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兰亮
(青州市畜牧局山东潍坊265200)
鸡住白细胞原虫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分析
郝兰亮
(青州市畜牧局山东潍坊265200)
鸡住白细胞原虫病是一种以贫血、下痢和肝脾肿大以及肌肉组织广泛出血为特征的原虫病。主要对雏鸡群有较大危害,死亡率高,带来的损失较大。为了尽量减少本病对行业的危害,本文对该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进行了总结分析,从而帮助养殖人员更好的了解该病,并能及时的预防和治疗。
鸡住白细胞原虫病;诊断;防治
鸡住白细胞原虫病是过去在我国南方地区养鸡过程中出现几率比较高的一种寄生虫病,一旦发病常在某一个区域内大规模暴发,给养殖户带来极大的困扰。而近年来北方地区也陆续有了发病的报道,且有逐渐扩大的趋势。为了防止本病带来更进一步的危害,应该加强人们对本病的认识,做好防控,避免损失。
病原有住白细胞原虫属多种原虫,但寄生于鸡的有卡氏住白细胞虫和沙氏住白细胞虫,目前世界各地流行的主要是卡氏住白细胞原虫病。两种虫体在鸡体内的发育最终状态是成熟的配子体。鸡住白细胞原虫整个发育过程分为裂殖增殖、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三个阶段。雌雄配子体寄生在白细胞内。当吸血昆虫在患病鸡体上吸血时,配子体随血液进入其胃内,并产生配子,然后配子互相结合最终发育成熟产生孢子囊,孢子囊再发育成许多子孢子。子孢子进入蠓或蚋等吸血昆虫的唾液内,在叮咬鸡时传入鸡体内,寻找网状内皮细胞并在其内部实现增殖,然后产生无数的裂殖体破体而出,释放出的裂殖体随血流转移至肝、肾、肺、脾、肌肉等处,继续发育成熟,裂殖体破裂,释放出成熟的球形裂殖子,裂殖子在鸡体内发育成熟。然后随着吸血类昆虫吸血时进入体内,在当库蠓、蚋再吸血时,在鸡体末梢血液中的大、小配子体进入库蠓、蚋的体内进行配子生殖、孢子生殖,又将子孢子传入健康鸡体内,重复上述的发育史。
1)流行特点。住白细胞虫的传播媒介库蠓和蚋为双翅目小型昆虫,体长1~3 cm,灰黑色,飞翔速度快。当气温在20℃以上时,库蠓和蚋繁殖快,活动力强。长期在低压闷热天气或每天早晚时活动最旺盛,常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叮咬鸡或其他动物。本病南方多发于4~11月份,北方多发生于7~9月份。靠近池塘、水沟、杂草丛生的地方易发生此病。沙氏住白细胞虫病多发于南方,卡氏住白细胞虫病多发于中部地区。
各种日龄的鸡都可感染本病,高产鸡群和种鸡群常见发生,8月龄以下的鸡感染率和发病率都较严重。尤其是3~6周龄的鸡感染发病后死亡率高。在鸡的品种方面,蛋鸡、肉鸡都易感染,但以大型冠髯的鸡,皮肤裸露面积大的老龄鸡、肉仔鸡以及开放式饲养的鸡群发病率和死亡率高。
2)临床症状。潜伏期为6~10 d。以3~6周龄鸡的发病严重,症状典型,死亡率高。病初食欲不振,下痢,粪便呈绿色或白色水样,病鸡的冠髯逐渐苍白,有的冠面上有散在出血点或冠髯稍黑红,随后死于咳血。青年鸡死亡相对较少,但发育受阻,开产鸡产蛋量下降,软壳蛋、畸形蛋数量增多。该病呈进行性发展,一般散发性猝死,死亡率常在5%~20%之间。延误治疗,自然死亡率可高达50%左右。肉鸡感染后消瘦,增重减慢。
3)病理变化。全身性出血是其典型特征,病鸡鸡冠因缺血而呈苍白色,剖检可见其各肌肉群有明显出血症状。各内脏器官同样伴有出血症状,严重者血液在脏器周边凝聚成块状分布并包裹脏器。表皮内部和黏膜下也伴有出血症状,呈点状或密集块状。产蛋鸡卵泡发育不良,有的卵泡膜出血或卵黄稀薄,严重时卵泡变性或破裂,卵黄液进入腹腔,使腹水呈淡红色粥状,输卵管子宫出血。
实验室进行病原学诊断。无菌操作采集病鸡血液,置于载坡片上,使用姬姆萨染色法进行染色,将结果置于油镜下观察,可见几乎占据白细胞的大配子体,或在红细胞内呈红点状的小配子体即可确诊。
本病与磺胺药中毒相近,应注意区别。磺胺中毒机体有不同程度的出血,胸肌呈弥漫性斑点状或涂刷状出血,肌肉苍白或呈透明样浅黄色,大腿肌肉有散在出血点,血液稀薄,凝固不良,骨髓黄染。有用磺胺药的病史。
在饲养区域内对容易孳生和隐避库蠓、蚋的污水、荒草、垃圾要彻底清除,在蠓蚋活动季节,在不影响鸡群的情况下鸡舍周围要定期喷洒农药杀虫。一般在黎明时的6~7点;黄昏时的18~20点,以及低压闷热天气时对鸡群的侵袭最厉害,此时应在鸡舍内选用无药害的灭蠓农药进行带鸡喷雾,如“特效灭虫精”、0.1%除虫菊、0.01%速灭丁。也可用蚊香进行烟雾法驱蠓,对规范化的鸡舍,门窗,通风口处应安装细孔纱网。
在即将发生或流行的初期用药物预防,常用药物有:
1)磺胺喹恶啉。50 mg/kg饲料混饲给药。
2)磺胺二甲氧嘧啶(SDM)。预防按25~75 mg/kg饲料。治疗按0.05%饮水2 d后,再用0.03%饮水2 d。同时给予电解质维生素饮水。
3)磺胺二甲氧嘧啶(40 mg)和乙胺嘧啶(4 mg)。混合后加入1 kg饲料中饲喂,对预防本病效果良好。
4)克球粉。预防按125~250 mg/kg饲料,治疗按250 mg/kg混于饲料。
5)痢特灵。预防按100 mg/kg饲料混饲,治疗100~150 mg/kg混料连续服用5 d。
6)复方黄胺间甲氧嘧钠粉。治疗首次以0.5%混入饲料投药3 d,维持量以0.05%混料投喂14 d。预防量以0.025%混料长期投服。■
10.3969/j.issn.1008-4754.2017.06.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