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学宇
(天津市蓟州区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天津301900)
一例鸡球虫病的诊断和治疗
唐学宇
(天津市蓟州区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天津301900)
鸡球虫病作为一种原虫病,是由一种或多种球虫引起的急性寄生虫病。病菌在鸡肠黏膜内寄生,暴发后会造成鸡只生产性能下降,饲料报酬降低,且极易引发其他疾病的混合感染;在防治本病过程中,如长期使用化学药物,则极易产生耐药性,并有药物残留,严重威胁集约化养鸡业的健康发展。
本病主要对3月龄以内的鸡构成危害,尤其是15~45日龄鸡极易发生,病死率较高;鸡是球虫的唯一宿主,本病经球虫卵囊传播,健康鸡吞食孢子化卵囊而致病,病愈雏鸡发育滞缓,成年鸡多带虫,影响增重和产蛋;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常发于春季。
我区某养鸡场饲养蛋鸡15 000余只,45日龄时,一些鸡只出现精神不振、被毛蓬乱,翅膀下垂,采食量下降,鸡冠、可视黏膜苍白,肛门周围羽毛被粪污污染,呈白色稀便或红色血便,随病情加重发展,病鸡出现神经症状,排水样稀粪、翅膀瘫痪,极度消瘦,卧地不起,最终衰竭而亡。该养鸡场场主介绍发病前期并未足够重视,待病情严重时虽采取措施防控,但治疗效果不显著。
经现场勘查,病鸡缩头闭眼,水欲、食欲消退,下痢是特征性症状,甚至排出红色血便,重症病鸡鸡冠苍白呈贫血状,病后期因自体中毒,出现两脚痉挛性收缩、翅膀瘫痪、昏迷和运动失调等神经症状,病程短则一周,长则数周至数月。
对部分病死鸡剖检,可见盲肠肿大显著,质地坚实呈暗红色或红棕色;盲肠肠腔内充满干酪样或豆腐渣样凝血块,其上皮变厚、糜烂;小肠肠壁增厚、扩张,肠壁浆膜上有坏死斑点呈白色;肠黏膜增厚覆有一层黏稠渗出物,内有小血块。若没有继发感染,则其他脏器正常。
本病依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即可做出初步诊断,具体确诊还需进行实验室诊断,方法如下:采集一小块病鸡粪便,经生理盐水稀释后,置于载玻片上镜检;或刮取剖检病变显著的肠黏膜表层,做涂片镜检,可见球虫卵囊。综上可确诊该养鸡场发生鸡球虫病。此外,临床上还要做好本病与溃疡性肠炎区别的鉴别诊断工作。鸡球虫病和溃疡性肠炎极为相似,然而溃疡性肠炎病例剖检时可见肠黏膜脱落,黏膜上有溃疡灶,即可鉴别诊断。
1)西药治疗:磺胺类药物是治疗鸡球虫病的首选药物,如30%磺胺氯吡嗪钠或在饲料中添加0.1%~0.2%磺胺间甲氧嘧啶,混合充分。连用3~5 d。
2)中药治疗:采用白茅根、黄柏、大黄、苦参、青蒿和常山,按一定比例混合后水煎三次,稀释后集中时间供鸡群饮水服用,连用5 d;或采用黄连4 g、黄芩5 g、黄柏6 g、甘草8 g,水煎后取药液加水供鸡群饮用,2次/d,连用3 d。
通过上述用药治疗3 d后,该养鸡场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病鸡采食量、粪便逐渐恢复正常。
一方面,注重鸡只饲养管理,保持鸡舍通风干燥,避免饲养拥挤,及时清除鸡粪,为有效杀死粪便中的卵囊,可通过堆积发酵的方法处理粪便;鸡舍、饲具等可采用百毒杀消毒液或20%石灰水进行彻底消毒,保持饲养环境干净卫生;确保鸡只饲料新鲜,适当添加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加强鸡只抵抗力;另一方面,可在饲料中添加二硝托胺等进行药物预防,且采用早熟虫株制成的弱毒苗或由比较弱小的活卵囊制成活毒苗给鸡免疫接种,能够有效预防本病的发生。
1)鸡球虫病是由一种或多种球虫寄生在鸡肠道内而引发的一种寄生虫病,主要以出血性肠炎、血痢和雏鸡的高病死率为特征,给养鸡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本病能够造成鸡只肠道产生不同程度的出血,引发肠黏膜溃疡、坏死和脱落,且极易并发或继发其他疾病,从而加重病情,增大病死率。为此,治疗时可添加安络血、VK3等以及新霉素等抗菌药物,最大程度预防细菌性(大肠杆菌)疾病发生。
2)本病发生会导致组织液、血液大量流失和自体中毒,治疗时可添加维生素、电解多维等,同时,在治疗球虫病时,确保饲养管理以及环境卫生良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药物对球虫的敏感性,为此,需保持适宜的饲养密度、温湿度,给鸡群营建一个良好的环境。
3)抗球虫药物通常在早期能够有效抑制球虫,若出现症状且组织损伤后再用药,一般效果不显著,所以养鸡户应加强日常监测,鸡场暴发球虫病后应及时给药治疗;防治本病药物诸多,抗药性和药物残留问题不可忽视,建议养殖户在用药治疗时采用轮换用药和穿梭用药等方法,减缓抗药性的产生,提高防治效果。■
10.3969/j.issn.1008-4754.2017.06.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