡蛋中的光黄素和光色素具有抑制能诱发喉头癌和淋巴癌的EB病毒增殖的作用。在1 ml含有癌细胞的培养液中滴入50 μg的光黄素和光色素后,有85%的癌细胞的增殖会受到抑制。
此外,鸡蛋中的甘油三酯、卵磷脂、固醇类和蛋黄素对神经系统和身体发育也有很大作用。卵磷脂被人体吸收后,可释放出胆碱,胆碱会通过血液到达脑内,从而避免老年人的智力衰退。鸡蛋中的蛋白质对肝脏组织损伤有修复作用,还可提高人体血浆蛋白量,增强机体的代谢功能和免疫功能。由此可见,人们在日常饮食中每天进食1~2个普通鸡蛋,对身体健康将是十分有益的,而对于市场上名目繁多的“概念鸡蛋”,尤其需要以平常心看待,不要过分追逐。
(作者单位:山西省阳城县畜牧局)
读者互动
本专栏内容在新浪官方微博(http://weibo.com/qasm)同步更新,欢迎读者与我们交流互动。
大多是商家炒作
一粒蛋大哥:目前市场上各种概念鸡蛋大多是商家炒作出来的,什么早餐蛋、初乳蛋,在营养上基本和普通鸡蛋没有区别。
耽误:行业标准缺失造成市场混乱,商家利用消费者关注健康的消费心理,炒作概念鸡蛋,谋取暴利。
VS
土鸡蛋和普通鸡蛋
最爱土鸡蛋:土鸡蛋含钙量高,蛋壳坚韧厚实,蛋黄饱满粘稠,吃起来味道与普通鸡蛋明显不一样。
难得糊涂:对两种鸡蛋的17种安基酸含量进行测定分析,没有明显的差异,人们爱买土鸡蛋可能是因为怕养鸡场的饲料里含有什么不好的东西吧。
(本栏目内容仅为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