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倒逼”了什么
处在十字路口的全球化,正面临新一轮贸易保护的冲击。而这,实际上还是实体低迷的倒逼。
近日,华尔街传奇基金经理、绿光资本创始人Einhorn发布了最新的致投资者信,在这封覆盖了2016年投资业绩的信中,Einhorn也阐述了其针对特朗普当选的投资逻辑。关于特朗普担任美国总统对市场意味着什么,Einhorn在信中这样看:
我们认为,在大衰退之后的宽松货币政策有利于华尔街,但是却不利于实体经济。特朗普有让这些政策反转的可能,这将有利于实体经济,不利于华尔街。
Einhorn认为,特朗普将焦点放在经济增长和就业上,而美国当前失业率已经低至5%,未来劳动力的紧缩会成为新的问题:特朗普的主要经济政策目标似乎是就业,为了达到目标,他提出了企业减税、基建支出、军事支出以及反移民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事实上,这些年来,实体经济一蹶不振而金融获利能力降低,这使美国从资本家到普通百姓都陷入焦虑,渴求变革。在此背景下,奥巴马被赋予了第一次机会,执政后开展了左倾自由主义变革,但8年过去证明无效。于是美国上下的忧虑进一步加重,这次他们决定舍希拉里的“确定性”而取特朗普的“不确定性”,希望再赌一把国运。
精明的商人特朗普把准了美国人的脉,他的政策主张指向了放弃美元推动下的经济全球化,转而求诸实体经济复兴。
有人认为,他不仅“不遗余力”,简直“不择手段”。
比如,对中美经贸关系,特朗普在竞选时就扬言要给中国产品增加45%的关税,将中国定为汇率操纵国。这些言论虽然激进,但还是“不靠谱”。总体来看,特朗普众多重振美国实业的政策中最具可操作性也最厉害的是减税,他想通过减税来达到制造业回流的目的。
前不久被热炒的“曹德旺跑了”,就是曹德旺通过在中美两国的投资活动对两国企业税负和其他成本作了比较,得出了中国制造业税负比美国高35%的结论。无论“曹德旺跑了”的舆论风向如何变化,中美营商环境面临新的角力,已然是不争的事实。
特朗普上台一旦实施减税政策,这将对企业产生很大的吸引力。站在企业的角度来说,哪里的营商环境更优越,就去哪里落地生根。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认为在目前的状况下,就税论税、单独谈税是没有意义的。“减税是非常明确的一个方针,关键是度的把握。至于美国式减税,怎么减税?两种可能性,一是减税,同时减支出。第二就是次级债。特朗普并没有说是以什么方式来减税,大规模地压缩支出有没有可能?这个可能性多大?做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所以,减税跟其他的市值债务和支出责任是关联在一起的。考虑减税因素的时候,必须和其他支出的责任,还有赤字债务的风险都要总体考虑。”刘尚希分析指出,减税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除此以外刘尚希还认为,目前中国企业的经营压力大,不仅仅是税务问题,还与企业的综合成本有很大关联。
最近几年,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压力之下,中国政府已经看到了企业负担过重的现实问题,并推出了一些减负举措,但并未收到特别理想的效果,有评论文章曾指出:“就税费征收而言,一些部门维护既得利益的心态使改革举步维艰。改革经常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现在面临着特朗普的减税政策,倒可以倒逼一把。“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特朗普倒逼’其实也是一个好事情,大家可以互相竞争,我们也可以借机改善企业的经营环境。”
提及中美营商环境之比较,在《福布斯》发布的一年一度的最佳营商地排行榜中,美国曾经是一个“伟大的国家”——在2006年首次发布该榜单时,它是全球最佳营商地。但从那时起,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的营商环境就开始恶化,名次一路下滑,2016年亦不例外——全球排名较去年再降一个名次至第23位。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即便在贸易保护上逆势而动,减税等一系列重磅举措仍能为境内企业减负不少。
2016年底,大多数投资者可能忽略了这样一条信息:英国女首相特蕾莎·梅11月28日正式批准了进一步下调企业所得税的政策,并承诺英国企业所得税将降到G20国家中最低水平。分析人士指出,英国之所以提前实施降税政策,其源头是特朗普将实施大幅的减税措施,该政策相比退出TPP、扩大基础设施投资等举措,对美国和全球经济的影响将更为深远。
特朗普提出的针对企业的减税政策实际上包括两方面:一是将最高联邦企业税率由现行的35%降至15%;二是对企业汇回国内利润征收10%的一次性优惠税率。美国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投资目的地,一旦特朗普政府实行前所未有的减税政策,其吸引跨国企业投资的短板将彻底消失。
从最近一段时间来看,特朗普的减税政策预期对美国资本回流和外资流入美国已见成效,如富士康正计划把苹果手机生产线转移到美国,日本最大的高科技企业软银集团计划在美国投资500亿美元、创造5万个工作岗位。主观而言,欧元区、日本等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在财政和债务负担沉重的环境下,并不愿意跟进特朗普的减税政策,然而,一旦面临国际资本大量回流美国,各国政府势必被动减税留住外国资本。因此,特朗普执政以后,将可能引领新一轮全球减税潮。
特朗普不走寻常路地“放大招”,一边关门、一边开窗,既说明其国内实体经济积重难返,亦警示发展中国家自强自立、壮大自己的实体经济。在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投资、贸易与金融纽带早已高度一体化的时代,欧美大国突然掀起的保护主义浪潮,本质上是由于其在实体经济领域渐渐被中国赶上乃至局部超越。
一言蔽之,自由贸易本来就不是任何一国的专利,但保护主义却是全球经济的毒瘤,而应对保护主义的根本举措,仍在于优化营商环境、做强实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