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能力培养导向的中职语文课程与专业融合的策略研究

2017-01-24 18:55苍中洪
职业 2017年1期
关键词:中职职业专业

苍中洪

一、职业能力的内涵、要素及意义

不同学者从各自领域、不同角度对职业能力的内涵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心理学派认为职业能力是直接影响职业活动效能和使职业活动顺利进行的一种个体心理特征。结构学派认为职业能力是由完成某项任务所需的道德、素养、经验、知识、技能等全部能力单元的构成。过程学派认为职业能力是在特定职业活动中通过对已有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类化而不断发展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综合能力。综合以上观点,笔者将职业能力定义为:个体成功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活动或在特定情境下所必备的一系列稳定的能力特征和素质的综合,是个体具有的职业素质的外化。

职业能力可分为专业技能和职业品质两个方面。专业技能是指个体从事某种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个体需注重掌握技能、掌握知识,以获得合理的知能结构。职业品质是指从事任何一项职业都必须具备的能力,包括从事职业活动所需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发展能力等职业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能力,如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领导和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业创新能力、抗挫耐挫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主动担责能力、获取与加工信息能力、自我认知与评估能力。它是一种跨界的、可支持未来职业向更高层次、不同方向发展或转变的、有助于个体终身不断学习进步所必备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与当前我国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趋向和要求是一致的。专业技能是职业能力得以提升的保障,职业品质是职业能力形成的前提和基础。专业技能和职业品质和谐共生、相互融通,共同构成职业能力。

对中职教育而言,突出中职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体现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终身教育的思想,能够引领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帮助学生实现顺畅、满意的就业,为其人生出彩扬帆奠基。

二、中职语文课程与专业融合培养职业能力的可行性

中职语文课程与专业融合是指针对中职生这一特定教学对象,面向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一现实需求,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弱化传统语文教学的学科性、系统性,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人文性和工具性的鲜明特征,使其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渗透专业教学内容,加强学生对职业素养的认知,二者相得益彰,既能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又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与职业品质的形成。

中职语文课程的学习可为其他课程及知识的学习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任何课程、知识的载体都是语言文字,任何课程、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任何一种知识或能力的教学与接受过程,其本质都是语言活动,都要运用到语言文字这个无可替代的工具。

未来职场对中职毕业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既要有一定的与岗位相适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要有满足职业发展变化需要的综合能力。要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能说会写”的中等专业应用型人才,不仅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具备与岗位、职业、专业、市场、社会紧密关联的日常事务文书、行政机关公文、社交礼仪文书等应用文体的写作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语文学习,离不开语文课程教学与专业的融合。

三、职业能力培养导向下中职语文课程与专业融合的实施策略

1.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语文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效统一始终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而中职教育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方针,大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求。中职语文课程的特征与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在价值取向上是高度一致的。因此中职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主动对接专业就业所需的能力的培养,既要抓住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与渗透,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文精神和职业情操,又要突出中职学生走向职场最需要的口语交际和应用写作语文能力的训练,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作为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和学生语文学习必须明确的目标方向。

2.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其教材既有通用性、学科稳定性的一面,同时又包罗万象,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与其他学科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这就使中职语文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蕴含很大的开发空间。教师应研读教材,针对不同专业职业特点、岗位特征及学生实际,善于开发隐性课程,从不同视角去挖掘隐藏于教材之中的有价值的职业元素,找准与专业知识学习相关联、与专业技能训练相衔接、与职业能力培养相联系的教学突破口和教学侧重点、结合点,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使教材内容的开发处理有效达成语文课堂教学与专业的深度融合,真正实现既使学生从专业角度积极主动地学习理解语文知识,又使学生借助语文学习有效促进专业课程学习。

比如《景泰蓝的制作》一文的教学,这是一篇传统的典型说明文,其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学习本文抓住生产过程的特点,按照生产工序,准确使用术语,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学会有详有略地逐一说明的写法。如果按照语文课堂教学与专业融合的实施策略,结合专业及岗位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那么不同专业其教学侧重点就不尽相同。在重点讲解景泰蓝的制作工序、特征及说明方法基础上,针对不同的专业班级可设计不同的教学侧重点及与专业的结合点。对于市场营销专业,教师可侧重讲授“对事物介绍与描述的先后次序及其逻辑关系、详略得当的结构安排”知识点,然后结合专业岗位特点启发学生,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从业者,面向客户介绍事物、陈述观点时要有逻辑性,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对于建筑专业,教师可侧重讲授“手工艺工人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知识点,然后结合专业岗位特点启发学生,作为未来的一名建筑工人,应学习手工艺工人认真钻研的精神、吃苦耐劳的品质及对美的孜孜以求的态度;对于加工制造类专业,教师可侧重讲授“景泰蓝制作工艺特点的精细繁复”知识点,然后结合专业岗位特点启示学生,在职业生涯中要按照精益求精、精雕细琢、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严格要求自己、锤炼自己,努力成为一名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3.灵活选择教学方法

由于中职学生整体语文基础知识和综合素养与中职语文教学目标的要求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这给中职语文教学造成了很大困难。一些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常常采用注入式教学、“一言堂”教学,导致课堂气氛沉闷、缺少互动、学习效率低,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提高。中职教师应基于学情现实,着眼于学生专业成长发展的需要,针对不同专业特点、专业背景和学生基础,主动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手段,酌情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关系,激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思维和视野,把课堂还给学生,将以“教”为主的教学转变为以“学”为主的教学。

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教师要善于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确定位自身角色,力做教学情境的创设者与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拒当知识的搬运工与学生的操纵者。

例如,给旅游管理专业讲授《长江三峡》,教师要创设与专业及岗位相关的教学情境,激活课堂,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课前划分小组、布置任务、分工合作。要求学生模拟导游身份,做好独立带团游览长江三峡的各项准备工作,运用现代信息手段查询长江三峡各段的起始位置、各自特点,设计从不同城市出发的最佳行程路线和出行方式,借助有关影像资料欣赏新、老三峡的自然之美,体验历代文人墨客笔下诗词歌赋及优美故事传说中所描绘的三峡人文之光,进而形成对三峡的全面感知,丰富自己的导游信息数据库。课上可让学生按小组汇报收集整理的与三峡游有关的重点信息,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表现手法,赏析作者笔下所描绘的三峡瑰丽美景,体会作者流露出来的对祖国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最后要求学生结合学习感受撰写三峡游的导游词,扮演导游带领本组同学“神游”三峡,以此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4.采用多元评价方式

中职学校语文教学需要不断改进考评方式,贴近学生生活和职业教育实际,突出对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考核,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和体系。

由于当前中职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相对比较薄弱、语文综合素质普遍偏低,在语文的学习理解上存在困难,尤其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缺乏兴趣、动力不足。因此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应充分考虑中职学生特点,结合专业发展需要,淡化语文理论知识的考核,突出语文能力等级的评价。不以一次考试来评定学生的成绩,也不以一种考核方式来评定,可与专业密切结合,建立以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与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综合性、发展性评价方式和体系。

例如客服专业的考查,可从语文基础知识、与职业岗位关联的口语交际、与专业有关的调研活动三方面进行,每方面各自目标明晰、具体,以学生认知规律为基点,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为核心,根据教学进程与实际应掌握情况分时段进行针对性测试,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重点放在期中,以实际、实用为考核重点,遵循简易、够用原则。与职业岗位关联的口语交际的考查重点落在平时,可联系客服专业相关工作场景,侧重选取与岗位要求的行业标准、专业技能、形象气质、礼仪规范等学生熟悉的素材,以表达内容与技巧为重点,进行听说能力的考核。与专业有关的调研活动可放在期末进行,既考核学生写作能力,又结合专业考查学生语文综合能力。调研活动可安排在与专业相关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可由专业教师、语文教师共同组织和指导,让学生充分体验、感悟职业环境,最后让学生撰写专业实训调研报告。这样学生易把实训中的见闻、经历、感受、体会作为素材,有话可讲、有感而发。这样写作素材与技能训练相勾连,语文和专业学习相融合,既提升了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又促进了专业思想的巩固。

又如数控专业,在学习应用文知识后可结合专业知识的学习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分笔试和口试分别进行考试。考官可要求学生简单撰写产品说明书、市场调研报告等,口试则要求学生能向“客户”从容自如地宣传、推销自己的“作品”。这样既考核了学生所学语文书本知识及相关专业知识,又考核了学生专业认识能力、创业创新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应用写作能力等实际应用能力。

5.提高教师职业素养

打造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中职语文课堂与专业融合的教学模式,首先要求中职语文教师自身应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教师是教学质量的直接实现者,是教学质量得以保障的关键要素。中职语文教学要突出职业特色,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不仅要求教师具备广博的学科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娴熟的教学方法,而且要求教师要深刻认识把握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了解现代职业规范和专业学科背景,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锤炼自身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自觉将语文学科人文性、工具性的鲜明特征有效融合在职校教育教学之中,通过自身优秀的职业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职业生涯的正向发展。

实现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与专业有效融合,要求中职语文教师在不断提升自身语文能力和素养的同时,要切实通过认识实习、辅助实习、教研交流、技能观摩、企业调研等多种途径掌握相关专业及岗位知识,了解专业及岗位对中职学生语文能力、技能水平、综合素质的全面需求,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及职业能力的形成发展服务,力争成为学生喜爱的一专多能的教师。

实现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与专业有效融合,要求中职语文教师勤奋敬业,认真学习,自觉担负起语文学科所承载的特殊使命。比较传统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与专业紧密融合的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大量教学准备工作,倾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教学对象的层次定位、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甄选、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丰富、教学评价的运用等等,均须教师依据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认真谋划,酌情对待,不能有丝毫的懈怠。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与专业融合是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的实践模式。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旺盛需求,作为文化基础课程的中职语文教学要转变观念,加快课程改革步伐,主动融合专业教学,提升学生语文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以更好实现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作者单位:徐州机电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中职职业专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