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自由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引导

2017-01-25 14:46柴宝勇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思潮自由主义理论

■ 柴宝勇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公共管理系,北京100089)

新自由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引导

■ 柴宝勇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公共管理系,北京100089)

当前中国社会呈现出各种社会思潮,其中新自由主义较为引人注目。新自由主义思潮主要通过网站、微博、微信等传播渠道来影响大学生,通过对社会焦点问题的渲染来迷惑大学生,通过思想偶像或思潮旗手的观点引领而使大学生产生认同。新自由主义社会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开拓大学生的视野,增强其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等,但也会使其产生政治认知模糊、政治情感淡化、政治评价降低、政治信仰动摇、政治行为功利化等重大问题。对大学生的价值观进行理性引导,增强其对社会思潮的辨别力与判断力,需要政党、政府和社会各方的通力合作,是一个发挥因势利导的“疏”与围追堵截的“堵”相结合、相平衡的过程。

新自由主义 社会思潮 大学生 网络社会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各种社会思潮的风起云涌。另外,由于时代的发展和虚拟社会的出现,网络对人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大。《人民论坛》的问卷调查显示,互联网在思潮传播与争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学生作为具有一定知识基础和相对独立人格的精英文化群体,其对网络的依赖越来越强,网络成为大学生了解、传播社会思潮,交流价值观的主要渠道之一。如何对各种社会思潮做出有效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养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且有价值的问题。因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某种意义上说,大学生的价值观将决定未来中国的走向。

《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2010-2015年连续6年评选年度十大思潮。以关注度(主要从受众角度来评价,考察学界及公众对这一思潮的关注程度)、活跃度(主要考察各大思潮讨论交锋的活跃程度,以客观指标为主)、影响力(主要考察各大思潮核心观点对舆论与政策的影响程度,以主观调查为主,辅以客观调查)为三个主要指标评选出最受关注的十大社会思潮。其中,新自由主义思潮较为引人注目,其在2011年排第2;2012年排第3;2013年和2014年都排第1;2015年排第3。这一新思潮同马克思主义在立场、价值、学理、观点、逻辑等方面相对立,但却在社会群体尤其是大学生中影响较大,以其为例来阐述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以及引导策略无疑具有典型意义。

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社会思潮的定义与本质

所谓社会思潮,是指在特定的政治社会背景下,在社会范围内集中反映某些群体的某种或几种利益诉求,显示部分社会群体的整体知觉和集合意识,并持久流行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扩散力的思想理论和社会心理。其表现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理论形态的思想主导,一个层次是大众的社会心理,是两个层次的结合体和综合态。

社会思潮的风起云涌,其必然具备特定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从客观上讲,在社会转型期、高速发展期、矛盾高发期往往是各种思潮大行其道的时代。梁启超曾说:“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价值,而又适合其时代之要求者也。”思潮产生的年代,必定是风云激荡的历史时期。当代中国的社会思潮,是社会现实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具体反映,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各种成就和问题在精神、文化领域中的表现形式。从更深层次上讲,社会思潮也突出而集中地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反映了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在社会急剧转型期中的感受、经验以及愿望。从主观上讲思潮的产生需要精神领袖的引导和普通大众的参与这两个主观条件,要经历从专业的学术界到一般的知识界再到普通的公众界的接受过程。总之,从思潮产生的起源来看,思潮基于时代,争论集中于问题——思想的产生必定有时代的印记,而这些碰撞在问题的礁石上激起的智慧水花才是凸显价值差异的显著标记。从思潮的流行与接受而言,利益决定观念,公众筛选思潮——在复杂的社会思潮之下是各种阶层和利益的博弈,而思潮要盛行必须赢得民心。

在网络时代,网络媒体成为社会思潮的重要传播途径,其虽然发生于虚拟空间,但网络传播的社会思潮所关注的每一个具体事件却都来自现实的社会生活,是现实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也必然遵循社会思潮的一般特点和规律。除此之外,网络上所传播的社会思潮表现出纷繁复杂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心理在漫无边界的网络上延伸、扩展;在虚拟和现实之间盘桓、交融;在交流、引导等过程中更加难以把握的特点。具体而言,第一,空间的虚拟性与隐蔽性。互联网营造的只是一个虚拟的环境,人们在这种虚拟的环境中进行交流,网络使得时空距离变得无关紧要,社会思潮和普通社会教育中空间因素的制约被降到了最低限度。网络突破了国界、语言、区域的限制,在网络上可以不分民族、国籍、性别、信仰等因素进行互通,网络交流的匿名性使得个人的自我意识更加强烈,思想更加真实也可能更加极端。第二,主体的平等性和交互性。在社会思潮的其他传播途径中,往往存在着主导方、主动方和被主导方、被动方的区别。但网络开辟了真正的信息双向性流动渠道,双方或多方在较民主的氛围中参与活动,体现出民主性和平等性。在网络上,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自媒体,都可以围绕一个问题和观点展开即时辩论和交锋,互动性很强。第三,群体参与的多元性和效果的复杂性。传播、参与网络思潮的群体在文化、职业、诉求、情绪和动机上极为复杂多样。大学生、农民工、知识分子、企业白领、政府公务人员、无业人员等都可能成为参与主体,其诉求和动机也不一而足,理性表达、立场阐述、发泄私愤、人身攻击、蛊惑人心等都掺杂其中,加剧了传播效果的复杂性和不可控性。这种网络表达有可能发挥舆论监督第四种权力的作用,也有可能绑架公共权力,侵犯公民的隐私与权利,造成社会恐慌和极端事件。

二、内在特征与外部传播:新自由主义思潮的特质及其网络通道

从理论主张来看,新自由主义并不是一个具有统一理论认识的学派,而是由众多的理论学派和学说主张构成的一个理论群体。自新自由主义问世以来,国内外学术理论界就如何精确界定新自由主义进行了积极探讨,然而由于其学派纷杂、观点各异,加上时期不同、国别不同、领域不同(如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等,精准界定新自由主义并不容易。事实上,西方理论界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新自由主义”,二者甚至在思想观点、政策主张上存在对立性。其一是主张国家政府要以税收手段调控市场,以法律手段对社会财富进行二次分配,实现社会福利扩大化的“新”自由主义(New-Liberalism),亦被称为“自由社会主义”;其二则是承继自亚当·斯密古典经济主义的“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而从新自由主义对中国的影响而言,新自由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民间影响最早也是较广的一种社会思潮,它是伴随着中国知识界对极左时代文化专制主义的批判与反思而出现的,它与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同步产生。虽然主张新自由主义理论的不同学派学者建立了纷杂的理论学说,但其理论主张存在一些共同特性,尤其是当把它们放在中国语境中,作为同中国维护现行体制主张渐进改良的“新左派”对应的“自由派”来讲,其内部的共性也就更为明显。概括来讲,新自由主义(或者说中国的“自由派”)的主要观点可以从价值原则、经济主张、政治主张、国际战略四个层面进行归纳总结:即价值观念上的“一个主义”,经济主张上的“三化”、政治主张上的“三否”和国际战略上的“一体化”。

价值观念上的“个人主义”即是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出发点。新自由主义认为,人类的本性是理性的自利人,以个人利益和个人自由为核心的“个人主义”是自由市场制度存在的基础和政治制度设计的基础。在经济主张上,新自由主义强调“三化”,即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新自由主义认为,市场的自由竞争是获得繁荣、保证繁荣最有效的手段,特别强调金融市场和资本流动自由化,要求开放各国的金融市场,便于资本自由流动,建立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自由竞争机制。在政治主张上,新自由主义则强调“三否”,即否定公有制、否定社会主义、否定国家干预。新自由主义认为,公有制度建立的集体化经济模式会引起极权主义,其必然抑制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是一条“通往奴役之路”,应 “尽量让政府从干预中摆脱出来”,“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在国际战略上,新自由主义主张推行“全球资本主义一体化”,突出表现就是在全球范围内推行强国主导的“结构调整”计划与“华盛顿共识”,主导国际规则与国际秩序。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阶层日益分化和多元化,社会诉求的多样化为多元的社会思潮出现与盛行奠定了基础。作为西方主流思潮的自由主义思潮,随着中国走向市场经济,其影响力在中国日盛。而大学生作为具有一定知识能力和批判精神的独立个体,出于对中学期间马克思主义灌输的某种逆反并受新自由主义自身观点新颖、现实批判性强等特点吸引,往往对崇尚个人自由与个体价值的新自由主义心生向往。有学者对全国12省(区)市四千多名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35.2%的学生表示了解新自由主义思潮,43.7%的学生表示认同新自由主义思潮[1]。关于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具体观点,大学生主要是对其提出的自由化、所有制多元化、三权分立政治体制有较高认同[2]。在笔者所做的大学生政党认同调查问卷中,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适合中国的国情,西方的两党制或多党制在中国行不通”这一观点,表示十分同意的占4.9%;表示同意的占40.5%;表示无所谓的占17.1%;表示不同意的占33.6%;表示十分不同意的占3.9%。总体上看,表示同意或十分同意的总人数有138人,表示不同意或十分不同意总人数为114人,表示同意或十分同意的人数略多于表示不同意或十分不同意的人数*此数据来源于笔者所主持的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北京市大学生政党认同的现状与特征——以××大学为例”(课题编号:12KDC035)的调研报告。。虽然不同的调研数据有一定差异,但总体上都表明新自由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有着显著影响。

在当代社会中,网络成为社会思潮得以深入影响大学生的主要渠道。《人民论坛》针对“当下思潮交融交锋的阵地在哪里”进行调查,其中六成以上的受访者认为是微博、微信、论坛、博客等网络平台。据有关学者的调研显示,当问及“高校学生主要通过哪些渠道了解社会思潮”时,有38.2%的学生选择“网络”;有15.3%的学生选择“课堂教学”;有15.3%的学生选择“各种讲座”;有14.6%的学生选择“报刊杂志”;有8.3%的学生选择“理论著作”;有8.3%的学生选择“广播影视”[3]。

大学生通过网络了解乃至接受新自由主义思潮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大学生主要通过网站、微博、微信等渠道来了解、认识、探讨社会思潮。如大学生们认为比较安全自由的人人网;信息量较大、探讨相对开放的凤凰网;相对自由的猫扑论坛和天涯论坛;一些具有自由主义倾向的名人在新浪等网站开设的微博等。近年来,随着手机微信的普及,微信又成为大学生了解、探讨社会问题认识的重要渠道。第二,大学生主要因为对社会问题认识的分歧而展开对有关问题的讨论,从而内在形成并深化了对新自由主义思潮的认知。如薛蛮子事件、雷洋事件等引发的卖淫是否应该合法化、政府权力的边界以及如何限制公共权力的滥用等问题;南海问题也凸显了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在国际问题上的分歧等;最近,中国女排在奥运会夺冠,举国欢欣鼓舞,但也有人在微信上说,“女排精神催人奋进,但冷酷的现实也值得深思。2016年里约奥运会已经闭幕了,此届奥运会,美国共派出555名运动员参加,其中80%是在校大学生,业余运动员占90%左右,但其获得金牌数和奖牌数均为世界第一,而我们中国队则100%由专业运动员组成,不比成绩,单说整个奥运期间花了纳税人多少钱?每块金牌平均投入多少,有人追问吗?整个奥运周期投入的庞大资金如果用在全民体育或教育上效果又如何?”对这些问题的质疑实际上都内涵着新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理论和实践论争。第三,大学生主要通过思想偶像或思潮旗手、公共知识分子的观点引领而内在地认可或生成新自由主义认知。大学生有一定知识基础,但总体知识阅历尚有欠缺;有一定价值判断但总体上三观尚未成熟,自己的头脑很容易成为新自由主义旗手观点的“跑马场”。以韩寒等为代表的青年作家,以周立波、孙海英、崔永元等为代表的文娱界人士,以李慎之、张五常、茅于轼、刘军宁、贺卫方等为代表的学术界、思想界领军人物等往往成为部分大学生的“偶像”,他们通过对某些社会问题的分析和潜在引领使大学生最终成为新自由主义的拥趸。

三、利与弊:新自由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

新自由主义是诞生于西方政治文明内部、具有悠久历史乃至深入西方国民骨髓的一种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同鼓励竞争的市场经济、强调制衡的宪政设计是相辅相成的,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但也要看到,任何一种理论和制度必须同一国的现实相适应,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状况,单纯照搬某种理论往往会造成南辕北辙的结果。客观上而言,新自由主义思潮在网络上的广泛传播有其一定的必然性,对大学生政治人格的养成、政治观念的塑造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让这种普世论的自由主义逻辑造成广泛影响,则会导致中国主流价值观遭到侵蚀乃至危及中国的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应该承认,新自由主义对自由价值的尊崇具有一定的合理和积极因素,从某种程度上讲,它对大学生的政治观念的确立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首先,开阔了大学生的政治视野。思想和文化可以超越国界,新自由主义思潮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本质上是社会存在的客观反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现象,它可以成为大学生了解世界经济发展现状和复杂政治格局的一个新窗口,能够为大学生观察社会事物提供新的视角,拓宽信息获取渠道。同时,也有利于鼓励大学生进行学术交流和思想探索,使他们的思想在交汇中产生活力,在各种思潮碰撞中实现对正确思想的吸收、对错误思想的批判,更加理解我国在国际上所处的地位和面临的各种挑战。

其次,增强了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效率意识。新自由主义主张必须建立一个完全的市场竞争体系,认为有序的市场竞争得到法律的保证是一个现代社会必须具备的要素,尽管其市场化理论不够全面,忽视了适当的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并带有某些极端的色彩,但是它所体现的竞争和效率思想是值得当代大学生学习和思考的。市场经济是靠竞争和效率维系的,大学生们未来的职业生涯与发展也需要竞争意识和效率意识,一个组织、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最后,提高了大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新自由主义强调保障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强调民主与平等的重要性。一方面使大学生对政治体制改革更加期待,政治参与感更加强烈,要求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在国家、学校等各个层面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另一方面使大学生对各种场域中的个人权利更加珍视,利益诉求更加明晰,有利于国家在推进现代政治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更好地保障个人自由与个人权利。

新自由主义作为西方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它在中国的传播也对大学生造成了消极影响,这在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评价、政治行为四个层面都有所体现。

首先,模糊了大学生的政治认知。一方面是理论认知模糊,表现为对私有化、市场经济、个人自由的过度推崇,认为自由主义的理论和逻辑更能推动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另一方面是对实践认知的混淆,马克思主义自有一套理解政治、分析政治和设计政治的逻辑,而自由主义的这套理论同马克思主义虽然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在某些价值和工具选择上也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国在政治实践上正在建设法治社会和市场经济,这使得大学生在中国理论与现实的张力中间认为新自由主义逻辑是经济发展和政治设计的必然,而马克思主义则不可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的问题不是市场太多了,而是政府“这只看得见的脚”过多地踩住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相关调查发现,仅有61.2%的被调查学生赞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同时有30.1%的学生则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已不能适应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需求[4]。

其次,削弱了大学生的政治情感。虽然马克思主义不是一种温情的学说,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政治过程却是一种红色信仰和革命情感不断建树的过程。中国的政党认同、政治认同也是建立在对历史、对领袖、对政党有深切情感之上的。改革开放后,由于新自由主义思想的传播,加上中国实践中的政治世俗化和政治民主化过程,使大学生们更加理性,同时也更加自我和更加功利。部分大学生把个人的自由和选择看得高于一切,过分看重自身的发展,他们更愿意关注眼前的与己相关的事件,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和政治责任降低,甚至对我国政治制度、社会现象产生了怀疑、冷漠、失望等消极的政治情感。在笔者所做的政党认同调研中,有35.7%的大学生对政党组织的选举和国家的选举表示“不关心、无所谓”。

再次,降低了大学生的政治评价,使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产生动摇。马克思主义是非常具有批判性的一种学说,但成为我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之后,相对于大学生而言,新自由主义是更加新颖且具有批判性的学说。因为它强调对个人自由和权利的保护,主张对政府的权力进行限制,并武断地认为,在一个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必然会造成效率低下、官僚作风严重,并最终走向灭亡。同时,新自由主义对人性、政府、公共权力的天然不信任——政府所做的一切似乎都是有问题的,政府所说的一切似乎都是有待验证的,也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大学生对政党和政府的评价。尽管大学生从小就开始接受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但新自由主义的这些观点对大学生的政治理想起到了侵蚀作用,使他们的政治信仰发生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权威性产生怀疑。在相关调查中,在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看法上,有57.8%的受访大学生坚持“中国经济建设转型依然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动摇”的观点;有37.4%的学生则表示“现行所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已不相适应”[5]。这些都说明,青年大学生群体表现出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事业和共产主义理想的信心不足。

最后,使大学生的政治行为产生自由化、功利化倾向。新自由主义的“个人自由”似乎切中了大学生们内心最珍视的所谓“个性”与“自我”,但如果片面理解就会造成过度“自由化”,在政治活动中以个人为中心,急功近利,漠视集体和他人的利益。比如,部分大学生奉行课程“想上就上,想翘就翘”、学校“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我的地盘我做主”的极端自由主义准则,严重侵害了集体和他人利益。新自由主义对个人主义的强调也使得部分大学生将个人权利置于最高位置,个人本位尤为突出,政治行为出现功利化倾向。例如,在笔者所做的政党认同调查中,在问到加入共产党的原因时,认为加入中国共产党能够给自己带来好处的功利主义选择占了23.4%。大学生选择入党更多的是一种在现行政治体制下的理性、功利选择[6]。

四、“疏”与“堵”结合:如何对大学生认同进行引导

面对新自由主义及其他社会思潮在大学生中的传播,面对大学生的功利化倾向,如何引导其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一个政党、政府、社会通力合作的问题,是一个需要发挥因势利导的“疏”与围追堵截的“堵”相结合、相平衡的过程。

首先,在引导社会思潮的基本定位上坚持以“疏”为主,以“堵”为辅的基本策略是由人的本性、中国的实际、大学生的特点、网络传播的特点等共同决定的。(1)基于人的本性和需求。人本身是一种理性的存在,政治设计也应以此为基础,要把人当成目的而非手段。马克思主义也认为,思想往往同人的利益需求紧密结合。(2)基于中国当前的政治实际。中国正在经历一场政治世俗化、政治民主化的转变,历史功绩带来的认同感会伴随着新问题的出现而慢慢消解,政党领袖带来的认同感会伴随着领袖的逝去而逐渐消失,社会公众将更习惯于根据自己的政治认知和切身利益来评价政治。(3)基于大学生的特点。大学生是处在青春期、创造期、思想非常活跃的一个群体,具有一定知识基础和反思能力,应该让他们通过“正、反、合”的过程,从理性的深度、学理的视野、逻辑的角度来真正认识社会主义的合理性和必然性。(4)基于网络传播的特点。网络传播主体的平等性、互动性、即时性、隐匿性等特点,决定了我们对网络舆论要以引导、说服为主,堵截、灌输为辅。

其次,想要成功引导社会思潮,需要政党、政府把树立一种从利益认同到制度认同再到文化(理论)认同的整体认同观作为基础。如果没有这种认同观作为基础和前提,任何在网络上的舆论引导,对新自由主义的反击都是缺乏长久说服力的。大学生的理性与功利,并非洪水猛兽,只要因势利导,认清形势,完全可以化“功利”为“有利”。(1)执政党要实现利益认同,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因为从本质上讲,利益决定人的价值观,价值观反映人的利益需求。(2)执政党和政府必须扩展社会群体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渠道,从有效性、正当性、民主性等几个方面培养制度认同。一般而言,参与组织活动的频率和深度与对组织文化的认同往往呈正相关关系。大学生等政治行为主体只有深入参与政治过程,才能真正形成对政治制度的认知和评价,继而在制度认同的基础上认可主流文化。(3)在文化认同方面,执政党必须始终把握理论宣传工作的领导权与主动权,也要允许一定范围的争论与讨论,要在探讨中引导,在争论后认同。虽然“真理未必越辩越明”,但言论自身具有自由的价值,是公民政治参与的形式和途径,也是体会民主和制度认同的基础,更是理性形成文化认同的必经之路。

再次,要做到成功引导社会思潮,发展具有包容性、科学性和现实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建构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基础与话语体系尤为必要和关键。青年人的大脑总会被一种理论占据。新自由主义等西方思潮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大学生中的弱化相关,更与中国大学中社会科学各个学科被西方主流理论所攻陷有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就必须使马克思主义更加具有包容性、科学性和现实性。所谓包容性是指凝聚各阶层利益、整合社会共识、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所谓科学性是指能够从学理上对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做出较为科学的界定和概括,对外能够对与其他理论的本质区别做出合理说明,对内能够对其理论的内在逻辑和关联做出合理解释。现实性是指必须能够回应当前中国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回应公众所关心的利益问题、制度问题和信仰问题,使理论和实践之间具有互动性和一致性。要建构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基础与话语体系,就必须坚持“所有社会科学的理论都是一定时期、一定区域的实践的反映和总和”的理念。新自由主义理论是基于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与历史的现实形成的,虽然理论逻辑能够自洽,但未必能解释中国的现实,推动中国的进步。应该看到,新自由主义在此具有一种普遍主义的基因,往往是从理论到理论、从价值到价值、从书本到书本,忽略了理论实现所需要的实践意识、过程意识、条件意识和历史意识,是教条主义的集大成者。建构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基础与话语体系,必须处理好中国特色道路与世界发展规律的关系。中国向何处去,中国的各个学科和理论向何处去,必须在总结世界各国发展规律的同时找准自己的政治道路与学术道路。历史决定了中国的现实,但未来的中国如何发展需要在理论与现实、过去与未来、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中做出理性的选择与设计。

最后,必须强化互联网舆论引导能力,着力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媒体政治素养。在强化互联网舆论引导方面,需要我们的政府和高校完善舆情信息网络体系,畅通信息收集渠道,完善研判和预警机制。要弘扬主旋律,净化网络环境,把握正确导向,营造健康积极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要聚焦社会问题,搞好网络热点问题引导,站稳立场,理性发声。要尊重和保护大学生的正当权利和合法诉求,积极应对,不断提高网络舆情监控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提高大学生网络媒体政治素养方面,要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和政治分析能力,注重学理分析和理论逻辑。要提高大学生对不同理论、思想、价值的政治包容和政治反思能力,提升现代政治文明意识。要提高大学生的网络表达能力和网络法制规范意识,引导他们合理合法地表达自己的言论与观点,守好政治、法律和道德底线。

[1][2][3]李亚员:《显著影响大学生的主要社会思潮及原因分析》,载《当代青年研究》,2013年第1期。

[4][5]孙雅云:《新自由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与对策研究》,太原理工大学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4、25页。

[6]柴宝勇:《理性与功利:当今中国政党认同的现状、特征与构建途径——基于北京某高校的数据》,载《理论月刊》,2015年第9期。

(责任编辑:邢 哲)

2016-11-02

柴宝勇,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公共管理系主任,政治学博士,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专家,主要研究政治学理论和社会治理。

本文系2012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政党认同理论比较研究”(课题编号:12CZZ010)、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研究” (课题编号:2015YZD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思潮自由主义理论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中国共产党百年引领社会思潮的基本经验
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对非理性者的排斥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必须宣布新自由主义已完结。下一步何去何从?
反对自由主义
严明党的纪律,克服自由主义——毛泽东《反对自由主义》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