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隆德县畜牧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宁夏隆德756300)
一例滩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治报告
李龙成
(宁夏隆德县畜牧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宁夏隆德756300)
羊肝片吸虫病又称为肝蛭病,是由于肝片吸虫寄生于动物的肝脏和胆管内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性寄生虫病,该病是危害我国牛羊养殖产业的最重要的寄生虫病之一,对畜牧业可以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肝片吸虫属于吸虫纲片形科片形属,虫体外观扁平呈叶片状,新鲜的虫体呈现棕红色、透明,主要寄生于牛羊等反刍动物肝脏胆管和胆囊内,在临床上可引起慢性或急性肝炎和胆管炎,同时还可以伴随有全身性的隐形症状或者中毒症状、营养障碍和消化功能紊乱,使羊出现消瘦、体重下降,严重时可造成大量羊只出现死亡。该病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尤其是每年的雨水季节,在国内主要呈地方性流行。
2016年7月,我县某养羊户共饲养滩羊54只,其中有约20只2~3岁的羊只出现以精神沉郁、食欲减退、被毛粗乱、黏膜苍白、消瘦贫血、眼睑、胸前及腹下出现水肿等症状,而后在一个月内有5只先后出现死亡,养殖户自述使用抗生素治疗没有任何效果。笔者接到消息后立即前往该农户处进行现场调查,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剖检情况以及实验室诊断,确诊引起羊群发病死亡的原因为羊肝片吸虫病。而后根据诊断结果,采取迅速有效的防治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治疗结果。现将本次诊断治疗情况总结如下:
2016年8月份,我县某滩羊养殖户饲养的54只滩羊中有约20只出现了食欲减退、渐进性消瘦、被毛粗乱无光、喜卧地、流泪、精神不振、贫血、可视粘膜苍白等临床症状,部分羊出现呼吸困难,站立时后肢无力,个别严重的羊只卧地不起,而后逐渐死亡。在临床上曾使用过青霉素、磺胺嘧啶、庆大霉素等药物进行治疗,无效。至8月25日确诊共有发病羊22只,其中死亡5只,发病率40.74,死亡率为22.73%。
剖检3只频死病羊,见全身肌肉颜色变淡,皮下明显水肿,有淡黄色胶冻样渗出物,血液稀薄、淡红色,血液黏度降低。肝脏肿大,脂肪变性,呈淡棕色,肝组织上有淡白色索状瘢痕,肝脏实质性变硬,颜色变淡,胆囊扩张,胆管内充满虫体和污浊稠厚棕褐色的粘性液体。扩张呈绳索样突出表面,有大小不一的白色条纹,胆汁呈现暗红色,其中有两只羊的胆管内都发现有棕红色、扁形、半透明的虫体,且数量较多。肺脏实变;肾脏色泽变淡;腹腔有大量腹水,胸腔中有积液,心包积液颜色清亮,略带黏性;其他脏器无明显病变。
将病死羊的肝脏送自治区兽医实验室检验,发现肝脏和胆管内寄生有片形吸虫成虫,虫体鉴定,显微镜检查虫体,虫体背腹扁平,外观叶片状,新鲜虫体棕红色,固定后灰白色,虫体大小为20~40× 8~15mm,虫体前端有三角形锥突,称头锥,头锥之后虫体骤然变宽,状如双肩,肩部后逐渐变窄。口吸盘位于头锥前端。腹吸盘较大,位于肩部水平线稍后体中腹部。在口吸盘与腹吸盘之间有生殖孔。口孔开口于口吸盘底部,下接发达的咽和短的食道,2条肠管向左右分开,每条肠管上都有许多分枝,外侧枝特别发达。雌雄同体,睾丸发达,前后纵列于虫体中部。雌性生殖器官有1个呈鹿角状分枝的卵巢,位于睾丸的前方偏右。在卵膜与腹吸盘之间为盘曲的子宫,内充满褐色虫卵。
根据以上病羊的临床症状、病理剖检以及实验室虫体检查结果,可确诊该病为羊肝片吸虫病。
对发病羊用兽用丙硫苯咪唑以20mg/kg体重剂量治疗,无明显疗效,后改用兽用氯氰碘柳胺钠注射液按0.1~0.2mL/kg体重注射,同时补充复合维生素B、速补等混合饮水,并肌肉注射抗生素;其他羊用丙硫咪唑15mg/kg体重内服,每天1次,连用3天,再未发生新的病例。
羊肝片吸虫病应以预防为主,要让养殖户树立防重于治的观念,做到以下措施:
1)定期驱虫每年进行预防性驱虫,同时定期对羊群进行寄生虫虫卵监测,而后根据感染情况进行药物驱虫。
2)保持环境卫生及时清理圈舍内的粪便,并堆积发酵,以利用生物能杀灭粪便中的虫卵。
3)加强饲养管理本病要注意饮水卫生,加强对水源的保护,防止污染,经常清洗水槽等用具,改善通风,使圈舍保持的清洁和干燥。
1)滩羊是我区的地方优良品种,具有个体大,而且肉品质好的特点,在饲养管理各方面的要求不是太高,本次发病主要原因是在羊只在河流边饮水,食入了附有肝片吸虫囊蚴的青草后感染肝片吸虫。
2)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剖检、胆管发现寄生片形虫体,确诊为滩羊肝片吸虫感染。
3)对羊进行驱虫以后,要及时对粪便进行堆积发酵,杀死粪便中的虫卵,以免造成二次感染。同时应注意羊只的饮水卫生,选地放牧,尽量避免在水库或者低洼污水地进行放牧,最好用自来水、井水或者流动的河水等作为饮水源,并保持水源的清洁卫生。
4)肝片吸虫是危害养羊业的重要寄生虫之一,滩羊感染肝片吸虫后往往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病程较长,严重的可引起死亡,很容易被忽略,造成误诊或者延误治疗时间,从而引起较大的经济损失。
5)肝片吸虫病的治疗可以使用兽用氯氰碘柳胺钠注射液,剂量好控制,不良反应相对较小,效果非常显著。■
10.3969/j.issn.1008-4754.2017.04.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