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颖杰
(武警学院 科研部,河北 廊坊 065000)
●教育训练研究
关于武警学院科研工作跨越式发展的几点思考
刘颖杰
(武警学院 科研部,河北 廊坊 065000)
当前武警学院科研工作已经进入内涵式发展、更加注重质量的改革创新阶段,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为助推学院科研工作跨越式发展,应运用系统工程理念,围绕学院发展定位做好科研工作顶层设计;以重大需求为导向,以学科领域为基础,合理布局科研团队;以整合资源开放共享为手段,充分发挥科研平台作用;牢牢把握正确导向,改革创新学术科研评价体系。
科研管理;顶层设计;学科建设
为深入贯彻落实《公安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和公安科技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加强科研质量建设,提升科研品质,推动科研战略转型,2017年9月21日,武警学院召开了国家级课题培育申报工作推进会。马金旗院长在会上指出,科研是评价世界一流警官大学的核心指标,学院科研工作要转变工作理念、思路,改变过去以数量增长为主的科研发展模式,推动实现内涵式、跨越式发展,形成更加生动的科研发展新局面。笔者结合参加“第十七届全国科技评价学术研讨会”的收获与学院科研工作发展实际情况,对学院科研工作的发展进行了深入思考。
钱学森认为,他的最大贡献不是在航天,而是提出了系统工程的理论。系统工程是一门新兴的工程技术学科,它的最终目的是使系统运行在最优状态。系统工程处理问题要求从整体性、综合性、科学性、关联性、实践性进行考虑,以达到整个系统的最优化[1]。多年来,系统工程的理念已经应用到军工、航天、经济、管理、社会等众多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高校的科研工作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科研体系改革的关键问题是资源配置失衡和自身发展阶段不明确,改革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学院科研工作进入了新阶段,确立了新目标,即“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国际化的世界一流警官大学”。要求科研工作要进一步提升学术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产出一批引领学科前沿,推进世界、国家和地区社会进步的突破性学术科研成果,到建院60周年时,全面建成教学研究型大学。但是,与学院的目标相比,学院科研工作还有巨大差距,遇到和存在不少问题。比如科研政策、财务政策、教学政策、干部政策相互冲突的问题,教学科研相互争夺人才资源的问题,科研课题与学院学科发展关联度不高的问题等等,都需要科学的顶层设计加以解决,也需要一个高效有序的协调运行机制予以保障。
科研工作是高校的核心职能之一,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学院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武警学院在“十一五”“十二五”科研工作五年规划中先后提出了“教学科研并重”“教学科研并举”等思想,在学院科研工作“十三五”规划中又进一步提出了“教学科研融合发展”的理念,可见,科研工作在武警学院的发展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同时,科研是评价世界一流警官大学的核心指标,当前学院距世界一流警官大学的指标要求差距巨大,大力加强学院科研工作的需求极其迫切。全院上下必须达成科研发展的共识,筑牢思想基础,凝心聚力投入科研工作。
发展目标是学院科研工作的灯塔,科学设定发展目标是科研工作健康发展的前提,目标设定也要适应科研工作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际需求。当前,学院科研工作面临新的发展阶段,科学设定学院科研工作发展目标,就要围绕国际科技前沿、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和公共安全发展的重大问题,大力建设以学术领军人才为核心、重点科研平台为载体、重大科研项目为牵引、原始创新和技术开发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不断提升学院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为建设世界一流警官大学的战略目标提供强有力科研支撑。工作目标是引领,狠抓落实是保证。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和路线图,将总目标细化到每一个部系、每一个平台、每一个团队、每一个人。把个人、团队、平台、部系的发展目标和学院发展目标有机统一起来。既定目标一旦确定,不得轻易更改,必须不忘初心,持续发力,有分工、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工作,不达目的不罢休。
武警学院的运行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各个部门协调运转、各项工作相互促进,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校科研工作与其他各项工作是存在紧密联系的: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是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关系[2]。一方面,科研工作是教学内容的引领、学科建设的支撑,同时是对人才培养的支持;另一方面,教学工作又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人才保障,为科研成果向人才转化、向部队战斗力转化提供了有效途径。后勤工作为科研工作提供条件和经费保障,政治工作为科研工作提供思想政治、制度、人才等方面的保障,纪检工作为科研工作提供廉政监督和服务。要做好科研工作,必须各部门协调联动、大力支持,这就需要建立相应的工作协调协商机制。只有把协调协商工作做好,才能准确把握学院发展战略布局和步骤,创新机制,汇集力量,打好“组合拳”,推进学院建设可持续协调发展。
科研团队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关键力量,科研团队建设是科研工作中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学界对科研团队的研究比较活跃,比如,北京理工大学汪雪峰等研究了跨学科团队与跨学科研究成果的关系;云南农业大学唐秀英等以云南生物产业科研团队为例,探讨了团队认知差异性、团队的协同生态效能等等。在学科交叉融合、合作愈加紧密的趋势下,团队建设对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性愈加明显。
近年来,伴随着科研工作的发展,学院涌现出了一批科研团队,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团队有的以课题组的形式出现,有的以本教研室人员组成,也有的以某个研究机构人员组成。但是随着武警学院科研工作发展进入新阶段,其不足也逐渐显现,成为制约科研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有:团队布局尚不尽合理,团队带头人的培养问题尚未解决,团队成员梯队没有普遍形成,人员稳定性、研究方向稳定性不高,研究团队的评价机制、评价体系尚需完善等。这些问题制约着团队作用的发挥,事关学院科研工作的长远,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由课题组、学科科研团队、重大需求科研团队构成的科研团队体系。
学科的发展是培养人才的基础,也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目标。只有重点支持与学科领域符合度高的研究团队,使研究工作与学科建设方向具有高度一致性,形成合力,才能在同一学科方向上产出教学和科研双成果,实现教学科研的融合发展,而不是在不同方向上产生关联性不强的零散成果。需要采取措施对与学科建设方向不太一致的团队进行调整,对团队中学科方向不强的研究方向进行调整,科研部从科研立项上予以把关,努力形成一批以学科引领的科研团队,并持续推进团队研究能力的提升。同时,也为组建以重大需求为导向的跨学科科研团队打好基础。
基于武警学院公安现役高校的特点,科研选题必须紧贴部队建设与实战,紧贴学院遂行的安保等重大任务,紧贴公安工作改革和国家发展战略需求。每一个层次上的研究都需要跨部系、跨学科,开展深入合作。比如在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工作中,纵向就包含了危机准备、预防、处置、恢复等环节,横向涉及管理、消防、通信、交通等多个学科[3]。需要多个学科科研团队密切合作、联合攻关、持续研究,才能取得有用、可用的研究成果。这就要求我们在组建科研团队时,有更高的站位,更广的视野,聚焦问题导向,打破学科界限,打通专业连接,将学科科研团队有机融合,形成以重大任务、重大需求为牵引的高层次科研团队。
团队要发展,人才是根本,人才建设中领头人是关键。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南京农业大学董维春基于229名青年“长江学者”群体研究显示,拔尖创新学术人才的平均成长周期为20年[4]。可见,人才建设不能够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建设。首先,要高标准选好团队负责人,负责人既要带头研究,也要谋划整个团队的研究方向,对团队人员的发展也要有规划,形成梯队,同时还要注重团队负责人接班人的培养。其次,团队中每个人要有自己的子方向,并持续开展研究,团队负责人要对团队中人员课题立项方向进行把关。再次,团队成绩纳入负责人考核。以鼓励为主,对于团队成绩突出的负责人,给予重奖。通过多方努力,使科研人员成长目标明确、成长路径明晰、成长条件完备。
科研平台是开展科学研究的条件基础,对提升科研水平、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习近平在2013年中科院考察期间强调指出,要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科技投入效率。可见,科研平台建设无论对于国家,还是对于高校的科研发展都至关重要。
经过多年的努力,学院建成了一批科研平台。这些科研平台分布在边防、消防、警卫、维和等多个学科,有国家级、省部级、院级多个层次,有重点实验室、实验中心、智库、非实体研究中心等多种类型。但是也存在一套人马多个牌子、平台之间重复交叉、成果分散、对学科支持性不强、高水平核心成果不多等问题。分析原因主要是:科研平台的科学规划亟须加强,平台冗余需要减少,运行绩效需要提高。
结合学院发展实际需求,谋划科研平台的总体布局,放眼长远确定建设目标。要明确科研平台的学科布局、层次布局、发展目标定位、哪些团队参与、考核指标及进度安排,构建一个具有成长性的立体式科研平台体系,为学院产生一流学科、一流团队、一流成果提供有力支撑。
整理分析当前研究平台的各种资源,根据用途功能等分类集中,形成规模适度、功能配套、成体系的研究实验条件;加强论证、加大投入,购置、研制高水平实验仪器设备,形成学科专业全面覆盖、技术水平引领专业的教学科研公共支撑平台,支持高水平研究的开展;加强研究平台开放共享,提高平台运行效率。一是向学生、教师开放,提升人才创新能力,二是向院外开放,创造科研合作的条件和机遇,提升科技投入产出率。
管理是生产力,也是战斗力。首先,建立统领全局、科学规范、适度集中的科研平台管理模式,有利于从总体上把握平台建设与发展方向,有利于从总体上掌控平台资源。其次,改革平台的评价体系,如将研究方向集中度(包括立项、成果、专利、论文),研究队伍的合理性(团队梯度、团队稳定性、带头人、骨干的成长与培养),研究成果的层次和系统性纳入评价指标体系等等,引导平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科研评价体系是大学科研管理工作的核心,科研评价工作的导向作用是影响科研工作成败的关键因素。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冯文宇提出,要深刻认识大学科研学术评价体系的创新逻辑,实现学术创新与科研评价的价值平衡,促使大学科研学术评价体系及其导向机制真正回归学术、回归学者。让科研人员在宽松和谐的学术氛围中实现自由创造,从而促使大学科研回归求真与创新的本质[4]。
学院的科研工作经历36年发展,科研成果在数量上取得了显著成绩,当前已经进入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科研工作要以质量建设为主线,推动内涵式、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科研评价体系的创新,以适应学院的发展需求。
增加与学科建设紧密相关学术科研成果的权重,引导科研与学科融合,为将公安学、公安技术等学科建设成为引领学科前沿、具有国际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一流学科提供支撑。
增加课题负责人的科研成果评价权重,鼓励年轻人踊跃申报和承担课题,引导有基础有能力的年轻人走到前台,从参与转为牵头,为其成长提供条件。
增加有效专利的科研评价权重,引导专利的应用,减少无效专利;增加被采纳的战略性政策性研究成果的评价权重,引导研究向国家重大需求聚焦;增加解决部队实际问题并取得明显效果的研究成果的评价权重,鼓励科研人员的研究管用、实用,接地气。
平台、团队负责人要承担大量的管理工作,他们的工作直接影响整个团队、平台的发展。因此,要对优秀团队负责人、优秀实验室负责人、优秀智库负责人的工作给予表彰奖励,纳入科研评价体系,引导其积极承担团队等的建设管理工作。
对在科研管理工作中的重大创新给予表彰奖励,鼓励科研管理人员分析梳理学院科研工作的难点热点问题,研究探索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大胆创新管理方式方法,不断提升科研工作的管理水平。
当前是学院贯彻落实《武警学院办学定位与发展规划》的第一个五年,是学院建设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的关键攻坚期。学院科研工作既面临着大有作为的新机遇,又面临着催人奋进的新挑战。需要我们以系统工程理念做好科研工作顶层设计,规划好发展蓝图;以重大需求为导向合理布局科研团队,培养聚集科研力量;以高水平体系化开放共享理念建设科研平台,为科研提供高端高效的条件支撑;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创新学术科研评价体系,引导科学研究回归学术,回归学者。整体布局,精准发力,推动学院科研工作跨越式发展。
[1] 郁滨.系统工程理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9.
[2] 姜平.突发事件应急管理[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
[3] 董维春,朱冰莹.研究型大学“科研漂移”问题的思考:教学与科研相互关系的辨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9):43-49.
[4] 冯文宇.大学科研评价综合改革:导向困局与实践突破[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11):93-96.
OnLeap-forwardDevelopmentofAcademicResearchinTheArmedPoliceAcademy
LIU Yingjie
(DepartmentofScientificResearch,TheArmedPoliceAcademy,Langfang,HebeiProvince065000,China)
At present, academic research in the Chinese People’s Armed Police Academy has entered into a new era, pay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its meaning and quality.Nevertheless, there exist challenges as well as opportunities.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the academic research should be planned according to the system engineering concept in order to serve the Academy’s development strategy.Key suggestions are as follows: setting up a research team directed by important practical needs and based on relevant disciplines,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research platform while integrating resources and promoting resource sharing, and reforming the evaluation system in a creative manner while holding firmly to correct orientation.With these efforts, the Academy’s academic research will attain a leap-forward development.
manage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op-level design;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2017-10-07
刘颖杰(1969— ),男,河北固安人,副教授。
G644
A
1008-2077(2017)11-0056-04
(责任编辑李献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