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 舸
全面从严治党:推进治国理政的基础工程
强 舸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建设状况直接关系着国家治理的成效和水平。十八大以来,围绕全面从严治党这条主线,中央推行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取得了明显成效,对治国理政产生了深远影响。全面从严治党和治国理政相关研究也因此成为学界热点,著述颇丰。已有研究重在三个方面:第一,阐释全面从严治党和治国理政关系;第二,从内外部挑战角度论述任务;第三,探讨全面从严治党推进治国理政的宏观路径。
然而,研究不能始终停留在以上层面。2017年,全面从严治党已走过近5年历程,党的建设和治国理政的现实状况都已因此发生巨大改变;十九大即将召开,全面从严治党和治国理政将要迈入新的阶段。因此,在新的起点上,不需要再过多论述两者关系或宏观任务和路径,这些问题大体已经解决了,而应当通过梳理全面从严治党各项举措,具体地回答: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回应了哪些挑战,怎样推进着治国理政?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治国理政的根本目标。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治国理政成效好坏的根本前提。十八大以来,中央采取一系列举措,打下了治国理政的坚实思想基础。
第一,个人层面,补足精神之钙。十八大刚一闭幕,习近平总书记就郑重提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9日。党员的理想信念是政党具有强大组织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价值支撑,是保持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一个政党的衰落,往往从理想信念的丧失或缺失开始。”*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一段时间内,干部队伍中出现政治变质、经济贪婪、道德堕落、生活腐化等种种问题,给国家治理造成重大损失,归根到底是理想信念动摇所致。针对这些问题,首先,以教育实践活动和反“四风”为抓手,“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把问题找出来,把病害清出去。进而,突出正面倡导,强调以扎实的理论学习和党性锻炼不断增强信仰的坚定。最后,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明确要求“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通过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批评与自我批评等形式,对理想信念教育常抓不懈。
第二,国家层面,坚定前进方向。改革开放已近40年,随着西方各类思潮涌入,近年来舆论界对中国前进方向争论不休,有的说改革走错了路,必须回头找方向;有的说社会主义已经过时,必须改走西方道路。这些争议干扰了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更对一些改革举措产生了直接的负面影响。针对这些问题,一方面,正面回应争议,十八大报告旗帜鲜明地宣告:“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党章修改中写入“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明确了目标和方向。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事实一再告诉我们,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没有过时,关于资本主义必然消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也没有过时。”*《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117页。另一方面,坚定“四个自信”,每一名党员都要以捍卫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己任。十八届六中全会指出,国家前进方向是“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第三,社会层面,凝聚价值认同。党的领导首先是思想领导,以自身理想信念凝聚社会共识,领导人民群众投身建设。近年来,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异常激烈,历史虚无主义思朝蔓延,产生了较大危害。针对这些问题,一方面,坚决反击历史虚无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和相关官方著述,深刻阐述了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表现和危害,澄清了“两个三十年不能相互否定”、“把文革和文革时期区分开来”等重大命题。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破除了“意识形态与经济工作不可兼容”思想误区,讲明了两者相辅相成的促进关系,并在宣传与思想政治工作、哲学社会科学、文艺工作、党史工作等会议上对意识形态斗争作出了具体部署。
此外,还需注意正在发生的新变化。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即将实现,我们党需要提出新的最低纲领作为治国理政的新目标。二是2016年,以美国大选和英国脱欧为标志,世界格局风云突变。如何理解全球化与逆全球化、中国的国际角色,对坚定理想信念、完善道路选择、发展党的理论都具有重要意义。
制度治党的作用在于以制度化、程序化、具体化方式调节党内关系,指导党内生活,规范党的行为。执政党的制度建设也是国家治理规范化、法治化的基本保证。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大力推进制度建设,取得了瞩目成就,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其一,一些制度针对性不强、约束力不够,流于形式。其二,一些制度在制定时缺乏整体规划,运行时形不成制度合力,甚至存在不同法规相互冲突、党规违背党章等问题。其三,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各自为政,未能做到以依规治党促进依法治国。
十八大以来,中央采取针对性举措,切实解决“制度不少,作用不多”问题。一是牢固树立党章的根本大法意识,强调从严治党必须依据党章,要求党员必须自觉学习、遵守、贯彻、维护党章;强调建立健全党内制度体系,要以党章为根本依据。二是党内制度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务实管用。2012年起,中央用时28个月全面清理了1178件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继续有效的只有487件,多达691件被废止或宣布失效。进而,颁布《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纲要(2013—2017年)》,据此构建系统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四年多来,在全局层面,出台了《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五部法规,指导党内生活;在具体领域,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等规章办法,规范权力运作。三是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理顺了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的逻辑关系和实践次序,形成了国家法律法规和党内法规制度相互促进、相互保障格局。
今后,还要着力推进把党内法规制度变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党内政治文化,达到管党治党知行合一的境界水平。
腐败是政治之癌、社会毒瘤。近年来,我国腐败高发势头破坏法律的权威性和有效实施,危及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动摇着党的执政根基。习近平总书记郑重警示:“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9日。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建设,标本兼治,在净化政治生态上取得了实效。
首先是治标,高压反腐,坚决遏制腐败现象滋生蔓延势头。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惩治腐败这一手必须紧抓不放、利剑高悬,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习近平:《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党内监督》,《人民日报》2016年1月13日。。一是“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法违纪案件,240多名中管干部被立案调查;又切实解决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查处114.3万名乡科级以下干部和55.4万名农村党员。二是加大国际追逃追赃力度,2014年来共抓获外逃人员2566人,外逃期限最长达21年,彰显了违法必究的决心。
更重要的是治本。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十八大以来,中央确立了“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总目标。在具体举措上,一方面,强调把反腐败、权力制约与党和国家权力运行体系联系在一起整体设计,完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规范领导干部职责权限,科学配置党政部门权力职能,明确职责定位和工作任务。另一方面,强化党内监督。一是监督对象全覆盖。十八届六中全会郑重提出,党内监督没有禁区、没有例外,信任不能代替监督,所有党员、党的组织都要接受监督。例如,《党内监督条例》就“中央机关”专设一章,即规定了中央机关的监督职责,也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将中央机关明确列为监督对象。二是监督职权全覆盖。监督不仅是纪委的事,党委在党风廉政建设中负有主体责任,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都有监督的权力和责任。三是改革监察体制,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全面落实中纪委向中央和国家机关派驻纪检机构;改进中央、省区市巡视制度和市县区巡察制度,实现巡视全覆盖。四是把纪律挺在前面,运用执纪监督“四种形态”,强调“不能等党员违了法再查党员违纪,而是先查党员违纪确保党员不违法”。五是以党内监督带动国家监察体制完善,在北京、山西、浙江试点建设监察委员会,打造覆盖所有掌握权力公职人员的监督体系。
此外,监督既要监督权力滥用,也要监督有权不干事。目前,“为官不为”的现象有所增加,给治国理政制造了障碍。为此,中央提出破解“为官不为”的命题,今后也要在这方面加大探索力度。
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党的干部队伍是治国理政诸项任务的主要承载者,干部素质高低关系着国家治理的成败。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干部工作,初步打造了一支符合新时期治国理政需要的干部队伍。
第一,强化干部管理。从严治党重在从严管理干部。过去,不少地方在干部管理上,小毛病不闻不问,大问题能捂则捂,处理上能松则松。针对这些问题,一是强化规定执行,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把‘认真’作为干部管理工作的一条重要原则”*《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350页。,2013年来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5万多起,处理近21万人,把规矩立了起来。二是改革具体措施。例如,2017年领导干部个人事项报告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实施;清理“裸官”工作已进入收尾阶段。今后,还要在官邸制、廉政风险防范举措等方面进一步探索创新。三是狠抓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坚持领导带头,以身作则,以上率下。
第二,优化选拔机制。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始终把选人用人作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来抓”*《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336页。。一是树立正确导向。通过修改党章,明确干部选拔“以德为先”,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二是坚持党管干部,强化党组织的领导和把关作用,坚决纠正“四唯”问题。三是修订《干部选拔任用条例》,规范具体操作的程序流程机制。
第三,完善配套制度。今后特别要在以下方面着力:一是探索干部“能上能下”,重在明确“下”的标准,规范“下”的方式,疏通“下”的渠道,推进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和从政环境形成。二是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宽容干部在工作中特别是改革创新中的失误。三是加大治庸力度,绝不让“圆滑官”得好,“老好人”占先。
十八届六中全会正式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这是党的建设和治国理政中的大事。过去,存在这样的理论误区:权力分散是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对此,六中全会明确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政党,领导核心至关重要。”国家权力的集中统一是治国理政的前提条件,执政党需要一个领袖作为核心统领全党执掌国家政权,否则难以实现有效的国家治理,世界各国莫不如此(西方执政党领袖更是拥有独立提出施政纲领、任命全部阁员的权力)。然而,在西方国家,领袖产生于偶然性极大以及被金钱和舆论幕后操作的选举,虽然可能选出兼具人望和才干的领袖,但也有可能让擅长作秀、不堪大用者贸然占据高位,给党和国家造成巨大损害。
在中国共产党96年征程中,领袖的造就和产生,从来都来自事业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深厚的实践基础。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励精图治、披荆斩棘,做了许多影响深远的工作,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治国理政成就有目共睹、举世公认,受到全党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本报特约评论员:《中国共产党的郑重选择——论六中全会明确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学习时报》2016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这个核心是
在伟大实践中确立起来的,实至名归。
在明确核心的同时,我们党也在一直完善着授权与监督机制,构建管党治党和治国理政的系统工程。一方面,从十二大起,中央逐步明确了党代会(以及人代会)召开的周期和程序,不断深化党内民主的制度设计,授权机制日趋完善。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完善监督一直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重点是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关键是高级干部特别是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明确指出:“每个党员无论职务高低,都要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五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所在党支部组织生活*《在组织里的人,就要过组织生活——习近平总书记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所在党支部组织生活会》,《秘书工作》2016年第1期。,率先垂范,为全党作出了表率。
管党治党不仅关系党的前途命运,更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只有把党自身建设好了,我们党才能引领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
(本文作者 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副教授 北京 100091)
(责任编辑 薛 承 吴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