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得伟大胜利的法宝
——纪念《实践论》《矛盾论》发表80周年

2017-01-24 20:48许全兴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实践论辩证法矛盾

许全兴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海淀 100091)

赢得伟大胜利的法宝
——纪念《实践论》《矛盾论》发表80周年

许全兴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海淀 100091)

毛泽东集革命家、军事家和哲学家于一身。他的《实践论》《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革命经验和中国传统哲学精华三者结合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和哲学思想发展的必然。《实践论》《矛盾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也将中国传统哲学发展为现代的新形态,是人类哲学史上闪耀着异彩的明珠。它们为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正是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指导下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实践论》《矛盾论》是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赢得伟大胜利的法宝,是必读的经典。

毛泽东;《实践论》;《矛盾论》;中国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

引子 毛泽东靠什么赢得新中国

毛泽东,一个生于湖南韶山冲的普通农家子弟,没有上过大学,只是一个师范毕业生,在北京大学李大钊手下当过几个月的图书馆助理员,但他经过28年的艰苦卓绝的奋斗,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在他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扭转了中华民族从明朝中期以来走下坡路的衰颓之势,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开创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新中国成立后,又在他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上取得新的伟大胜利,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与旧中国相比,整个社会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深刻变化,也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毛泽东的一生,在历史长河中,真可谓弹指一挥间。毛泽东靠什么赢得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赢得了新中国,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这是我们这些后来者值得深思的。

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国际国内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没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的胜利。没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的胜利,就没有五四爱国运动,没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迅速传播和中国共产党在那时的成立。没有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没有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革命就不可能如此迅速取得胜利,即使胜利了,也很难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国际条件。就国内条件(这是主要的)而言,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其社会矛盾的尖锐性、复杂性、曲折性是世所罕见的,成了东方矛盾的焦点和东方革命的中心。中国革命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后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客观条件仅仅为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指挥革命战争、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历史大舞台。毛泽东靠什么思想武器在一个经济、政治和文化相对落后的东方大舞台,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令世界惊叹的活剧呢!

笔者以为,既不是靠孔夫子主义,也不是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而是靠马克思主义哲学。

时势造英雄。中国革命的伟大事业造就了众多的领袖人物,而毛泽东是众多领袖人物中的出类拔萃者,是领袖中的领袖。毛泽东之成为领袖中的领袖,既不是他人加封的,也不是自封的,更不是靠玩弄阴谋权术整人起家的,而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毛泽东之成为领袖中的领袖,这与他个人的特点分不开:(1)有改造中国、改造世界的宏图大志;(2)“性不好束缚”,“不盲从他人是非”,“好独立蹊径”,具有创新品格;(3)有渊博的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主张中西文化互补;(4)注重社会调查,“踏着人生社会的实际说话”;(5)终身酷爱哲学,有一颗哲学头脑,有很高的哲学素养。在这诸多因素中,最后一个至关重要。正是由于他有一颗哲学头脑,注重哲学的学习与运用,善于从哲学上思考中国革命,因此,他比其他领袖人物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能抓住关键,掌握方向,站在时代前列,顶住了包括斯大林和共产国际在内的一些错误主张,独立自主地领导中国共产党渡过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最终取得胜利。如邓小平所说:“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的卓越领导,中国革命有极大的可能到现在还没有胜利,那样,中国各族人民就还处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之下,我们党就还在黑暗中苦斗。所以说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这丝毫不是什么夸张。”[1 ]148

毛泽东集革命家、军事家、哲学家于一身,善于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中国革命经验和中国传统哲学三者的精华结合起来,进行理论上的创新,写出《实践论》《矛盾论》(以下简称《两论》)这样的名著,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为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毛泽东在《两论》以后的政治、军事、党的建设、经济、文化、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包括战胜敌人、夺得胜利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均可看成是《两论》的展开和在实践上的运用。从这方面看,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胜利是在《两论》指导下取得的。《两论》是法宝中的法宝。

经毛泽东的倡导,重视哲学的学习、运用和研究成了党的优良传统。在毛泽东逝世后,他的后继者邓小平、陈云等继承和弘扬了这一优良传统,恢复和发展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号召学习《两论》等哲学著作,用毛泽东哲学思想纠正毛泽东晚年的错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不断地总结经验,从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新的历史时期,创造了令世界惊叹的奇绩。

总之,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哲学成为党的事业,民族的事业。《两论》让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赢得了新中国。《两论》是取得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胜利的法宝。今年是《两论》在延安发表80周年,笔者撰写此文以志纪念。

一、毛泽东为什么要写《两论》

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因时代的需要而产生,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遵守,但实践是发展的,单靠老祖宗不行,需要创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毛泽东说:《两论》“都是适应于当时的需要而不能不写的。”[2]109

为什么“不能不写”?

首先是为了从思想理论上清算给中国革命带来严重损失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为了给即将来临的抗日战争提供锐利的思想武器。

如前所说,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成为东方矛盾的焦点和东方革命的中心。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半封建的国家,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国革命怎么搞?这是世界革命史上从未遇到的新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从中国实际出发,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形成了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取得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四次“围剿”的胜利。但当时的党中央,盲目执行共产国际和斯大林的指示,照搬外国经验,否定毛泽东的正确理论和路线,将毛泽东排挤出对党和军队的领导集体,结果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被迫长征。以教条主义为特征的“左”倾错误,几乎断送了党和红军。1935年1月,在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军队中的领导地位,结束了“左”倾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正确的道路,保证了长征的胜利。

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毛泽东根据形势变化,首先解决最紧迫的政治路线,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和策略。继之,1936年12月,到红军大学讲授并写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系统总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教训,批判“左”倾军事路线的错误,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战略战术。该书的显著特点是充满了唯物论辩证法,对“左”倾军事路线进行深刻的哲学批判,将军事理论与哲学思想融为一体,是一本杰出的军事哲学著作,已具《两论》雏形。在毛泽东看来,这还不够,还不是专门的哲学著作。为了揭露错误路线的认识论根源,从根本上克服主观主义,纠正党的错误路线,就必须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提高全党的思想理论修养。为此,毛泽东着力研究哲学,在1937年春夏应邀到抗大讲授辩证法唯物论(讲课因“七七事变”而中断),编著《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两论》是其中最精彩、最重要的两节。

在讲课时,他反复指出,辩证法唯物论是无产阶级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高度的和严密的科学性,同彻底的和不妥协的革命性密切地结合着的、一种最正确的和最革命的宇宙观和方法论,如果不懂得它,我们的事情是办不好的,会犯错误。但如果懂得了它,那就能生出绝大的效果。他强调指出:“辩证法唯物论对于指导革命运动的干部人员,尤属必修的科目。”[3]10由此看来,长征到陕北后,毛泽东发愤读书,研究哲学,写作《两论》,为即将开赴抗日前线的将士们讲授哲学,决不仅仅是为了回击教条主义者用“狭隘经验论”的帽子对他的诬蔑,也不只是为了彻底清算党内错误路线,而是有更深刻的考虑,为即将来临的抗日战争作理论准备。这种理论准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为自己磨制指导抗日战争的思想武器,犹如列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久,为了批判第二国际修正主义、写作《帝国主义论》而在瑞士伯尔尼潜心研究黑格尔哲学一样。二是为即将开赴抗日前线的将士们进行思想理论武装,也为全党迎接伟大的抗日战争进行思想理论准备。

以上说明了毛泽东写作《两论》的直接的实践的需要,这是许多研究者都说到的。笔者认为,从哲学史看,写作《两论》还有理论上的需要,是实现人类哲学思想发展的历史必然。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看,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为无产阶级世界观方法论奠定了科学基础,但他们没有为自己的哲学思想构建一个理论的逻辑体系。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认识论方面,他提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4]142在辩证法方面,他提出了辩证法的十六要素,并归结说:对立统一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但需要“说明和发挥”[4]192。遗憾的是列宁未能对认识辩证途径和辩证法核心展开说明和发挥。20世纪30年代前期,苏联哲学家在编著哲学教科书时试图对列宁提出的认识辩证途径和辩证法核心加以展开和说明。他们虽然也提出了一些新的思想、新的概念,但未能形成一个逻辑体系,未能完成列宁提出的“说明和发挥”的任务,只是为完成“说明和发挥”的任务做了最初的尝试和提供了思想资料。

人类哲学思想发展有它自身的内在逻辑。到了20世纪30年代,完成对认识辩证途径和辩证法核心的“说明和发挥”的任务已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发展的逻辑必然。毛泽东在抗大讲哲学,特别用心写作《两论》,系统地、完整地、深刻地阐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理论和对立统一规律学说,就是为了完成列宁提出的“说明和发挥”任务。至于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发展,由中国的毛泽东来实现,将在后面论及。

再从中国哲学史看,毛泽东著述《实践论》对中国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知行学说做出了科学总结。中国哲学和欧洲哲学在认识论上关注的着重点有显著不同。欧洲哲学的重点是理性和逻辑思维,重视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关系的讨论,形成了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中国哲学则不同,从先秦起就注重知与行关系的讨论,到宋明时期则在知与行的先后、轻重、难易、分合等问题上展开争论,形成了较系统的不同的知行学说。到了近代,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从知行问题入手,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一反传统的“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知易行难说”,提出了“知难行易说”。他在论证“知难行易说”时对知行关系做了多方面的探讨,强调知的指导作用,“能知必能行”。他赋予知、行以现代的内涵,有不少合理的积极内容。但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他依据现代社会的分工,提出了“知行分任”的观点,未能唯物而辩证地解决知行关系。蒋介石则抛弃了孙中山知行学说中的积极成果,发展其中的消极因素,提出了愚民的力行哲学。毛泽东对中国哲学史、包括近代以来的知行学说有着大略的了解。他将孙中山的知行学说推向革命方面,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唯物而辩证地阐明了知与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他用“论实践和认识——知和行的关系”作为《实践论》的副题赫然标出,并在文中论及“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他在结尾时再次强调:“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些表述,都显示出毛泽东是在有意识地对两千多年争论不休的知行关系做出唯物而辩证的当代总结,纠正“知行分任”的错误观点,将知行学说提到新的水平。《实践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发展的必然,也是中国哲学认识论发展的必然。

中国传统哲学有丰富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其主要内容是矛盾学说,即天才地猜测到事物内部矛盾着的双方(阴阳)的相互作用是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看到了对立面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和互相转化,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相反相成”、“物极必反”、“万物皆有对”、“一分为二”等思想即是。这些辩证法思想不仅存在于哲学著作中,而且渗透到政治、军事、道德、文学艺术、医学、自然科学和宗教等各个方面,直接影响到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从毛泽东的早期著作看,他熟谙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他的《矛盾论》将中国古代朴素的矛盾学说赋予了现代的内容和形态,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总之,毛泽东写作《两论》,在实践上是为了清算以教条主义为特征“左”倾错误和指导即将来临的抗日战争做理论准备;在理论上是为了完成列宁提出的对认识辩证途径和唯物辩证法核心的“说明和发挥”的任务,并将中国传统的知行观和矛盾学说现代化。

二、毛泽东为什么能写《两论》

列宁提出的对认识辩证途径和唯物辩证法核心“说明和发挥”的任务,由毛泽东在20世纪30年代完成,这并不是偶然的。

“事物的辩证法创造观念的辩证法”[4]165。毛泽东之所以能完成列宁提出的“说明和发挥”的任务,首先是如前面所说的,十月革命后中国社会矛盾的尖锐性、复杂性和曲折性为世所罕见(可见《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逐渐成了东方矛盾的焦点和东方革命的中心。《两论》正是中国社会客观矛盾运动辩证法的理论反映。战争是人类矛盾斗争最高形式,也是人类能动性最高表现。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战争中表现得最为充分。其次是中国革命经历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与失败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与失败。只有经历了革命战争的两次胜利与两次失败的实践,才能对中国革命的规律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才能对认识的根本规律有深切的理解,也才能著述《两论》。在此之前是难以做到的。

从主观条件讲,因为毛泽东兼具革命家、军事家和哲学家的优点。

毛泽东从学生时代起就重视哲学,提出改造中国“非普及哲学不可”。他中外哲学著作都读。他手抄恩师杨昌济译的《西洋伦理学史》(手稿)七本,在读十万余字的《伦理学原理》时写了一万二字批语,仅此就可见其用心苦读之一斑。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后,他依然“喜研究哲学”,明确认识到“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更可贵的是他善于运用矛盾分析方法,从主客观关系上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找出中国革命规律,指导中国革命。自然,他对中国革命和中国革命战争的哲学思考和总结也有一个过程。他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等著作中通过对中国社会尖锐的、复杂的、曲折的和极端不平衡的矛盾的分析,论证了红色政权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根据,初步揭示了中国革命走由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规律。他还从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上总结红色政权存在发展的主观条件,强调革命的主观指导要符合客观实际,反对主观主义。他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中国革命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情况”和“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5]109。上述著作均是唯物辩证法在中国革命实践中活的运用。在江西时期,他的哲学思想已初具轮廓。1936年,美国记者斯诺在保安采访毛泽东后就得出这样的结论:“毛泽东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是个认真研究哲学的人”,有自己的“哲学体系”[6]109、115、116。斯诺的印象是正确的。陈毅也早在延安时就认为,毛泽东的正确思想体系,在江西时期就开始形成,他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已基本上有一个初步的完整体系[7],只是未形著于文字。《两论》是毛泽东以往哲学思想的总结和升华。

《两论》的产生不仅是为即将来临的抗日战争作思想理论准备,而且也与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战争的转变直接相联的。在处于“围剿”与反“围剿”的艰苦的战争环境下,毛泽东可以在马背上哼诗词①,但不能在马背上写论文。因为论文的写作需有时间进行思考,哲学思想尤其需要沉思。虽然任何真正的哲学思想都源于社会的矛盾运动和社会生活,但任何真正的哲学思想都离不开前人和同时代人的思想资料,而不可能凭空产生。这就需要哲学家有时间坐下来读书、思考。长征到达陕北后,情形起了根本性变化。由于实行了抗日统一战线的政策,红军与东北军、西北军达成共同抗日的默契,有了以延安为中心的相对稳定、安定的根据地,可以读书、办学和研究、著述。抗大邀请毛泽东讲哲学直接催生了《两论》的诞生。从这一点讲,没有抗日战争,就很难在那一时间产生《两论》这样的著作。

毛泽东是善于利用时机的战略家。他抓住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战争转变的空隙,在陕北偏僻之地,通过各种渠道,搜罗上海、北京等地出版的书籍,尤其是哲学著作,发愤读书。从斯诺的《西行漫记》看,毛泽东的读书范围,“不仅限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家,而且也读过一些古希腊哲学家、斯宾诺莎、康德、歌德、黑格尔、卢梭等人的著作。”[6]67-68据笔者在1980年的学术调查考证,从《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看,毛泽东讲哲学时的参考书,除已出版的《反杜林论》等马列著作外,主要有当时中国哲学界盛行的苏联哲学家30年代集体编撰的三本哲学著作:即《辩证法唯物论教程》,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著,李达、雷仲坚合译;《新哲学大纲》,米定、拉里察维基等著,艾思奇、郑易里译;《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上册,米汀等著,沈志远译。这三本著作,正如三位译者、著名哲学家在各自为译作写的序言中所说,是“辩证法唯物论的现阶段”(李达语),是“价值最高的,现阶段哲学发展的里程碑的著作”(艾思奇语),是“最完备的新哲学和新社会学的教科书”(沈志远语)。《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除《两论》外,其余的绝大部分是名副其实的提纲,其内容主要是苏联三本著作的“集粹”和“改写”,毛泽东本人的说明和发挥虽有,但不多。《两论》则已不是提纲了,而是讲课记录稿的整理,结合中国革命经验和中国哲学史进行了创造性的说明和发挥,已是中国化的认识论和辩证法。这也是毛泽东只把《两论》收入《毛泽东选集》的缘由。从《实践论》看,毛泽东还吸取了青年哲学家艾思奇的《大众哲学》的某些思想。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毛泽东虽然为党的领袖,是博古通今的学问家,但他始终以小学生的态度向人民学习,向马列学习,向古人学习,向一切人学习。“两论”与列宁《哲学笔记》之间的联系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苏联三本哲学著作为中介而实现的。“两论”是以当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新成果为理论前提的,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新成果基础上的中国化。从这一方面看,没有苏联30年代哲学著作的理论准备,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30年代前期的广泛传播,没有在延安窑洞对最新哲学著作的认真研读,毛泽东就不可能编著《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也很难写出《两论》。这是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前人的思想资料只是提供形成新的哲学思想的出发点,思想资料如何运用、加工和改变,则取决于时代的需要,取决于哲学家本人的阅历、实践经验和哲学修养。李达、艾思奇和沈志远三位苏联著作的翻译者、专门的哲学家,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书本知识而言要胜于毛泽东,但若将他们的哲学著作中有关认识论、对立统一规律学说的阐释与《两论》相比较,就不难发现,从体系到内容均逊色得多。他们的体系基本沿袭苏联著作,他们没有吸取“矛盾特殊性”、“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等有价值的概念和命题,而《两论》从体系到内容均高出苏联教科书,尤其是对“实践和认识、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矛盾特殊性”、“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等原理做了创造性的阐述和发挥。两者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作者的经历、工作和实践经验的不同。毛泽东不只是一般地参加中国革命,而是中国革命战争的主要领导者和指挥者,有同党内错误路线进行直接的、艰难的斗争经历,因而从中深切地感受到实践问题和矛盾问题是党内思想路线方面两个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而中国革命正反两方的经验也为阐释理论和实践、主观和客观、矛盾特殊性、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等理论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因此,将《两论》与李达等同时期专门哲学家的相关著作相比较,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两论》“决不是苏联教科书的简单重复,而是中国社会矛盾运动的产物,是中国革命经验的结晶。”“不是亲自参与领导中国革命的人,没有直接同陈独秀、王明等机会主义路线斗争的人,是不可能写出这样杰出的哲学论著的。”[8]180-181

毛泽东能写出《两论》,对中国传统的知行观进行科学总结和对中国传统的朴素辩证法赋予现代内容,这同他具有渊博的中国哲学文化知识分不开。这是在前面已述说了的。

总之,《两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革命实践经验和中国传统哲学三者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之所以能写出《两论》,是因为他具有集革命家、哲学家和精通中国历史文化的学问家于一身的优点。专门哲学家难于写出“两论”这样的论著。“两论”决不是书斋的产物,更不是从任何书本上可抄得的,而是凝结了中国革命血的经验教训。上世纪60年代,毛泽东曾讲过,“毛选”是血的著作,是付出了流血牺牲的代价的[9]19。这其中无疑包含《两论》。“抄袭说”可休矣![10]

三、《实践论》要义及其理论贡献

《实践论》总结了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吸取了当时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最新成果,继承了中国哲学重视知行学说的传统,从宏观上全面地阐述认识的辩证途径,揭示认识发展的根本规律,完成了列宁提出的对认识辩证途径的说明和发挥的任务,唯物而辩证地解决了中国哲学长期争论不休的知行关系问题,将中国传统的知行学说发展为现代的新形态 。

(一)实事求是,主观与客观相一致

这是《实践论》的理论前提。毛泽东在讲《实践论》前先讲了“物质论”、“运动论”、“意识论”、“反映论”等辩证唯物的基本原理。《实践论》是建立在“物质论”、“反映论”的基础上的。因此,《实践论》虽很重要,但决不能孤立地学习和运用《实践论》,更不能认为学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仅学《实践论》就可以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上讲,实践观点很重要,但不管多重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是建立在辩证物质论的基础上的。离开物质论讲实践论,在理论上就会导致实用主义的实践论,在实践上就会导致工作中的主观主义。

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毛泽东在中国革命过程中把一个最抽象的哲学基本问题转化为实际工作的基本问题:即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在革命中,主观与客观相分裂,犯主观主义,政治上导致 “左”的盲动主义和右的机会主义。在战争中,主观符合客观,就打胜仗,主观不符合客观,就打败仗。多打胜仗,少打败仗,关键在于把主观与客观很好地符合起来。客观世界是第一性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实践论》写得好:“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11]284这一道理并不是人人都懂得。毛泽东在延安整风中把主观主义提到“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的高度来认识。张闻天在延安整风中结合自己的经历说: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的最普遍的真理,我们中国党是支付了极大的代价,才把它接受过来的。[12]319学哲学,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是要分清唯物论与唯心论,解决好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的问题。这是思想路线的首要问题。

总之,学习《实践论》必须以辩证物质论为前提。如何才能做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这是《实践论》要解决的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新体系的提出

翻开苏联及我国30年代的哲学著作,不难发现,它们大体上均是按照以下顺序阐述认识论的:意识的起源;认识的形式,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思维的方法,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抽象与具体;真理论(包括实践是检验的标准)等。优点是认识过程讲的比较细,缺点是没有体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特点。《实践论》虽然是在讲“真理论”后讲的,但它主要不是讲检验真理的标准,而是抓住认识与实践这一认识过程的基本矛盾,从宏观上阐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辩证运动过程,阐明认识与实践、知与行的具体历史统一,揭示认识发展的根本规律。毛泽东之所以能突破苏联的认识论体系,这与他对党内主观主义的批判和对中国传统知行观的总结密切相关。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科学说明

毛泽东把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冠以“实践论”的标题,极富有新意,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尚属首次,表明他对实践理论的极其重视。

毛泽东是写文章的高手,善于“立片言居要”以“警策”全篇 (陆机《文赋》)。《实践论》开宗明义地写道:“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11]282由此往下铺陈整篇论文。这“片言”确实把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中的地位突显出来了,而且表明了马克思的唯物论同以往的旧唯物论的根本区别之所在,表明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唯物史观是密切相联的。没有生产观点和阶级斗争观点,就不可能真正懂得和掌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理解的实践是人有目的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人类特有的自觉能动性。人所参与的、从事的一切社会活动都是实践,包括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实践论》指出:实践的基本的形式有三种,生产实践、阶级斗争(改造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是最基本的、决定其他的实践形式,是人类认识的基本来源。人的实践有社会性,在阶级社会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在战争年代,《实践论》把科学实验列为社会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之一是难能可贵的,是有远见的卓识。

《实践论》第一部分的重点是论述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作用。

1.认识的来源:人的正确思想,不是头脑固有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的,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有在亲自参加变革事物的实践中,才能接触事物,才能暴露事物的本质,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观察重要,亲手去干更重要。不动手,不亲自做试验是不行的。“实践出真知识” 。“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搞社会主义实践中学会搞社会主义。认识来源于实践,这是就人类整个认识而言,就任何一个新思想、新理论产生而言。“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11]288。就个人而言,受教育、读书是获得知识、理论的必不可缺的重要途径。但要把书本上的知识、理论真正变为自己的东西,还得由个人的实践、社会经验。古人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2.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随着实践由低到高发展,认识也随着由低到高发展。人的认识、理论有相对独立性,往往落后于实践,这样理论与实践就发生矛盾,实践会冲破过时的理论、教条,推动认识的发展,产生新的理论。实践推动思想解放,产生新的理论。实践无止境,解放思想无止境,认识发展无止境。

3.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以前没有能解决真理标准问题。有的把权威当标准:即把上帝、教主、“圣经”、皇帝、圣人的话当真理。中国古代有以皇帝“圣旨”为是、“以孔子是非为是非”、“非圣即违法”,现代则有“唯上、唯书”为是。实用主义则奉行“有用就是真理”。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是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相符合的认识,只有把理论运用于实践过程中得到了思想中预想的结果时才被证实。离开实践去争论谁发现了真理是不可能解决的。实践对真理的检验有一个过程。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思想上的不正确,而是力量对比,暂时失败了。也有一时的实践证明似乎是成功了,但尔后实践的发展却证明是错误的。实践的证明有确定的一面,又有不确定的一面。不要过早下结论,要在过程中检验。

4.认识的目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针对主要危险是脱离实践的教条主义,毛泽东在论述实践的地位作用时着重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11]288。这与马列经典作家强调检验真理的标准有所不同。

(四)认识辩证途径的明晰阐述

列宁虽然提出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但并没有展开。《实践论》解决了这一理论问题。它把整个认识过程分两大阶段:即从实践到认识(物质到精神)、又从认识到实践(精神到物质)的两次飞跃。而从实践到认识又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两个小阶段。

感性认识是人通过眼、耳、鼻、舌、身五官及作为感觉器官延伸的各种认识工具而获得的认识,其特点是形象、生动、丰富,但反映的是事物片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的东西。因而属于认识第一阶段,低级阶段。“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11]286不能“跟着感觉走”,否则要犯错误,受骗、上当。

感性认识有待发展到理性认识。人们在实践中借助于思维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整理、概括,进行“科学抽象”,形成对事物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认识,亦即认识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理性认识是认识的第二阶段,高级阶段。科学研究就是要认识事物的全体、本质和规律。

《实践论》反复论说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两者互相渗透,在实践基础上统一。既要尊重实践,反对轻视感性认识、轻视经验的唯理论、教条主义;又要尊重理论、知识,反对轻视理性认识、轻视理论的经验主义。

感性认识如何向理性认识飞跃?为了保证飞跃的正确,毛泽东提出了两个条件:一是感性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只有材料可靠、丰富才能“加工制作”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二是科学思考和抽象,“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11]291。这两条缺一不可,而后者更重要,要求运用唯物辩证方法对丰畗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即运用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抽象与具体、历史与逻辑等方法进行科学抽象,造成正确的概念和理论的系统。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是在反复思考过程中实现的。毛泽东提倡多思,多想出智慧。他还指出,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基础是实践,人们正是在反复的实践过程中实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推移。

在西方哲学史上,哲学家认为,哲学的任务在于求得真理。马克思提出,哲学不仅在于认识世界,而且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列宁提出认识的辩证途经,不仅指由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而且包括由抽象的思维再回到实践的过程。很遗憾,苏联的教科书及中国的著作却囿于西方传统认识论观念,认识过程只讲到认识真理为止。中国党内教条主义者脱离实际,不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空谈一阵,束之高阁。针对以上两种情形,《实践论》强调,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这是认识运动的一半,而且是非十分重要的一半,更重要的是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为什么由理性认识到革命实践的能动飞跃更重要?第一,认识的最终目的不在解释世界,而在于改造世界。第二,只有回到实践过程,才能补充和完善认识,才能检验真理。《实践论》把第二次飞跃看得比第一次飞跃更重要,这是前人未说过的。

第二次飞跃怎么飞?这是比第一次飞跃更复杂、更艰难的过程。第一次飞跃,是由具体的个别到抽象的一般的过程,以求得一般规律;而第二次飞跃则是由一般的抽象到具体个别实践的过程,实现对具体事物的改造以满足人的要求。第二次飞跃不仅有把一般的理论具体化为改造世界的方案(即实践观念),化为政策、计划、办法、工程的图纸等认识问题,而且更重要的包括如何将改造世界的方案实施的实践过程。第二次飞跃实质上是如何改造世界的问题。笔者在纪念《实践论》发表70周年时撰写了《应重视改造世界规律的研究》,之后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自我革命》一书中做了进一步展开说明。

(五)人类认识根本规律的概括

认识是一个复杂的曲折的过程,一个正确的认识要经过实践与认识多次反复才能完成,犯错误是难免的。因此,要正确对待试验、实践过程中的错误、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要允许失败、犯错误,不要悲观、泄气。关键要善于总结经验,使错误转变为正确。要有冒险精神。在干中学,边干边学,边学边干。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及时总结,错了就改。

《实践论》阐述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人与实践,都是具体的历史的,受一定历史条件制约。任何过程因内部的矛盾和斗争,都是向前发展的,无止境的。客观过程发展了,人的认识也必须随之发展,也是无止境的。因此,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矛盾的统一。《实践论》揭露了机会主义认识论根源在于主观与客观相分裂、认识与实践相脱离。思想落后于实际,表现为保守的右倾机会主义。思想超越客观过程,则表现为“左”的冒险主义。

《实践论》提出在改造客观世界中改造主观世界的任务,即“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11]296。重视主观世界的改造,这是吸取了中国传统哲学的优点。不重视或放松了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是改造不好的。

《实践论》在结束语中对认识根本规律做了经典性的总结:“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11]296-297这为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实践和认识过程中的再认识就是对实践和认识过程的总结、反思。毛泽东曾讲,“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13]。他又指出:“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14]325可以认为,善于总结经验是毛泽东成功之道的秘诀,也是邓小平成功之道的秘诀。一个政党、一个群体以至每一个人,都要善于总结经验,在相同条件下,进步的大小,发展的快慢,取决于能不能善于总结经验。

要善于总结经验,需要有科学的方法论——唯物辩证法。这是《矛盾论》所要阐述的内容。

四、《矛盾论》要义及其理论贡献

在人类认识史中,无论中国和外国,对宇宙发展的认识从来都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黑格尔是哲学史上第一个自觉地论述辩证法的哲学家,但他的辩证法是唯心的观念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对其进行批判的改造,形成了唯物辩证法。列宁则进而提出对立统一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但需要说明和发挥。毛泽东在《矛盾论》里遵循列宁指出的唯物辩证法发展的方向,吸取了苏联教科书的成果,结合中国革命实践经验和中国传统辩证法的精华,针对党内教条主义错误,完成了对对立统一规律进行系统地说明和发挥的任务。

(一)两种宇宙观根本对立的阐述

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其根本缺陷在于否认事物因内部矛盾引起发展。唯物辩证法则从联系的、发展的和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唯物辩证法并不否认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但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11]302。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即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这是矛盾的客观性、普遍性和绝对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矛盾即是事物,即是运动。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一个政党要引导革命到胜利,必须依靠自己政治路线的正确和组织上的巩固。”[11]303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是宇宙发展的根本规律,也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矛盾辩证法,“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11]304矛盾以揭露为好,捂是捂不住的。要敢于正视矛盾和揭露矛盾,善于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

(二)矛盾特殊性的详尽说明和发挥

矛盾是普遍的,但不同事物的矛盾是不同的,具有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认识矛盾的特殊性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就人类认识运动的秩序说来,总是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的这样互相联结着的两个认识过程。认识矛盾特殊性的重要性归根到底在于,只有认识矛盾特殊性才能找出正确解决矛盾的方法。因为不同质的矛盾,只有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教条主义者不了解认识矛盾特殊性的重要意义,不懂得“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严格地遵守的一个原则”[11]311,拒绝对具体事物做任何艰苦的研究工作,结果只能使革命遭受挫折。

怎样研究矛盾特殊性?研究矛盾特殊性就是要研究“各个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各个运动形式在各个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各个发展过程的矛盾的各方面,各个发展过程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以及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方面”等五种情形[11]317。归结起来有以下三方面:一是要研究不同事物矛盾的特殊性;二是要以发展的观点研究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特殊性,注意区分不同过程、不同阶段的特点;三是要全面地研究矛盾诸方面的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具体事物具体分析。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不论研究何种矛盾的特性,都不能带主观随意性,必须对它们实行具体的分析。离开具体的分析,就不能认识任何矛盾的特性。教条主义因为没有这种研究态度,所以弄得一无是处,我们必须以教条主义者的失败为鉴戒,学会这种研究态度,舍此没有第二种研究法。具体事物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必须反对主观随意性,把辩证法牢牢置于唯物论基础之上。离开唯物论的辩证法就变成变戏法,变成主观主义、诡辩论。

(三)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的界定和论证

复杂的事物包含着多种矛盾。各种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不能平均看待,必须加以具体分析,区别其主要的和非主要的。同样,无论什么矛盾的双方,其发展也是不平衡的,不能平均看待,必须加以具体分析,区别其主要的和非主要的。世界上没有绝对地平衡发展的东西。“对于矛盾的各种不平衡情况的研究,对于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主要的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的矛盾方面的研究,成为革命政党正确地决定其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方针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一切共产党人都应当注意的。”[11]326-327

“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11]320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因此,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11]322

“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11]322矛盾主要方面与非主要方面的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依据事物发展中矛盾双方斗争的力量增减程度,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的。“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了变化,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11]323

(四)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理论的展开和发挥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双方的相互关系,即既互相依存、又互相排斥、互相转化的矛盾关系。《矛盾论》将矛盾同一性概括为两种情形:“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11]327《矛盾论》尤其重视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的互相转化。“只有现在的和历史上的反动的统治阶级以及为他们服务的形而上学,不是把对立的事物当作生动的、有条件的、可变动的、互相转化的东西去看,而是当作死的、凝固的东西去看,并且把这种错误的看法到处宣传,迷惑人民群众,以达其继续统治的目的。共产党人的任务就在于揭露反动派和形而上学的错误思想,宣传事物的本来的辩证法,促成事物的转化,达到革命的目的。”[11]330矛盾着的对立面转化是有条件的,缺乏一定的条件,就不能成为矛盾,也不能转化。矛盾转化理论充分体现了辩证法的革命性。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做转化工作。

《矛盾论》发挥了列宁有关同一性的相对性和斗争性的绝对性的思想,指出同一性的相对性在于:同一性中包含着斗争性,而斗争的结果,迟早会导致对立面同一体的破裂。因而,对于任何一个具体事物说来,对立面的同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过渡的,因而也是相对的。“一切过程都有始有终,一切过程都转化为它们的对立物。一切过程的常住性是相对的,但是一种过程转化为他种过程的这种变动性则是绝对的。”[11]33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限制、互相否定的属性。矛盾的斗争无所不在,贯串于过程的始终,所以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11]333任何矛盾的双方始终存在着既互相斗争,又互相同一的这种双重关系。辩证法要求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又要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坚决反对只讲同一,否认斗争,或只讲斗争,否认同一的形而上学。

《矛盾论》还论述了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的区分及其转化,指出对抗只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斗争的形式、解决矛盾的方法也不同。必须具体地研究各种矛盾的斗争情况,区分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切不可将解决某一种矛盾的方法当作公式去套在一切事物身上,否则要犯错误。

(五)矛盾问题精髓的提出

毛泽东在阐述矛盾学说时始终十分注意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相对性与绝对性的关系。他指出,每一个事物内部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还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研究事物时,应当发现一事物内部特殊性与普遍性的两个方面及其互相联结,要善于从特殊性中发现普遍性,从个性中概括出共性;同时又要善于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特殊性,进而丰富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两者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矛盾的共性是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并贯串于一切过程始终,运动即矛盾,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是普遍性、绝对性。矛盾的各各特殊,形成个性,一切个性具有暂时性、相对性。特殊性中存在普遍性,个性中存在共性,相对性中存在绝对性。最后,《矛盾论》明确提出:“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11]320

如何理解这一“矛盾问题的精髓”著名论断?从理论上讲,这个问题贯穿于对立统一学说的各个方面,是理解对立统一学说的钥匙。只有懂得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辩证关系时,才能真正把握对立统一学说的丰富内容,才算真正懂得辩证法。如果割裂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或片面地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那就没有辩证法,陷入了形而上学。从实践上讲,这个问题是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的关键。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相互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精髓论断的提出是反对党内教条主义的哲学总结,这对指导具体分析和解决矛盾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两论》是必读的经典

《两论》是经实践反复检验证明了的科学论著,为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基本教材。我们党依靠《两论》赢得中国革命、建设的伟大胜利。重视哲学的学习和运用、重视《两论》的学习和运用已成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习近平同志在《领导干部要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讲话中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很重要的是学习毛泽东同志的重要著作。他在列举“需要反复精读”的毛泽东著作篇目时,首先列出的是《两论》。他指出:“这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两篇代表作,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作出哲学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15]234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途中,《两论》依然是我们党赢得伟大胜利的法宝,必读的经典。

《两论》阐明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智慧之学,聪明之学,对个人成长成才,成就一番大业至关重要。李瑞环、倪志福从一个普通工人,一步步走到党和国家最高领导层,其中有何诀窍?重要的一是靠学哲学用哲学,尤其是活学活用《两论》。他们从青年时起,就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活学活用毛泽东哲学思想,指导技术革新和自己的工作。李四光、钱学森、童第周等老一辈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十分重视《两论》的运用。这里特别要讲钱学森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两论》的体会。他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法宝,是尚方宝剑,你不要这东西是要吃亏的。懂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才是真正解放的人。毛主席的《实践论》和《矛盾论》,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光辉篇章。我回国后曾反复学习,深受教育。”他自觉地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自己的科学研究和工作。他说,他的“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的工作过程是以《矛盾论》为指导的。”他建议科学工作者结合科学研究学习《两论》,并说,“我就从这两篇著作中学到辩证唯物主义的。”[16]88-91习近平同志在谈到要重视学习哲学时特别讲到钱学森对《两论》的学习和评价,指出:“钱学森同志所以能够在‘两弹一星’事业和其他科学事业中作出那么大的贡献,是同他真正掌握并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密切相关的。”[15]235-236

《两论》对指导企业创业、经营管理有重大意义。大庆的基本经验是《两论》起家,这是写进了1964年12月周恩来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的。在商业社会,香港企业家靠《两论》起家赚钱。1993年10月3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如下报道:香港金利来集团主席曾宪梓用836万港元购买著名画家刘宇一的油画《良宵》②。曾先生对采访记者说:“毛主席的书我读了很多。1963年来港后,我还时常看,主要是《实践论》《矛盾论》。在商业社会读毛著别有体会。他的理论可以指导实践。”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国内不少著名的企业家亦很重视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学习与运用,成为拥毛的粉丝。

经毛泽东提倡,哲学成为民族的事业,哲学的普及、大众化对我国社会发生深刻影响。一位台湾大学教授到厦门大学任教,他与其他由台湾来内地的教授交流,发现内地大学生说话滔滔不绝,分析思维能力比台湾大学生强,其原因是, “大陆学生,如‘从现象看本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他们从这些哲学思想中学会了分析事物的方法。”(见《环球时报》2009年7月28日)这位大学教授的认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两论》的思想已深深融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日常生活。

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和精髓。学习马克思主义,一般地说宜从学习哲学入手。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哲学著作时,一般地说宜从学《两论》开始。依据自己切身体会,李瑞环认为,“在《两论》指导下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事实,是大家所熟悉的。大庆就是靠《两论》起家的。……学哲学仍然可提倡从学《两论》入手。”[17]11这是一个成功的、有普遍意义的经验。当然学哲学不能限于仅学《两论》,而是由此入手,以后再深入展开去学其他内容。

《两论》不仅是中国的经典,而且也是世界的经典。

《两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的论证,受到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高度评价,影响广大、久远。《实践论》在《人民日报》发表前,联共(布)中央政治局于1950年12月10日做出决议:“在《布尔什维克》杂志上发表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同时,《真理报》配发编辑部文章,高度评价《实践论》,称“作者全面考察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并且论证和发展了每一原理”。《两论》得到斯大林和联共中央的如此重视和评价,这是空前的,绝无仅有的。《两论》写进了1958年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两论》在上世纪50年代收入《毛泽东选集》后,如日本学者所称,“像潮水般地涌进日本”。至1977年,在日本出版的《两论》译本有十五种之多。《两论》成为一些共产党思想理论建设的教材,也为许多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推崇。法国哲学家茄罗蒂在《论自由》书中多次引证《两论》。《两论》对阿尔都塞的影响更是学界皆知的。1976年毛泽东逝世后,挪威的一位毛泽东的崇拜者撰文称:“毛泽东永远是我们的导师。他教导我们如何改造社会。《实践论》《矛盾论》打开了我们对事物的新的认识。”[18]402《两论》写进国外多种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史》([南]弗兰尼茨基)、《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 ([英]麦克莱伦)、《辩证法内部的对话》([美]莱文)、《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波]科拉科夫斯)等国际上有影响的著作都对《两论》有或详或略的评论。2007年,英国出版新英文版《两论》,齐泽克写有长篇序言。拙著《〈实践论〉〈矛盾论〉研究综论 》用一章篇幅专门写了《两论》的国际影响。总之,《两论》使中国哲学走向世界,成为世界经典。

《两论》是人类哲学史上闪耀着异彩的明珠,我们应倍加珍惜。《两论》及整个毛泽东哲学需要发展。毛泽东在1960年讲,我们已进入社会主义时代,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如果单有《实践论》、《矛盾论》,不适应新的需要,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也是不行的。《两论》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提供了宝贵启示。“马列责我开生面”,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创新,需要自我革命,需要不断地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

注释

①毛泽东说,有的词是“在马背上哼成的”。《毛泽东诗词集》收入正编的共42首,其中江西时期和长征途中在马背上哼成的共18首。

②1950年10月3日,毛泽东主席同中共开国元勋和民主党派领导人、著名民主人士、各界代表一起在怀仁堂观看各民族文工团联合演出的歌舞晚会。柳亚子即席赋《浣溪沙》一首送毛泽东,歌颂毛泽东主席的英明领导和歌舞晚会。词以“火树银花不夜天”起始,以“良宵盛会喜空前!”收尾。毛泽东主席奉和一首,以“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结束。著名油画家刘宇一以两首词内容为题材,花十多年时间,精心创作了油画《良宵》。该画生动地描绘了毛泽东主席和中共领导人、民主人士、各界与各民族代表一起“在皓月明媚、宫灯高悬的庭院中吟诗作画、品茗倾谈、歌舞升平的情景。场面气势庞大,构图饱满和谐,人物细腻逼真,色彩华丽典雅,不仅是一幅艺术作品,还具有传世的文学价值。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节选)(1959年12月—1960年2月)[A]//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毛泽东.辩证法唯物论提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58.

[4]列宁.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1914年9月-12月)[M]//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5]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5月)[M]//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斯诺.西行漫记[M].北京:三联书店,1979.

[7]陈毅.伟大的二十一年[N]//延安:解放日报,1942-07-01.郭化若.在毛主席身边见闻的片断[N]//解放军报,1978-12-28.

[8]许全兴.《实践论》《矛盾论》与苏联三十年代哲学关系[M]//为毛泽东辩护.北京:中国当代出版社,1996.

[9]毛泽东同薄一波的谈话(1964年3月24日)[A]//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田家英.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

[10]许全兴. 《实践论》《矛盾论》研究综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

[1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张闻天.出发归来记(1943年3月27日)[M]//张闻天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3]许全兴.毛泽东成功之道[M]//为毛泽东辩护.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

[14]毛泽东.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1963年—1965年)[M]//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5]习近平.领导干部要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2011年5月13日)[M]//习近平党校十九讲.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5.

[16]苗东升.钱学森哲学思想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17]李瑞环.学哲学 用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8]荣·M.我们愿被称作“毛主义者”[M]//新华通讯社,编译,举世悼念毛泽东主席.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责任编辑 曹祖明】

The Key to the Great Victory--Commemorating the 80th Anniversary of the Publishing of Mao's On Practice and On Contradiction

XU Quanxing

(Party School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Haidian, Beijing 100091)

Mao Zedong is a revolutionary, military strategist and philosopher. His two theses, On Practice and On Contradiction, are the combined product of Marxist philosophy, China's revolutionary experienc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 and the logic development of human history and philosophical thoughts. They have not only enriched and advanced Marxist epistemology and dialectics, but also transformed th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into a modern one, a dazzling pearl in the history of human philosophy. They laid the basis for the Party's ideological line of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which enabled the Party to win victories in the revolution, in th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and in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conclusion, the two theses, the classics in the must-be-read list, are the key to Mao and the Party's great victory.

Mao Zedong; On Practice; On Contradiction; Chinese revolution; Marxist philosophy;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

2017-02-10

许全兴,江苏无锡人,中共中央党校教授,主要从事毛泽东哲学、中国现代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与研究。

D61

A

号】1674—0351(2017)02—0036—13

猜你喜欢
实践论辩证法矛盾
论辩证法的总规律
从李达到陶德麟的《实践论》解读之路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的我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对矛盾说不
实践论(节选)
实现乡村善治要处理好两对矛盾
毛泽东:《矛盾论》不如《实践论》好
“知行合一”与《实践论》中的认识方法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