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评论员
实施《“十三五”国家食品安全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食用农产品源头治理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源头污染问题突出,形势依然严峻。一些地方工业“三废”违规排放导致农业生产环境污染,农业投入品使用不当,农药兽药残留和添加剂滥用仍是食品安全的最大风险。“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全面建立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的关键时期。尊重食品安全客观规律,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是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坚决打赢源头治理这场硬仗。
用导向思维引领源头治理。源头治理上的导向思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目标导向。就是要落实好《规划》规定的食用农产品源头治理的各项任务目标:深入开展农药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农药精准高效施用;加快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品种研发和推广,实施高毒、高残留农药替代行动;实施兽用抗菌药治理行动,逐步淘汰无残留限量标准和残留检测方法标准的兽药及其制剂;严格落实农药兽药登记和安全使用制度,推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和实名购买制度;推进重金属污染源头治理,摸清土壤污染分布情况,开展污染耕地分级分类治理。
二是问题导向。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重大问题、关键问题进一步强化源头治理。《规划》要求,继续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园艺作物标准园、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水产健康养殖场建设;支持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品牌农产品发展,提高安全优质品牌农产品比重;建立健全畜禽屠宰管理制度,加快推进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与养殖业保险联动机制建设,加强病死畜禽、屠宰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加强粮食质量安全监测与监管,推动建立重金属等超标粮食处置长效机制;推动农产品生产者积极参与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运行;开展肉类、蔬菜等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地区要加快建立高效运行长效机制。这些项目化的方法易于进行目标化管理。
项目化管理是重要方法。落实《规划》规定的源头治理任务,需要迅速聚合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种资源,项目化能提供一个整合资源的载体和平台,使各种资源都能为该项任务推进服务,促进更好实现任务目标。《规划》把食用农产品源头治理划分为五个工程项目,并分别提出了任务指标。
农药残留治理工程要求,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30%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0%以上,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上。
兽药残留治理工程要求,新研发和推广低毒、低残留新兽药产品100种,淘汰高风险兽药产品100种;动物产品兽药残留合格率保持在97%以上。
测土配方施肥推广工程要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畜禽粪便养分还田率达到60%以上,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面积达到1.5亿亩,机械施肥面积占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的40%以上,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40%以上。
农业标准化推广工程要求,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场)全部通过“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登记,有机农产品种植基地面积达到300万公顷,绿色食品种植基地面积达到1200万公顷。
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要求,完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提高基层监管能力。
项目化的方法易于进行目标化管理。通过掌握具体项目的进度,我们能够直观地了解某项部署或任务的落实进展情况,能够明确各项工作任务的责任主体。可以建立工作台账,制定具体推进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和进度,强化责任分解,严格组织实施、指导检查、评比验收。
食用农产品源头污染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源头治理工作是“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食用农产品源头治理必须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整体观念、系统思维,提升治理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做到“点”与“面”有机结合、总体谋划与“牵牛鼻子”相统一、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统一、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短板与潜力相统一。
食用农产品源头治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作,历史欠账多,新旧矛盾叠加,治理任务十分艰巨而繁重。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我们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一锤接着敲、一件一件接力干,久久为功、锲而不舍,钉出改变、钉出实效,把《规划》描绘的食用农产品源头治理蓝图早日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