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郜莹
你的孩子"偷钱"了吗?
文◎郜莹
朋友的丈夫总是一回家就把皮夹随手扔在玄关柜上,有一天突然发现皮夹里少了1000元,便问朋友:“是你拿了我皮夹里的钱吗?”见妻子摇头说“没有”,他又依次问了家中其他的“嫌疑犯”——11岁的儿子与8岁的女儿,每个人的回答都是“没有!”但朋友留意到女儿在回答“没有”时,眼睛不敢望着爸爸,她心里就有了猜测,这钱可能是女儿偷的。可是,如何让她女儿承认自己犯了错误,且愿意悔改呢?
我在听到讲述后,首先是换下了她使用的一个重要的字眼儿——“偷”:这明显是家中内部案件,如果非得定性为案件的话。不要说你女儿偷钱,只说她在你不知情不允许的情况下“拿了”家里的钱,这样状况就不那么危言耸听了;然后还要责怪一下丈夫把钱包任意放置,这在法律上称为‘引诱犯罪’,在家里,给孩子们一个错觉,认为这就是家里公用的财产,而不是爸爸的私人物品。”
“可我丈夫一直都有乱放钱包的习惯啊。而且为什么是女儿犯错,而哥哥却不会受此引诱拿钱呢?”朋友还是很不解。
“这跟每个孩子的天性和年龄有关,年龄太小的孩子还不能分清楚你的和我的差别,而且小孩子是模仿成分多一些,她看见你们用钱会从钱包里拿,爸爸的钱包又是随意放置,那她也会直觉上认为用钱就去拿了,她可能没觉察这是犯错了;至于她不敢当面承认是她拿走的钱,多半是自己也知道这笔数额相对过大,只能暂时评价为她觉得不太妥当,也许她不认为是犯错呢。”
我的话让朋友迅速打消了之前“真丢人,我怎么会教养出一个会偷钱的孩子”的想法。当她接受了孩子只是“不太妥当地拿了爸爸的钱”的说法,明显焦虑状态降下来许多。静下心后,我又建议她要弄清楚女儿拿钱的初衷和用途再去仔细考量处理方法和对策。因为我认为那么小的孩子肯定是拿了钱去做了她认为该做的事情,虽然这个事情不一定合理。
于是朋友筹划跟女儿做一个“母女单独约会”,请她去西餐厅吃她最爱的牛排大餐。果然,事情的转机就在机智中来了:朋友不动声色地化解了一场亲子教育中不算小的“事故”。
在西餐厅里,朋友耐心等待女儿享用了一顿丰盛餐点之后,才以闲聊天的轻松口吻说:“你还记得爸爸前两天说他皮夹里少了1000块钱的事吗?爸爸对我说,他怀疑是不是我们家的小朋友拿了这1000块钱,我跟爸爸说,我相信我们家小朋友一定不会随便拿家人钱的……”
她在言谈中,听从我的建议特别留意不用“偷”这个字眼,以免造成女儿心理上的阴影。她发现女儿在听到她提及他爸爸丢钱这事时,眼睛低垂下去不敢看妈妈。女儿的这种表现,让她更加确定丈夫皮夹内的这1000块钱是女儿拿的,于是为了给小丫头保留面子,朋友又将话锋转到孩子的需求上面,问她:“你的零花钱够用吗?”
女儿立刻哭了起来:“就是不够用啊!”朋友特别惊讶孩子反应这样强烈,就问:“怎么会不够用呢?同样的零花钱,哥哥怎么没说不够用呢?”
女儿说:“因为我想用零花钱买一个手提音响,还有手表!”
朋友疑惑地问:“我们家里已经有一台音响,可以让你听故事和音乐,为什么还想要买一个呢?至于手表,你也已经有两块了,平常也不见你戴,为什么还要买?”
“家里的音响总是被哥哥霸占着,我想有自己的,就可以高兴听什么就听什么了;还有那两块手表,都不是我喜欢的,我想去买一块自己喜欢的手表!”
朋友问:“你真的这么想要吗?”见女儿坚定地点点头,朋友谨记着解决问题的初衷,于是说:“那好,你先选择一样你最想要的,妈妈带你去买!”
女儿惊讶地看着妈妈问:“真的可以买吗?”朋友回答:“真的可以!不过由于这两样东西家里都有了,所以买这东西的钱,必须是你向妈妈借的。而且,你每个月要还这笔借款,你愿意吗?”
女儿点头应允,选择先买手提音响,朋友便领着她去卖电器的商城选购。大概是考虑到这笔钱事后要还,女儿选择了一个中等价位的商品。回到家后,妈妈拿出一张纸,要女儿写下欠条。然后把这张欠条收进她的皮包内,并且每个月发零用钱时,将女儿需还的欠款扣除,这笔欠债在6个月后还清。
在还清最后一笔款项时,朋友把欠条还给女儿,并且愿意再借一笔钱给她买手表,女儿却婉拒了她的好意。
小丫头说:“我不要买手表了,因为每个月要还钱实在很痛苦。”
朋友不动声色地问:“可你不是说很想要一块喜欢的手表吗?”
“现在想想,我其实也没那么想要那块手表啦。而且我也不喜欢戴手表,即使买来,戴几天就扔抽屉里了。”
朋友暗自松了一口气,“偷钱”事件,终于算是圆满解决了。
自此之后,她女儿再也没犯下任何不告而取的行为,并且养成了购物前先停下想一想是“需要”还是“想要”,还有观察物品质量差别与比价的习惯。而她们家的那个误犯“引诱犯罪”错误的丈夫,在朋友跟女儿“聊天”后的次日,发现他那不翼而飞的1000元钱,又回到皮夹里去了。而且为了避免再度成为“引诱犯罪”的祸首,丈夫终于也改变了乱放皮夹的毛病。
在这个所谓“偷钱”事件处理过程中,首要的第一步是更换概念,也就是定性。从“偷”到“拿”,等于把阶级矛盾悄悄转化成人民内部矛盾,这样,大人心理上就没有有罪辩护的潜质,焦急程度和气氛程度都会降低很多,有利于更理性找到出口;对于孩子,更是给了他充分的选择余地和变通机会,双方的台阶都宽出来很多。有时候,对人对己,能想办法拓宽路径的人才是有情商的,直接走到羊肠小道赶进死胡同甚至逼上绝路不是最高本领,给人留后路实际上也是给自己留后路,因为,有些铤而走险都是孤注一掷,且本来我们的初衷也并不是希望看到任何人做错事受到惩罚,而是希望他越来越好。何况还是自己的孩子!
其次是用心感受事件背后的需求。要知道,如果能正常渠道达到满足,没人愿意用非常手段。我们的目的不是去打击孩子,打倒孩子,而是了解他的真实需求,不遗余力地帮助他。也包括帮助他实现合理的愿望。像这个妈妈对孩子急需金钱买“大件”的处理,实际上是让他明确究竟该如何用正确手段去达到目的,并让孩子接受“延迟享受”的过程,同时又教会了他“借贷”的意义、“取舍”的道理。把一个看似危情事故巧妙地演变成一场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过程。
当然在处理孩子的周折事件中,有些是非曲直是一定要言明并遵守的,在合适的机会,还是要毋庸置疑地告诉孩子:任何情况下,偷钱是不合理、不道德、触犯法律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原则是要牢牢记住,有些定理定义不用讲解,严格坚守就对了。
看来,生活中的突发事件真的是连带着许多环节,动一发牵全身,聪明的家长会努力找出其中最紧要的突破口,找出最根本原因再去用心完美地处理,在孩子长大过程中,总有一些很单纯的“初心”做了不得当的事,关键看怎么因势利导。
而在处理这件事的过程中,也让妈妈学习到了:凡事缓一缓,不以主观直觉直接定性,也给孩子一个体面的台阶,给她主动善后的机会和机遇,善于看到问题背后的动机和缘由,理性对待,机智处理,收获智慧中的柳暗花明。
编辑/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