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耀先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科技文化教研部,河南 郑州 451000)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大作用进行了系统论述,并强调要重点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明确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理念和人生智慧,直到今天仍然散发着历久弥新的光芒。深入研究和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主要特征,弘扬、传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内容丰富、难以概括描述的概念。一般来讲,它是由中华文明演化、汇集而成的一种反映中华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是从先辈那里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成为一种文化基因。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由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具有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等鲜明民族特色。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儒家文化,除此之外,它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法家文化、墨家文化等。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2]也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由三种文化组成,即:儒释道文化。其中儒家文化代表了人性中的社会性,道教文化代表了人性中的自然性,而佛教文化代表了人性中的精神性。换言之,儒家主张入世,道家主张出世,佛家主张救世,三者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着中国传统社会的稳定发展。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更为广泛,其内涵也更为丰富,它是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广泛吸收其他多种文化而形成的独具民族特色的历史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及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
2.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文化名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在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特殊喜爱和深厚研究的莫过于毛泽东。毛泽东一生酷爱阅读中国历史和典章古籍,他的文章、诗词、讲话,无不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正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最终形成了第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对于如何继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是毛泽东关注和关心的问题。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3]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传统文化也怀有深厚的感情,并对此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深刻论述。2009年5月13日,他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指出:“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优秀文化典籍蕴涵着做人做事和治国理政的大道理……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4]2013年3月1日,他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5]2014年5月4日,他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再次强调:“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6]中国的文化名人和文化大家也很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学术泰斗、国学大师季羡林认为,国学应该包括外来的与多民族的文明。他在临终前还思考着“大国学”这个概念,他提出的“大国学”把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学、东西南北凡中国地域内之学都包括在内,像满文、藏文、佛教文化等都属于“国学”的范畴。他说,西方有人认为中国到二十一世纪初叶将成为经济大国,甚至是军事大国,其实中国从本质上说是一个文化大国,最有可能对人类文明做出贡献的是中国文化,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文化的世纪。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许嘉璐曾说,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办法,就是诵读古典优秀诗文。他认为,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那些名篇、名句都是人生哲理、中国魂,一篇可以顶其他若干篇。他强调优秀传统文化不是摆设,不是只供学者研究的对象,而是养成民族灵魂的最好营养;如果一种文化产品只存在于博物馆中,一种文艺形式只存在于舞台上,那么可以说它们就是死的东西。同样,如果传统文化只存在于学者的书斋里或研讨会上,那么也可以说,它是死的东西。他认为文化应该活在街道上、活在家庭中、活在人心里。由此可见,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文化名人都非常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汲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促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做好继承、发展和转化、创新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7]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例如,哲学家、国学大师、有着“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的著名学者梁漱溟先生,在其撰写的《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中,曾概括了中国文化的十四大特征。台湾学者韦政通则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十大特征。但笔者认为,概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历史悠久、绵延不绝。中国是公认的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博士在其鸿篇巨制《历史研究》中曾说,在近六千年的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26种文化形态,其中就包括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化体系,即中国古代文化、古印度文化、古巴比伦文化、古埃及文化等。但在这些文化形态中,只有一种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是说,只有中华文明五千年来一脉相承,从未中断,一直延续至今。除此之外,其他三个文明古国都因外族的入侵或其他原因而中断了自己的文明。在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统中,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圣书字)、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都因各自文明的中断而失传,消失在历史的尘烟之中,唯有中国的汉字,伴随着从未中断的中华文明保留了下来。中国传统文化绵延不绝、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犹如长江之水,浩浩荡荡,流经几千年岁月、几十个朝代,默默地积蓄力量,凝聚起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民族精魂,成为炎黄子孙共同的根。在其发展过程中虽然也屡经曲折磨难,甚至几次濒临消亡的厄运,但始终没有中断过,而且在遭受一次次的挫折磨难之后,又一次次地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不能不说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奇迹。
2.兼容并蓄、包容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其所具有的兼容并蓄、包容融合特性。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绝,而且历久弥新,充满生机和活力,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具有博采众长、海纳百川的文化品格,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同化力。因此,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无论哪一种外来文化在传入中国后,最终都会被中华文化所融合、所同化。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像一条奔腾向前的大河,任何外来文化最终都会汇入中国文化的主流之中。比如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以后,虽然其影响曾一度超过了儒家文化,但最终还是被中国传统文化改造成为中国化的佛教;到了宋朝,开始出现了儒、释、道三教合流的现象,即“三教合一、多元一体”;南宋孝宗皇帝主张“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其他诸如蒙古文化、女真文化等,最终都成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这些都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和兼容性。近代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中国化过程,也都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同化能力。毛泽东讲:“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但是,最初传来的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因此,我们党一再遭受挫折。最早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是毛泽东。他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历史命题,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从此,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了胜利。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的不断深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历史命题再次被广泛运用。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相结合,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够与时俱进,能够成为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总之,佛教的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都充分证明了中华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同化能力。
3.持中贵和、追求和谐。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东西,即中国传统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统一”。程思远把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和谐与统一的特点界定为“中华和合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持中贵和、追求和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因此,天人应当和谐。比如《周易·序卦传》中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措。”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应当成为统一的和谐整体。著名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荀子在《荀子·天论》中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强调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不会因为尧是圣君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桀是亡国之君就不存在。老子在《道德经》里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此处的“道”就包含有大自然的意思,既然万物本源于自然,显然人也是自然的产物。老子还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先有自然界,后有人类。强调人们要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庄子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也认为人来自自然界,人与自然万物是统一和谐的整体。二是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体现在人际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和谐统一、贵和尚中。孔子主张“礼之用,和为贵”。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认为人和是取得事业成功的必备条件。在处理人际关系和个人修养上,儒家主张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儒家学说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时的最高原则,孔子把它称为最完美的道德。孔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何谓中庸?宋代理学家解释“不偏之谓中,不易之为庸;中者天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可见,中庸就是强调人们在为人处事上,在思想行为上要恪守中道,不偏不倚,不走极端,做到适度和守常。经过历史的沉淀,持中贵和、追求和谐的精神已经逐渐成为中华民族普遍的社会心理和共同追求。
4.以人为本、道德至上。以人为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突出特征。以人为本就是把人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肯定天地之间人为贵,人为万物之灵,在人与物之间、人与鬼神之间,以人为中心。在我国古代,最早提出以人为本的是春秋时期法家的管子,他在《管子·霸言》中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管仲在这里所说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在我国古代文献中,人与民二字经常连在一起使用。因此,在先秦时代,一些思想家就提出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孟子甚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中国传统文化在强调以人为本时,还格外关注人的道德品质的完善,孔子曾说“为政以德”。古人曰,“士有百行,以德为先”。要求做人德为重,做事德为先。古人还提出要“厚德载物”“以德配位”。
5.求是务实、注重实用。中国文化是一种典型的大陆型农业文化。几千年来,以农耕为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了中国文化注重实际、追求稳定的特点。这种以农为本的务实精神,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倾向——重农抑商。这种传统既导致了中国从古到今都是一个农业大国,商业不够发达;也导致了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没有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那样重视工商业,现代化进程比较缓慢。但另一方面,这种传统也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始终是人口大国,吃饭穿衣问题不解决,一切都无从谈起。直到现在,我们依然把农业问题放在国家发展的首位。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十三五”规划也强调:“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所有这些,都反映和体现出了中国人的务实精神。中国远古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愚公移山、钻木取火等熟为人知的神话传说故事,折射出来的也是中国文化所追求的实用精神。在中国儒家、道家、佛家的三大思想体系中,也都体现出了相应的实践精神,特别是儒家思想,其追求的根本目的是教化,而非宗教,孔子穷其一生所关注的基本都是人事,而不是鬼神,是人的生前之事,而非死后之事。
西方有识之士曾经客观的高度评价中国文明。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19世纪是英国人的,20世纪是美国人的,21世纪将是中国人的。他认为中国的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教能够引领人类走出迷误和苦难。汤因比在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令世人深思的论点:“挽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宣言中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2500年前孔子那里汲取智慧。”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8]
1.兼容并蓄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包容、兼容、宽容思想,对建立多元、和谐世界新秩序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包容和兼容并蓄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例如“和而不同”的兼容精神。“和而不同”出自《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了“和”字。“和而不同”的“和”,一是主张多样性,二是主张和谐性。主张对不同的意见、不同的事物,持以宽容的态度。所以,“和而不同”的前提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承认和尊重世界和事物的多样性。有一位作家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粒相同的沙子,即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姿百态、无限多样的。美妙的音乐,绚丽的文采,可口的佳肴,都是因为不同要素构成的更为美好的事物。世界也正因为多样性而丰富多彩。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周恩来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他创造性提出的“求同存异”思想,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思想的借鉴、创新和发展。1955年4月,他在亚非会议上发表了关于“求同而存异”的著名讲话,强调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宗教信仰的国家,都可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找到共同的出发点。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思想,成功地解决了香港和澳门回归问题,也体现了中国“和而不同”的传统文化精神,为世界提供了解决类似问题的成功典范。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也曾高度赞赏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思想,他指出:“中国人在2000多年前就认识到了‘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道理。”他认为,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2014年4月,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赞赏和倡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思想,他认为,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他指出:“当今世界有70亿人口,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5000多种语言;不同民族、不同文明多姿多彩、各有千秋,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我们要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平共处、和谐共生。”
2.贵和、和谐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贵和、尚和、和合思想,对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化解人类矛盾、冲突有着积极价值和启发意义。对于社会管理者来说,要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必须具有民本主义思想。老子认为,圣人应以百姓之心为心。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唐太宗李世民把自己比喻为舟、把人民比喻为水,提出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执政理念。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谐的思想,毛泽东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主张,邓小平把人民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拥护不拥护作为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江泽民把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三个代表”的重要内容,胡锦涛明确提出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思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9]。和谐思想体现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要求与他人保持和睦和谐的关系。孔子提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孟子由“人和”推而广之,要求人们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的思想。这些都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和睦和谐的思想。毛泽东理想中的“环球同此凉热”“世界大同”境界,胡锦涛提出地“构建和谐世界”思想,习近平提出地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都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3.修齐治平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以儒家思想为重要内容的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个人修养,提出作为国家管理者,要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完善人格”,“立德、立功、立言”。古人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不朽。”其中,“立德”是指做人,即做像尧舜那样道德高尚的人,做像雷锋、焦裕禄、孔繁森那样的道德典范;“立功”是指做事,像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秦始皇统一六国等等;“立言”是指做学问、著书立说,像周易《易经》、老子《道德经》、孔子《论语》等都是元典思想,唐诗宋词闪烁着不朽的光芒。在“立德、立功、立言”中,把“立德”放在了首位,说明在“三不朽”中,最重要的是个人的道德修养。孔子说:“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孔子认为作为社会管理者和领导者,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只有自身端正,才能成为社会和民众的楷模和典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自律,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堂堂正正做官,真正做到率先垂范、以上率下。这些思想和要求,都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3,45.
[2]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 的 讲 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9/24/c_1112612018.htm,2014-09-24/2017-10-20.
[3]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3-534.
[4]习近平.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N].学习时报,2009-05-18.
[5]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EB/OL].http://cpc.people.com.cn/n/2013/0303/c64094-206 56845.html,2013-03-03/2017-10-15.
[6][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0,161.
[7]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ttgg/2016-05/18/c_1118891128_3.htm,2016-05-18/2017-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