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山区县农村特色发展、融合发展

2017-01-26 05:17郑福华夏明志徐战波
浙江经济 2017年4期
关键词:仙居农民融合

□郑福华 夏明志 徐战波

加快山区县农村特色发展、融合发展

□郑福华 夏明志 徐战波

仙居,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县、生态县,近年来坚持绿色发展、科学跨越,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生态高效农业,坚持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仙居农村的发展实践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取得实效。发展生态高效农业,推进农产品绿色、有机、品牌化。建成19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杨梅)标准化生产基地;成功列入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成为浙江省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示范县。仙居杨梅、绿色稻米、三黄鸡、山茶油、有机茶等品牌不断打响。依托绿色有机农产品,突出特色产业链延伸。以仙居杨梅产业为例,仙居杨梅使农工商旅互动、产加销游良性循环,形成了独特的“杨梅经济”现象,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并进军国际市场;杨梅产业成为一项真正意义上的富民产业,也是仙居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农业+X”产业融合发展模式蓬勃发展。突出“农业+旅游”,构建“174”农旅融合新模式;打造“7”条乡村特色旅游带,构建产业特色鲜明、产品多元、功能集聚的农旅融合发展之路;培育“4”大民宿集群,形成一批有特色和影响力的民宿品牌;突出“农业+电子商务”,增强农村经济活力;突出“农村+文化”,带动当地及周边走上文旅致富的道路。

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坚持城村景一体,打造全域协调的美丽建设格局。按照“全域景区化”建设要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优化规划体系,积极探索县域“粉墙黛瓦、绿树红花、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乡村建设风貌和绿色发展路径。坚持建保创并重,打造富有“仙”“居”特色的美丽乡愁。以打造绿色村居引领村庄建设,建立形成绿色村居,创建“绿色公约”,在全县20个乡镇(街道)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处理,基本实现全覆盖。以加强保护利用突显村落文化蕴涵。坚持“文化为魂”,积极开展古祠、古树、古桥、古道等历史文化遗迹遗存保护利用,保留村庄浓厚的乡愁记忆。以探索多元模式彰显地方特色。按照“粉墙黛瓦、绿树红花、小桥流水人家”的总体建设风貌要求,积极开展探索整村推倒重建型、异地搬迁型、环境整治提升型、产业依托型、保护利用型等各种类型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形成了“一村一品、一村一韵”。坚持清改绿共推,打造绿色低碳的绿色生活。

农业组织建设、新型农民培育有效进行。一是培育多元化产业融合主体。加快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鼓励引导合作社通过增资扩股,或以产业、品牌、资产为纽带,组建联合社、联合会。做强农业龙头企业,支持农业龙头企业通过直接投资、参股经营、签订长期供销合同等方式,建设标准化、规模化原料生产基地以及营销设施。目前,全县有股份合作农场8家、家庭农场77家、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87家,带动70%以上的农户进入产业化经营体系。二是引导供销合作社、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发展。加快建设农家乐(民宿)管理协会,提升民宿管理水平。推进乡镇农业服务协会全覆盖,为会员提供技术培训和指导,组织农产品推介和展示,提供农业市场、农业科技等信息。在各个当地特色民宿村成立了10余家农家乐管理协会,累计为10万人次农民开展农家乐专题培训。三是完善农村产业融合服务体系。推进“三位一体”农合联试点工作,建立县、协作区两级联动农合联工作机制,整合生产、供销、信用等资源,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农村金融体制的配套改革和政策调整。目前已组建1个县级农合联、6个协作区农合联和20个农合联服务工作站,实现了所有乡镇(街道)全覆盖。四是加强农民素质提升培训。结合美丽乡村、农家乐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等重点工作,通过开展主题精品班次培训、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和农民大学生培养,进一步提升农民创业就业水平。2016年组织开展农家乐、农村治污、美丽乡村、农村指导员等18期专题培训,完成培训6747人,其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3895人。

体制滞后制约一体化发展

仙居农业、农村的绿色发展、特色发展、融合发展实践表明,随着农业科技、互联网技术在农村的普及,随着农村水利、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农村和城市可以实现生产、生活的一体化、均等化。但是,相对于技术上的进步,农村体制机制改革上的滞后严重制约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根本问题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滞后,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住房无法抵押、融资,农村最大的资产——土地无法变现,并由此引发了系列问题:

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规模小、范围窄。由于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住房无法抵押、无法变现,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能力大打折扣,进而制约集聚要素和扩大规模的能力。在仙居的表现主要是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不紧密,链条短,附加值不高,无法形成一、二、三产融合的旗舰型项目。仙居除杨梅、三黄鸡等产业链相对健全外,铁皮石斛、中药材等大多是外运加工,没有专业深加工企业。县内缺乏真正有带动力的农业龙头企业。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足,带动能力不强。与上文同样道理,土地资产的无法变现融资,制约了广大农民从劳动者向经营者的转换。在仙居的表现主要是有带动能力的新型经营主体太少,一些新型经营主体有名无实,还有一些新型主体成长慢、创新能力较差,不具备开发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产业的能力。

利益联结机制松散,合作方式简单。正是由于农村土地资产无法自由地交易,没有公平高效的交易平台,土地这一最大资产作为资本的纽带作用无法发挥。在仙居的表现主要是产业融合多采取流转承包农业,真正采取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将农民利益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所占比例并不高。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涉农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农村集体资产、土地等产权的无法变现削弱了农村的融资能力,广大农村无力承担建设完善基础设施的资金压力。这些年虽然建立了不少“民宿村”“精品村”“电子商务村”等,但相对于全县农村,这些仍是少数。多数农村人居环境还是“先天不足”,影响旅游产业的发展和高端要素的集聚。

转变理念,加快发展

解放思想,转变农业、农村发展理念。农村作为生产、生活、生态的发展空间,并不是城市的对立面,随着技术的进步、农村基础设施及环境条件的改善,随着农村生产要素的激活,农村和城市可以实现生产、生活的一体化、均等化,特别是在经济基础强、生态条件好的地区,完全有可能将农村建设成为与城市同样现代、高效、充满活力的另一类“城镇”(如宋卫平的“蓝城小镇”理念)。具体而言:在生产上,农村的生产方式也可以是高效的、集约的、先进的,城市里的产业园区、集聚区等平台在广大乡村也可以采用;农村的产业形态也可以是一、二、三产融合的,甚至在总量上也可以是二产、三产超过一产的。在生活上,农村的生活方式也可以是便利的、快捷的、现代的,可以建立完善的现代交通设施、商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可以吸引大批人们来创业、旅游、生活。在人员构成上,农村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才涌入,农村从业人员中的职业工人、科技工作者、管理者、服务业从业者的比例将越来越高。培养懂技术、懂经营管理的新型农民日益重要。

坚持特色发展、融合发展,以“特色小镇”理念经营好农村。以全新理念重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立足地方特色资源优势,做好主导产业之“特”文章;立足山区县生态优势,借助互联网技术,做好农业与旅游、文化、商贸、养生等融合之“融”文章;聚焦现代生活方式,加大农村环境治理和交通、信息、文化等基础工程建设,做好吸引高端人才、资本、要素等之“聚”文章。

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三权”可抵押、可流转、可变现。在坚持集体所有权的前提下,完善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和农村集体资产权“三权”抵押登记制度,建立产权评估体系,规范农村产权交易流转市场,建立健全抵押物处置机制,健全风险补偿及缓释机制。创新“三权”抵押贷款相关信贷产品,改进贷款流程、风险控制等重点环节,盘活农村资产。丰富特色农业保险产品,保护农业生产能力。建立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和服务平台。在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的基础上,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流转。

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扩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担农业综合开发等涉农项目规模,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体化、企业化和全产业链发展。支持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育行动,大力推广农业职业经理人制度。

坚持改善基础条件和设施装备。加大财政投入,带动社会资本,推进农村路网、水网、电网、能源、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完善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土地流转、集聚的过程中,必然会使部分农民“失地”,保障“失地”农民利益、维护社会稳定尤为重要。除了要建立公正公平的土地交易流转制度体系,还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要做好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与职工养老保险并轨、农保与城乡居保并轨工作,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为实现农村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作者单位:仙居县发展和改革局

猜你喜欢
仙居农民融合
仙居杨梅卖迪拜 每颗售价60元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饸饹面“贷”富农民
杜光庭《題仙居觀》所咏地理位置考
《融合》
杨余龙
仙人居住的地方 浙江·仙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