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省编办
以小微单位撤并为突破口为绿色崛起同步小康提供编制保障
● 江西省编办
江西省直部门所属事业单位平均编制不足15名,10名以下的占总数的近20%,80%的部门设有信息培训机构。有的单位编制10名左右,长期只有几个人,除了领导没有兵。规模过小、设置分散、交叉重复问题突出。主要原因是:事业单位大多成立于计划经济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其目标、任务发生变化,一些单位职责弱化、功能萎缩,难以发挥作用。事业机构设置分散,编制使用效率不高。事业单位包揽过多、社会化程度不高、缺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机制,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绿色发展,补齐公益服务短板,迫切需要提供可靠的机构编制保障。在严控总量的新形势下,江西省以撤并规模较小和职能弱化的单位为突破点,向存量要潜力、向撤并要编制、向深挖要效益。
江西省对小微单位的撤并始于清理规范、成于划分类别、精于盘活存量,从一时一事的规定动作,逐步成为挖潜的“抓手”、改革的“推手”、严控的“先手”,持续加以推进。一是在清理规范中撤并。在集中开展清理规范过程中,为统一标准、确保到位,划定三条杠杆:2年以上没有运作、无正式人员的“空壳僵尸”单位一律撤销;省、市、县三级事业单位编制分别不足5名、4名、3名的“小麻雀”单位全部整合;2年以上未使用的空编,按单位总编制数的15%保留,其余全部核减。通过清理规范,全省共撤并事业单位千余个,核减事业编制万余名。二是在划定类别中撤并。将撤并融入分类,强力推进。工作方案以编委名义印发,审核结果报编委备案,撤并意见由编委审定,从编制、财政、人社部门抽调人员,紧扣职能,梳理台帐,查阅近三年工作总结,掌握事业单位履职运行情况。统一标准、分头工作、集中报批,撤销履职依据消失的、整合职能弱化的和剥离属性复杂的。符合条件的应撤尽撤,空余编制收回50%。妥善安置人员,涉改人员在本部门经费形式和类别相同的单位带编安置,确有困难的,可逆向安置。在全面完成分类任务的同时,省直撤并事业单位占机构总数的6%,收回事业编制占编制总数的2%。三是在盘活存量中撤并。随着“放管服”改革的深入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推进,事业单位职责任务发生变化,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则需加强力量。江西省对同类机构排查,对职责饱满度、业务关联性、撤并必要性综合研究评估,加大省级统筹力度,实行跨部门、跨地区的撤并整合,用职能弱化机构的人员编制加强重点工作。近两年,跨部门、跨层级成建制整合调整事业单位几十个。
小微单位撤并对于实现编制总量控制,满足公益服务急需,加强管理创新都具有积极意义。通过小微单位的撤并和一系列跟进措施,管住了总量,江西省事业编制总量从正增长转变为负增长,空编数占总编制数的比例提高4个百分点,事业单位财政供养人员减少数万余名。加强省级统筹,用好撤并成果,发挥后续效应,把近几年撤并调整出来的大部分编制,全力保障基础教育,补齐补足执行统一城乡中小学编制标准的缺口,打通县域间、层级间、中小学与其他事业单位间编制调剂通道,实行“统一标准、省控总量、市管调剂、县管使用”,积极稳妥解决好全省中小学缺员问题。进一步严格管理,防止反弹。新设机构必须“撤一建一”,总体减大于增。坚持事业单位按总数5%预留空编,对高职院校的空编,实行“分阶梯冻结使用,按需求逐步收回”。原则上不新增编制,确有必要的内部调剂。对不符合公益定位、正在实施改革的,锁定空编、应减尽减,统筹编制资源,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