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伤处理(案例解析)

2017-01-26 03:21张安妮,龙迪,关亚军
现代世界警察 2017年5期
关键词:亚军正念警官

哀伤处理(案例解析)

主 持 人:张安妮

专家支持: 龙迪(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

嘉宾: 关亚军(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广东省深圳市公安局民警心理服务中心原负责人)郝艳红(云南省昆明市公安局政治部教育训练处副处长、民警心理服务中心负责人)

主持人:上一期,龙迪教授、关亚军老师和郝艳红副处长与我们一起探讨了哀伤处理,分享了那些曾令人哀伤而今却可以让人更具力量的故事。本期,我们具体地解析三个案例,请老师们各抒己见。

“我更愿将其看做是借助探索自己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从而重新理解活着的意义”

案例一:某地市公安局看守所的A警官,通过邮件诉说:2016年12月初,我的一位好战友因突发心脏病倒在了工作岗位上。他的突然离世,我至今无法接受。我们不仅是公安工作一线上的战友,也曾同窗多年,一起上学、参军、转业、入警。当年,我和他在部队摸爬滚打,相互激励,来到公安队伍后,我们又被分到同一个单位。从十几岁的毛头小伙儿到步入中年,他一直都在我的生活中,就连跟爱人吵个架,他也会来充当我们的和事佬。

回想过往的点点滴滴,如今的现实犹如有千斤巨石压在我的胸口,令人喘不上气。他的离去让我看到了生命无常,而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我不禁在想:我是否有一天也会这样突然地离去?一直以来,我在工作上都不愿落后于别人。现在,工作上还要不要这么拼命?我很困惑。

主持人:正如A警官的感受,战友离世后,心灵的阴霾是否也是对自己的心理投射,不愿接受战友的死亡,其实也是不愿接受自己会死亡?同样的,有的基层民警说,当战友因公牺牲后,整个派出所会连续几个月沉浸在压抑的气氛中,除了悲伤、怀念,这其中是不是还伴有一种焦虑,对死亡的焦虑?

关亚军:战友离世带来的影响得视民警个人情况而定,比如他与离世战友的关系如何,是在什么情况下失去战友的,当时的警队氛围如何等。在时间上,有的人一两年走不出,有的人得三四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战友死亡,对其他民警是有特殊影响的,这基于他们之间的认同感。同时,也如主持人所说,也有可能会启动因死亡所带来的焦虑。

在人的一生中,对生的渴望与对死的恐惧始终存在,且根植于我们的心灵深处。生活中有许多事件可以诱发我们对死亡的焦虑,比如丧失至亲、患有危及生命的疾病、遭遇重大创伤,或只是单单思考这些事件就可能会引起焦虑情绪。而警察作为“三高”的职业群体,每一次面对生与死的考验,每一次面对不期而至的生离死别,引发心灵深处的死亡焦虑是完全有可能的。

龙迪:非常赞同关亚军的观点——身边发生的很多事件会激起我们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我更愿意把这位民警因“战友离世”而求助的行为,看做是想要借助探索自己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每个人都有),来重新理解活着的意义。其答案并不是简单的“工作还要不要拼命”,而是回到生命的本然。比如,除了“拼命”,还可以有哪些活着的其他状态?除了工作,生命还需要哪些其他的内容?

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清楚自己在不同年龄段最“需要的”是什么?很多时候,我们“想要的”并不是我们“需要的”!生命,不是只留给自己苟且活着才有意义和乐趣,而是我们能够按照自己内心最深的愿望给这个世界留下美与善。如果真的需要“拼命”,我们需要明白自己“为谁”“为何”“结果”!在纳粹集中营创造出“生命意义疗法”的维克多先生曾用尼采的思想告诉我们:懂得为何而死的人,更懂得如何而生!

主持人:美国心理治疗大师欧文·亚龙说:“死亡的焦虑其实伴随着整个人生,它是人生的背景音乐,只是在一些时候被别的声音掩盖了。”我不禁在想,面对身边最亲近的人的离去,哀伤中有不舍、遗憾、内疚等,但是否也潜藏着对死亡的恐惧?而这种恐惧是不太容易被人觉察的。

关亚军: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说:“一切事物的背后最终都是躲不掉的死亡,都是囊括一切的黑暗……死亡的确是人类内心最深的恐惧。”可以说,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经历着不同程度的死亡焦虑,只是有时会意识到,有时会隐藏得较深。与此同时,每个人也都有自己应对死亡恐惧和焦虑的方式。在此,我也分享来自欧文·亚龙的另一段话:“死亡虽是终点,但人生的意义却不会因此湮灭;死亡是宿命,但看待死亡的视角却可以让人们获得拯救。”

龙迪:先哲们似乎都在表达一个声音:生死相依!我们可以说,雨是云的延续,云是雨的延续。当亲友离世时,他们不是真的“没了”,而是因为条件改变,用不同的方式与我们连结。我们继承他们的嘉言懿行,就是在延续他们的生命。有一天,我们离世时,那些得到我们善待的人也将是我们的生命延续。生命,变成一种美善的精神力量在人与人、代与代之间流动时,只有延续,没有消失!

主持人:为了更清晰地了解A警官的情绪,我给他回了信。我说,我从他的言语中读出了懈怠和消极的情绪。他回复我:战友的离开其实更像是给了他一个预警,日后应该更加注重身体健康。情绪上虽然有些消沉,也想过怠慢工作,但真的工作起来,就又全部忘记自己了。而战友的离去,对A警官的家人也有不小的打击,纷纷劝A警官别太拼命。这令一直非常积极上进的他十分苦恼。

关亚军:从人类共同的哀伤经验来看,哀伤的历程大致分为震惊与逃避、面对与瓦解、接纳与重整三个阶段。对A警官来说,这位战友一直在他的生活中,对方的死亡对他来说就是重要关系的丧失。他的认知反应是否认,不愿接受失去成长伙伴的事实,“犹如千斤巨石”,情绪消沉,意志减退,生理反应是胸口被压、喘不过气来,行为反应则是工作上开始懈怠、退缩。因此,可以看出A警官正处在哀伤历程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之间。在事发后三个月左右有这些反应,都是正常的哀伤反应。

如果A警官所在单位开展了哀伤辅导工作,我建议他在工作中多关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身体健康状况及维护。因为A警官与这位牺牲战友的经历相同、年龄相仿,又人到中年,心脏病猝死可能会引发他的联想和恐惧,他可以公开讨论身体的现状和维护健康的方法,以鼓励自己增强必要的警惕性。二是练习呼吸、放松技巧,帮助减轻生理上的压力反应。三是鼓励他表达情感,无论是客观表达失去战友的事实,还是缅怀共同走过的成长岁月,这些表达都将对A警官有积极的作用。

龙迪:对我们重要的人离世,意味着我们要彻底从婴儿变为成人,也就是我们只能聆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召唤去做生命的选择,而不能再倚赖任何人!我们内心深处的召唤,并不完全始于我们的个人生活经历,而是蕴含着我们父辈、祖辈和世世代代血缘祖先和精神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对天有情、对地有情、对人有情!经过生命意义的重新洗牌,我们会更有能力去觉察自己内心的召唤,去智慧地安排我们留在世上的时间,也就是帮助我们在乎的人减轻痛苦,增加和平喜悦。

如此看来,A警官如果把家人让他“别太拼命”理解为:他保持身心健康,可以给家人带来快乐,那么,他可以觉察自己的五官每天接触的“食物”,哪些是促进自己身心健康,哪些是破坏身心健康,以此作为调整生活的依据。另外,如果战友离世让我们感到,一家人在一起活着是多么幸运、幸福的事情,我们就要培养自己对家人慈悲的能力,让自己每天做的事、说的话、头脑里的念头给家人带来信心、希望和快乐,而不是相反。不要等到家人不在时,才让后悔把自己卷入走不出来的哀伤旋涡!

“家人之间相互信任和支持形成的家庭层面的社会资本,也是警队十分重要的战斗力”

案例二:B警官不久前通过微信分享了他和父亲的故事:父亲的去世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件事。十几年过去了,我现在已经平静很多。有时在梦里,父亲是离家出走了,而不是离世。这样的梦,曾持续了一年多,很频繁。父亲去世后,我最大的改变是独立了,我也是这时才发现自己原来那么依赖他。以前的同学见到我,也说我变化大,比以前有主见了。其实,父亲在时,我从来没感觉到他的爱,觉得他的棍棒教育过于苛责。现在回想起一些细节,才感受到他是那么爱我。刚入警那几年,我在几十公里外的农村上班,周末才能回家。每次回家我都能看到父亲在巷口转悠的身影,那时不觉得有什么,现在才知道,他是在等我。我回家的时间不固定,那时手机没普及,所以,父亲如果等不到我,就会在巷口溜达一天……

主持人:B警官特意说,他其实没有具体的心理问题要问,只是想借此告诉更多的战友:人生会有很多遗憾,最大的遗憾莫过于子欲孝而亲不待。我非常想念父亲,父爱如山,希望更多看到这段文字的《现代世界警察》的读者朋友,可以理解父亲的爱,去感受父亲的爱。

在此,非常感谢这位民警如此令人动容的分享。遗憾,应该是很多人在丧亲后最大的痛苦。忠孝很难两全,民警在选择时,往往更多是选择了坚守岗位。我们到基层采访时,有的民警坦言“最大的遗憾就是父母临终,而自己没在身边。这份悲痛是心底最大的伤”。

关亚军:这个民警的故事,正是一个哀伤进程的心路历程。与案例一不同,这位民警似乎处在哀伤历程的第三阶段(接纳与重整),他已经确认和接受父亲去世的事实,能够以讲故事的形式表达对父亲的情感,包括他对父亲的依赖、对父爱的理解和对不能为父尽孝的遗憾,也包括因不满棍棒教育而感觉不到父爱。最重要的是,他为父亲的离去理出了一条积极的意义——“我最大的改变是独立了”“比以前有主见了”,这一总结帮他跳出曾与父亲的隔阂,达至与内在父亲的和解。在他的叙述中,我们看到了他在父亲去世后的生活的力量,看到了他的自尊、自信和希望。他说自己只是向更多战友分享体悟,这似乎也是建立新的人际支持网络的行为。我从中看到的是,这位民警走过了哀伤历程,完成了与父亲的告别,进入了新的成长。

忠孝难两全。我想但凡能“全”,我们也是都要的。我们的民警在现实的两难中选择了坚守工作岗位,把深深的遗憾留给了悲伤的自己,这份无私与大义让人肃然起敬。遗憾在父母临终时自己没在身边,并为此伤痛,这是为人子女的正常情感,但沉浸在这份痛苦中不能走出,很有可能是没有与所爱之人好好地告别。要从中走出,丧亲者需要去哀悼。哀,就是从认知、情感和生理上体认丧失和悲伤;悼,就是面对丧失去做些什么,去行动。

龙迪:给亚军点赞!中国警队有这样的心理咨询师,是非常幸运的。他们有目前国内最深入系统的心理助人专业训练,同时,又是警队一分子,非常理解民警们的甘苦!我想补充的是,帮助民警度过哀伤,不应该是个人的事情,而是需要制度支持!我相信,随着我国公安系统民警心理健康建设的不断完善,制度会给民警留出与家人相处的时间。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家人之间相互信任和支持形成的家庭层面的社会资本,也是警队十分重要的战斗力。

另外,感谢这位民警分享自己的故事。不过,如果我们要让自己的生命更成熟,也就是变成真正独立的“成人”,就不要美化或淡化自己在童年遭受父母的暴力伤害,而强加给自己“内疚”“自责”,这是对自己生命的不公平!

按照《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儿童具有生存权、发展权、参与权、受保护权。这四种权利的基础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如果父母对儿童施加暴力,无论出于何种可以理解的理由,都会不同程度地侵犯儿童上述四种权利,伤害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儿童因此产生的所有情绪和想法都是可以理解的。亲子关系是父母和子女双方建构的,在孩子未成年时,父母应该为亲子关系负主要责任。

成熟的成人是有勇气承认当年父母做出伤害自己的事情是错误的。不过,我们可以区分开:当下的父母不是当年的父母,我们自己也不是当年的自己。我们不再向父母追债,而是理解他们当年没有能力做得更好。我们愿意原谅他们。我们还可以和父母在这个当下重新开始。如果父母已经过世,我们应该在内心祝福他们已经获得子女的原谅。而且我们在做父母的过程中,已经在修正父母之前不善巧的做法,为家族进化作出贡献。

“要避免丧亲家庭在失去亲人的同时,又失去家庭关系”

案例三:一周前,D警官跨入家门时,发现父亲已经去世,悲痛欲绝。她毕业后嫁到北方,父母则生活在南方。婚后,她的女儿由公婆帮着带,几天前因公婆有事,她临时把母亲接来北方照看孩子。本打算过几天再把父亲也接来,没想到有一天,父亲的电话怎么也打不通。就像有心灵感应一样,请了假,她乘飞机回到南方家中,一开门发现父亲躺在床上,开始以为睡着了,就拍拍他,这才发现父亲已经僵硬。经医院证实,父亲是突发心梗去世的。

D警官目前还在为父亲准备后事。她对我说:“没事,我会好好的,我还有老公、孩子和我妈呢。我得先把爸爸的后事料理好。我会把对他的亏欠都弥补到妈妈身上。”

主持人: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独自目睹已亡的父亲,这一定是致命的打击。我们做些什么可以帮助她?对于完全没有心理学背景的同事、朋友,该如何陪她度过这段时光?对于她的丈夫,各位老师有什么建议?同时,D警官本人该如何更好地安抚她的妈妈?

郝艳红:在经历了巨大的突发性创伤事件后,人们会出现急性的应激反应(障碍)。建议D警官的丈夫先了解一些遭遇重大创伤性事件后的心理反应,要注意这些反应,同时掌握一些安全和放松方面的技巧,必要时可以使用;最主要的是,要在生活等方面照顾好她、照顾好家庭,做好妻子的精神支柱,不要让她感到自己是一个人在面对这巨大的痛苦。这或许会不容易。遭遇了重大创伤的人有时的行为、认知、情绪反应,不会像平时一样容易沟通,丈夫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包容;要特别注意D警官的饮食和睡眠,不要着急让她从哀伤中走出来,哀伤是需要一段时间来修复的,可以同理她的情绪反应,对她说:“我能感受到你的痛苦,我对爸爸的去世也很内疚,我会一直陪着你,我爱你、爱我们的家。”也可以靠近她、拥抱她,让她哭泣;注意在用这些自然行为时要使她感到舒心和安全。

D警官本人对妈妈也可以这样做,非常重要的是,尽可能多地陪在妈妈身旁,不要让她独自一个人。

D警官的朋友和同事不要急着为她出主意或希望尽快帮她走出哀伤,要知道哀伤有它自己痊愈的过程,要尊重这个过程。如果她愿意谈论此事,可以有共情地倾听;如果她不愿讲述,不要强迫。我建议可以帮她做一些现实的或迫在眉睫的事,比如值班等,这就可以了。

龙迪:给艳红点赞!考虑得非常细致,而且是容易做的。曾经有年轻的同行问我:遇到丧亲哀伤这样高难度的求助对象,怎么办?我的回答是:最难的事情,也是最容易的事情。面对死亡,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样无助的。因此,对方一般也不会特别期待靠哪个人可以帮助自己走过哀伤,也就是说,对方会主动靠自己。作为助人者,我们能做的就是回应那个人此时此地最基本的需要(哺乳动物共有的):生存和安全。在保证满足这两个需要的条件下,这个人就会转向重整生命的历程。无疑,艳红在指导家人、同事用轻安的方式满足这位女民警的生存和安全需要,做得非常善巧和专业!

我想补充两点。第一,要用智慧降低这位民警及其家人的内疚和自责情绪。持续、强烈的内疚和自责会阻碍哀伤的自愈过程,甚至转向复杂哀伤。可以引导民警及其家人意识到:突发心梗的特点是“突发”,没有人能够百分之百地预测。如果他们知道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一定不会把爸爸单独留在家中。父亲离世,不是他们的错,也不是他们造成的。而且女儿预感不祥时,立即去探望,说明她是看重、关心父亲的。第二,要知道,丧亲不仅影响个人,还会影响整个家庭关系。因此,在哀伤处理或哀伤辅导中,要小心处理家人之间的关系,比如相互责怪、不能理解彼此哀伤节奏不同等。想方设法促进一家人相互理解。这样,避免丧亲家庭失去亲人的同时,又失去家庭关系。

“公安机关开展哀伤处理工作,需要给予制度支持,特别是建立合理的休假制度和慰问制度”

主持人:哀伤辅导是一种技术,“生死”其实是一个关于生命的大问题。在做哀伤辅导时,咨询师该如何从生命本身这个角度,去化解历经生死离别的民警的哀伤?

关亚军:与你分享一个我非常喜欢的隐喻故事吧: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之河,它从源头流出,靠着内在的力量流淌,它的河道或者宽,或者不那么宽;或者是直行,也可能弯弯曲曲;河岸的堤坝或者高出水平面很多,可以包容河水向着目标流动,也可能比较低浅,两岸有一些绿草,或者有一些砂砾;有时它水波荡漾,风平浪静,有时又可能呈现激流、旋涡,甚至泛滥冲出河堤……生命之河有着自己的样貌、力量和流淌节奏,有时也会受到外界的影响,改变了它的样貌、力量和流淌节奏;但不论怎么样,它知道自己是一条有生命的河,它从源头流出就有着自己承上启下、滋润万物的使命,并终将流向那有限又无限的终点……

我想说,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在每一条独一无二的生命之河面前,我唯有敬重、陪同和见证。

龙迪: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帮助别人面对生死的专业助人者需要修习正念生活。我们需要借助修习正念生活,学习过无惧的生活。

也就是说,懂得生命无常,就明白垃圾会变成肥料滋养玫瑰的自然法则,不会被悲伤埋葬,因为生命也会转向快乐。懂得万物相互依存,就明白祸福相依、生死相续的道理,有智慧善用“坏”经历的“好”,在活着的时候感恩前辈给我们的延续,我们也通过嘉言懿行留给后代好的延续。懂得“我”是由“非我”构成的,就不再执着于“我”,而是能做到对别人好,就是对自己好。

郝艳红:警队内部心理咨询师在做哀伤辅导时,对减少创伤性反移情,龙教授有何建议?

龙迪:除了不同流派心理治疗的方法,修习正念生活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我的觉察能力,区分自己和他人。另外,如果觉察到自己有未处理的哀伤和创伤,好的督导是很有帮助的。必要时,转介给其他人。

郝艳红:为不同依恋类型在丧亲后做哀伤辅导的方式和方法有哪些?

龙迪:很难在此详细回答,也不一定有一定之规。因为准确判断“依恋类型”,需要有经验的咨询师在长期治疗关系中作出。不过,如果你很有把握了解对方的依恋类型,基本工作方向是:在与对方建立治疗关系时,要明白并理解对方让你不舒服或太舒服的表现是因为依恋类型所致。你要做的是,不要与之对峙,而是协助对方建立安全依恋,支持对方有力量去挑战和转化自己不合理的认知和行为。

关亚军:对于专职的民警心理咨询师来说,就救援者的替代性创伤问题要如何去识别并预防?

龙迪:我曾带领团队在北川中学做长期心理援助,将近四年,对“替代性创伤”深有体会。不过,我没有做这方面的研究,只能根据经验提些想法,供大家参考。

专职民警心理咨询师需要明白,承担大灾大难抢险救人任务,救援者不可避免地接触创伤刺激,会激起不同程度的创伤反应。预防和干预,不是心理咨询师或求助者个人能够实现的,而是需要系统干预和制度支持的。比如,不要让救援者连续作战累透了,要建立轮班工作制;救援者执行任务后要有足够的休假和慰问,和家人在一起;提供心理支援服务,让有需要的民警有机会在安全的关系中处理自己的情绪等。

关亚军:能否请龙教授教给各位民警一些实用的心理维护方法,方便他们经常练习。

龙迪:相信每个专职民警心理咨询师都有一些简单实用的好方法。不过,如果让我建议,我会毫不犹豫地建议大家平时多练习正念修习的方法。它来自佛学的八正道,是解除痛苦的方法之一。正念不是宗教,而是遵照自然法则的身心合一练习。我和团队在北川中学做心理援助时,经历很多内在和外在的困难。当其他方法不好用或无法用时,正念修习给我们每个人很大的帮助。这个方法简单、易行,不用钱,只要我们能够坚持练习!

所谓正念,就是身心合一、保持专注的能量,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如果我们经常练习静坐正念呼吸、正念步行、正念进食、正念动作、深度放松等,就能促进身心连结,培育正念的能量去浇灌内心和平喜悦的种子,转化内心痛苦的种子,培育内心的慈悲和智慧。如果团队能够经常一起练习,还会增强集体能量,培育集体智慧。

主持人:对于公安机关开展哀伤处理的工作,龙教授有什么具体的建议吗?

龙迪:公安机关哀伤处理工作,不是心理咨询师个人能够完成的,需要给予制度支持,特别是建立合理的休假制度和慰问制度。另外,公安系统各级领导的哀伤处理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议题。

主持人:又到了要说再见的时刻。

哀伤,这个话题有些沉重,它是人类最深刻的感情。我们用两期的篇幅来靠近它、走进它,看到它之于我们的意义。正如《安慰之光》一书中所言:“一个人可以从这一片混乱中活下来、走出来,虽然死亡会结束生命,但它永远不会使一段关系结束。”

下期开始,我们将会启动家庭教育方面的系列话题,欢迎大家踊跃参与。■

猜你喜欢
亚军正念警官
早餐
正念训练对老年抑郁伴功能性便秘患者的影响
正念饮食,料尽其香
不翼而飞的青花瓷
猫警官抓小偷
兔子警官抓小偷
吴亚军:白手起家的女首富
亲子正念练习从哪里开始?
布克警官的一天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