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家骠,上官新会,鲁建亮,刘 涛
(1.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南昌 330029;2.江西省标准化研究院,南昌 330029)
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彭家骠1,上官新会2,鲁建亮1,刘 涛2
(1.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南昌 330029;2.江西省标准化研究院,南昌 330029)
本文在对江西省第八批国家级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现状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省农业地方标准制修订情况和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创建总体规划,探究标准化在农业示范项目中的作用机制,以利于更好地推动我省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的建设,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鹿心社书记、刘奇省长在2017年全省农村工作会议暨新农村建设现场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从源头上把好农产品质量关;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抓手”。《江西省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省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区域稳步扩大,建设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80个以上,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00个以上。以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为抓手,总结我省第八批国家级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项目创建经验,研究推广农业标准化试点、示范机制,将新的模式应用于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创建工作,有利于更好地发挥示范项目的辐射带动作用,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技术支撑。
我省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共291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共138个,自1995年开始实施,当前第八批国家级农业综合标准化项目已完成考核验收;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共153个,自2001年开始实施,当前第六批省级农业综合标准化项目已完成考核验收。示范项目建设的内容主要为种植、养殖、产品加工三大类,涵盖了粮食、特色果蔬、特色水产、茶叶、油茶、特色养殖、毛竹、林产品加工产业等领域。
江西省第八批国家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项目共18个,其中示范区项目16个,示范县(市)项目2个。从目标考核总体情况来看,各示范项目承担单位、所在地党委政府均高度重视农业标准化示范工作,项目按照任务书和实施方案有序地推进各项工作,考核的所有示范项目机制运行良好,完成了相应的建设任务。示范项目中共有6个产品为江西省名牌产品;7个产品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8个产品获得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8个产品获得了绿色产品认证;14个产品获得了有机产品认证;4家企业通过了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2.1 积极争取国家部委政策支持,为农业标准化工作提供支撑
为了推动我省现代农业标准化及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省质监局积极争取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支持我省农产品标准化及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2016年8月10日,省政府与国家标准委签署的《关于加强生态文明标准化战略合作备忘录》明确提出,以标准化助推江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探索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新路子,支持江西加快农产品标准化及可追溯体系建设,为我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保障。
2.2 科学规划农业标准化工作,引领示范项目建设水平提升
为解决我省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发展较慢等有关问题,科学引领、切实提升我省农业标准化水平,省质监局及时围绕农业标准化工作开展调研,并广泛征集有关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将农业标准化工作纳入《江西省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赣府厅发〔2016〕23号)重点领域,为今后一时期我省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做好了顶层设计。
2.3 围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
以我省区域性优势主导产业、地方特色农产品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为重点,选择了茶薪菇、油茶、生猪、葡萄、农业综合等18个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县)开展农业综合标准化试点建设,着力通过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延伸产业链和拓展覆盖面,建立与实际需求相一致的农业标准综合体,进一步提升示范产品的质量和效益,推动我省农业农村发展升级。
2.4 加强农业地方标准制修订,不断建立完善标准体系建设
2013年以来,我省批准发布实施《绿色食品 萍乡红鲫饲料生产技术规范》(DB36/T 904-2016)、《棉花高产栽培集成技术操作规程》(DB36/T 909-2016)、《高床节水育肥猪舍设计技术规程》(DB36/T 913-2016)等115项江西省地方标准,涉及绿色、节能、种植(养殖)等领域。组织对《崇仁麻鸡》、《白耳黄鸡》、《大余麻鸭》等271项推荐性农业地方标准开展集中复审,为提高我省农业地方标准质量,服务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2.5 积极开展宣传培训,努力营造良好氛围
在示范项目建设期间,广泛利用电视、网络、报刊、宣传册、板报等形式对农业标准化工作进行宣传报道,组织开展讲座、培训、观看科教片,推广农业标准化知识。省质监局充分发挥省政府网站 “实施标准化战略专题”栏目等网络媒体大力宣传和展示农业标准化成果,并在每年“世界标准日”、“质量月”期间,开展在线访谈、主题展板、赣鄱农产品质量安全行等活动,大力宣传农业标准化。会昌县国家桔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三年共举办各类标准化培训班20多次,培训人员3万人次以上,做到标准化资料到户,技术培训到人。同时还在桔柚生长的关键时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下到田间地头,对种植农户进行手把手的实地指导。
2.6 牢固树立安全意识,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
注重以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为抓手,按照“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的要求,强化产地环境、生产过程、投入品使用、质量检测的全程监管。鼓励和推广使用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有机肥料,指导建立生产经营档案,实施质量安全追溯。定南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在饲养环境、种猪引进、饲料和兽药使用、药物残留、消毒、免疫、无害化处理和质量控制等生产环节,加强了监督和管理。示范区所使用的兽药,实行统一购进、统一管理,从管理上堵住了漏洞,从而保障了生猪标准化生产投入品的质量安全。同时,规范了生猪企业档案管理,督导生猪企业建立生产经营台账,特别是生产环节投入品、添加剂使用环节,要求记录完整,进行严格的管理。
3.1 示范项目的建设推动了各项标准的实施
如国家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县(永丰)示范项目:通过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不断完善和推广“公司+合作社+基地+家庭农场(农户)+标准”、“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标准”、“科研部门+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标准”等经营模式,在强化和改造升级原有基地功能,加大新标准、新规范的推广普及力度的同时,加快新型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培育建设步伐,以现代农业示范园、高效农业基地、农业开发公司、合作社等为载体,加快培育早辣椒、早辣椒套种果蔗、白茶、双孢蘑菇、高产油茶、葡萄等标准化生产项目。目前,全县已建成3个国家级、1个省级农业标准化高起点示范区,各类示范区的种植面积达16.1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25%以上。先后获得“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蔬菜)标准化示范县”和“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如国家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丰城)示范项目:以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无公害、有机生产基地为有效载体,以点带面地推广普及标准化生产。以各农业基地、示范场为核心,积极推广实施有关畜禽养殖、富硒大米、高产油茶、富硒茶叶等国家、行业、地方农业标准,制修订农业地方标准(规范)11项,实现示范区执行标准覆盖率达到95%。规范了农业投入品的使用,严格按标准规定饲养、施肥、用药,建立生产记录。
3.2 示范项目建设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如国家红毛鸭养殖综合标准化示范区:通过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毛鸭养殖产品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板鸭加工企业通过了“ISO 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始终把质量安全放在第一位,获得“江西省重点保护产品”、“全省优秀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省级龙头企业”、“江西省著名商标”等荣誉。
如国家猕猴桃种植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全县统一建立猕猴桃投入品管理制度,联合成立核心示范区投入品使用监督小组,小组成员分片负责,制定统一的农药、微中量元素肥料等农业投入品合理使用制度。核心示范区推行投入品连锁配送,建立投入品定点销售点3个,实行了定点采购和电子档案管理,形成可追溯的销售档案记录,严禁使用违禁药物,推广使用安全高效的有机肥、生物农药、杀虫灯等农业生产投入品,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3.3 示范项目建设培育了农产品品牌
我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农产品资源丰富,永修鳜鱼、万载百合、南丰蜜桔、国鸿猪肉、永丰早辣椒、信丰脐橙、泰和乌鸡等老品牌为数不少。三年来农业示范项目建设通过标准化生产,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提高了产品档次,打造了一批农产品新品牌。“绿源井冈”植物食用油、“恩泉”油茶籽油、“永丰牌”辣椒、“绿海”茶油、“永丰”蔬菜无一不是得益于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以国家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县(永丰)示范项目为例:全县共有农产品商标总数264件,打造了绿海茶油、永丰蔬菜两个地理标志农产品、有14个江西省著名商标、3个江西省名牌产品、2个“中华老字号”和3个“江西老字号”,全县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共有“三品一标”34个,“永丰”牌蔬菜品牌价值达7.49亿元。
3.4 示范项目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如国家甜叶菊栽培综合标准化示范区项目:通过三年的标准化示范建设,甜叶菊种植规模达到25600亩,收购干叶6270吨,实现农业总产值10345万元,甜叶菊干叶亩均产量由200公斤增加到245公斤,同比增长18%,直接参与种植甜叶菊农户8510户,示范户人均年收入由0.3万元增加到0.375万元,有90%以上的农户对种甜叶菊的效益表示满意。甜叶菊平均TSC含量由15.63%增加到16%。
如国家苎麻综合标准化示范区项目:通过示范区创建,苎麻标准化生产覆盖面达90%,全县已直接提供苎麻服务相关产业人员就业岗位1046个,带动农民人均从原来的730元增收到1283元。示范区农户平均年增收20%以上。
3.5 示范项目建设保护了生态环境
示范项目建设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绿色农业的基础工程,围绕绿色农业发展需要,强化生态保护意识,提高了可持续发展能力。会昌县全面启动国家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创建工作后,大大改善了生态环境,并被评为全国第二批生态农业建设示范县。截至目前,全县桔柚种植面积4.6万多亩,有5个连片千亩以上的种植基地,预计到2020年种植面积将达到10万亩,产量达到10万吨。全县毛竹种植面积11万多亩,完成毛竹低产林改造4000亩。
3.6 示范项目建设推动了精准扶贫工作
会昌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自创建桔柚、毛竹两个国家级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以来,一批辐射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联合合作社、家庭农场,把农民流转的土地作为企业的生产基地,由原来简单的订单关系向合同契约关系、合作制、股份制等方式演进,由个体生产向联合发展转变,带动8.5万农户参与产业发展。自启动“财政惠农信贷通”融资试点工作以来,全县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带动金融资金加大对农业的信贷投入,积极向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发放一年期以内授信额度最高分别为200万元和300万元的无抵押、无担保贷款,进一步盘活农业经济,促进农业现代转型。目前,该县已发放“财政惠农信贷通”贷款8700多万元,使一批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4.1 立足我省省情,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我们要按照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及2017年全省农村工作会议暨新农村建设有关精神要求,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积极开展绿色生态农业标准化建设行动,积极筹建国家绿色生态技术标准基地。依托绿色生态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的筹建和江西智慧农业“123+N”平台,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根据我省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方案及标准需求状况,着力打造农业标准化示范精品项目,推进农业标准化成果开放共享,促进农村产业特色化、规模化、标准化,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农业示范项目建设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二者形成联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4.2 统筹安排经费,整合资源共同推进示范项目建设
经费不足是制约农业标准化工作开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鉴于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有差异,各有关部门可将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专项资金适当进行调配倾斜,增加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标准化补助经费。同时,争取各示范项目所在县市质监局(市场和质量监管局)、农业、畜牧、林业等部门密切配合、相互联动,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小组,鼓励企业参与,进一步完善“政府促动、宣传发动、企业主动、产学研联动、部门联动”的标准化工作机制,促成工作合力的局面,切实加强对示范项目建设工作的领导和技术指导,科学制定示范项目规划,推进示范项目各项建设工作的开展。
4.3 评估示范成效,研究示范机制典型模式
对已建成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进行综合分析[1],研究农业标准化试点、示范机制,开展典型模式研究,及时推广和复制成功经验,并对示范成效进行效果评估[2],不断提升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在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中,重点围绕粮食综合生产、茶叶、林果、蔬菜、淡水渔业、畜牧业等方面开展示范建设,并统一使用《农业综合标准化项目目标考核评价表》进行项目阶段性考核、目标考核,防止重复考核,及时整改考核中发现的问题,以提高考核的可行性和操作性,保证考核的有效性。要充分利用国家农业标准化区域服务和推广平台,及时上传示范项目建设资料,共享示范项目建设阶段性成果。
4.4 研制地方标准,构建农业标准综合体及标准体系
目前,全省现行有效的农业地方标准331项,成立了畜牧业、水产、饲料、林业、经济作物以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食品6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强地方标准研制,努力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有效供给,用标准化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构建“屏障”,完善绿色农业标准体系、生产体系、认证体系、市场体系,加快构建具有江西特色的绿色有机产业体系。在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创建过程中,支持承担企业构建农业标准综合体及标准体系、规范标准文本[3],鼓励企业申报地方标准研制项目。围绕加快江西现代农业标准化及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建设,以重点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为抓手,重点在高标准农田、安全种植、健康养殖、农产品电子商务等方面开展标准的前期研究及标准制修订工作。
4.5 加强人才培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农业标准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将促进农业标准的创新研发和农业示范项目的建设。一方面聘请专家对我省标准化管理和研究人员进行培训,组建一批高素质的标准化研究人才[4],提高标准化工作者的科研、管理和业务水平,推广标准化工作领域优秀经验和成果。另一方面借助我省“标准化进园区”系列培训契机,开展对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标准化从业人员的培训,普及标准化知识,提高标准化水平,培养标准化人才。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完善农业教育培训体系,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4],使现代农业及农产品相关的标准落到实处。
4.6 开展项目合作,促进科技项目成果转化
加强与试点示范项目共建单位、科研院所和高校之间的合作,学习借鉴成功经验和做法,进一步拓宽视野、更新观念。建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科技人员创业平台、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打造现代农业创新高地,提升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水平。推进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建设,支持地方以优势企业和行业协会为依托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引入现代要素改造提升传统名优品牌。搭建标准化科技协作平台,加强科研项目成果的转化。与省科技厅、高校继续签订科技成果转化的系列协议,开展我省生态文明领域科技成果专题调研活动,并根据调研结果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科技成果向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转化,增加我省科技项目的储备,为农业示范项目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1] 李鑫,徐长兴,刘光哲,等.我国农业标准化示范机制与展望[J].标准科学,2015,(12):20-24.
[2] 周宏,朱晓莉.我国农业标准化实施经济效果分析——基于74个示范县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1,(11):102-107.
[3] 陈洁.我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发展中的问题对策——以江苏大丰市为例[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
[4] 李居英.江西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4.
Standardized Demonstration Project Construction Boosts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Agricultural Supply Side
PENG Jia-biao1, SHANG-GUAN Xin-hui2, LU Jian-liang1, LIU Tao2
(1. Jiangxi Province Bureau of Quality and Technical Supervision, Nanchang 330029, China; 2. Jiangxi Institute of Standardization, Nanchang 330029, China)
The paper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status of the eighth batch of national agricultural comprehensive standardization demonstration projects in Jiangxi Province, combined with the local agricultural standard setting and revision conditions and the general plan of agricultural standardization demonstration projects, exploring the role of the standardization mechanism in agricultural demonstration projects, in order to better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agricultural standardization demonstration projects, boost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agricultural supply side.
standardization; demonstration project construction;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agricultural supply side
F327
A
1672-6286(2017)01-0057-07
彭家骠(1967-),男,现任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标准化处处长,主要从事标准化管理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