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坤,刘家斌,孙召福
(1.五莲县高泽畜牧兽医站 山东 日照 262313;2.五莲县汪湖畜牧兽医站 山东 日照 262316;3.五莲县洪凝街道畜牧兽医站 山东 日照 262399)
猪场在实际发展中,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不但要提升成猪的存活率和饲料报酬,还要增加母猪的产仔数量。而母猪在产仔过程中,除了受到品种影响之外,与公猪、母猪饲养管理工作也有一定的影响。本文主要是结合实际饲养管理工作情况,明确提升母猪产仔率的方案。
养殖场在选择母猪的过程中,需要从青年公猪与母猪交配之后的第二到四胎中选择。尤其是仔猪在断奶阶段,需要应用与这一类别相匹配的、身体健康和发育良好的母猪作为养殖场的后备母猪。在六到八个月之后,需要选择成长速度快的后备母猪,并且将每一个器官发育良好的母猪作为养殖场未来的种母猪。
第一阶段的工作是断奶-配种,管理工作重点包含了以下几点:①需要确保专用饲料的饲喂量,增加母猪的排卵数量;②确保后备母猪及时发情,及时排卵;③确保后备母猪拥有一个适宜的膘情;④母猪在断奶时不能禁食和断水。
第二阶段是妊娠期:①确保母猪是平稳的,不能对母猪实施群体的饲养;②饲喂能量较低的饲料,增强母猪受精的成功率。
第三阶段妊娠前期:①需要及时提升母猪在哺乳期间降低的体重;②需要确保母猪在成长阶段获取一定营养,但也要控制它的体重。
第四阶段妊娠中期:①引导母猪的乳腺可以得到全面发育;②有效管理母猪的体重,以此保障母猪胎儿对营养的所需得到满足;③为了预防乳腺的过度发育,也要避免饲喂过多的情况。
而妊娠后期作为第五阶段,要注重为母猪饲喂一些妊娠专用饲料,以此确保胎儿拥有更多的养分。
分娩期是第六阶段,重点关注预防母猪出现疾病,并且逐渐减少母猪的饲喂数量。
在第七阶段的哺乳期,要提升对母猪饲喂数量,确保母猪拥有充足的奶量,逐渐增加母猪本身的生产水平,提升母猪的繁殖时间。
区域的品种猪,通常情况下是在六到七月份实施配种,至于那些引进来的其他品种或者是杂交类品种需要在八到十月份,体重达到110kg以上进行配种。通常情况下,在母猪阴门红肿即将消退的情况下,伴随着黏稠液体的流出,此时可以采用手对母猪的背部实施按压,若是这一阶段的母猪站立不动,那就可以对其实施配种。在这之后过了12~18h时后,需要再次进行配种。结合实际配种案例分析可知,母猪实施多次配种可以增加实际母猪产仔的概率,大约可提升16%~18%。产后的母猪会在断奶后的2~5d,而初次生产的母猪是在断奶后的3~7d,伴有发情的特点,此时就可以进行配种。流产的母猪在第一次发情时,不为其配种,对那些生殖道有炎症的母猪需要进行有效治疗,在完全健康之后才能配种。每一个发情期都可以进行3次左右的配种[1]。
母猪在断奶之后,若是身形过于消瘦,很容易在后期出现繁殖性障碍。在这一阶段可以依据正确的方案来促进母猪的发情,如与公猪诱情、添加催情饲料等。若是上述方案没有效果,可以为母猪注射一定数量的催情激素,以此引导母猪发情。
母猪在配种后的9~13d天和在分娩之前的21d内是最容易出现流产的重要阶段。在这两个阶段,养殖者需要加大对母猪的保护工作,应用科学的保胎方案。如在妊娠前期,可以为母猪适当的减少饲料数量,而在妊娠后期,可以适当的增加饲料数量。同时,在这一阶段禁止喂母猪变质的饲料。
其主要分为两方面的内容:①指养殖者需要结合所在区域的工作情况,提出一个有效而又标准的免疫步骤。至于杂交的母猪在断奶到发情配种之前,需要立即注射猪瘟、口蹄疫等重要疫苗。当然,在实际发展中,需要对外在的后备母猪注射细小病毒和乙脑疫苗,其有助于预防母猪出现繁殖性的疾病问题。②要全面管理环境影响因素,确保猪场的猪群可以有效展现出生产的潜能,同时需要定期对猪场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进行清洁,有效预防传染病和寄生虫的出现。
猪的人工授精主要是依据器械获取公猪的精液,通过检测、管理和保护,再通过器械将精液注入到发情母猪的生殖道中,以此取代自然交配的一种配种形式。应用现代化人工授精技术,有助于预防传染病出现的概率,提升公猪的应用效率,保障品种的优良性,同时也可以解决公母猪因为体型差异造成的交配问题,以此提升实际配种的概率。在初次应用时,人工授精可以选择依据“1+2”的形式,也就是第一次是本交,第二次、第三次都选择应用人工授精。在条件成熟之后可以推广人工授精的配种形式,同时,在实际发展中需要从三次逐渐过渡到两次[2]。
总而言之,为了提升母猪的产仔数量,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加大管理强度,并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研究,从而达到提升母猪产仔数量的目标,确保猪场获取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 胡红旗.规模化猪场猪群的饲养管理和保健措施[J].养殖与饲料,2017(07):27-28.
[2] 刘安贤,薛亮.浅谈提高母猪产仔率的几点措施[J].科技视界,2014,(08):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