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靖北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上海 201204)
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及其世界意义
刘靖北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上海 201204)
今天的中国,必须站在人类文明发展制高点上认识和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及其世界意义,努力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出卓越贡献;把以公有制为主体与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协调起来、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结合起来,为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探索出一种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道路;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人类对更好政治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经验;把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展现中国价值对世界的巨大引领作用;把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连接起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当代国际关系开辟出一条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文明发展新路。
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中国探索;中国方案;中国价值;世界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带领亿万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创造出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而且使具有500多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为人类文明发展探索出了一种新的道路选择,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今天的中国,必须站在人类文明发展制高点上认识和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及其世界意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努力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高度重视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不断形成正确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巨大优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认为,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1]311运用这一伟大认识工具,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人类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人坚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基础。同时,中国共产党人也坚信,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总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因此,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始终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实践主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实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形成了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毛泽东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研究国际形势和总结我国经验的基础上,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是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启全面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山之作。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发展变化的基础上,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这个理论体系承上启下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创立了科学发展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创新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治国理政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系列重要讲话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涵盖了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各个方面,包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和文化强国战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施精准扶贫和打赢扶贫攻坚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中国特色强军之路,等等。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已经初步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最鲜活、最管用的马克思主义。
正是因为我们党高度重视理论建设,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才能不断形成革命、建设、改革的正确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不断开辟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正确道路;也正是因为我们党坚持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不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才能凝聚起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磅礴力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引下,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使中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勃勃生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展现出旺盛生命力。
早在1990年代,针对由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而出现的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错误倾向,邓小平斩钉截铁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2]383“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2]38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昭告世界:当今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没有过时,更没有失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人类发展的意义越来越多地展现出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指导下的创新实践,既体现了中国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特殊性,又体现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性,对人类进步事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到21世纪中叶,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就能够更好地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就为世界四分之三的人口指出了奋斗方向,更加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2]19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最可宝贵的成果,是当代中国当代世界最新版也是最管用的马克思主义,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卓越贡献,为当今世界各国克服意识形态的傲慢与偏见,吸收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先进思想理论和文明成果提供了经验,树立了标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几百年时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城市化道路,迅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仅在经济上创造了令世界惊叹的“中国奇迹”,而且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展现出中华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也为发展中国家探索出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其中最为重要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马克思主义坚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观察世界、把握社会,揭示出生产力始终是推动社会前进最活跃、最革命的力量,认为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者邓小平同志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2]225他反复强调,我们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不能动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也一再强调,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思想,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为了更好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3]92-93没有生产力的发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前提条件,社会主义只不过是“空中楼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个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但是,中国共产党也历来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实现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4]没有其他方面的发展和进步,经济发展目标也难以实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明确提出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为了既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又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集中力量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推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这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对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的准确把握,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发展规律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
第二,坚持把以公有制为主体与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协调起来,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供经济制度基础。马克思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中阐述了“使生产资料受联合起来的工人阶级支配”[5]409的原理。恩格斯对这一论述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使本书具有特别重大意义的是,在这里第一次提出了世界各国工人政党都一致用以扼要表述自己的经济改造要求的公式,即: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6]508这清楚地点明了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基本特征。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既旗帜鲜明地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本要求,同时又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的国情,创造性地将公有制经济和其他各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协调起来,创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种适合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状况的基本经济制度,没有否定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制度基础的地位,恰恰相反,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这是确保我国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保证,也是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同时,大力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发挥各个所有制经济的优势,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平等竞争、共同发展,极大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那么,在非公有制经济数量占多数的情况下,怎么理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呢?笔者以为,把握以下两点尤为重要。一是土地公有制为公有制主体地位提供基本保障。在马克思看来,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必然趋势就表现为 “正在使土地国有化越来越成为一种‘社会必然性’”。[7]127我国的土地公有制,具体表现为“全民所有”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这两种形式。就“农村集体土地所有”而言,当前实行“三权分置”的农村土地改革,没有否定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制性质,而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的又一大制度创新。土地是财富之母。土地的公有制,就从基础上保障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土地私有制形成鲜明对比。二是国有企业的主导地位为公有制奠定重要基础。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是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有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国际竞争力、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
第三,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结合起来,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把市场经济看成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形式,否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认为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是根本对立的。早在1921年,列宁就曾根据当时苏维埃俄国的具体实际,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开启了探索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道路。但是,这一探索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经历了艰难曲折历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总结社会主义历史的经验教训,明确提出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极大地创新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以大无畏的创造精神,带领中国人民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坚持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市场经济的基础和前提,既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又强调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和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创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新时代,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使社会主义焕发出蓬勃生机。
第四,将“先富”与“共富”衔接起来,把按劳分配与多种分配方式结合起来,让“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目标。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离开共同富裕就无所谓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曾明确地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373“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提倡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落后的地区、后富的群众也富裕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110-111但是,共同富裕不是一蹴而就的跃进式发展过程,而是一个长期的渐进式发展过程。将“先富”与“共富”有机衔接起来,将“先富”作为“共富”的必要先行,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让“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大创造。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地提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所以必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8]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和“共享”的发展理念,反映了我们党对共同富裕根本原则认识的深化,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更高水平演进。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坚持打赢脱贫攻坚战,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以上四个方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呈现出的重要特征,也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可以学习借鉴的带有普遍性的经验。一些外国学者认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冲破了西方经济理论和经济发展模式,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就连“历史终结论”的提出者福山也承认,中国经济成功的持久性对他的理论形成了挑战,促使他不断地修正自己最初的理论。他说:“我没料到(中国)经济增长带来的冲击会那么广泛。就经济体制而言,它真的很有影响力。”[9]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些发展中国家不顾本国国情、照搬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模式和经验,其结果要么是“水土不服”,要么引发政局动荡,使国家和社会陷入混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的成功,对那些因简单复制西方经济发展道路、发展模式而陷入“现代化困境”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这也验证了邓小平同志当年所说的话: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试验,“如果成功了,可能对世界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些经验”。“这不但是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2]135,225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我们党探索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基本经验,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2012年12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是内在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总之,每一方面都离不开另外两方面,每一方面离开了另外两方面都将不再是它自身,而变成了别的什么东西或不复存在。
首先,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5]285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失败的教训时指出:“为保证社会革命获得胜利和实现革命的最高目标——消灭阶级,无产阶级这样组织成为政党是必要的。”“只有把自身组织成为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旧政党不同的、相对立的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 ”[10]611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证明,中国共产党与社会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党所具有的无比的先进性决定了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的实现,才能保证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党的领导,为中国的现代化提供了稳定、强大的政治领导力量,避免了照搬西方多党竞争可能导致社会失序和政局动荡,避免了在决策环节长时间的讨价还价、以至于相互攻讦,保证了政策的连续性和决策的实效性,并且在执行环节有利于明确责任、形成统一步调,从而在效率上体现出显著优势。如果离开了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就会失去主心骨,要么不复存在,要么就成为无序的大民主或者个人专制。由此可见,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未来社会“实行财产公有的第一个基本条件是通过民主的国家制度达到无产阶级的政治解放”。[11]379“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5]293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提出了“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的著名论断。邓小平更是明确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12]168当然,离开了人民当家作主,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就失去民意基础,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社会主义民主是与资产阶级民主根本不同的一种民主类型,是人类历史上最真实最普遍的民主。邓小平指出:“什么是中国人民今天所需要的民主呢?中国人民今天所需要的民主,只能是社会主义民主或称人民民主,而不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的民主。”[12]17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否享有民主权利,要看人民是否在选举时有投票的权利,也要看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是否有持续参与的权利;要看人民有没有进行民主选举的权利,也要看人民有没有进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人民只有投票的权利而没有广泛参与的权利,人民只有在投票时被唤醒、投票后就进入休眠期,这样的民主是形式主义的民主。[13]社会主义民主,把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结合起来,把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有机结合起来,使人民当家作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中国共产党执政和治理国家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各个方面、各个层级的工作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人民对自身利益的实现和发展上来,切实防止了出现群龙无首、一盘散沙的现象,切实防止了人民形式上有权、实际上无权的现象,切实防止了出现相互掣肘、内耗严重的现象。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旗帜。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要把“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加先进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离开了依法治国,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就会失去法理依据。中国共产党人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统一起来,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依章履行职能统一起来,把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坚持党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的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中央权威、维护全党全国团结统一。这“三个统一”“四个善于”集中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三个统一”“四个善于”是加强和改善党对法治建设领导的基本遵循,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保证。我们强调的依法治国,既不是西式民主的“三权分立”,更不是脱离党的领导的所谓“司法独立”,而是要把党的主张与人民的意志统一起来,通过依法治国把党的正确主张、人民的共同意志、国家的科学决策有机结合起来,保证我们党始终代表人民根本利益,带领人民前进。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超越了西方所谓的 “多党制”“三权分立”“普选制”“司法独立”等政治实践的范畴和理论解释的范式,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探索出了一种新的发展道路。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 《中国大趋势》一书中认为,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在未来几十年中,中国不仅将改变全球经济,而且也将以其自身模式来挑战西方的民主政治。“软实力”的提出者美国哈弗大学教授约瑟夫·奈认为,不仅中国独特的发展模式被很多国家视为可效仿的榜样,而且中国倡导的政治价值观念、社会发展模式、对外政策会在国际社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和共鸣。“治理一个国家,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各国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来。可以说,我国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将会用事实宣告‘历史终结论’的破产,宣告各国最终都要以西方制度模式为归宿的单线式历史观的破产。”[14]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中国政治发展道路将不断吸纳全人类的政治文明成果,为人类对政治制度探索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正确方案,为世界政治文明做出独特的历史贡献!
社会主义不仅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而且要在文化上创造比资本主义更灿烂的文化,不仅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而且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鲜明地指出:“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15]他反复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把文化自信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起来,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吸取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代表着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比资本主义文化更高类型的文化形态。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按照这个方向……才能认为是发展真正的无产阶级文化。”[17]3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发展过程,一定意义上说,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吸收世界上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是指引我们不断前行的精神旗帜,如果丢掉这个旗帜,就会迷失方向。但是,马克思主义诞生在西方的文化土壤,要转化为“中国文化”形态,就必然有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如果丢掉了这个“根”,就会割断自己的历史传承和精神命脉。但中华传统文化,从整体上看是一种前现代文明的文化,需要进行革新,马克思主义恰好就是这样一种革新的力量。我们看到,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不仅自觉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革新传统文化,而且自觉地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发展马克思主义注入丰厚本土文化滋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但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了红色革命文化,而且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在当代中国,物质上的强大正在成为现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18]只有不断地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才能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基础,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感召力、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中国精神昂扬向上,真正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提供不竭精神动力。当前,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文化正在迅速走向世界,一系列带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浓郁色彩的新概念新表述新论断,日益成为国际话语场中的核心议题和基本共识,逐步展现出中国价值对世界的巨大引领作用。展望整个21世纪,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发展优势、制度优势、治理优势终将转化为世界舞台上的文化优势、价值优势、话语优势,中华文化复兴的时代必将到来。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决定了我们不会去侵略他国,不会对外扩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就论述过社会主义的和平性质,提出了“人类联合体”的思想,强调在这个联合体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毛泽东同志有句名言,要把中国建设成 “大强国而又使人可亲”。[19]291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三个世界划分”理论,为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发展奠定了基础。邓小平同志曾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括为 “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2]328江泽民同志提出尊重“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胡锦涛同志在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推动建立“和谐世界”的构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制定了全面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不移走和平与发展的道路,努力争取利用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可以看出,我国外交政策虽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形势不断作出新的调整,但始终把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作为中国对外政策的基石。
进入2010年代以后,时代、科学和实践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崛起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另一方面,全球经济仍然处于深度调整期,地缘政治因素更为突出,军备竞争、恐怖主义、局部动荡、网络安全、气候变化等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被奉为圭臬的西方发展模式和政治制度越来越遭到世界各国人民的质疑。当今世界已走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上,人类将向何处去?世界将走向何方?这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时代话题。对此,有人提出“霸权稳定论”,主张打造一个无所不能的超级大国来管理全球事务;有人提出“普世价值论”,主张进一步推广西方 “先进”价值观和制度模式以摆脱世界面临的困境;有人提出“全球治理论”,主张各国弱化主权,制定共同的规则来治理世界。然而,这些主张和理论带来的不是繁荣和进步,却是近年来的经济低迷、地缘动荡、恐怖威胁、文明摩擦,西方学者甚至惊呼人类正在走进“失序的世界”。
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形势和人类发展进步的新趋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站在人类发展制高点上,提出了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基于对21世纪世界发展中各种新要素新趋势的思考,本着回答“人类向何处去”这一哲学和历史命题的担当,针对世界格局和全球治理的发展变化提出来的,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的继承、发展和超越,是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历史转折关口上提供给世界的中国方案。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四年多时间里,人类命运共同体已从理念变为战略构想,并载入联合国安理会决议。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战略思想,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担当,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通过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中非命运共同体、中拉命运共同体等,着力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包容互鉴的伙伴关系,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的新道路。
中国关于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实践,越来越多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今年2月10日,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第55届会议首次将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写入联合国决议。3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首次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载入安理会第2344号决议。此后不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又载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34次会议的决议。从联合国决议、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到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决议,说明作为中国理念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获得了世界的广泛认同,凝聚起越来越多的和平希望与发展力量。同样,越来越多国外专家学者也给予高度认可和评价。世界近代史大师霍布斯鲍姆说:“中国的目标一定不是美国曾经做过的那些,特别是建立在强大经济力量基础上的政治和军事霸权。”“因为中国的崛起,本(21)世纪全球战争的危险要小于上个(20)世纪。”[20]约瑟夫·奈说:“中国变得富有了,中美双方都会受益。”[21]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亚历山大·拉林说,中国外交政策中有一项非常重要、非常正确的原则叫“共赢”。他说,在国际关系中奉行共赢、互利和平等原则来实现“中国梦”,也将有利于世界各国人民。[22]意大利国际问题专家吉安卡洛·帕纳雷拉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解决全球问题意义重大。他说:“在全球发展遇到困难的时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更加具有积极意义。”[23]总之,习近平总书记以负责任的社会主义大国领袖的远见卓识,为发展当代国际关系提供了新理念、新思路,为打破“修昔底德陷阱”的魔咒,开辟一条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人类文明发展新道路作出卓越贡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也是改变世界的伟大创造,必将深刻地改变世界,开创人类发展的新纪元。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习近平.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J].求是,2010(7).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2012年11月17日)[N].人民日报,2012-11-19.
[9]美国学者:美国兴衰与民主是两回事[N].环球时报,2012-11-07.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1日)[N].人民日报,2014-09-22.
[14]张峰.习近平现代国家治理思想初探[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4(3).
[15]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 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
[16]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7月1日)[N].人民日报,2016-07-02.
[17]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8]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2013年4月28日)[N].人民日报,2013-04-29.
[19]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0]著名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中国降低了全球战争的危险[N].环球时报,2010-05-24.
[21]约瑟夫·奈:中国变富,中美都会受益[N].环球时报,2012-11-12.
[22]外国专家学者积极评价习近平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13-10/28/c_117905938.htm.
[23]人类命运共同体载入联合国多项决议 中国理念获国际广泛认同[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03-27.
[责任编辑 李冲锋]
China’s Contribution to Seeking for Better Social System of Human——Essential Features and Worldwide Significan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LIU Jingbei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Pudong,Shanghai 201204,China)
In modern society,we should see the significance and essential feature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civilization.China aims to make more contributions to seeking for a better form of social system.With great achievement in adapting fundamentals of Marxism to China’s conditions and the times,China has made more efforts in continuously promo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Marxism in the 21st century.China has set up a basic economic system in which the public ownership playing a leading role and other forms of ownership growing side by side.By integrating basic socialist system with market economy, China provided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development especially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China set a good example in founding a basic political system which combines the Party’s leadership,the position of the people as masters of the country and law-based governance.China will enhance its leading role in culture by integrating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advanced socialist culture.Then,China will become a country with strong socialist culture.We should develop a strategic overview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ituations,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security.With a sense of community and common destiny,China has been seeking a new way of development under mutually beneficial cooperation in moder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ocialism;socialist system;China’s exploration;the development path of China;Chinese values;significance to the world
2017-05-16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研究专项工程项目(16ZZD038)的阶段性成果。
刘靖北,男,山东青州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院务委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
D616
A
1674-0955(2017)04-0074-09