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国家科学技术奖中的民营机构比例现状
本刊编辑部
2017 年1 月召开的2016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依照惯例,表彰和奖励了在国家科学研究、技术进步 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从获奖名单不难看出以下特点:
国家自然科学奖: 一共42 项,其中一等奖1 项、二等奖41 项,除了二等奖有一个香港浸会大学的“自适 应与高精度数值方法及其理论分析”项目获奖外,其余成果均被国内公立大学、政府机构或国企获得,民营机 构获奖的占比为零。
国家技术发明奖: 一等奖3 项均被政府机构和国企斩获,二等奖的通用项目里一共有47 项成果,共282 个 主要完成人,其中来自民营机构的完成人仅为38 人,占比为13. 4%。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包括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在内的170 多个奖项当中,民营机构的参与度上升, 获奖比例有所提高,但也不超过20%。
由此可见,民营机构在国家科学技术奖中的获奖比例很低。其实,这种获奖分布状况并不奇怪,反而非常 符合当前的中国科技发展现状。
我们知道,最高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均以国家重大基础科学研究项目为主,选题严肃、投入巨大、耗时长 久,众多科学家穷其一生精力为之奋斗,只有政府才能发起和主导这类研究课题,并提供和分配相应的资源, 获奖成果自然只能来自政府科研机构、公立高校和国企。
国家技术发明奖的获奖项目多以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性、迫切性课题为主,绝大多数奖项都是在国家科研 资金支持下的研究课题而产生出来的职务科研成果,由国家布置作业,由国企、公立大学及科研机构完成作 业,其奖项自然也是由政府科研机构和人士占主导。虽然涉及一些特殊性技术行业,民营机构也参与其中并扮 演重要角色,但选题和立项无一不是政府科研机构为主,民营机构获奖比例自然也很低。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比拼的是国家的科技发明成果在生产实践中的转化应用,民营机构的获奖比例有所上 升,但由于能拿到国家层面来评奖的都是相对重大和高精尖的项目,需要的投入也大,应用性试验也需要大量 资源配合,民营机构也不具备优势,这个奖项也仍然是以政府科研机构和国企为主导。
以上分析说明,现行的科研体制仍然是具有强烈计划经济特色的中央集中式科研体制,在科研管理、经费 投入、资源分配和科研决策过程中,政府拥有绝对的优势。政府所辖科研机构、公立高校和国企仍是科研的主 力军和国家队,这既是由历史形成的,也符合目前我国科技发展的现实需要,并不需要诟病。然而,从科学技 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出发,这种科研体制现状也有悖论之处。我国民营经济对国民生产总值GDP 的贡献早 已超过60%,民营经济对就业率的贡献率已经非常高,而民营科技成果对国家经济和科技事业发展的贡献是否 被严重低估? 国家科学技术奖是否对民营科技的褒奖不足? 这些问题会促使我们思考现行科研体制改革的必 要性。
有数据显示,民营企业在技术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方面远远超过了国企,科技活力十足,应用效率 高。而在政府科研机构、高校和国企中,科研资金主要靠政府划拨,选题靠国家批准,研发效率不高,实用性 相对较差,很多研究成果被束之高阁,造成科研经费大量浪费,这些弊端亟待剔除。在科研体制不断改革和完 善的进程中,希望民营科技力量能够进一步兴起和壮大,能够为国家科技发展事业做出更大贡献,也希望今后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评奖不仅仅是国企的狂欢和体制内的盛宴,民营元素的占比能够越来越大,像李克强总 体提出的那样,激发全社会的科技创新潜能,为实现全面小康奋斗目标提供科技保障。
(沈蓉 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