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辉
自觉觉人
——浅议张养浩廉行与廉说
张 辉
作为我国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张养浩的清正廉洁为民等思想和事迹也备受后人推崇。张养浩一生清正廉洁为民,富于“仁者之心”、“至公之心”、“清廉之心”,与其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尤其是对孟子推崇至极密不可分。张养浩的清廉学说,为后世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政治财富,对当今的廉政建设有十分有益的借鉴作用。
张养浩;清正廉洁;周穷恤匮
张养浩墓坐落在济南市天桥区柳云社区,陵园的大门上书“水月松风”,墓的两旁有明碑两块。东边的碑文是明朝弘治6年,朝廷委派吏部尚书尹旻前往公祭时所题《祭张养浩文》。其文曰:“呜呼!济南自古虽多名士,独我先生善养浩气,充之建功业,有益于当时,发而为文章,可传于后世。五旬便退,悠游历下之林泉,七聘方兴,拯恤关中之黎庶。凛凛清风,倬倬高致。节全始终,名流天地。齐鲁一人,今昔罕俪。”张养浩,作为元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不仅得到后世朝廷公祭,而且受到如此高的评价,史上并不多见。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历城人。提起他,人们自然想到散曲,想到他那首传诵千古的名作《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足以说明他在散曲方面的成就太突出,作为元曲的重要代表人物,在中国散曲发展史上承前启后,颇具开创性,有“玉树临风”之誉。至于他在其他方面的文学成就,后人亦有很高的评价。
一
少有人知的是,张养浩作为一代名臣,在政治方面也是颇有建树。近代以来,对他政治成就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不能不说,这与他始终忠于元朝的政治立场有很大关系。终元一朝,汉人始终处于社会的底层。著名学者何沛雄曾深有感触地说:“然历代学者、中外专家,研究希孟者少,岂希孟仕元不悔而遭白眼耶?”其实,何止专家学者,就是普通老百姓,也难免受此种思想的影响。尽管张养浩一生关心民瘼,体恤民生,但他墓地的碑刻和石牌坊却在元末农民大起义的浪潮中遭到严重破坏。
但不可否认的是,张养浩确实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元代史学家苏天爵评价他一生的政治行为说:“愚与故赠平章政事张文忠公,深有慕焉。公起诸生,致位至中执法,其牧民则为贤令尹,入馆阁则曰名流,司台谏则称骨鲠,历省曹则号能臣,是诚一代之伟人欤。至治初,公由中书参预,以亲老谢政而归,屏居田里凡逾8年。朝廷重其名德,七遣使者聘之而不果起。及闻西土凶荒,一命即驾,罄思竭力,出币发粟,全活生灵,不知纪极。斯其胸中所蕴,岂寻常者能窥其万一哉。”
二
尤为难得的是,张养浩一生清廉,“节全始终”。他的高洁品格和清正为民思想及著述,“启万古之群蒙”。
大德2年,张养浩在御史台任职期间,因清正廉洁、秉公执法深得丞相不忽木的赏识。一天,他听说张养浩病了,放下身段亲自去家里探望,没想到已在大都谋求发展6年的张养浩其家境却是“荜门圭窦广袤尺许,外乏墙以蔽恶,但缺藩之撑拄”。不忽木走进张养浩在京城的住所后发现,张家竟然家徒四壁,连件像样的陈设都没有,他对张养浩的清廉深感敬佩,禁不住感慨地说:“此真台椽也。”
大德9年,张养浩外任堂邑县尹,为践行儒家“慎独”之说,把自己公退之后的私人住所写了堂名——四知堂。张养浩之所以名其居室曰“四知堂”,还要从他仰慕的后汉名臣杨震说起。杨震到东莱出任太守时,经他举荐的王密时任昌邑县令,为答谢杨震的举荐之恩,王密趁夜深人静,怀揣十锭黄金到驿馆拜见杨震。杨震非常气愤,断然拒绝。王密说:“夜黑人静,是不会有人知道的。”杨震义正辞严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惭愧万分,只好悻悻离去。张养浩在居室门上挂一块“四知堂”的匾额,实际上是把那些送礼人的路给堵死了。
张养浩去职7年后,堂邑县老百姓为他树碑立传。
延佑2年春,张养浩主持科举。在张养浩等人的精心组织下,元朝第一次科举考试成功举行。按照当时的惯例,科举考中者都要到主考官那里去拜谢。这种惯例的形成既有历史渊源,又有现实的官场潜规则所在。当新科及第的进士到张养浩府上拜谒时,他却闭门不见,“书方寸之纸,令阍人谕之曰:但思报国,无一私谢为也。”
张养浩居官时处处为百姓所想,敢于直谏,抨击时政而为权贵所忌,为了谏阻皇帝,更是两次拿自己的生命于不顾。至治元年(1321年)6月,不愿随波逐流的张养浩以父亲病老为由,辞官归隐,8年间朝廷七聘不出。隐居期间,生活节俭,但每当周围的乡亲遇有困难,他都慷慨解囊,出手十分大方。“至于周穷恤匮,复无所靳惜。”张养浩还专门出资购置义田,用义田的收入来救济周边的贫困百姓。
天历2年(1329年),陕西大旱,朝廷受其陕西行台御史中丞。当他听说陕西发生饥民相食的惨剧后,决心接受委任,凛然曰:“吾退处丘园,七辞聘召,闻西土民饥殍流亡,忍不起而拯救哉!”临行前,出家所有,散施乡里之穷者。
自明心志“天上皇华使,来回三四番,便是巢由请下山。取索檀,略别华鹊山。无多惭,此心非为官。”终因积劳成疾,逝于任上。那首《山坡羊·潼关怀古》便是写于西行路上,成为了千古绝唱。
三
张养浩不但身体力行,而且善于总结,他的清廉学说,集中体现在他所著的《三事忠告》中,为后世留下了极其珍贵的政治经验,即便对当今的廉政建设仍有可借鉴之处。
张养浩长期担任地方和中央官员,对官场情况十分了解,加之本人崇尚儒学,使得他对问题分析透彻,见解独到。他总结在地方任职的经验,写出了《牧民忠告》,向县级官员(也可以理解为基层干部)提出了做人、做事的方法。他曾担任监察御史多年,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写出了《风宪忠告》,向监察官员提出了当好监察官员的原则。张养浩还根据自己担任礼部尚书兼参议中书省事的工作实践,写出了《庙堂忠告》,对担任宰相者(也可以理解为高级领导干部)提出了注意事项。这三部著作合称《三事忠告》,向各级官员提出了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官者若以《三事忠告》的要求,一心为国为民,腐败现象和贪官污吏就会大大减少。
《牧民忠告》:上任第二中提到,“禁家人侵渔”。张养浩认为,为官者不能清白自守,往往是由家人的贪欲造成的。“居官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中既不给,其势必当取与人,或营利以侵民,或因讼而纳贿,或名假贷,或托婚属,宴馈徵逐,通室无禁,以致动相掣肘,威无所施。”为了家人的各种贪欲,居官者不得不走上贪污受贿之途。
在《风宪忠告》按行第四中提到:监察官员新到一地,有作奸犯科的官吏,一定会想方设法把监察官员的下属等亲近之人作为重点攻关目标。“彼既内隐其恶,则必多方以求司官所亲之人而解之。”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对下属、身边亲近之人的管教就格外重要,不然弊端丛生。“夫为人弥缝私罪,则何求不得,何请不随。”如果对下属及身边亲近之人要求不严,极有可能会被他们拖下水,受到连累。“为司官者,苟不深防预备,严为禁切,万一连己,悔将何及。”
《庙堂忠告》用贤第二中讲,身居高位者如宰相,一项重要的职责就是选贤用人。“天子之职,莫重择相;宰相之职,莫重用贤。”要做到真正任贤用能,关键是要有一颗公正之心。“况大臣初不贵乎事无不知,第公正其心,无所疾,则智者效谋,勇者效力。”
张养浩在《牧民忠告》开篇讲“省己”、“戒贪”,《风宪忠告》首篇讲“自律”,《庙堂忠告》讲修身第一,可见自我约束对官吏的廉洁是何等重要,越是身居高位者对自身的要求就应该越严格。
诗词歌赋或以抒情,或以明志。张养浩的清廉思想也多体现在他的诗文散曲当中。《公退书四知堂壁》:“袖有归来赋,囊无暮夜金。二年何所得,憔悴雪盈簪。”《上都察院》:“发为廌冠容易雪,心因祸角等闲灰。惭无元素回天策,空负坡仙酹月杯。”《福州》:“荔子种成唐室祸,芦花飘满越王宫。斜阳无限兴亡恨,何事烟波尚尔东。”《观含元殿故址》:“爱煞尧阶土三尺,至今犹与北辰高。”《山坡羊》:“无官何患,无钱何惮,休教无德人轻慢。你便列朝班,铸铜山,止不过只为衣和饭,腹内不饥身上暖。官,君莫想;钱,君莫想。”《雁儿落兼清江引》:“卓然一亭尘世表,不许俗人到。”等等。在任参议中书省事时所写《直省》中,甚至有“说与饥鸢休吓我,掉头巢父正长吟”的诗句。意思是说:告诉那些腐朽的官僚不要以为要抢你的“腐鼠”而吓我,自己正像巢父一样,对禄利掉头不顾,正放声吟诵自己的诗歌以明素志呢!身为当朝高官,口出此言需要何等的气魄与情怀!
四
张养浩之所以富有“仁者之心”、“至公之心”、“清廉之心”,与其所受教育有很大关系。张养浩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对孟子更是推崇之极,这一点从他的名和字中可见一斑。《孟子·公孙丑上》对孟子“养气说”有论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如果说“养浩”还只是表明他悦服孟子养气学说的话,张养浩字“希孟”则直接表达了他对孟子的尊崇,希望成为孟子那样的圣贤。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才有了张养浩犯颜上谏;先“君子不货”,而后有“四知堂”;唯有“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方能归隐乡野,读书吟咏,以文自娱;“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德法兼用成就了张养浩的《三事忠告》。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居仁由义”是张养浩一生的遵循,“自觉觉人”,则是自身道德修养达到一定程度的自然流露。无论什么时代,高尚的品德,对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附:
《永遇乐·谒张养浩墓》
张 辉
难觅桑麻,张公墓在,荷柳依护。抿去嚣嚣,云庄醉墨,散曲声声度。遂闲避诏,绰然受命,星夜潼关末路。此心然、鞠躬尽瘁,叹兴亡众生苦。
清廉举荐,弹劾无贵,《三事》真言传著。玉树临风,省堂别墅,不与俗人伍。江南一曲,沙鸥三舞,人在丹青画处。少人录、文忠政绩,食元俸禄?
(责任编辑 丛文娟)
张辉,济南市政协原副主席(邮政编码 250099)
D222.9
A
1672-6359(2017)05-01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