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供销合作社党委书记、理事会主任 蒋红萍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深刻变化,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转变,农村空心化、农户兼业化、农民老龄化,使得“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等问题日益突出。江苏省盐城市供销合作社积极探索,发挥供销合作社经营服务网络健全的优势,由时堰镇供销合作社牵头建办了全省首家新型基层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东时为农服务合作联社,打造了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的“时堰模式”,搭建起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相衔接的桥梁,走出了一条改造自我、服务农民的新路径。
东时联社注册资本508万元,现有成员社53家,其中农机专业合作社30家、植保专业合作社20家,大众消费合作社、润时劳务合作社、润农科技发展合作社各1家。联社下设农机服务部、农技服务部、农资服务部、资金服务部、电商服务部和电商服务中心,按照“供销合作社+村级组织+专业合作社(种田大户)”的基本架构,本着“平等自愿”的原则,以资产为纽带,以时堰供销合作社主办的润田农机合作社、绿堰植保专业合作社为核心,吸纳本镇范围内的农机、植保专业合作社参股,打造利益共同体。同时,为农民提供化肥、农药、种子等生产资料采供服务,提供资金小额贷款服务,开展联耕联种等耕作服务;开展技术咨询、测土用肥配方、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服务;提供农作物秸秆还田、秸秆综合利用服务,提供烘干、保鲜、贮存以及农产品产销对接等服务。
此外,联社成立了中合裕民小贷公司,开拓金融服务新产品,为联社成员提供15万元无担保信用贷款,并享受利率优惠。同时为专业合作社、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种养大户提供更加便捷的资金支持。联社还组织社员开展农业生产、农产品营销、技术交流等实用技能培训,组织机耕手等统一培训,持证上岗。
“时堰模式”搭建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相衔接的桥梁,有效解决了“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的问题。2016年,联社社会化服务面积达11.1万亩,占全镇种植面积的92%。同时,以参股、服务协作等方式,吸引30余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加入合作联社组织,区域内农业机械化率达到90%。目前,东台时堰镇土地流转面积6万余亩,涌现出种田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60余个,规模种植使耕地利用率提升了12%。此外,通过推行全程承包、机防代治等多种服务形式,使每亩水稻减少用药20%,为农民每亩节约成本25元左右,统防纺治覆盖率超过90%。
架设了为农服务组织优势互补、联结农民的平台。依托农机专业合作社,直接带动了秸秆还田。对耕种、浇水、施肥、打药、收获等环节实施“菜单式”服务,既解决了在外打工农民的后顾之忧,也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土地流转顾虑消除了。成立为农服务合作联社,则有效解决了涉农部门和社会组织力量分散、服务效率不高的问题。将政府涉农部门、涉农资源、村级组织融入为农服务联社平台,将公益性服务延伸到田间地头,解决了党和政府服务农民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构建了供销合作社基层社良性化发展机制。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时堰供销合作社实现了由“卖产品到卖服务”的转变,在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同时,传统的农资、日用品经营的市场占有率也有了新的提升。在当地建成1.2万平方米的商业综合体,领办各类专业合作社18家,7个农副产品购销站仓储面积达4.5万平方米,农副产品畅销山东、河北、广东等地,地区影响力和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在未来,市社将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时堰模式”推广复制力度,放大典型示范效应,推动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再出发、再深化,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相衔接再提速、再增效。把复制推广“时堰模式”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在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上再探索;把复制推广“时堰模式”与密切农民利益联结相结合,在提升组织化水平上再创新;把复制推广“时堰模式”与强化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在增强自身发展活力上再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