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风尚标:贝斯拉德匕首

2017-01-24 18:03江小宁
轻兵器 2017年1期
关键词:瓦特刀柄匕首

江小宁

中世纪末期,骑士仍是欧洲各国军队的主要成员。他们常用的兵器是长矛、长剑与盾牌的组合,而匕首是骑士步战时的辅助兵器,它也是贵族与平民喜欢佩带的防身、决斗兵器。

在14世纪瑞士的墓穴雕像上,可见身着盔甲的骑士,其腰间佩带着贝斯拉德匕首

贝斯拉德匕首即是欧洲骑士的经典匕首之一,它发源于瑞士,14世纪开始流行于欧洲各国,并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不断发展变化,演绎出不同的形制——

贝斯拉德匕首起源于瑞士

考古学家们发现,贝斯拉德匕首最初的形制源自古代瑞士地区。在14世纪瑞士的墓穴雕像上,可见身着盔甲的骑士,其腰间佩带着贝斯拉德匕首。在现今的瑞士国家博物馆,珍藏有一件制造于14世纪的贝斯拉德匕首。该匕首刀柄外表面的木制刀柄片已经丢失,但清晰可见的是,其刀柄与上、下方的护手呈“工”字造型。这件古董是贝斯拉德匕首的早期雏形。随后,“工”字刀柄造型及其演化型的贝斯拉德匕首在瑞士的邻国也流行起来,其中包括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以及其他欧洲国家。

在现今的瑞士国家博物馆,珍藏有一件制造于14世纪的贝斯拉德匕首。该匕首刀柄外表面的木制刀柄片已经丢失,但清晰可见的是,其刀柄与上、下方的护手构成“工”字造型

瑞士国土面积不大,仅4万多平方公里,北邻国土面积35平方公里的德国,西邻国土面积55万平方公里的法国,南邻国土30万平方公里的意大利,东邻奥地利和列支敦士登。历史上,瑞士曾经受到德国日耳曼人、法国拿破仑等外族的入侵。为了抗击外族侵略,公元1291年8月1日,位于瑞士中部的施维茨、下瓦尔登、乌里3个州结成永久同盟,从此开始漫长的建国史。为纪念这一伟大的日子,瑞士人将1291年8月1日定为建国日。在结成永久同盟时期之前,瑞士的骑士们就已经开始使用贝斯拉德匕首。

《瓦特·泰勒之死》绘画。1381年,英格兰农民大起义的杰出领袖瓦特·泰勒(Wat Tyler,1341~1381年)在与国王查理二世的会面中,掉以轻心,被伦敦市长威廉·沃尔沃斯(William Walworth)以贝斯拉德匕首刺杀身亡

瑞士是一个多语种的国家,其官方语言为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罗曼语,并且瑞士大部分国民也会使用英语进行交流,他们的英语程度较高,高居欧洲前三名。贝斯拉德匕首的名称早在14世纪上半叶的许多欧洲语种文献中就已出现。在拉丁语文献中,贝斯拉德匕首的名称曾经以“baselardus”、“basolardus”等称谓出现;在英语文献中,贝斯拉德匕首的名称曾经以“baselard”、“basilard”、“baslard”等称谓出现;在法语文献中,贝斯拉德匕首的名称曾经以“badelare”、“bazelaire”等称谓出现;在德语文献中,贝斯拉德匕首的名称曾经以“beseler”、“baseler”、“basler”、“pasler”、“paslermesser”等称谓出现。

制造于1570年的瑞士贝斯拉德匕首。从1550年开始,瑞士贝斯拉德匕首成为著名的观赏兵器,刀柄与鞘身上常用贵金属加以装饰

贝斯拉德匕首的早期形制

贝斯拉德匕首由刀身、刀柄及刀鞘组成。

刀身

贝斯拉德匕首的刀身长度并无统一的尺寸规定。比较常见的匕首全长为30~40cm,其刀身长度约占全长的三分之二。也有一些贝斯拉德匕首具有较长的尺寸,可达到70~90cm,其刀身长度则占全长的五分之四。

刀柄

贝斯拉德匕首上标志性的“工”型刀柄设计也无统一的形制。早期的刀柄设计成前、后护手相互平行,并且前、后护手长度相近。后来,前、后护手演化成弯曲状。

贝斯拉德匕首的刀柄握持片多由硬木制成,握持片以铆钉或粘合剂固定在刀柄芯上。

贝斯拉德匕首特殊的刀柄结构使得其在搏斗时既能快速进攻和格挡,又不易在使用过程中脱手。除了匕首常用的戳刺进攻方式之外,贝斯拉德匕首也适合以从上向下劈砍的方式攻击对手。

刀鞘

旧时的贝斯拉德匕首刀鞘通常由皮革制成,以便于佩带和快速拔刀。现代贝斯拉德匕首制品中,刀鞘的制作材料常常选择精美的木材做鞘芯,在外层包覆皮革,并在鞘口与鞘尾辅以金属材料作装饰。

贝斯拉德匕首在瑞士的演变

在14~15世纪,贝斯拉德匕首在瑞士及流行的欧洲国家不断被演化,派生出许多匕首类型。16世纪初期,贝斯拉德匕首在瑞士被划分为两个主要类型:瑞士短匕首(Schweizerdolch)和瑞士长匕首(Schweizerdegen)。

瑞士短匕首

瑞士短匕首是16世纪瑞士雇佣兵特有的兵器,其标志性的特征是刀柄两端的护手为弯曲的新月形状。瑞士短匕首刀身为双刃,自刀根至刀尖逐渐收窄,刀身双面起脊,其横截面为菱形。

从1550年开始,瑞士贝斯拉德短匕首成为著名的观赏兵器,刀柄与鞘身上常用贵金属加以装饰,装饰图案为圣经中的重要场景或经典的瑞士历史故事。1600年之后,瑞士短匕首逐渐消失。目前,大约有150件16世纪末期的所谓瑞士短匕首珍品收藏在世界各地,但其中超过半数均为现代制品。

小汉斯·荷尔拜因的著名作品《大使像》油画,创作于1533年,现珍藏于英国伦敦国家博物馆。油画中的人物是两个法国外交官,左边是法国派驻伦敦的大使让·德·丁特韦尔,他右手握持一把制作精美的荷尔拜因匕首

瑞士长匕首

由贝斯拉德匕首演变而成的另一种形制是瑞士长匕首,其称谓“Schweizerdegen”最早出现于1499年。瑞士长匕首的总长度通常为40~70cm,由于其较长,因此也有的将它称为短剑。其刀柄两端也设有与瑞士短匕首相似的新月形护手。

瑞士长匕首同样是瑞士雇佣军的兵器,但后来其使用人群从瑞士雇佣兵逐渐扩展到其他国家军队的士兵以及平民。不过,这种兵器并非是部队的标准装备,通常由士兵自行购置作为备用兵器。由于流行广泛,因此,瑞士长匕首的形制多样,但刀身与刀柄均以贝斯拉德匕首为基础进行变化,由制造者进行各种个性化的创作。自17世纪开始,瑞士长匕首逐渐退出流行。

英国有关

贝斯拉德匕首的文献

当贝斯拉德匕首在欧洲的流行趋势日渐强劲之时,与之相关的浮华之风也一并兴起。有人为了突显自己紧跟时尚潮流,佩带尺寸超长的贝斯拉德匕首。在英格兰诗人威廉·兰格伦(William Langland,1332~1400年)的长篇诗集《农夫皮尔斯》(Piers Plowman)中,描述有两位追求奢华的骑士约翰和杰弗里,他们钟爱在腰间系上银质的腰带,将贝斯拉德超长匕首斜插在腰带里。

《农夫皮尔斯》全书分为两部分:第1部分包括序诗和7个章节,第2部分包括13个章节。序诗用中古文学惯用的梦境和寓意形象的手法,描写诗人在一个5月的清晨,在莫尔文山上听着清泉的潺潺流水声,不觉入睡。梦境中,他看到在一片美好的田野里有农民、僧侣、手工业者、商人、骑士、艺人、乞丐等各式各样的人,诗人一面描写这些人物,一面评论。这些描写无疑反映了14世纪的英国社会景况。

在有关贝斯拉德超长匕首的描述中,目前发现据今最近的文献是1602年的一份记录。它描写在苏格兰的一场决斗中,双方使用贝斯拉德超长匕首进行对战,其匕首长度约为1m。

据史料记载:1381年,英格兰农民大起义的杰出领袖瓦特·泰勒(Wat Tyler,1341~1381年)在与国王查理二世的会面中掉以轻心,被伦敦市长威廉·沃尔沃斯(William Walworth)以贝斯拉德匕首刺杀身亡。

瓦特·泰勒的名字曾经威扬英国,彪炳史册。1381年5月,英格兰埃塞克斯郡抗拒人头税的斗争,点燃了农民起义的烽火。起义迅速扩展到全英格兰,全国40个郡中,约有25个郡的农民参加起义。瓦特·泰勒在起义队伍中具有很高的威信,被推举为起义军领袖。起义军宣誓只服从他和他颁布的法律,没有一个人对他的统率权提出异议。

1381年6月,起义大军向伦敦进军。在进军途中,起义军占领的第一个大城市是坎特伯雷,这是英国中古时期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英国大主教的驻地。瓦特·泰勒率领起义队伍进入这座城市以后,在坎特伯雷大教堂当众庄严宣布:大主教、大法官苏德伯雷被作为国贼判处死刑,不久即将执行。会后,他带领起义队伍进入苏德伯雷及其他达官贵人的住宅,将一切压迫人民的封建文件、档案、记录全部焚毁,并将他们的财产,包括粮食、牲畜,以贱价卖给当地农民。瓦特·泰勒在坎特伯雷的活动是起义军的第一次重大胜利,代表了广大被压迫人民的利益,也赢得了坎特伯雷广大下层人民的欢迎和支持,起义队伍迅速扩大。离开坎特伯雷后,起义队伍在瓦特·泰勒的领导下继续向伦敦挺进。1381年6月13日,起义大军在市民的欢呼声中,浩浩荡荡开进伦敦。首都落入起义军手里,国王理查二世及其御前会议成员被包围在伦敦塔中,瓦特·泰勒成为全国的最高主宰。

但是,作为农民起义军的领袖,瓦特·泰勒也与其他国家农民起义领袖一样,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他的最大弱点是对国王的反动本质认识不足,对国王抱有幻想。瓦特·泰勒认为,只要有了国王的敕令,贵族可以被降服,农奴可以得到解放。因此起义军进入伦敦后,不是首先攻下伦敦塔,活捉国王,逮捕御前会议的全体成员,夺取政权,而是一再要求与国王会见,以致坐失良机,给敌人以喘息机会,反过来绞杀起义军。

1381年6月15日的黄昏时刻,瓦特·泰勒在斯密茨菲尔德广场与国王理查二世进行第二次会见时,一身轻装,仅带一名随从。当时,对付起义的国王军队已经秘密集结,伴同国王参加会见的贵族在丝制官服里也穿上铠甲,暗藏兵器,伺机反扑。而瓦特·泰勒对敌人毫无觉察防范,以致上当。在会见即将结束时,国王的一个卫士跳出来挑衅,辱骂瓦特·泰勒是全肯特郡最大的窃贼和强盗。瓦特·泰勒极为愤怒,拔出匕首想惩罚挑衅者。伦敦市长沃尔沃斯及其随从手持贝斯拉德匕首乘机刺杀了瓦特·泰勒。

瓦特·泰勒之死,使得起义形势急转直下,封建反动势力开始疯狂报复,农民起义军勇士被淹没在血泊之中。

德国有关贝斯拉德匕首

的史料记载

贝斯拉德匕首也是一些偏爱以暴力解决纷争的市民喜爱的决斗兵器,这些市民外出时随身携带着贝斯拉德匕首,因此这一匕首难免会与一些流氓行径扯上关系。在1341年的一份德国纽伦堡法庭文件中,记录有一个男人用贝斯拉德匕首击打一名妇女头部的行凶事件。在14~15世纪,德国的多部法典中都有明文规定禁止非法携带贝斯拉德匕首。

在文艺复兴时期,德国画家小汉斯·荷尔拜因(Hans Holbein the Younger,1497~1543年)的油画、版画作品中常常出现贝斯拉德匕首,因此贝斯拉德匕首在德国也被称为荷尔拜因匕首(Holbein dagger)。例如:小汉斯·荷尔拜因创作于1533年的著名作品《大使像》油画,现珍藏在英国伦敦国家博物馆。油画中的人物是两个法国外交官,左边是法国派驻伦敦的大使让·德·丁特韦尔(1504~1555年),他右手握持一把制作精美的贝斯拉德匕首,右边是主教乔治·德·塞尔维(1508~1541年),当时是法国教会派驻伦敦教皇处的专使。

在纳粹德国时期,德国军队也曾向党卫军和纳粹党麾下的军事组织发送贝斯拉德匕首。

意大利的贝斯拉德匕首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诗人鲁多维奇·亚利欧斯多(1474~1533年)的代表作《疯狂的奥兰多》浪漫长诗中,贝斯拉德匕首被称为是一种剑。《疯狂的奥兰多》叙事诗又译作《疯狂的罗兰》,其是一部中世纪传奇作品。作品以查理大帝与撒拉逊人的战争为背景,叙述查理大帝的骑士罗兰对卡泰伊公主安杰丽嘉的爱情、鲁杰罗与勃拉达曼蒂的恋爱,将骑士的爱情、冒险经历和上百名人物(国王、僧侣、妖魔、仙女等)的故事巧妙地编织起来,把叙事和抒情、悲剧和喜剧融为一体。作品中不但有气吞山河的征战、残酷骇人的杀戮,也有缠绵悱恻的爱情、惊心动魄的比武等,情节引人入胜。作者利用中世纪流行的骑士传奇体裁,反映意大利当时的生活,谴责外国侵略者和封建割据,渴望意大利的和平与统一。

贝斯拉德匕首在中世纪欧洲主要国家的文艺作品中都留下了身影,可见其在当时兵器中的地位与影响。

编辑/曾振宇

猜你喜欢
瓦特刀柄匕首
匕首枪:枪与剑的完美结合
BT40刀柄性能检测装置开发
发明蒸汽机的瓦特
维根斯:德国KEMMLER系列刀柄、配件
造福人类的科学家瓦特
基于IGBT的刀柄热装装置的设计与实现
投之以“匕首”,报之以一笑
Capto C5刀柄关键尺寸的确定
玲珑人生
匕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