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点思考看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改革创新与质量提升

2017-01-25 14:56质检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姚雷
中国质量与标准导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质量发展

质检总局发展研究中心 姚雷

理论思考

六点思考看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改革创新与质量提升

质检总局发展研究中心 姚雷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质量工作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质量工作者,我们理当欣喜,但同时我们更应把握好其中的深意,警惕一些偏颇甚至是错误的观念和做法,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保持一致步调。为此,笔者认为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应引起重视。

一、关于形成正确的质量思维

从质量发展的要素看,尽管质量技术基础、高素质的质量人才等要素都重要,但最关键的还是正确的质量思维。现在一些同志看不到质量工作的长期性特征,期待质量一抓就灵,试图通过抓质量治急症,然而一旦得不到期望的结果,对质量工作就会大打疑问,束之高阁。质量发展历史和质量重大事件已经佐证了这点:通常而言,质量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发挥着作用,只是在某些特定时期会突出强调质量,这其中多数是出于问题导向的被动行为。究其根本,一方面质量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配,质量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基本同步,关键是质量发展具有长周期性特点,人们追求短期利益的局限性使得质量对经济社会发展巨大的拉升和推动作用往往被忽视,而一旦忽视质量造成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便会付出巨大的修复和追赶代价。用血与身体的关系来形容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恰如其分,质量工作如血脉,既自成系统地运转,又遍布在经济机体的各个部位,与各个领域发生着联系,日常一般不会引起注意,但其作用毋庸置疑,机体的健康须臾离不开它,这个系统出了问题后果通常是致命的。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抓质量必须保持历史耐心,久久为功、常抓不懈,把推动质量思维环境建设,打造政府、企业、公众一体化的国家质量价值共同体作为工作的长期目标、重中之重,努力在全社会厚植正确质量理念,培育醇厚质量文化底蕴,是实现质量提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二、关于形成正确的创新思维

制度创新是重点。实现质量提升必须将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必然要求,把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为重要战略选择。制度创新是创新的重点和难点,是最有力、最有效的武器,是“最大红利”。改革进展到现阶段的经验证明,打硬仗、啃硬骨头要突出制度创新作用,谁改得坚决谁就能最大限度推动发展,占有先发优势。实现质量提升要有更大改革魄力,奋力实现“惊险一跳”:一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推动质量“有效市场”建设,简政放权,凡是通过市场手段能办的政府行为都要坚定不移地撤出市场,让市场自行决定质量资源配置,同时还要做 “有为政府”,更好地发挥质量管理部门的作用,找准市场功能和政府行为的最佳结合点,引导、推动相关质量主体参与市场建设,适时解决市场失灵,让“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协同发力;二是深化质检国有企业改革,特别是推动涉及第三方公正行为的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合格评定机构的改革,盘活国有资产要素活力,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鼓励创新,优胜劣汰,激发企业市场主体活力;三是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健全政策保障体系,大力培育有利于个人市场主体基础创新的市场环境,扩大质量管理创新和质量技术创新的空间,最大限度释放市场主体活力,解放生产力。

警惕质量工作唯创新论。不同的发展阶段,增长的驱动力有所不同,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要以创新为主动力,但资源驱动的动力依然必要和重要。具体怎么判断,主要取决于经济运行的不同情况,不能一概而论。不能认为进入新常态了,动力转换了,原有动力就失效了,而是要善于做到创新驱动与资源驱动综合发力。在质量工作实际中特别要避免只讲创新驱动,不实事求是,不因地制宜,为了创新而创新,从而忽视或者无视了资本、劳动力等其他驱动力。与部分行业相比,我国质量相关产业资本并不聚集,质量劳动力的集中度也相对不高,质量领域中资源驱动力仍有很大的腾挪空间,是难得的能够双轮驱动的产业。因此,必须提高判断力,增强“做对”能力,既牢牢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又打好综合驱动的“组合拳”,争取使质量相关产业率先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转变。

三、关于辩证看待质量安全与质量提升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针对收入水平相对较高的人群,提高消费品质量和社会服务水平,使消费者敢买、愿意买”。总书记的论述充满了辩证法思维,一方面说明了高标准、高质量的供给不足,低标准、低质量、同质化产能过剩;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民众不敢买,消费者对中国的产品安全不放心,我国的质量安全消费环境存在问题。这一判断表明了,质量安全是保障质量提升的基础,质量提升是引导安全升级的方向,两者互相作用,互为促进。质量提升必须是以质量安全为依托的提升,有效的质量供给必须内含质量安全属性,没有质量安全保障的供给是无效供给。

为此,质检部门要将“放心买”作为近期应实现目标,对一些产品和生产领域,质量安全应优先于质量发展考虑,选择特定产品、特定领域开展质量安全升级行动,普遍提高我国产品的健康、安全、环保水平,创造质量安全的消费环境、市场信任环境,让中国市场成为安全市场、放心市场。要把“愿意买”作为始终的战略使命,紧密围绕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振兴实体经济、逐步实现支柱产业“二退三进”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提高质量供给,引导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主动回应和满足消费者的质量关切,让企业主体做到追求中国好质量、创造中国好产品。

四、关于把握好大数据这个新时代特征

以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等为代表的“互联网+”时代已经成为当下新经济形态形成的重要驱动。无论企业还是政府部门,把握不准这个新的时代特征,不能主动深度拥抱“互联网+”、大数据,就有可能丧失主动权。质量管理部门、质量行业是数据资源的富矿,具备了处于时代风口的先天优势,但当前质量数据数量不大、数据不全、质量不高、数据联通能力欠缺、数据生产能力低下的问题还很严重。高度重视数据工作,把质检部门数据资源富集的优势转化为管理创新的比较优势,是质检改革的最大突破口之一,也是凸显质量工作价值的当务之急。为此,一要“全面连”,用“互联网+”的手段,让足够数量、结构优化的高质量数据在线,打破数据孤岛,实现内部管理的有机整合;二要“敢于放”,对社会开放数据,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以数据开放推动质量管理模式创新,实现质量共治;三是要“学会用”,深度挖掘质量数据,做好数据开发利用,让数据说话,使多种质量符号为消费者清楚可见,利用质量数据驱动带来精益生产和智能服务,实现质量可见可得,使质量惠万众,让消费者得到实实在在的质量获得感。

五、关于抓好管理模式改革

质量寓意丰富、涵义广泛,涉及方方面面、各行各业,给集中管、全面管带来极大困难。为此,一方面要在法律的框架下开展质量工作,积极争取以法律或中央文件形式厘清质量相关部门职能,解决长期存在的职能定位不清、法律支撑不够、交叉重叠等问题;另一方面又不必纠结于边界问题,要主动改,主动转,从传统的管理监督发展为现代的管理服务,构建质量共识、质量共建、质量共有、质量共享四个支撑体系,形成新的质量管理工作模式:一是继续将“大质量”作为质量提升的基础,强化质量意识,持续营造良好的质量发展环境,赢得社会认同;二是持续将市场关心的消费品、工业产品等“小质量”作为质量提升的重点,强化风险管理,真正做到基于风险分析研判,兼具时效性和前瞻性进行动态调整,保持对市场上质量需求的高度敏感,与市场同呼吸;三是建立与地方政府的质量关系,特别要用好标准、认证等质量手段,打造特色优质区域产品,协同地方政府向市场化方向同频共振,促成地方形成区域质量比较优势。

六、关于把质量人才建设作为新支点

质量工作的特点决定了从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是质量发展的根本生产力,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迈入质量时代,传承“工匠精神”,培养质量人才刻不容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大力培育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提出,鼓励制造业企业加大质量培训力度,全面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一线职工的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水平。要开展质量科研,开展质量教育。当前,重视质量的良好社会环境和制度安排为我们通过抓质量人才建设促进质量提升提供了契机,质检部门要努力牵头抓好质量教育。要建立健全质量人才培养的管理体系、服务体系,发挥各级质检部门的指导作用,大力推动学校、行业、企业、社会资源共同参与质量人才培养,形成政校企行联合培养的合力,培养兼具专业技术特长和宏观质量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重要质量技术创新需要的领军人才,培养践行工匠精神的现代质量工人,以质量专才驱动质量提升,以质量通才推动质量共治。

猜你喜欢
质量发展
“质量”知识巩固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二年级下册期末质量检测(一)
质量守恒定律考什么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质量投诉超六成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